• 沒有找到結果。

全語言寫作教學的課程設計

第四章 全語言寫作教學的實施

第二節 全語言寫作教學的課程設計

研究者在研究所研讀「課程與教學」這門課時,瞭解到課程設計基於兩個

層面,一是理論基礎,二是方法技術。理論基礎可以說是課程設計的根本,而方 法技術則需循本而行,依照這個根本進行課程的規劃與安排。研究者在進行試探 性研究時,仍在摸索階段,所以並沒有依據全語言教學理論進行完整的課程設 計,只是去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另外指導教授也 曾對我這樣的建議:

第一波行動研究 第二波行動研究 第三波行動研究

◎教室情境佈置

◎全語言寫作課程的實施

◎過程寫作法教學

啟動階段 調整階段 融入階段

91.9~93.9 93.9~94.1 圖 4-1 研究者的行動研究構圖

◎研訂主題

◎選定研究方法

◎閱讀文獻

◎試探性研究

◎擬定研究計畫

◎進行課程設計

正式進行行動研究期間 行動研究前期

準備階段

進行教學時,你才可以很清楚自己要如何的進行教學,而這樣的教學是符合你所 依據的全語言教學理論。(日 0601-0104)

研究者基於上述自己的體認和參考指導教授的建議,開始進行課程之設計。

本節即在說明課程設計的理念與背景,並清楚描繪出立文班的課程輪廓。

壹、課程設計的理念與背景

研究者在接觸到全語言教學理論後,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學,再觀察到學生的 學習狀況,決定向全語言的方向出發。

Goodman也這樣表示:我們發現,學校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實質上阻礙了 語言的學習。我們好意的想把語言變得容易學時,事實上卻是把它變難了。怎麼 會這樣呢?因為學校把完整的(自然的)語言,拆成抽象而細碎的小片段,認為這 樣的學習會比較好(引自李連珠譯,民87)。研究者覺得自己的教學不就像上述所 言,雖然一番好意想幫助學生學習,沒想到卻有可能幫了倒忙,於是研究者更加 想透過行動研究來瞭解什麼對學生是最有幫助的?所以研究者曾在日誌上這樣 寫著:

我想必須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來進行改善。教師的教學應該從以教師為中心 改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式活潑化、趣味化,教材的設計要有系統。學生方面 的部分:提高小朋友的語文能力,增進他們對寫作的興趣與信心,從學生的生活 經驗去取材。(試日 0315-2125)

依據沈添鉦、黃秀文的說法,在國內小學實施全語言課程必須考慮三個重要 因素:其一為課程設計者及教學者對於全語言理論的瞭解及全語言精神的掌握;

其二為課程設計者及教學者的全語言實務經驗;其三為學校及社會的傳統與文化 (沈添鉦、黃秀文,民86)。在理論方面,研究者知道若不能對全語言教學理論有 全盤的瞭解,在課程與教學設計上可能會有所缺失,所以研究者盡力參考相關文 獻資料,使課程的規劃能符合全語言教學理論的精神。在全語言實務經驗上,研 究者從試探性研究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寶貴的經驗,此外,研究者除了積極參

考資料外,也隨時反思整個過程,並立即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彌補經驗上的不足

。在學校社會文化方面,大文國小與一般小學一樣,其課程是遵照部頒之「九年 一貫課程綱要」排課,學校會要求各學年的老師在每學期開學前進行「總體課程 計畫」的編寫,這樣的課程計畫仍然無法跳脫教科書的框架,也缺少一些理論基 礎,這跟研究者藉由理論自編課程設計,其實是有很大的差距;不過九年一貫課 程改革,某些精神其實跟全語言理論是相通的,例如「彈性課程」、「綜合活動課 程」都讓教學者有更多的自主與發揮專業的空間,這讓我在進行此一行動研究時 不致於滯礙難行。另外,教材部份則採翰林版之教科書與習作,此為學年老師票 選決定之。至於家長方面,大家很在意學生考試的成績,大部份學生也會去參加 課後的輔導。

綜上所述,研究者已盡力在理論和實務上充實自己,但誠如Goodman指出要 進行全語言理論的教學,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如何將全語言的政策,轉化成教室 內的日常運作(引自李連珠譯,民87)。這是研究者覺得較不易掌握且應該戮力的 地方,研究者做了如下的表示:

學者們皆認為全語言是一種有關學習的本質及如何幫助學習的理念系統,而 不是一種教學法,因此我所要做的是進一步去了解此一系統的理念,並將它融入 自己的教室中,將它融入自己的教學中,那麼我的全語言教學觀自然會逐漸發展

、自然累積而成。(試日0320-1923)

另外研究者認為,在九年一貫教育改革下的教育現場,雖然比改革前更為開 放,但是整體社會文化仍舊瀰漫升學主義的氣息,這樣的文化氛圍其實離全語言 理論的精神仍相去甚遠,所以研究者也應該注意學校的傳統與社會文化上跟全語 言理論的差距。

貳、立文班的語文課程輪廓

承續試探性研究的經驗,研究者針對試探性研究的缺失,修正行動研究策略

全語言寫作教學課程

例行活動 主題活動

聽說讀寫語文活動 主題語文課程 作文教學

是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但是就全語言理論的理念來看,聽說讀寫實是關係密切 的語文活動,故進行課程安排時,宜從整個語文課程去思考、規劃,立文班的全 語言寫作課程的架構就在如是想法之下產生:

圖 4-2 全語寫作課程架構圖

研究者將進一步說明全語言作文教學課程:

研究者首先將立文班的全語言作文教學課程劃分為兩個部份,一部份是依單 元主題所進行的主題活動,主題活動又包括主題語文課程和作文教學,都配合主 題活動去進行;另外一部份則是例行活動,這個部份是跟單元主題沒有相關的,

而是班上例行性進行包括聽說讀寫等的語文活動。各分項活動之規劃、安排介紹 如下:

一、主題活動

(一)學生票選主題

研究者在思及全語言理論的理念,又要顧慮到國語教科書之教材,主題式的 組織學習是研究者認為較為可行的方式。Lowe & Lowe (1992) 就表示如同在閱 讀過程中,學生應該被鼓勵以他們熟悉的和有興趣的主題上去寫作,可以選擇的 自由將增加學生渴求與其他人分享他們所寫的作品。

只是主題是要完全配合課本的編排呢?還是要讓學生有選擇的機會呢?研

究者曾在日誌中這樣寫著:

在論文計畫口試時,審查的教授建議研究者讓學生有自主選擇課程的主題的 機會,因為這樣才比較符合全語言的理念,對於老師的建議我深有同感,的確這 樣做是比較好的方式;但是因為研究者在國民小學任教,有規定的教材和進度,

所以要完全開放讓學生選擇課程主題,實在有困難;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認為毫 無方向的讓四年級學生選擇課程主題,可能太難為他們,因此研究者一直在思考 要如何才能兼顧彼此。(日 0625-0108)

反覆思考之下,研究者決定以學校所使用的教科書(翰林版五下)的四個主題 和研究者自己從課外找出的兩個主題,一共六個主題讓學生進行選擇。研究者做 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希望讓學生有選擇的機會,但也不致於完全拋棄學校的教 材,研究者試圖在全語言理論和學校的制式教學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研究者設計了一張問卷(如附錄八),然後從大文國小四年級九個班中找了五 個班進行問卷的調查,這些四年級的學生即是下學期研究者進行行動研究的對 象,研究者沒有調查自己班上的學生,是因為研究者要事先設計全語言寫作課 程,若下學期再調查可能會延誤整個研究的進行。研究者請學生依自己的喜好程 度對上述六個主題排出順序。問卷發出、回收皆為 159 份,然後研究者開始進行 問卷的整理、計分,得出下表:

表 4-1 主題票選得分比較表

主題來源 翰林版五下教科書 研究者自找

主題名稱 綠色生活 文學的花 園

民俗藝術 感恩惜福 生命的光 輝

人間有溫 情

票選得分 698 470 522 574 461 506

選中主題 √ √ √

從上圖可以看出四個得分比較高的主題分別是綠色生活、感恩惜福、民俗藝 術和人間有溫情,翰林版五下教科書和研究者自找的主題各有一個沒被選上(沒 被學生選上的教科書主題,研究者利用行動研究開始進行前的時間進行教學,但 是不採全語言課程設計的方式去進行;另外研究者後來只實施前三個課程主題)。

(二)主題課程設計

研究者這樣的安排,不但讓學生有選擇的機會,也能兼顧學校的教材,這也 是研究者在兩者之間所找到的平衡點。統計完學生填寫的資料後,得知學生較喜 愛的四個主題後,研究者曾在日誌上寫著:

現在真正要為自己的教學進行課程設計,心境上就有不一樣的感覺,我會去 思考教學要如何進行?怎樣的教學才是最適合學生的,這樣的動力讓我無時無刻 都在想一些教學的好點子,我也真正體會到,教學不只是教學,教學是一門藝術。

(日 0710-0610)

當研究者開始逐步展開行動研究時,心態上也有所轉變,會以較積極的態度 去面對教學的工作;不過研究者也明瞭光有這樣的動力是不夠的,如何設計出適 當的課程才是當務之急。研究者以票選出的四個主題為全語言寫作課程設計的核 心,參考全語言理論之理念、精神和相關研究文獻,並閱覽優秀的教學活動設計,

蒐集相關主題的資料,進行資料的篩選,決定哪些資料是適合的?哪些資料是不

蒐集相關主題的資料,進行資料的篩選,決定哪些資料是適合的?哪些資料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