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施作文教學的問題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實施作文教學的問題

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成為目前教育界的重大議題,社會大眾也在學生 作文表現日漸低落下,終於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追溯學生作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學校的教學可能又難逃其疚。研究者雖為教育工 作者之一員,但也認為此一結果跟學校在作文教學的施為實在大有關聯。一個普 遍而非個案性的問題,讓研究者開始反思自己在實施作文教學時,是不是潛藏著 一些問題?進而影響學生在作文上的學習與進步。

問題始終存在那裡,端賴我們願不願意去面對它,一位教育工作者可能比任 何人更要具備這樣的道德與勇氣。研究者開始回想自己以前是怎樣進行作文教學 的?在進行的過程中,有沒有任何的困難?有沒有不足的地方?學生如何進行學 習的?他們的學習態度如何?一連串的問題在腦海中浮現,面對這些疑惑,研究 者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學外,更積極蒐集資料,希望能釐清實施作文教學有哪些方 面的問題。研究者在進一步探討後,將問題歸納成教學的環境、教師的教學和學 生的寫作等三方面來說明如下:

壹、教學的環境

學生每天在教室裡進行學習,教室對學生來說,是僅次於家裡的重要地方,

的地方,無形之中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加分的效果。

研究者在探討全語言理論後,更瞭解它對教學環境的重視。陳淑琴(民 89) 認為所謂「環境洗禮」,就是提供豐富的文字環境,讓孩子生活周遭充滿印刷和 書寫的文字。在面對外在事物時,人們對於自己熟悉的部份,通常是充滿自信,

也可以信手捻來、運用自如。這樣的理念其實跟我國傳統的「境教」說法,有著 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對於實施作文教學的理想環境,應該有著豐富的資料佈置,

而資料最好也以主題的方式去呈現;另外要有充足的課外讀物,提供給學生閱 讀;此外整潔舒適的閱讀環境,更可以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當研究者對實施 作文教學的理想環境有了更清晰的圖像時,研究者開始反思自己以前實施作文教 學的環境為何?日誌上有這樣的記載:

對於教室的規劃、佈置,我顯然還不夠用心,雖然我也會常常更新資料,希 望能提供給學生豐富的東西,但是並沒有妥善的設計與安排,往往找個位置就佈 置上去,因此顯得比較雜亂沒有系統;另外班上雖然有課外讀物,在沒有適當的 配套措施輔助下,讓學生自由取閱,但是學生會自動閱讀的並不多,造成課外讀 物閒置的情況;教室沒有特定學習區的安排,無法吸引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日 0901-0207)

從上述可以看出,研究者以往在進行教學時,教室規劃與佈置的大概情況。

研究者雖然會提供資料,但是對資料的整理、呈現與安排,顯然是較隨意而非用 心的規劃與設計。課外讀物讓學生自由取閱,但是效果不佳,學生並沒有養成主 動閱讀的習慣。受限教室原本的硬體空間設備並不完善,研究者也沒費心進行特 定學習區的規劃,因此無法引導學生在學習區進行自主的學習。研究者這樣的教 學環境佈置顯然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Bruneau(1997) 與曾月紅(民 84)指出老 師的責任是佈置一個語文的情境,透過全班或個人的活動,讓學生可不斷的聽、

說、讀、寫;除此之外,老師應該佈置一個社會學習的環境,讓學生有互動的機 會。但是在歷次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室佈置時,大部份老師覺得研究者的教室 環境佈置整齊美觀、資料豐富,也都持肯定的態度。由此可知,學校老師對教室

環境佈置並不是很在意的,也不會以較高的標準來看待此事,似乎只要有提供豐 富的資料就算不錯了,並不會再去深究這些豐富的資料能不能發揮它最大的功 用?當然更無法進一步思考這樣的教學環境佈置對實施作文教學的良窳了。

貳、教師的教學

教學無疑是影響學習能否成功的一項重大因素,因此從古到今,所有的教育 家無不絞盡腦汁,想找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從教學現場來看,

每逢開學編班前,家長們就會打聽哪個老師教學比較好,並且想盡辦法想讓自己 的孩子到這位老師的班上就讀,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接受最好的教學;再就教師的 角色去思考這個問題,的確有些老師很用心在他的工作上,希望透過不斷的改進 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有所助益,但是也有些老師「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教 學十年如一日,如此教學品質讓人懷疑他的學生能否應付知識爆炸的時代?若從 學生的層面來看,教學豐富生動,學習效果佳,反之對學習索然無味。Goodman 就指出老師們常會認定學習不成功是學生的問題,其實原因可能出在不適當的教 學方法和教材上(李連珠譯,民 87)。所以身處知識爆炸的時代,當大家都十分 在意教師的教學良窳時,教師本身更應該提升自己的專業,改善教學品質才是。

基於此,研究者在探討全語言教學理論後,瞭解到它乃是一種強調生活性、

主動性、整體性的教學,主張學習活動應該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能配合,而不是抽 離的;教學要能鼓勵學生自發性的學習,培養積極主動的態度;教學活動應該是 整體性,而不是分散的、細碎的。這樣的教學理論帶給研究者一些啟示,也開始 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研究者曾在日誌上這樣表示:

我是怎樣教學的?以前並不會特別去思考這個問題。在教書這麼多年後,才 學會反觀、自照,實在有些汗顏。回想自己以往的教學,幾乎以教科書為主體,

把教科書的內容講解得非常仔細,我一昧想把知識教給學生,從沒考慮到學習活 動與學生生活經驗配合的問題。另外我大部份都是採講解的方式,學生比較少有

整體性,往往在細部一直打轉。(日 0826-0107)

從上述研究者對自己教學的反思,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教學問題可以歸納為下 面三點:

一、教學內容上完全倚重教科書,沒有跳脫教科書的框架。

二、教學方法偏重客觀知識的傳授,較少讓學生主動探索、創造知識的機會。

三、教學較沒有整體性的安排,是較片斷的、分散的。

上述為研究者歸納自己在教學上的三個問題,對照 Goodman 指出讓語文的學 習變得很難的幾種情況:1.由下而上的學習觀。2.人工化的技能編序。3.為教語 言而教語言。4.無趣、無意義、不相關的語言課程 (李連珠譯,民 87:22)。研 究者在教學上的問題似乎步上 Goodman 上述的一些情況,這樣的教學造成學生對 語文的學習,其實是較不利的。研究者在深入探討自己的教學後,便希望能確實 改進上述的缺失,讓學生得到最好的學習。

參、學生的寫作

寫作是一項高度運用思考能力的過程,學生對於寫作抱持的態度,將會影響 他們在學習上的投入程度。依據文獻中對全語言理論的探討,研究者瞭解到它強 調提供給學生更多寫書面語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是要跟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

因此寫作對學生來說,寫作可以說是生活上的一項記錄,學生視寫作為生活上平 常的事情。

學生在作文教學時抱持著怎樣的態度,將會對作文教學的實施造成影響,因 此研究者在進行行動研究前,希望能清楚立文班的學生到底對寫作抱持著怎樣的 態度?研究者對立文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整理如下:

表 5- 1 立文班行動研究前學生學習情況問卷結果統計表

能力上更是明顯,這正是研究者需要去關注的地方。作文原本就是國語文學習的 一部份,兩者之間息息相關,甚至可以把作文視為國語文學習的一項綜合表現,

但是從立文班學生的問卷資料來看,可以發現有一些學生對兩項學習抱持不一樣 的看法,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矛盾的現象呢!研究者認為跟教師的作文教學不無關 係,長久以來,許多老師是將作文教學獨立出來,跟國語文的學習完全脫離,這 跟全語言理論的原則剛好背道而馳。

研究者探討教學現場上的教學問題,瞭解到充實教室環境的資源,佈置一 個學習的情境是很重要的。Weaver 認為學習情境的佈置,不但要重視硬體環境 的資源充沛,且在學習的氣氛上要讓孩子敞開自在的心門,能像初生之犢般的勇 於嘗試,樂在其中(引自劉雪芳,民 88)。另外,研究者也要跳脫長久以來教學 上的窠臼,為教學加入一些源泉活水。Goodman(1993)曾指出教學就發生在學校 內,它會成為什麼樣子都決定在老師的手中,沒有全語言的教師就不會有全語言 的教室,當然也就不會有全語言的教學。最後,研究者認為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 力,必需要讓他們先對作文產生興趣。黃秀文(民 88)指出提供學生與他人溝通 的動態寫作課程,才能真正裨益於寫作興趣及寫作品質的提昇,也才能讓學生真 正體會到寫作者與讀者溝通的意義。研究者從教學問題上出發,進而擬定行動策 略,期望改善教學品質,提升學生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