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啟示

第二節 啟示

依據前述結論及進行研究之所得,研究者獲得下列的啟示:

壹、就教師而言:

一、教師應覺知教學上的問題,可以運用行動研究來改善實務工作。

教師應該是一個能進行反思的人,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具備覺知問題 的能力,而不能視若無暏或麻木不仁,能提早發現問題,並進行改善,那麼受惠 最大將是學生;若教師不能覺知問題之所在,不思教學之品質之提升,又何以被 稱為「師」呢?

研究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現教學現場存在一些不利於教學實施的問 題,抱持著正視問題的態度,積極謀求改善之道,研究者認為這是身為教育工作 者應盡之責任。任一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太可能毫無問題,從問題的窘境中尋 求另一個出口,正是教學上進步蛻變的重要時刻。研究者從一系列行動研究的循 環過程中,也深深體會行動研究對教師的重要,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是促使自己提 升專業知能和建構教學的最有效方法。

二、教師應具有設計課程的能力。

研究者在這次的行動研究中,希望能在教學現場上引進全語言教學理論,所 以自己設計了全語言寫作課程,並將此課程正式實施在教學現場上。透過這次的 行動研究,研究者認為教師不應該太依賴教科書,而是要去發現學生需要什麼?

針對學生的需要去設計課程,教師的專業才得以發揮。

教師應拋棄把教科書當聖經的觀念,瞭解反覆對教科書內容進行機械性的教 學,可能會導致學生對學習感到無趣,無法激勵學生在學習上能有更大的突破或 進展。一套融合教師專業、創意、巧思的課程,能帶領學生往學習的道路前進,

這正是教師所應具備的能力。

三、教師應吸收新知進行教學革新。

知識的更迭是非常快的,教師應該努力充實自己,吸收新知以補自己教學上 的不足。有些教學者永遠維持一套教法,不管時空背景已不同、學習對象的心理 感受……都是一套教法、一個樣子,教學如何進步呢?教師惟有不斷進修,不斷 吸收新知,進行教學革新,才能跟得上時代的巨輪。研究者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 力,所以引用全語言教學理論,並用過程寫作教學法進行作文教學,即是基於這 樣的理念。

以往教師所受到的專業訓練和學到的教學知識,未必能合適的運用在目前的 教學現場上,更遑論接受這樣教學下學習的學生如何去面對未來的世界。因此,

教師應努力吸收新知,尋求教學上的創新與突破,才能跟得上時代快速變遷的腳 步。

貳、就全語言教學而言

一、全語言教學有助於學生語文能力之發展,宜鼓勵教育者推行之。

研究者從研究的過程中,體會到全語言教學的理念和精神,也瞭解到這樣的 教學理論的確可以幫助學生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立文班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就 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全語言教學引導教師為學生建構一個充滿文字的讀寫環境,

從情境脈絡中進行語文的學習,所習得的是一個完整的、充滿意義的學習經驗,

語文能力從中獲得發展。然教育的現場,全語言教學理念仍未普及,許多教育工 作者對全語言教學仍一無所悉,因此研究者覺得可將此一教學理念介紹給所有的 教育工作者,鼓勵他們將全語言教學的理念運用於教學中。

二、全語言教學調合傳統上偏重技能取向的教學模式。

教師在教學的崗位上,往往習慣自己長久以來的教學模式,若沒有進一步追 求新知嘗試改變,則教學難免流於固定僵化。在目前的教學現場上,許多教師在 教學上,仍偏重技能取向的傳統式教學。全語言教學的引入,可以提供教學者不 一樣的思考,重新省思自己的教學,修正自己教學上有所偏頗的地方,以提高教

學的品質。

三、全語言教學要正常發展實施,仍需學校行政人員及老師的支持。

研究者在自己的班級進行全語言教學,在實施上的確遇到一些困難,例如:

學校課程與研究者課程產生衝突、學校行事對研究者的教學產生干擾,研究者在 教學上得不到任何支援……等,這些因素都會妨礙到全語言教學的正常運作。研 究者覺得若能得到學校行政人員及老師的支持,全語言教學成為學校行政人員及 老師的共同理念,則全語言教學才能正常順利的發展。

參、就過程寫作教學而言

一、在寫作中,提供同儕互動的環境,可協助學生恢復寫作的信心。

以往學生都是獨自創作自己的作品,在寫作的過程中顯得孤立無援。學生無 從得知別人的想法,無法觀摩別人的作品,當然也無法獲得別人對自己文章的回 饋。過程寫作教學提供同儕互動的管道,讓學生們可以互相討論、互相觀摩,學 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得到豐富的刺激與回饋,讓學生不再視寫作是困難的事情,

幫助學生重拾寫作的信心。

二、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環,不是單獨存在的。

許多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往往視作文為單獨進行的一門課,跟語文課程 毫無關係,這讓學生產生一個錯覺,作文課跟國語課是兩碼子的事,因此就會有 學生認為他喜歡國語課卻不喜歡作文課的突兀想法。過程寫作教學在寫作前階 段,結合語文教學活動,一方面為寫作進行準備,另一方面也將寫作融入語文教 學活動中,因此學生所得到的是聽說讀寫的整體性學習,而不是分割的、單獨的 語文學習。

肆、就學生而言

一、學生是可以主動進行學習的。

法自動的進行學習。研究者從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並非全然這樣,學生對於他們 感興趣的活動,他們的表現往往是很積極主動的。教師宜從更多的角度去探討學 生在學習態度上被動的原因,有可能是教學太枯燥?還是教材太艱澀?去除這些 影響的因素,我們將可以發現學生是可以主動進行學習的。

二、適當的協助,對學生的學習是必要的。

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製造更多為學生搭起鷹架的機會。學生在適當 的協助下,問題可以獲得解決,減少學習上的挫折。研究者在這次的研究中,儘 量讓學生跟同儕互動,適時加入同學或老師的協助,這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正面的 影響,因此適當的協助,對學生的學習是必要的。

三、學生在學習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宜鼓勵他們朝前邁進。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是很重要的,若認為學生的程度僅 止於此,就不會費心盡力在教學上;反之,若認為學生是會成長、會進步的,則 教師會對學生有所期待,會去思考什麼樣的教學對學生最有幫助,協助學生往學 習的前程邁進。研究者發現,學生在學習上其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教師的任務 就是如何透過教學讓學生的學習得到更多的發展。研究者的行動研究就是本著這 樣的初衷開始,並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到深刻的體認。

從當初懷抱著滿腹的理想與期待,行動研究開始了。在一整個學期中,研究 者和學生共同體驗了不同於以往的教學,我們在其中共同嘗試、摸索、成長與學 習。理想與期待在獲得初步的實踐後,行動研究也告一段落。但研究者明白,行 動是沒有終點的,尤其在教學這條道路上。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方淑貞(2003)。FUN 的教學。台北:心理。

王文科譯(J.L. Phillips 著)(1983)。皮亞傑理論初階。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紀青(2002 年 9 月 24 日)。小學生國語文程度 校長搖頭。聯合報,18 版。

王萬清(1980)。創造性閱讀與寫作教學。高雄,復文。

王瓊珠譯(R.J. Marzano & D.E. Paynter 著)(1992)。讀寫新法。台北:高等教 育。

成虹飛(1995)。設計全語言課程的經驗談。教育心,8,57-59 。

吳芝儀、李奉儒譯(M.Q. Patton 著)(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美枝、何禮恩譯(J. McNiff & P. Lomax & J. Whitehead 著)(2002)。行動研 究。嘉義:濤石文化。

吳錦釵(1990)。如何欣賞和鼓勵兒童創作。國教世紀,23(5),43-45。

李連珠譯(K. Goodman 著)(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信誼。

李連珠(2000)。全語言與幼稚園實施全語言之探討。K-12 語文教育與統整性課程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1-155。

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學生。

沈添鉦(1997)。試從行為主義、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三個觀點評析全語教 學。教師之友,37(5),24-32。

沈添鉦、黃秀文(1997a)。全語在兩個小學班級實施之成效探討。國立嘉義師範 學院學報,12,1-24。

沈添鉦、黃秀文(1997b)。全語教學在小學實施的成效、困難與策略之研究。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林千惠譯(D. Goodman 講述)(1996)。全語言教室實務。研習資訊,13(2),54-59。

林佩蓉譯(B. Fisher 著)(1997)。快樂的學習:全語言幼稚園。台北:光佑。

林秋先(1998)。國小網路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林國樑(1988)。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正中。

林淑美(1996)。國際全語言教育學者專訪記錄。研習資訊,13(2),51-53。

洪月女譯(K. Goodman 著)(1998)。談閱讀。台北:心理。

夏林清等譯(H.Altricher,P.Posch,B.Somekh)著(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 北:遠流。

徐綉華(2002)。全語言教學在國小高年級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 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麗花、邱上真(2003)。Vygotsky 的中介讀寫模式在國小資源班實施之行動研 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89-110。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

張新仁(1994)。不同寫作能力國小學童之寫作過程研究。八十一、八十二學年度 國科會教育學門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215-240。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研 究倫理(31-91 頁)。台北:三民。

許 惠 卿 (1999) 。 三 種 寫 作 模 式 的 比 較 。 2004 年 3 月 15 日 , 取 自 http://soft.pces.tpc.edu.tw/join/other/L120493716/theory/teach.htm

陳文琪(2001)。全語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寫作表現和學習內發動

陳文琪(2001)。全語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寫作表現和學習內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