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與分析

第一節 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78 -

第五章 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與分析

第一節 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

壹、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特徵

一、第一次政權:對中友善之臨時性

2006年9月,安倍作為小泉的接班人,毫無疑問地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打敗麻 生太郎與谷垣禎一,當選第21屆自民黨總裁。接下來的首相選舉中,自民黨拿下眾 議院多數議席,於是安倍成功當選為第90屆內閣總理大臣,也成為日本戰後最年輕 的首相。安倍就任首相後,中日兩國相關部門迅速就訪中一事達成一致,於2006年 10月8日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中國是安倍就任首相後訪問的首個國家,這 打破了戰後六十多年以來沒有首相將首個出訪國選在中國的局面,開啟戰後日本外 交的先例。同時,這次訪中也結束了中斷五年的首腦互訪歷史。在與溫家寶的會談 中,安倍強調中日關係的重要性,並提出要爭取將中日關係建成一個基於共同戰略 利益的互惠關係,同時也對日本曾經給亞洲人民帶來的痛苦深表反省。在這次被稱 為「破冰之旅」的訪中之行中,中日兩國發表了《中日聯合新聞公報》,同意繼續 遵守中日之間三個政治檔的原則、處理影響兩國關係發展的問題。11月於越南河內 市召開的APEC首腦會議期間,安倍與胡錦濤時隔一個月再次會面,進行了會談。

政治關係的回升開始帶動多層次不同領域的交流互動,也讓中日關係迅速轉暖。

此次安倍「友好」的最大特點是臨時性。安倍本來堅持以「政經分離」方式來 處理中日關係,他深知中日間的經濟關係是切不斷的,認為經濟不應受政治關係影 響。而在首腦會談中他又表示要讓政治和經濟這兩個車輪同時轉起來。顯然,安倍 同時想利用中國這樣一個資源消費大國作為能源突破口,從主動改善兩國政經關係 開始,帶動日本經濟的活躍性。另外,在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上,安倍採取了比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79 -

謹慎的態度。並多次主動表示願意改善亞洲外交,希望加強與中國、韓國的信賴關 係。

回顧安倍第一次上臺可以發現,無論是從政經分離到政經互動的轉換,還是將 出訪首戰選在中國,以及在靖國神社參拜問題上採取模糊策略、不表態,都是安倍 想要一改小泉執政時期遺留下的被動局面,轉而為主動的表現。通過首腦互訪,確 立戰略互惠的新型關係,這就相當於建立一個中日互動的新平臺,透過確認共同的 利益、著眼於未來,來消除交流障礙,建立政治互信。這樣的良性循環自然促進經 濟合作,並擴大整個亞洲範圍內的合作,於是安倍才做出暫時繞開歷史問題的決定。

二、第二次政權:對中強硬之不妥協性

2012年12月16日,自民黨在日本眾議院大選中以絕對多數議席擊潰民主黨,從 而得以重返權利中樞。安倍於26日當選第96任日本首相,時隔六年再次組閣。與第 一次內閣不同,組閣後安倍的首次外交出訪對象選在美國。由於美國的「不配合」

使安倍的外交首秀不得不選在東南亞,這種選擇也跟安倍的俯瞰世界地圖戰略有關。

看安倍的對中政策時,不能撇開與其對東南亞政策與對美政策的關係。安倍要鞏固 同美國的關係,同時加強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還嘗試與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 之間結成緊密聯盟,構建所謂「民主安全菱形」的外交框架。此外,安倍還向北約 秘書長遞交親筆信,希望與北約加強安全合作。由此可以發現,新上臺後的安倍政 權的對外政策的一大特點是強調「價值觀」,並且強調的是可以去「創造」共同的 價值觀。另一個特點則是超越雙邊外交、具有國際性視野。其中前者可說藉由拉近 與共同價值的國家間的關係,進而對抗中國;後者則將對中政策也包含在這樣的俯 瞰地球儀政策之中,藉由更加靈活自主的外交動作提高自身影響力,這也是某種程 度上在對中國進行制衡。

此外,安倍不僅在國內政策的方面提出全新的安倍經濟學,隨後在安保領域做 出的國家軍事以及安全保障能力提高方面的努力,特別是「國家安全保障戰略」、

新《防衛計畫大綱》與《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的確立,從這些努力都不難發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80 -

他是在貫徹其「重奪日本」的宣言,同時間接把矛頭對準中國,以對抗「威脅」。

不僅如此,安倍政府還在2014年7月做出內閣決議,透過修改憲法解釋部分解禁了 歷代內閣所禁止的集體自衛權,之後又推動國會在2015年9月通過了安全保障相關 法。他在外交面向上的目的是改變過去過分依賴美國、背負戰後包袱的「傷痕外 交」,而轉變為用全球性視野去發展的、作為一個正常國家的全新外交。因此如何 掌握日美關係中日本對美之依賴程度便是一大難題,畢竟日本無法打破此架構,特 別是中國的「大國崛起」更決定了日本需要在此制度下才能實現聯手強化同盟、維 持地域穩定的目的。作為一個「普通的國家」,日本更不願其外交受控與中國,因 此在對中政策上顯示出強烈的「不妥協」性。

最能反映安倍對中不妥協的便是領土爭端議題,即在釣魚臺問題上的態度。

釣魚島爭端也是安倍上臺之際中日兩國間最突出的矛盾點,安倍在此問題上沒有給 出任何談判餘地,始終拒絕承認主權之爭異性。在歷史認識問題上,安倍提出要重 新考慮「村山談話」與「河野談話」,意圖卸下「歷史包袱」,提出「侵略未定 論」。他還表示,歷史問題應該交由歷史專家去處理111。在靖國神社問題上,安倍 上任後,其內閣成員和國會議員不僅在靖國神社的春季、秋季大祭,以及日本二戰 投降日三個時間點舉行大規模集體參拜活動,創下冷戰結束後國會議員參拜人數新 紀錄。同時,安倍也於執政滿一年的2013年12月26日親自前往靖國神社進行參拜,

這也是繼2006年小泉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以來日本首相任內的首次參拜。當然,安 倍也不是一味強硬,他不時地通過各種管道釋放「善意」,表明中日關係「是最重 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並借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訪華向中方高層遞交親筆信,稱

「希望兩國關係回到戰略互惠關係的原點」。

貳、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

111 第 183 回国会参議院本会議録第 9 号,2013 年 3 月 5 日,頁 7。

<http://www.kantei.go.jp/jp/kakugikettei/2002/1128tf.html>(瀏覽於 2015 年 2 月 20 日)。

113 黃大慧,冷戰後日本的「價值觀外交」與中國,現代國際關係 ( 2007 年第 5 期),頁 44。

114 東シナ海、法的支配が重要 国益に反する決断せぬ――安倍首相インタビュー要旨,朝日新聞,2013 年 2 21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