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和中到抗中: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和中到抗中: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事務學院. 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增家. Nat. y. ‧. 從和中到抗中:.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王歡 中華民國 105 年 6 月.

(2) 摘要. 2012 年 9 月,安倍晉三再度當選自民黨總裁,並在 12 月率自民黨於眾議院選 舉中獲勝並重奪政權。二度當選日本首相的安倍,在對中政策上一改 2006 年至 2007 年第一次執政時期的友好溫和的積極姿態,表現出頗為強硬的態度。 針對引起中日間巨大爭端的領土問題,安倍表示日本擁有釣魚臺主權是毫無爭. 政 治 大 自前去參拜;在歷史問題上,他針對「侵略」一詞的意涵與界線提出質疑。除此之 立 外,安倍還與包括中國周邊國家在內的東南亞諸國建立密切合作關係,提出「積極. 議可言的;在靖國神社參拜的議題上,他一反首次執政時期模糊不明的態度甚至親. ‧ 國. 學. 和平主義」的外交關鍵詞,並將其納入其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等,這不僅是安倍為 改變日本戰後負面形象、使日本民眾重新建立對日本以及日本政治信心的表現,同. ‧. 時也是間接防備與制衡中國的表現。. Nat. sit. y. 根據美國國際關係學者 Allison 所提出的國家對外決策理論,可知外交決策的. al. er. io. 結果隨三個因素而變。這三個因素分別為理性行為者模式、組織過程模式、政府政. iv n C 這些決策有何特徵以及為何會出現不同的特徵,本文將借用該分析模式來分析兩次 hengchi U n. 治模式。為探討與追究安倍兩次政權中究竟在對中外交上究竟做出了怎樣的決策,. 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轉變。. 關鍵詞:安倍晉三;日本對中政策;外交決策分析理論;中日關係.

(3)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主要論點 ………………………………………………………………… 3. 政 治 大. 第三節 文獻檢閱 ………………………………………………………………… 3. 立.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 6. ‧ 國. 學.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19. ‧. 第二章 正常化後的中日關係之發展與演變 ………………………………………… 20. sit. y. Nat. 第一節 中日關係正常化(1972~1979)………………….……………...…… 21. n. al. er. io. 第二節 中日關係的「蜜月期」(1980~1990) ……………………………… 23. i n U. v. 第三節 中日關係的「摩擦期」(1991~2000) ……………………………… 26. Ch. engchi. 第四節 中日關係的「低谷期」(2001~2005) ……………………………… 29 第五節 中日關係的「戰略互惠期」(2006~) ……………………………… 31 第六節 小結 ……………………………………………………………………… 34 第三章 第一次安倍政權之對中政策(2006 年 9 月~2007 年 7 月) ……………… 35 第一節 採取模糊策略:伸出「和中」之手 ………………………………… 36 第二節 積極訪中:開啟「破冰」之旅 ……………………………………… 38 第三節 邀溫訪日:促成「融冰」之旅 ……………………………………… 42 i.

(4) 第四節 加強對多層次對話:構築「戰略互惠關係」 ……………………… 45 第五節 加強區域整合:施行「有主張的外交」 …………………………… 48 第六節 小結 …………………………………………………………………… 51 第四章 第二次安倍政權之對中政策(2012 年 12 月~2015 年 9 月) …………… 53 第一節 對中強硬:「冰凍」的中日關係 …………………………………… 54 第二節 價值觀外交:戰略「抗中」 ………………………………………… 58 第三節 積極和平主義:聯美「抗中」 ……………………………………… 63. 治 政 大 第四節 制衡中國:「安保三箭」對準中國 ………………………………… 66 立 第五節 高層對話之重啟:務實性「和中」 ………………………………… 72. ‧ 國. 學. 第六節 小結 …………………………………………………………………… 75. ‧. 第五章 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與分析 …………………………………… 78. Nat. sit. y. 第一節 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 ……………………………………… 78. n. al. er. io. 第二節 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轉變之分析 ………………………………… 83. i n U. v. 第三節 小結 ………………………………………………………………… 103. Ch. engchi. 第六章 結論 ……………………………………………………………………… 10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0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06 參考文獻 ………………………………………………………………………… 108. ii.

(5) 圖表目錄. 表 1-1 文獻檢閱理論部分之代表研究 ……………………………………………… 4 表 1-2 文獻檢閱實證部分之代表研究 ……………………………………………….. 6 表 1-3 對外決策三種分析模式之比較 ……………………………………………... 10. 政 治 大. 表 5-1 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之比較………………………………………………. 82. 立. 表 5-2 中日間矛盾之不同面向 ……………………………………………………… 88. ‧ 國. 學. 圖 5-1 日本民眾對中國親近感之演變 ……………………………………………... 91. ‧. 表 5-3 Allison 決策分析理論三個模式之比較 ……………………………………... 93.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6) 附錄目錄. 附錄 兩次安倍政權之海外出訪表格 ……………………………………………… 11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1972 年中國與日本實現關係正常化以來,一方面兩國之間友好、合作、相互. 政 治 大. 依存的關係不斷深化,而另一方面,彼此懷疑、對立的歷史不斷重複上演。70 年. 立. 代的中日關係主要依靠民間友好人士的往來順利推進,80 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 ‧ 國. 學. 的啟動以及日本對中 ODA 提供的開始,兩國在政治、經濟層面的互動不斷深化。 到了 90 年代,面對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與軍事力量的大幅度增加,陷入泡沫經濟. 下記錄。. ‧. 的日本雖然抱持警戒感,但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一年更甚一年活躍、貿易總額不斷創. y. Nat. sit. 21 世紀的中日關係在規模上繼續擴展,同時更加多元化。在小泉純一郎執政. n. al. er. io. 時期,中日關係降到「冰點」,出現了所謂「政冷經熱」的時期。2006 年 6 月安倍. i n U. v. 晉三上任後不到兩周,便把海外出訪的第一站選在中國,從而成為戰後六十多年來. Ch. engchi. 第一位把中國作為首訪國的日本首相,這次出訪也被中國媒體成為「破冰之旅」。 在這次訪華中,中日兩國發表了《中日聯合新聞公報》,同意繼續遵守中日之間三 個政治檔的原則,同時正視歷史、向未來,妥善處理影響兩國關係發展的問題,把 中日關係推向更高層次。此後,兩國首相不斷互訪,中日關係「回暖」。然而以 08 年的「毒餃子事件」為界,日本消費者對中國製品的不信任開始出現,由此,中日 關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經冷」。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對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姿態充滿不信任 感、對日本面對歷史問題的態度也仍耿耿於懷;而日本則對於中國「大國化」與 「一黨獨裁」等狀況抱持越來越深的懷疑。在日本國內,「中國威脅論」盛行。與 - 1 -.

(8) 此同時,兩國在經濟上的往來更加密切、彼此誰都離不開誰。從這一視點來看,中 日關係也可以說「政冷經熱」。由此不難看出中日關係的複雜性以及緊密性。1複 雜的中日關係對於中國來說是對外政策研究中及其棘手、並且非常容易引起爭論的 一個領域;同時對於日本來說日中關係以及對中政策的問題也難以輕視。 2010年秋發生的釣魚臺撞船事件使中日關係不斷降溫,接著從政治層面到社會 與經濟層面都出現裂縫。而2012年秋日本「購島」事件後,兩國關係已跌入谷底, 中國國內的反日情緒不斷高漲,日本的嫌中情感也達到高潮。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時隔五年的三個月後,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於 2012 年 12. 政 治 大 一次政權時期的溫和姿態,對中國表現出十分強硬的態度。 立. 月 26 日當選日本第九十六任首相,第二次安倍晉三內閣成立。安倍首相一反其第. ‧ 國. 學. 本文試圖透過分析安倍兩次政權時期對中政策的異同及其背後因素來看政府對 外政策在兩國關係發展與演變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中國和日本在亞洲甚至世. ‧. 界上都是極有影響力的國家,中日關係對亞洲及世界的和平及安定而言舉足輕重。 中日關係友好安定,可以幫助東亞維持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達到雙贏、多贏的效. y. Nat. n. al. Ch. 貳、研究目的. engchi. er. io. 最終對中日兩國造成不符合各自利益的不良影響。. sit. 果;中日關係緊張時,則導致更大範圍的區域性緊張,有可能引起更多爭端與問題,. i n U. v. 首先,分析 1972 年中日關係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的發展與演變及階段性特徵; 其次,將焦點分別放在兩次安倍政權時期,分析在這兩次上任期間安倍對中分 別採取了哪些戰略方針與行動; 第三,對比兩次安倍政權的對中政策,找出其中異同,並分析產生這種異同的 因素究竟為何。. 1. 天児慧,日中対立――習近平の中国をよむ(東京:築摩書房,2013 年) ,頁 46。. - 2 -.

(9) 第二節 主要論點. 過去在安倍兩次政權採取不同對中政策的這一議題上,有學者人認為是日本 「新國家主義」思潮導致這個轉變;也有學者認為中日關係的結構性問題與權利變 遷是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還有學者認為這與美國的亞洲政策及東協的「大國 平衡」關係最密切。 筆者則認為單獨拿出其中任何一個或兩個因素去分析都有失偏頗,要比較安倍 兩次政權的對中政策並看清它與中日關係之變化的相互關係,不僅要看從安倍作為. 政 治 大. 決策者的意志與選擇,同時還要從國內的政治經濟狀況、以及亞洲及國際局勢下日. 立. 本的位置來綜合分析、把握全域。. y. sit. n. al. er. io 壹、理論部分. ‧. ‧ 國. 學. Nat. 第三節 文獻檢閱. Ch. engchi. i n U. v. 在國際關係的研究中,長期以來都將國家作為國際社會中單一的行為主體,並 且是理性的行為者,可以認為,在同樣的條件下不論哪個國家都會作出同樣的抉擇。 然而,國家內部的狀況、運作機制如何以及是否會對國家的對外行為有影響成為了 對外決策理論的重點討論內容,學者們對國家會採取相同抉擇始終抱有疑問。如表 1-1 所示,針對外交政策的探討,主要有以下三個不同的理論派別。. - 3 -.

(10) 表 1-1 文獻檢閱理論部分之流派與代表. 理論部分 代表學者. 主要著作. 以1961年美國操縱古巴流亡者入侵古 巴豬灣失敗事件為案例剖析了「集團 思維」現象。認為小集團對制定外交 政策有消極影響。. Irving L Janis. Victimsof Group think. 以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美蘇雙方 危機決策實踐為案例進行探討,提出 外交政策決策的三個基本模式。在理 性行為模式基礎上補充提出「組織過 程」與「政府政治模式」。. ‧ 國. Nat. io. 以科學行為主義為指導、致力於研究 出普遍性理論。巨細無遺地排列、整 合影響決策的各個層次因素;給國家 分類並在此基礎上確定不同因素在該 國的影響程度。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al. n. 比較外交 政策. Ch. engchi. Sprout Harold and Sprout Margaret. ‧. 提出「心理環境」和「操作環境」的 概念,指出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其他心 理傾向指導其有選擇地關注周圍的環 境。決策者面臨的重要任務是縮小 「心理環境」與「操作環境」之間的 差距。. 學. 心理與 社會環境. 政 治 大. y. 立. Essence of Decision: Analyz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Allison T. Graham. sit. 古典外交 政策分析. 主要論點. Rosenau N. James. er. 流派. i n U. v. The Ecological Persp ective on Human Aff airs with Special Ref erence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e- theories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本文將採用上表中 Allison 所提出的決策分析理論來檢驗安倍的兩次政權對中 政策的實證。首先,Allison 所提出的第一個模式為理性行為者模式,或者稱為傳 統決策模式,它是最基本的模式。如果說憑藉主觀經驗或個人感情的抉擇是非理性 的,那麼理性行為者在決策的過程中國則必須是清醒而有科學態度的,是「一個意. - 4 -.

(11) 志統一的政府在對實現既定目標的手段進行邏輯推理之後所採取的有目的行為」2。 同時,理性決策是單一的整體——國家(或政府)在面對國家利益問題時採取的合 理行為。 Allison 認為,要做到完全的理性是不可能的,因此補充了接下來的的第二與 第三模式。第二模式,即組織過程模式。雖然決策仍是理性活動的過程,但並不一 味強調合理性,而是一種追求有限理性的折衷模式。此模式的決策主體是組織或集 團,而它的任務是發現間題、處理資訊,在有限權力範圍內採取決策行動。在協調 部門之間的行動計畫和行為準則,稱為 SOP(標準行動程式)。組織行為會受到. 政 治 大 第三模式即政府政治模式,又稱官僚政治模式,主體是領導人及高層。由這些 立. SOP 的支配。. 人組成的集團負責制定和實施重大的外交決策,具有開放性與多元性。然而由於決. ‧ 國. 學. 策主體的多層次和各權力層次之間的分歧摩擦,決策過程中充滿鬥爭與妥協。起到 關鍵作用的是決策者的觀念、動機、地位、權力和政治手腕。. ‧. 綜上所述,第一模式可以說規定了對外決策的目標與理由,是國家對外活動的. y. Nat. sit. 理性選擇;第二模式規定了決策過程的部門與行為規範,由大的組織或集團來「輸. n. al. er. io. 出」決策程式;而第三模式的重點則在於如何決策,即決策層的內部鬥爭與妥協來. v. 產生最終決策結果。筆者將在分析架構與第五章的兩次安倍政權的對比中具體運用 這一理論來檢驗與分析。. Ch. engchi. i n U. 貳、實證部分 關於日本對中政策實證部分的研究,如表 2 所示,很多中國學者重在研究日本 國內的保守思潮、以及民族主義思潮的變化。其中有某些言論略失客觀性,這也是. 2. Allison T. Graham, Essence of Decision-Analyz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p.41.. - 5 -.

(12) 本文試圖克服的問題。另外,也有不少學者從國際大背景下的中東亞局勢的變化與 美國亞太策略的變化上來看安倍政權對中政策的變化。本文不僅要從國際上東亞局 勢的變動、美國因素的變化著手,也從中國的對日政策決策、以及日本國內的政治 生態、社會輿論以及安倍個人的政治思想意志來進行多方面的綜合分析。 表 1-2 文獻檢閱實證部分之研究視角與代表 實證部份 長期的經濟低潮、各種社會問題的迸 發以及政壇的跌宕使得日本社會保守 主義興起,同時呼喚強有力的領導 人。 美 美國重返亞太,安倍配合美國 國 亞太戰略。 因 素. 廉德瑰. Asia in Transition: The Evolving Regional Order. 五百旗頭真. 戦後日本外交史. 朱鋒. engchi. y. David Shambaugh. n.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Ch. 日本在美國「重返亞 太」背景下的戰略選擇. ‧. io. 雖然在當今東亞尚未完全出現 權力轉移,但日本正在從體 制、能力、意志上防範中國。. al. 日本新國家主義與中日 關係——從兩屆安倍政 權的執政進行考察. 學. 東亞正在變動,如何在變動中 把握關係至關重要。. Nat. 東 亞 因 素. 主要著作. 政 治 王丹大. ‧ 國. 立. 國際 因素. 代表學者. sit. 國內 因素. 主要論點. i n U. v.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壹、研究方法 一、歷史文獻分析法. - 6 -. 權利變更:認同對立與 戰略選擇――中日關係 的戰略未來. er. 視角.

(13) 文獻的蒐集包括官方文獻與二手文獻兩個部份。首先,透過日本外務省史料館、 亞洲史料中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獲取日本外務省與中國外交部的相關文獻資 料。其次,通過對相關專著、機關報刊、期刊論文、回想錄等二手文獻的閱讀、整 理。著眼於歷史發展脈絡,研究討論過去與現狀之間的關係,分析變化當中的內在 與外在因素,以史為鑑。. 二、比較研究法 比較兩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有任何的不同之處都作為分析資料使用,同時找. 政 治 大. 出不變的要素分析其背景也是本文的重點之一。「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依照敘. 立. 述、分析、並列、比較的順序,從相同的政策當中找尋變化的部分、從不同的政策. ‧. ‧ 國. 學. 之中找尋相同點進行分析。. 貳、分析架構. y. Nat. sit. 本文 1972 年恢復正常化的中日外交關係為歷史為背景,致力於對比第一次安. n. al. er. io. 倍政權與第二次安倍政權對中政策的異同,借用 Allison 的決策分析「三個模式」. i n U. v. 的理論來從國際層面、日本國內層面、以及決策者的層面來分析其原因。. Ch. engchi. 一、政策之比較 (一)第一次安倍政權 安倍就任首相後,中日兩國相關部門迅速就訪中一事達成一致。應當時的中國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邀請,安倍首相於2006年10月8日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 中國是安倍就任首相後訪問的首個國家,這打破了戰後六十多年以來沒有首相將首 個出訪國選在中國的局面,同時也是日本高層領導人五年來首次訪華。在與溫家寶 的會談中,安倍強調中日關係的重要性,並提出要爭取將中日關係建成一個基於共. - 7 -.

(14) 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同時也對日本曾經給亞洲人民帶來的痛苦深表反省。在臺 灣問題上,安倍表示堅持支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在被稱為「破冰之旅」的這次訪華中,中日兩國發表了《中日聯合新聞公報》, 同意繼續遵守中日之間三個政治檔的原則,妥善處理影響兩國關係發展的問題,把 中日關係推向更高層次。 另外,在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上,安倍採取了比較謹慎的態度。並多次主動表 示願意改善亞洲外交,願意加強與中國、韓國的信賴關係。不過,在任期間安倍也 曾多次否定二戰時日本強征慰安婦問題,對於靖國神社參拜表現出來的模糊性回答 也可看出他的策略與意圖。. 立. (二)第二次安倍政權. 政 治 大. ‧ 國. 學. 與第一次內閣不同,組閣後安倍的首次外交出訪對象選在美國。由於美國的 「不配合」使安倍的外交首秀不得不選在東南亞,這也是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正. ‧. 如安倍所言: 「在處理日中關係時,必須一邊俯瞰世界地圖一邊思考戰略」3。. Nat. sit. y. 接著,日美兩國著手修訂《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有關修訂議題早在民主黨政. io. er. 權末期就已經啟動,這也表現出很強的政策協調性和連貫性,同時代表日美軍事合 作已正式納入雙方的議事日程。. al. n. iv n C 在歷史問題上,安倍修改前政要代表日本政府就歷史問題發表的「談話」,意 hengchi U. 圖卸下「歷史包袱」,並多發右傾言論。. 日本還嘗試與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之間結成緊密聯盟,構建所謂「民主安全 菱形」的外交框架,也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在對中國進行制衡。此外,還向北約秘書 長遞交親筆信,希望與北約加強安全合作。 當然,安倍也不是一味地表現出推動對華強勢的姿態,而是不時地通過各種管 道釋放「善意」——向國際社會表明中日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並借. 「BBC:日本首相將訪問東盟三國謀求戰略合作」,大公網,2013 年 1 月 16 日, <http://news.takungpao.com/hkol/digest/2013-01/1391125.html>(瀏覽於 2014 年 6 月 4 日)。 3. - 8 -.

(15) 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訪華向中方高層遞交親筆信,稱「希望兩國關係回到戰略互 惠關係的原點」。 另一方面看,安倍對華戰略也有一些看似不變的東西,就是繼續標榜第一次內 閣時期的「價值觀外交」。不過,安倍如今所主張的「價值觀外交」有別於從前。 其內涵有所調整,即,由「與具有相同價值觀的國家進行合作」,改為「創造相同 價值觀」4。由此可見他在價值觀的層面上也有意積極而為之、加強其自主性。 比較兩次安倍政權的對中政策就會發現,從安倍上任後的出訪首選地的選擇, 到高層互訪的狀況、歷史問題的立場都體現了態度與選擇上的不同。第一次安倍政. 政 治 大 則表現出對中強硬的態度、對中更多抱有不信任感,不少學者認為種種跡象顯示安 立 權對中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態度、強調與中國要保持戰略互惠關係;第二次安倍政權. 倍有制衡中國、擴大日本在亞洲乃至世界影響力的意圖。另一方面,兩次安倍政權. ‧ 國. 學. 對中也不完全背道而馳,從安倍的談話、演講中都可以發現他自始至終都堅持價值 觀外交、自我主張型的外交;另外日本的終極目標一直都是擴大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 這一點也沒有變化。.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原因之理論分析. Ch. i n U. v. 上文已歸納了 Allison 所提出的關於國家對外決策的三種模式,即理性行為者. engchi. 模式、組織過程模式、政府政治模式(詳見表 1-3)。可以說,理性行為者模式是 一個決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所指範圍最大,國家立足在國際上的實力對比以及在 世界中的主要目標確定最佳方針。利用該模式分析安倍對中政策時可視其為日本在 國際環境中做出的現實主義理性選擇。組織過程模式的範圍次之,明確哪些組織機 構負責作出某種選擇,亦即,外交政策並不一定完全都是理性抉擇,國內政治生態. 4. 「中國媒體觀察:安倍主義潛臺詞圍堵中國」,中國評論網,2013 年 1 月 21 日, <http://www.zhgpl.com/cm-webapp/doc/docDetailCreae.jsp?coluid=o&kindid=16&docid=102409610& mdate=0121000345>(瀏覽於 2014 年 6 月 4 日)。. - 9 -.

(16) 極為重要。第三模式的研究範圍最小,研究政府高層領導的決策特點、分析決策者 的氣質和傾向,重點和前兩個模式不同,在於分析個人的活動。 當然,國際、國內、個人三個因素之間絕不是割裂也不是單純相加的關係,而 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動都會引起其他兩個因素的變化。 表1-3 對外決策三種分析模式之比較 第一模式: 理性行為者模式. 第二模式: 組織過程模式. 第三模式: 政府政治模式. 主體. 國家. 組織. 決策者. 範圍 特點. 國家領導人. 理性. 程式性. 妥協性. ‧ 國. 立. 學. 著眼點. 國家綜合實力對比 國家根本利益. 政黨在決策中 的作用. 決策者個人政治理念 與實力. 內容. 中、日、美三角關係. 國內合意政治 國際合作. 首相及其智囊. n. al. y er. io.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結果. ‧. 過程. Nat. 目的. sit. 位置. 國際環境. 治 政 國內環境 大.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將從以下三個層面分析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異同: (一)第一模式:國際環境 1.東亞、東南亞因素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東亞區域安全局勢正在出現一系列新調整和 新變化。在中國的綜合實力繼續增長時,美國卻陷入經濟窘境,「權力變更」的跡 象在亞太地區逐漸凸顯。美國在2011年宣佈重返亞洲後,華盛頓的全球軍事戰略重 心也開始向亞太地區轉移。另一方面,東亞的領土爭議問題,包括中日的釣魚臺問 題、中國與菲律賓、越南等國的南海爭議都開始惡化。大國間的戰略競爭、安全困 境、民族主義情緒爆發、歷史問題與領土爭議、核擴散危險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在這 - 10 -.

(17) 一時期集中爆發。這樣的國際關係中權利分配的變化勢必成為影響國家外交方針政 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首先,中日關係是雙邊關係,而不是單方面的關係;日本的方針政策與行動影 響中日關係的發展,相對而言,中國的對日政策與姿勢也將影響日本對中政策的形 成。 冷戰結束後,中國的對外方針一直都是維持穩健、協調的姿態,堅持「韜光養 晦」。之後也延續「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基本方針,避免與諸國對立,為 了構築協調的外交關係而不斷作出努力。雖然21世紀初由於小泉純一郎在任時期過. 政 治 大 中國的也開始試圖改善兩國關係,保持協調姿勢。不僅多次與日本進行高層互訪, 立 度重視美日關係而忽視亞洲導致中國反日情緒高漲,然而隨著2006年安倍的上任,. 並對戰後日本作為和平國家的作用給予積極評價。. 學. ‧ 國. 在國際會議上也積極進行頻繁的對話。另外還強調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 ‧. 如上文所述,此後中國的經濟更加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而順利逃過金 融危機一劫的中國在國際事務方面的自信也有所增強,在2007年7月召開的第十一. y. Nat. sit. 屆在外大使會議上,中國對過去「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進行了修正,改為. er. io. 「堅持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可見中國計劃展開更加積極而自信的外交。. al. n. iv n C 給出警告。在聯合國23日的演講中,溫家寶表示堅持擁護國家核心利益、對於主權 hengchi U. 2010年9月撞船事件發生,中國對日開始展現完全的強硬姿態,不斷對日施加壓力、. 與統一、領土保全等問題決不讓步、決不妥協。5對於之後發生的反日暴動事實上 中國政府也採取容認的態度,關於釣魚臺也實行了不同的對應措施。 在2013年1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集團學習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演講。 他表明中國仍然堅持「和平發展」之路,然而同時也強調堅持和平發展並不能將 「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作為其前提。6 亦即,中國並不會放棄在東海、釣魚臺問題 上的原則。另外,相對於日本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的暗湧,習近平政權所倡導的「中 5. 「溫家寶在第 65 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全文) 」 ,人民網,2010 年 9 月 23 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2797918.html>(瀏覽於 2014 年 6 月 2 日) 。 6 「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人民日報,2013 年 1 月 30 日。. - 11 -.

(18) 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國家利益優先的「中國夢」也體現自北京奧運會以來中國已建 立起作為大國的自信心。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對日本之對中政策不無影響。 另外,在貿易方面,1995年的中日貿易總額只有700億美元,到了2005年已超 過1,893億美元, 連續七年破最高紀錄。如果將香港地區也計算在內,那麼中日貿 易已經連續兩年超過日美貿易,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交易夥伴。也就是說在小泉 內閣時期,隨著「政冷經熱」的貫徹,中日經濟關係保持了持續發展的勢頭,不過 日本經濟界對於中日之間的經濟合作能否保持順暢依然有所擔心。因此安倍一接替 小泉就任首相立馬決定訪中、改善與中國的關係,這也給出經濟界一個肯定的答案。. 治 政 幫助決策者爭取更大的自由空間。 大 立. 當然,在外交決策上與經濟平衡的一定限度的抗衡的做法可以克服國內的某些局限,. 自2007年9月安倍託病請辭後六年的時間裡,日本政壇不僅經歷了政黨輪替,. ‧ 國. 學. 中日兩國的綜合國力對比也出現了很大變化,日本作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經濟大 國的地位有可能被中國所取代。至2010年,中國GDP總量也超越日本,成為僅次. ‧. 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雖然這並不代表中國在總體上已經取代日本的位子,然而. Nat. sit. y. 以目前日本的經濟發展速度與潛力來看,中國的經濟包括綜合發展勢頭的確讓日本. io. er. 堪憂。雖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也是日本和區域內絕大多數國 家都受益的過程,但日本仍然在戰略和外交政策上採取與中國對抗的姿勢。根本的. n. al. Ch. i n U. v. 原因在於日本的戰略性政策超越兩國間的經貿關係,他們依然將制衡中國作為最重 要的戰略方向。. engchi. 東協基本實行「大國平衡」策略,他們不希望東亞地區出現一個大國主導格局, 而引發與大國的彼此競爭。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它們不僅不願完全嵌入美國的制 度安排中,同時也對中國提出了一定程度的制度約束。一方面,可以配合美國的亞 太戰略,成為由「美國+盟國」構成的「輻輳格局」( hub-spoke) 的延伸與補充,另 一方面,可以配合在日本意圖下構築的日美同盟框架下以日本為軸心、東協相關國. - 12 -.

(19) 家為車輻的「次輻輳格局」中。7這樣的狀況給日本實施其強勢的對中戰略提供了 良好的平臺。 安倍還認為,日本還要加強跟南亞、東南亞以及臺灣的經濟合作,他還特別強 調了印度的作用。日本跟印度之間的經濟合作推動速度過去並不快,然而特別是在 美國改變對印度政策之後,日本也開始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印度的快速發展。安倍將 印度稱為亞洲新「夥伴」,多次提到要同印度建立「戰略性全球夥伴關係」。 8 另 外在能源、政治、安全及戰略方面都試圖加強同印度的對話,還提出要建立日、美、 印、澳四國首腦或外長會議(亞太民主國家 G3+美國),積極推行其「價值觀外. 治 政 走廊」、「繁榮走廊」。這同樣也是想要在亞太地區取得更大主導地位的一個手段。 大 立 交」。同時主張發揮其主導作用,建立印度、土耳其、中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和平. 2.美國因素. ‧ 國. 學. 中日關係中始終存在「第三國」之因素,即美國因素。甚至有學者認為這個第. ‧. 三國因素非常強大,甚至可以說日本與中國的關係也是「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對中關 係」,是「在對美不平等條件下的對中關系」,是「在日美中三角形框架中發展的. io. sit. y. Nat. 對中關係」。9. n. al. er. 美國並不希望看到日本因為過度堅持自我歷史觀而削弱其在亞洲的影響力,不. i n U. v. 希望看到日本因為國家首相堅持參拜靖國神社而與亞洲重要國家的中、韓等國之間. Ch. engchi. 產生大裂痕。當然這並不代表美國隨時要對日本發出警告。 中日關係即使再差也有一定的限度,只要這種惡化的程度沒有損害美國的利益 就無傷大雅。因此,美國一方面要確保美中、美日關係的維持,從而使美國在戰略 上處於最佳位置;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中日關係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為一旦兩 國關係惡化,便直接影響亞太地區的穩定,這便會有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同. 蔡亮,論安倍內閣外交政策的兩面性,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3 年 3 月第 2 期,頁 8。 最近的印度形式與日印關係,日本外務省, <http://www.mofa.go.jp/mofaj/area/india/kankei.html>(瀏覽於 2016 年 6 月 2 日) 。 9 細谷千博,日本外交の軌跗(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3年),頁220。 7 8. - 13 -.

(20) 時削弱作為美國同盟國的日本在亞洲的政治影響力。因此在小泉純一郎卸任、新首 相上任之際,美國期待中日關係能有所改善,從而利於地區局勢和國際局勢的穩定。 2011年,在美國夏威夷APEC會議和東亞峰會,歐巴馬與希拉蕊都高調宣佈重 返亞太地區,將戰略中心東移,扮演亞太事務的領導角色。這也是利用世界經濟重 心東移的趨勢,吸取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活力,同時拉攏亞洲的傳統盟國和與中國 存在領土主權爭端的新興國家,來防範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的崛起,延緩美國霸 權地位下降和西方中心主義式微的歷史趨勢。10 (二)第二模式:國內政治生態. 政 治 大 政黨、財界、官僚被普遍認為是影響日本外交決策的三個核心因素。執政黨對內閣 立 一般認為, 在戰後日本的政治體制中, 內閣和首相是最重要的決策主體, 而. 的外交決策有直接的影響力,自民黨作為日本政壇的常青樹就在戰後長期掌控日本. ‧ 國. 學. 內閣和議會,對日本外交有很大影響。而自民黨又是一個派閥林立的政黨, 其派 閥又影響著自民黨自身的發展與政策選擇。. ‧. 另外,在野黨其在外交決策中的參與作用也不容忽視, 它與執政黨共同承載. y. Nat. n. al. er. io. 來實現的。. sit. 著影響外交決策的重任。在野黨對決策過程的作用是通過對執政黨及政府施加影響. i n U. v. 自民黨的決策能力較為強大,首先它是決策者理念的來源,儘管黨內的理念與. Ch. engchi. 政策傾向不盡相同,但總體上講並沒有很大分歧。另外,自民黨是主要外交決策的 制定者,其內部有一組人員專門負責處理,如政調會下屬的外交部會和防務部會都 是專門性常設機構,還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時它也是政府開展議案運動的重要監督 者,還是各級外交決策部門的儲備人才庫,是政府對外政策的宣傳能手。 透過對於重要外交機構人事權的掌握,他們可以控制重要職位,將自民黨思想 直接作用在國家政策上。還可以利用國會議席數量來左右立法、透過媒體控制輿論、 透過研討會同政府官員接觸,傳遞意圖、灌輸思想、影響最後決策。. 10. 馮昭奎,復交 40 年:中日關係中的美國因素,日本學刊,2012 年第 5 期,頁 55。. - 14 -.

(21) 第一次安倍政權之後不久,日本政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民、民主兩黨圍繞 政權展開激烈爭奪。2009年底,自民黨失去政權變為在野黨,民主黨上臺;短短的 三年後,自民黨又在眾議院選舉中以較大優勢獲勝。兩次政權更迭的過程有相似性, 雙方都以「大勝」對「慘敗」收場,當時的輿論也呈現一邊倒的態勢。11實際上, 這也隱含選民對與政黨、政界的失望與落寞的消極情緒。12在這樣的狀況下,安倍 便借由強勢的外交作風吸引民眾眼球,提升自身政治威望,展現出與第一次執政時 期非常不同對中姿態,可以說,這是向選民展示其務實外交風格並贏得大眾信賴的 絕佳機會。. 治 政 困難局面。在首相更替之際,日本國內要求改善中日關係的呼聲十分高漲,對新任 大 立 首相如何處理中日關係也充滿了期待,輿論界甚至給出了一些壓力。代表日本鷹派 追溯到第一次安倍政權之前的小泉純一郎時期的中日關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 ‧ 國. 學. 勢力的報紙《產經新聞》在2006年9月30日發表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認為首相不 應該參拜靖國神社的超過半數。. ‧. 日本與中國的經濟與綜合實力對比的變化也給日本國民心理帶來一定程度的衝. Nat. sit. y. 擊,畢竟在戰後經過美國的扶持一心發展經濟使日本很快成為亞洲乃至世界強國,. io. er. 國民心態也同時從戰爭的落魄轉變為自信與優越感。13然而,自泡沫經濟時代以來 日本國內經濟長期低迷,年輕人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少子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峻,. n. al. Ch. i n U. v. 加之近年來重大災害的發生等等,都對國民的心理狀態與國家戰略取向產生了重大 的影響。. engchi. 這種轉變使國民感到失落,同時社會也再次湧現保守的「新國家主義」思潮。 近年來日本社會右翼思潮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大,不少政黨政客出於選舉利益的考量, 有意去迎合甚至推動這股勢力的發展。另外,新聞媒體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媒體影 響民眾,而民眾的情緒與社會風氣自然會作用在決策者的決定上。自民黨重新奪回 柿崎明二, 民主党絶対的大敗北に反射する自民党相対的大勝利,世界,2013 年 2 月号,頁 60。 侯建良 王珊,安倍政權對華戰略的轉變及其影響,東北亞學刊(外交戰略版),2013 年 7 月第 4 期,頁 20。 13 日本の対中総合戦略——戦略的パートナーとしての中国 登場への期待と日本の方策,PHP研究所政策提 言,<http://research.php.co.jp/research/foreign_policy/policy/post_27.php>(2007年12月)(下載於2014年7月1 日)。 11 12. - 15 -.

(22) 政權以及安倍上臺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日本社會已經開始排斥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 新左翼社會影響,標誌戰後保守思潮已經開始退出歷史舞臺。14因此整個社會輿論 氛圍利於安倍展示其保守化主張。 (三)第三模式:決策者 1.核心:首相 首相和內閣是日本外交決的行為主體,決定著外交政策的方向;官僚集團是日 本外交決策的基石,決定著外交政策的合理性和專業化。日本內閣的不斷更迭對官 僚集團的人事、組織結構等並沒有任何影響,這也是日本外交並未影響國家發展的. 政 治 大. 重要原因。在日本的外交決策機制中,對戰後日本外交決策具有直接影響力的執政. 立. 黨和官僚集團中,執政黨的代表和標誌就是首相。. ‧ 國. 學. 首相在外交決策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要受到現有法條的規制,在1947年5月3日 開始實施的《日本國憲法》及《內閣法》中,對於首相的許可權做了相關規定和說. ‧. 明:「行政權屬於內閣」、「內閣總理大臣任命國務大臣」、「可以任意罷免國務. y. Nat. 大臣」、「內閣總理大臣代表內閣向國會提出議案, 就一般國務及外交關係向國. io. sit. 會提出報告, 並指揮監督各行政部門」。另外, 「內閣會議由內閣總理大臣主. n. al. er. 持」,「內閣總理大臣根據內閣會議決定的方針, 指揮監督各行政部門」。可以. i n U. v. 看到,由首相,也就是內閣總理大臣所主導的外交體制在制度上是可以實現的。. Ch. engchi. 眾所周知,日本的首相既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腦、 掌握國家行政權,同時一般 而言又是自民黨的總裁。通過執政黨在國會所占的多數議席, 他又能間接地掌握 立法權,在同其他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外交部長的合作中(首腦外交), 內閣 總理大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中外交的問題是外務省等行政部門需要管理的內容, 然而這些行政部門的領導直接對內閣總理負責,而內閣則是由佔國會大多數議席的 自民黨所控制,他們掌握巨大的行政資源。因此自民黨可以參與到外交決策的過程. 14. 西尾幹二,安倍政権の世界史の使命,WILL,2013 年 3 月,頁 36。. - 16 -.

(23) 中,亦即,這個結果是因為內閣總理大臣對日本外交決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才得以 達成的。 安倍晉三是二戰結束以來日本最年輕的首相,也是第一位戰後出生的首相。他 的施政目標就是要使日本成為所謂的「正常國家」,在經濟大國的基礎上實現政治 大國乃至軍事大國的目標。 安倍生於政治世家,耳濡目染的薰陶給他的政治理念帶來決定性的影響。他的 外祖父岸信介和外叔祖父佐藤榮作都曾是戰後日本的保守派首相;父親安倍晉太郎 在擔任中曾根內閣外相期間比較慎重,曾積極日中關係。他一方面繼承了父親的慎. 政 治 大 親不如說是繼承了外祖父(岸信介)的DNA。」 可見保守政治思想對他影響之大。 立 重,一方面繼承了外祖父的保守。「要我說來自誰的影響更大,與其說是繼承了父 15. 同時他身上也不乏中曾根康弘的保守主義理念的繼承。. ‧ 國. 學. 另一方面,安倍也長時間受到黨內派系、右翼團體和身邊智囊團的薰陶。安倍. ‧. 一步入政界,便踏入黨內右翼親臺勢力栽培未來接班人的各種右派議員團體中。經 過十多年來在這種特定的政治氛圍與人際關係的影響下,安倍逐步形成相應的政治. y. Nat. sit. 思維及話語表達方式。可見無論家庭或成長環境都對安倍根本上強硬與保守的對內. n. al. er. io. 對外姿勢有重大的影響。. i n U. v. 當然,實際上首相的權利範圍也是有限制的,由於日本實行議會內閣制,需要. Ch. engchi. 全體內閣成員一致同意才可以通過決策。另外由於外交情報的收集與分析都在外務 省,首相只能聽取外務省的情報。另外,由於日本社會重視一致性,很多時候都必 須等到某一輿論占到壓倒性地位的時候首相才會採取行動。不過隨著日本戰後國力 的迅速上升,國內對於強人型的首相寄予了厚望,首相官邸逐漸握住了外交的主導 權。正因為有這個背景,安倍才可以在國民面前在展現強有力的姿態。 2.智囊團與智庫. 15. 野上忠興,気骨——安倍晋三のDNA(東京:講談社,2004年),頁45。. - 17 -.

(24) 在決策過程中參與者的範圍不斷擴展、程度不斷加深, 同時, 還使更多不同 領域的學者和專家開始積極參與到政策制定中來。日本的學界精英參加外交決策所 起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日本決策主體研究者的重視, 他們往往以充當首相的私人 顧問、加入各種政府顧問委員會和加人由新聞媒體主辦的政策研討會的方式, 來 影響政府的決策過程。 例如在 2006 年安倍上任之前,被人們認為很有可能會採取對中強硬的態度, 而上任後卻立馬籌備訪中。對身兼日本首相和自民黨總裁的安倍晉三來說,自民黨 幹事長和內閣官房長官是其最重要的兩大助手。其中,擔任自民黨幹事長的中川秀. 治 政 能夠迅速崛起,主要得益於兩位至關重要的「導師」,一位是前首相小泉純一郎, 大 立 另一位就是中川秀直。在對華政策方面,中川對安倍的影響也很深刻。早在安倍內 直是安倍的長輩,也是自民黨最大派系森派的重臣。日本人普遍認為,安倍之所以. ‧ 國. 學. 閣成立之前,中川就在媒體上承諾,他將不惜動用私人關係,推動實現安倍對中國 的訪問。他支持修復日中關係,因為在他看來,對華關係是影響安倍政權命運的關. ‧. 鍵因素之一;改善對華關係,有助於安倍新內閣樹立外交聲望。. Nat. sit. y. 日本的外交智庫頗多,亞洲論壇日本會議、東京財團、岡崎研究所等等。這些. io. er. 研究集團的負責人或聘用前外交官,或直接就由原外交官來主持,影響力可想而知。 日本最大的四家外交智庫是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世界和平. n. al. 研究所與日本國際論壇。. Ch. engchi. i n U. v. 舉例來說,日本國際論壇的討論最後一次還是在 2006 年 8 月 31 日,當時的首 相是小泉純一郎。當時的九項建議的第一項就是呼籲中日兩國領導人盡快恢復互訪, 並且定期、制度化。另外還有在安保和軍事領域的對華以及教育交流,共同歷史研 究等等。在發表這些結果的同時,甚至愛也會提交給首相官邸。 在歷史問題上,日本國際論壇發佈的報告中認為原因在於中方刻意的渲染以及 一種大國意識;包括參拜靖國神社在內的行動都是別國不得干涉的內政問題。PHP 的報告中則也有部分指責中國軍費增長過於迅速,使鄰國將其視為威脅。. - 18 -.

(25) 雖然在政治上智庫仍然難以掙脫傳統自上而下決策機制的限制,另外由於官僚 系統的強大性,對於智庫的需求也並不強烈。包括在資訊的搜集與資金的籌集上也 是困難頻出。然而如上文所述,不少智庫負責人備受重用、發表的研究報告和結果 也有可能受到重視,這都會影響到首相的外交決斷。安倍本人與外交智庫的關係也 較為密切,例如「東京財團」主任研究員、東大教授北岡伸一便頗受重用。. 第五節 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使用歷史文獻分析法進行研究,同時由於安倍政權之. ‧ 國. 學. 對中政策涉及到中日兩雙邊關係甚至國際關係,因此文獻內容的完整性與全面性至 關重要。然而日本與中國的外交資料與官方文書仍有尚未公開的部分,並且中日文. ‧. sit. Nat. 此將借由豐富日文文獻來彌補這一不足。. y. 獻時常出現矛盾或對立,這都是筆者面臨到的困難。另外,筆者英文能力尚淺,因. er. io. 在研究範圍上,由於本文的研究對像是安倍兩次政權的對中政策,第一次安倍. al. iv n C 圍只能截止至第二次政權未結束的 h 2016 e n g年以前。至於之後的對中政策與日本國內 chi U n. 政權已成為歷史,然而安倍的第二次政權仍未結束,在時間點的選取上,研究的範. 國際局勢則無法作為研究對象,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限制所在。. - 19 -.

(2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7) 第二章 正常化後的中日關係之發展與演變. 2010年8月29日至30日,為了紀念中日實現關係正常化四十周年,「中日關係 展望:從歷史走向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大陸北京社會科學院舉行。中日友 好協會會長唐家璿及日本駐中國派全權大使丹羽宇一郎作為特別嘉賓出席開幕式分 別發表演講與致辭。在會議上,各界學者就中日互信、世界局勢中的中日美等議題. 政 治 大 2012年9月7日,正當中日各界學者與友好人士慶祝四十周年之時,日本首相野 立. 進行發言與討論。. ‧ 國. 學. 田佳彥向美國記者媒體講話,表示釣魚臺「國有化」是為了繼續平穩安定的維持管 理,也將向中國作出解釋,希望中方理解。9月10日,日本政府以20.5億日圓(約. ‧. 合人民幣20.5億元)從栗原弘行手中「收購」釣魚臺及其附屬島嶼南小島、北小島, 並於隔天支付、登記。16 17這一舉動使美國開始擔心東北亞局勢的穩定,更在中國. Nat. sit. y. 引起軒然大波,反日活動在中國各地掀起,包括學術界在內的各界慶祝中日友好四. er. io. 十周年的活動至此草草收場。於是,中日關係反而在值得紀念的時刻陷最大危機。. al. 在這樣的狀況下,更有必要細究戰後中日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之歷史演變。. n. iv n C hengchi U 筆者將在本章中對從中日關係正常化開始直至安倍晉三第一次政權時期的中日. 關係的演變與發展進行梳理,並分為五個時期:(1)上世紀70年代中日關係正常 化時期;(2)80年代的「蜜月期」;(3)90年代的「摩擦期」;(4)21世紀初 的「低谷期」;(5)第一次安倍政權開始後的「戰略互惠期」。下文將分別對這 五段時期的國際與國內形勢背景進行分析,並分別闡述兩國在政治、經濟、人文領 域的關係及其特點。. 16. 尖閣諸島、国有化…当面現状のまま維持,YOMIURI ONLINE(読売新聞),2012 年 9 月 11 日, <http://www.yomiuri.co.jp/politics/news/20120912-OYT1T01605.htm>(瀏覽於 2015 年 9 月 20 日)。 17 尖閣諸島を国有化,NHK NEWS WEB(日本放送協会),2012 年 9 月 11 日, <http://web.archive.org/web/20120913212020/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20911/t10014935511 000.html>(瀏覽於 2015 年 9 月 20 日) 。. - 20 -.

(28) 第一次安倍政權時期的內容將在下一章進行具體分析,另外,2009年民主黨上 臺後的狀況將放在兩次安倍政權之分析當中進一步解釋,本章不做過多說明。. 第一節 中日關係正常化(1972~1979). 四十年前的20世紀70年代,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持續三十餘年的東西方. 政 治 大. 冷戰仍在繼續,美蘇兩大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爭端話題依然炙熱。在這樣的全球局勢. 立. 下,中日關係受此影響開始出現友好動向。首先,美國秘密謀求與中國改善關係—. ‧ 國. 學. —美國總統尼克森與1971年7月15日透過廣播和電視向全國發佈重要新聞說,他認 為安定而持久的和平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其七億五千萬人民參加不可能存在,為. ‧. 此他決定與明年5月之前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對北京進行訪問。18. y. Nat. 中國則在 1960 年提出了中日貿易的三原則19,並且於 1970 年春提出對外貿易. io. sit. 四原則,即不與幫助臺灣、南朝鮮(韓國)的企業進行貿易;不與向臺灣、南朝鮮. n. al. er. 的企業大量投資的企業進行貿易;不與為美國侵略越南、老撾、柬埔寨提供武器的. i n U. v. 企業進行貿易;與日本的美日合資企業也不打算建立貿易關係。 20然而中國政府對. Ch. engchi. 與中日貿易四原則的具體表述方式的解釋,也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彈性,一些本來絕 不允許發生的狀況在關係正常化的過程當中開始獲得默許,這也為中日民間交往創 造了較為寬鬆的政策環境。 另一方面,在日本經濟界,此時也開始出現謀求同中國恢復關係的復交行動。 大型企業紛紛率團訪問中國,在當時引起一股訪中熱潮;日本一般國民對中國的感. 18. 入江昭,尼克森訪中的背景,國際問題,1972 年第 143 號,頁 52。 中日貿易三原則,即“政府協定”,“民間合同”和“個別照顧”。詳見「周恩來總理在接見日中貿易促進會專務 理事鈴木一雄時談中日貿易三原則」 ,日本問題檔彙編,第 3 集,頁 135-137。 20 周恩來總理發言的筆記,恢復日中邦交有關資料集(1945-1972) ,頁 133。 19. - 21 -.

(29) 情隨著一系列的文化、經貿交流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在民眾當中要求與中國建交的 聲音越來越大。 1972 年 9 月 25 日,日本田中角榮首相、大平正芳一行終於來到北京,與周恩 來總理等會談,針對國交正常化的懸案進行了交涉,經過四天會談於 25 日簽訂了 中日兩國政府的聯合聲明,宣佈中日政府恢復外交關係以及不正常狀態的結束,實 現了關係正常化。此後,兩國關係取得進一步發展。 首先在政治領域上兩國分別在 1972 年 9 月 29 日與 1978 年 8 月 12 日簽署了 《中日聯合聲明》與《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就中日間最重要的政治與安全事項做. 政 治 大 度,成立了溝通官方和民間意見的中日民間人士會議。 立. 了原則規定並得到貫徹執行。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政府間設置了政府成員會議制. ‧ 國. 學. 其次,在經濟方面,70 年代對日本來說正是像變動匯率制轉變的時期,石油 危機與對美經濟貿易摩擦等問題開始浮上水面,在國際貿易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 ‧. 日本開始注意到近鄰的中國市場。當時日本正面臨解決能源多元化的問題,而中國 是煤炭大國,可以長期而安定地供給煤炭。另一方面,正忙於建設經濟現代化的中. y. Nat. n. al. er. io. 兩國經濟上關係緊密化的腳步不斷加快。. sit. 國則開始從日本進口成套設備,並視日本作為未來先進技術與資金的提供者,此後. i n U. v. 此後,中日經濟貿易往來全面、迅速發展, 成為兩國關係中「雙贏」效果最. Ch. engchi. 為顯著的領域。事實上,這段時期是未來中日關係發展的原點與立足點,為此後的 友好交流鋪好了基石。在中日關係實現正常化的 1972 年, 據中國海關統計,中日 貿易總額僅為 10.38 億美元, 而進入 21 世紀後中國和日本的貿易額達 831.66 億美 (詳見後文)。另外,截至 2000 年, 其對中國政府貸款總額達到 26,507.07 億日 圓,此外日本還向中國提供了無償援助 1,233. 25 億日圓,在技術合作方面提供了 1,244. 41 億日圓。21日本的對華 ODA 成為促進中日經貿關係、加強政治關係的巨 大紐帶,從數位上便可見一斑。. 21. 數據來源:日本外務省經濟協力局,日本的政府開發援助,1979-2000 年度。. - 22 -.

(30) 這一時期,兩國在文化藝術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頻繁,還建立起大批的友好 城市。而彼此的友好感情也隨之增進,這也進一步帶動經濟貿易合作、促進了正常 的政治往來,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中日間人際交流也是從這時開始成倍增加 的。70 年代初的互訪人數僅僅有幾千人而已,而後逐年上漲、達到每年數百萬人 的程度。日本法務省、國際觀光振興會的統計顯示,2001 年的日本出遊人數中, 訪問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數普遍減少,然而訪問中國的人數卻呈現較大幅度增長, 上升至 238 萬人次,躍居第一位。可見中日關係在進入 20 世紀的這三十年間已告 別少數精英交流時代而進入以經貿與文化交流、留學生雙向增長、公民旅遊自由化 為內容的大眾交流時代。.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二節 中日關係的「蜜月期」(1981~1990). ‧. Nat. sit. y.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期,從國際局勢上看,蘇聯的存在威脅到中國與日本,. io. er. 致使兩國分別定下「一條線」戰略與「綜合安全保障」戰略,互相把對方列為友好 互助的名單中。這時的中國,於中國共產黨的十一期三中全會中決議展開改革開放. n. al. Ch. i n U. v. 路線,大膽、積極學習日本等發達國家,因此正急需擴大與日本的交往來獲得資金 與技術支持。. engchi. 日本則由於其所推「中蘇等距離」外交戰略的失敗以及面向政治大國的努力, 都使其不得不重新考慮中國的戰略價值。亦即,中日關係可以與日美、日本與東協 關係等一同成為日本外交的重要支柱。同時,兩次「石油危機」和日美貿易摩擦的 加劇也使其急需開啟中國潛在巨大市場、彌補原料的不足。另一方面,日本的經濟 能力不斷增長,1985 年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提高。 這樣的狀況中,日本國內不時也會出現針對中國的挑撥性言論。. - 23 -.

(31) 這段時期中日關係的良好發展離不開 1987 這一年。在該年 2 月,兩國簽訂長 期貿易協定,中國開始向日本輸出石油、煤炭,日本則向中國出口技術、成套設備。 接著,該年 8 月簽訂和平友好條約,雙方明確表示要發展和平友好關係、反對霸權、 互不干涉主權並促進交流等等。這兩項重要協議都幫助中日在 70 年代末以及整個 80 年代前半期在經濟貿易、政治人文領域贏得了良好而穩定的環境。 首先,在上文所述的這樣一個背景下,政治領域,兩國高層頻繁進行互訪。具 體而言,在和平友好條約簽訂後的 1987 年 10 月,當時的中國總理鄧小平首次進行 訪日。而 1979 年 9 月,中國副總理谷牧訪日,與當時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進行會. 治 政 互訪,隔年 4 月又順利交換了中國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並蓋章。 大 立. 談;同年十 2 月大平首相訪中,就兩國的合作關係進行對話。經過兩國高層的積極. 80 年代,兩國的政治來往也不曾間斷。1982 年,當時的中國總理趙紫陽訪日,. ‧ 國. 學. 提出中日關係和平友好、平等互惠、長期安定的三原則;1983 年胡耀邦總書記訪 日,當時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前面三個原則的基礎上加入「相互信賴」的第四. ‧. 條原則;1984 年隨著中曾根首相訪中,日中經濟關係進一步緊密化。. y. Nat. sit. 而 80 年代的後半段則出現了一些變數,由於中曾根首相的靖國神社參拜以及. er. io. 之後發生的「六四事件」讓兩國關係出現裂縫。但值得注意的是,1985 年的靖國. al. n. iv n C 性質的大眾性反日運動;另一方面,在中國發生「六四事件」後,日本於 1989 年 7 hengchi U 神社參拜在中國引起風波,卻因為胡耀邦總理靈活的應對而免於釀成「民族主義」. 月迅速停止對中孤立,也是最先停止對中封鎖的國家。. 而接下來 1989 年 8 月日本的日中友好議員聯盟代表團訪中,鄧小平表示中日 友好不變;隔年日本方面也加強了改善日中關係的力度,特別是在 1992 年 10 月進 行的歷史上第一次的天皇訪中,是當時的一大新聞事件。 除此之外,非官方的會議機構與制度逐漸形成,如中日政府成員會議就國際形 勢與中日兩國對外政策、經濟合作等方面交換意見;中日外交事務所當局就雙邊關 係問題定期協商,每年輪流在雙方首都進行商討;中日民間人士會議,聚集兩國各 領域學者、以增進相互理解和友好關係為目標發表各自意見;中日友好 21 世紀委 - 24 -.

(32) 員會,面向 21 世紀的中日關係進行研究與探討等等。可以說這一時期的中日外交 是多層次展開的,相比上一階段有更多方位的發展。 1980 年代,經貿領域的一大特徵在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帶動了中日經濟交 流的猛增。這段時期中日在經濟上的格局與基礎逐步確立,還展開了加工貿易與金 融方面的合作。1985 年之前,中國向日本提供石油、煤炭等資源,日本則提供生 產資料與消費品給中國。另外,日本這個階段更加重視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 特別是在 1985 年的廣場協議之後,在日圓升值的情況下,日本企業急需廉價的勞 動力,於是在中國開始其正式投資,雙方進而形成中國提供勞動力與資源、日本提. 政 治 大. 供資金與技術的關係,這同時也是所謂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一種「南北關 係」。. 立. 中日雙方在貸款方面達成協議後,日本在這段時期先後分別向中國提供了三次. ‧ 國. 學. 日圓貸款以及兩次能源貸款,總金額分別達到 1.61 兆日圓與 1 兆日圓。除此之外, 日本政府還對中國進行無償援助,提供了 39 個專案與各種各樣的技術、設備投資。. ‧. 另外,1989 年簽訂的《中日投資保護協定》為中國從日本引進技術提供了一個良. sit. y. Nat. 好契機。. er. io. 同樣是在這一時期,兩國政府簽訂了《中日文化交流協定》,在文物保存以及. al. n. iv n C 係正常化後的第一次中日青少年大聯歡在中國舉辦,3000 h e n g c h i U 名日本青少年訪華,在 文藝事業方面便開始嘗試多項合作。此時中日青少年交流極為興盛,1984 年,關. 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杭州、西安、武漢等 6 個城市與中國近百萬青少年一同 大聯歡,並參加了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的慶祝活動。這一大型活動給日 本的青少年帶來很大影響,日後其中不少人成為中日友好交流的中堅力量。1985. 年 500 名中國青年進行回訪,此後日劇與日文開始風靡中國、不少人選擇赴日留學、 交流。另外,在人才教育方面,學術交流合作的規模也不斷擴大。. - 25 -.

(33) 日本內閣總理府調查顯示22,1980 年代日本對中國抱有親近感的人數大約保持 在 70%~75%的高比例23,並且在從包括中國、美國、蘇聯、韓國等國家中選出感 到最親近的國家一題中,選擇中國的比例僅次於美國,達到 15%~20%左右。很明 顯,日本民眾對中國總體是持有好印象的。雖然出現了教科書問題、靖國神社問題、 釣魚臺等等問題,但憑藉兩國政府積極與靈活的應對使這些問題僅僅停留在了中日 「摩擦」的程度上,和平友好無疑仍是主流。. 政 治 大. 第三節 中日關係的「摩擦期」(1990 年代). 立. ‧ 國. 學. 1990 年代中期,日美安全保障的再定義,以及臺灣海峽危機、中國急速的崛. ‧. 起等等,讓中日關係發生了構造性變化。在中日友好的 1978 年,鄧小平對於日本 的日美安保以及自衛能力的增強表示支持,而 1986 年日本決議將防衛水準突破. y. Nat. sit. GNP 的 1%的限制時,中國方面則表示不安和懷疑,這說明,這樣的構造性變化在. n. al. er. io. 80 年代便埋下了種子。. i n U. v. 從 1980 年代末期開始,國際局勢發生巨大變化。首先冷戰體制隨著東歐劇變、. Ch. engchi. 蘇聯解體而走向瓦解。超級大國美國有餘力管制日本,就日美貿易摩擦進行比較嚴 格的制裁。面對這一情形,日本開始調整亞洲政策,建立「日美歐三極主導新體制」 設想,對中國表現出積極友好的姿態。中國則如上文所述,由於在國際上受到孤立 而順水推舟接受日本的好意。 1992 年是中日關係實現正常化二十周年,在這一年的 4 月,時任中國總書記的 江澤民應宮澤首相之邀與其進行會談,同時還會見了明仁天皇與眾參兩院議長及其. 22. 外交に関する世論調査(昭和 53 年~平成元年) ,内閣府大臣官房政治広報室, <http://survey.gov-online.go.jp/y-index.html>(瀏覽於 2014 年 10 月 20 日) 。 23 抱有親近感的比例佔到 30%左右,相較而言抱有親近感的人佔到 45%~50%左右,兩者相加高達 75%以上。. - 26 -.

(34) 他政界要人,表示發展穩定的中日關係是中國外交的基本政策。同年 10 月月,如 上文所提,明仁天皇與美智子皇后進行了中國訪問,並發表致辭,稱對歷史上發生 的事深感痛心。進入 1994 年後,政治關係開始出現不均衡的發展趨勢,日本泡沫 經濟崩壞,而中國對其而言已成為了潛在甚至現實的競爭對手。另外由於日本政界 在戰爭問題上接連「失言」,加之 1996 年橋本龍太郎不僅打破中曾根以後現任首 相不再去參拜靖國神社的承諾,還對對臺灣進行干涉,都使中國的不滿不斷升級。 1997 年 11 月,李鵬總理訪日,提出發展中日關係的五個原則,即:「相互尊 重、互不干涉內政;求同存異、妥善處理分歧;加強對話、增進瞭解;互惠互利、. 治 政 展中日關係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同年 11 月,江澤民主席實現了中國國家元 大 立 首的首次訪日,雙方發表「第三個政治檔案」,即新《中日聯合宣言》,兩國明確 深化經濟合作;面向未來、實現世代友好」。隔年 4 月胡錦濤副主席訪日強調「發. ‧ 國. 學. 表示將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並就臺灣問題達成基本一 致。相比 1970 年代的兩個政治檔案,《中日聯合宣言》代表兩國關係出現了變化,. ‧. 與以往的親密友好明顯不同、相對拉開了一段距離。. Nat. sit. y. 相對政治方面的「冷」,經濟則表現出較「熱」的趨勢。據海關統計顯示,中. io. er. 日雙邊貿易額於 1991 這一年超過 200 億美元,並於 1993 年猛增至 390 億美元,接 下來 1994 年的 479 億美元則進一步創紀錄,日本已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 n. al. Ch. i n U. v. 家。不過,1995 年,日本在第四次對中 ODA 的決策中,以中國的核子試驗為由曾. engchi. 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另外 1996 年,還以中國在臺灣海峽進行軍事演習為據推遲 其對中 ODA 援助。但這些對兩國的經濟合作並未產生決定性影響和打擊,截止 2004 年為止,日本對中投資雖有所下降,還是累計到了 31.5 億美元的投資額。2490 年代的日圓貸款以及無償援助、技術合作都極大程度上支持了中日經濟貿易關係進 一步的緊密發展。. 日本の国•地域別対外直接投資數據,ジェトロ(日本貿易振興機構), <http://www.jetro.go.jp/world/japan/stats/fdi.html>(瀏覽於 2014 年 11 月 3 日) 。 24. - 27 -.

(35) 此時的中國向市場經濟進發,日本則因泡沫經濟破裂而進入經濟停滯期,因此 在這段時期,雙方都需要安定與均衡的關係。中國國內的企業改革與金融改革大刀 闊斧在進行,同時還放寬外資直接投入的限制,中國子公司從日本導入了原材料與 部件、進行生產,再將產品輸入日本、進而進駐全世界。這樣,雙方的關係更進一 步,變為貿易與投資緊密相連的形式。此形式與中日貿易、日本對中 ODA 一同維 持了這一時期的中日經濟密切的關係。 另外,1992 年是中日關係正常化二十週年,1991 年,日本日中友好團體便成 立了日本紀念日中關係正常化二十週年民間活動組織委員會、開始組織慶祝活動,. 治 政 邀請到 600 多名中日友好人士出席。接下來日本民間友好團體一行 500 人訪問中國, 大 立 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友好晚會。 另外,中日民眾還展開了在各行各業廣泛性的交流。 隔年日中友好協會在東京召開了第二十九次定期全國大會並開展了慶祝活動,活動. 25. ‧ 國. 學. 慶祝的同時,兩國的學者與友好人士還回顧二十年來的成功與失敗,再次強調中日 友好的重要性。. ‧. 事實上,90年代中期也不乏領土、歷史、防衛等方面的摩擦與問題,中日關係. Nat. sit. y. 的熱度降低。而隨著首腦互訪、以及雙邊對話的擴展,以及上文所提第三個政治檔. io. er. 的簽訂,這一時期兩國經濟領域中的友好團體與個人也努力嘗試推動經貿關係的發 展,透過中日民間人士會議、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以及中日能源合作論壇等民間. n. al. 管道加強溝通。. Ch. engchi. i n U. v. 日本內閣府關於外交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26,從 90 年代左右開始至 21 世紀初 期,日本人對中國有好感和沒有好感的比例基本持平、保持穩定,沒有很大起伏; 過去有好感的比例占壓倒性地位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另一方面,根據小林良樹的 調查分析,這段時期中國對日本的好感度則每年呈現出較大的變化起伏,這一狀況 與不時出現的歷史問題與摩擦不無關係。27. 81。 外交に関する世論調査(平成 2 年~平成 12 年) ,内閣府大臣官房政治広報室, <http://survey.gov-online.go.jp/y-index.html>(瀏覽於 2014 年 11 月 3 日) 。 27 小林良樹,中国における「対日感情」に関する考察,アジア研究(2008 年 10 月) ,頁 105。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asianstudies/54/4/54_87/_pdf>(下載與 2015 年 3 月 1 日) 。 25王仲全,當代中日民間友好交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頁 26. - 28 -.

(36) 第四節 中日關係的「低谷期」(2001~2005). 1990年代中日間的摩擦因素表現在歷史問題、臺灣問題、安全問題、領土問題、 經濟問題等方面。這些領域彼此牽扯,其中一個部分出現問題,便會引發連鎖反應。 這樣時而摩擦的關係在進入21世紀後進一步升級,包含教科書與靖國神社參拜問題 在內的歷史問題、圍繞日美安保協議的防衛範圍產生的爭議的臺灣問題、東海的海 底資源紛爭,以及中國聯名反對日本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問題接連爆發,. 政 治 大. 直到安倍晉三上任後兩國關係都處在正常化以來的低谷期。. 立. 這一時期中國的國際地位在發生變化,在冷戰時期,中國的發展普遍是被認為. ‧ 國. 學. 對地區的穩定與繁榮有利的,而隨著冷戰的結束,也讓日本開始重新定義逐步強大 的中國。如上文所述,中日關係正常化的實現某種程度上是中美接近的產物,同時. ‧. 也跟日本國內的複交運動的直接作用有關。然而時代在改變,活躍在經濟與政治前. y. sit. Nat. 線的年輕人對中國並未抱有特殊感情或希望。. er. io. 進入新世紀後,中日間充滿了政治矛盾與紛爭。2001年4月,小泉純一郎上臺. al. 後,在對外關係方面堅持參拜靖國神社,引發中日關係的緊張。上文提到,1990. n. iv n C 年代兩國關係上出現「政冷經熱」的局面,而這一現象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中表現 hengchi U 得更為明顯。靖國神社參拜問題外,同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宣佈通過的歷史教科書帶 有右翼傾向,再次引發中國方面的強烈抗議。也是在同一年,日本政府允許李登輝 赴日看病,使中國提出嚴正交涉,做出凍結雙方高層往來、軍艦訪日、安全對話等 一系列決定。經過這樣一連串事件後,中日關係跌入谷底。 與政治領域不同,在經濟貿易方面,雙方的交往有全面而迅速的發展。2001年,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也代表中國要開放巨大的國內市場給世界, 日本對此積極應援。這一事件對中日經濟關係的影響在於,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 29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Ttimes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New Edition). London: Times Book..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Success in world history since 1945. London: John Murray. London; New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bridged ed.). New

Board of Education (1997)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New York: Boa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以及最近的著作,Vladimir Tikhonov and Torkel Brekke (eds.), Violent Buddhism: Militarism and Buddhism in Modern Asia (New York: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 art and art

Festivals of the Jewish Year: a Modern Interpretation and Guide (pp.31-58)..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