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檢閱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3 -

第二節 主要論點

過去在安倍兩次政權採取不同對中政策的這一議題上,有學者人認為是日本

「新國家主義」思潮導致這個轉變;也有學者認為中日關係的結構性問題與權利變 遷是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還有學者認為這與美國的亞洲政策及東協的「大國 平衡」關係最密切。

筆者則認為單獨拿出其中任何一個或兩個因素去分析都有失偏頗,要比較安倍 兩次政權的對中政策並看清它與中日關係之變化的相互關係,不僅要看從安倍作為 決策者的意志與選擇,同時還要從國內的政治經濟狀況、以及亞洲及國際局勢下日 本的位置來綜合分析、把握全域。

第三節 文獻檢閱

壹、理論部分

在國際關係的研究中,長期以來都將國家作為國際社會中單一的行為主體,並 且是理性的行為者,可以認為,在同樣的條件下不論哪個國家都會作出同樣的抉擇。

然而,國家內部的狀況、運作機制如何以及是否會對國家的對外行為有影響成為了 對外決策理論的重點討論內容,學者們對國家會採取相同抉擇始終抱有疑問。如表 1-1 所示,針對外交政策的探討,主要有以下三個不同的理論派別。

Victimsof Group think

Essence of Decision:

Analyz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Sprout

Margaret

The Ecological Persp ective on Human Aff airs with Special Ref

erence to

Pre- theories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 5 -

志統一的政府在對實現既定目標的手段進行邏輯推理之後所採取的有目的行為」2。 同時,理性決策是單一的整體——國家(或政府)在面對國家利益問題時採取的合 理行為。

Allison 認為,要做到完全的理性是不可能的,因此補充了接下來的的第二與 第三模式。第二模式,即組織過程模式。雖然決策仍是理性活動的過程,但並不一 味強調合理性,而是一種追求有限理性的折衷模式。此模式的決策主體是組織或集 團,而它的任務是發現間題、處理資訊,在有限權力範圍內採取決策行動。在協調 部門之間的行動計畫和行為準則,稱為 SOP(標準行動程式)。組織行為會受到 SOP 的支配。

第三模式即政府政治模式,又稱官僚政治模式,主體是領導人及高層。由這些 人組成的集團負責制定和實施重大的外交決策,具有開放性與多元性。然而由於決 策主體的多層次和各權力層次之間的分歧摩擦,決策過程中充滿鬥爭與妥協。起到 關鍵作用的是決策者的觀念、動機、地位、權力和政治手腕。

綜上所述,第一模式可以說規定了對外決策的目標與理由,是國家對外活動的 理性選擇;第二模式規定了決策過程的部門與行為規範,由大的組織或集團來「輸 出」決策程式;而第三模式的重點則在於如何決策,即決策層的內部鬥爭與妥協來 產生最終決策結果。筆者將在分析架構與第五章的兩次安倍政權的對比中具體運用 這一理論來檢驗與分析。

貳、實證部分

關於日本對中政策實證部分的研究,如表 2 所示,很多中國學者重在研究日本 國內的保守思潮、以及民族主義思潮的變化。其中有某些言論略失客觀性,這也是

2 Allison T. Graham, Essence of Decision-Analyz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p.41.

Asia in Transition: The Evolving Regional Order 五百旗頭真 戦後日本外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