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分析與討論

討論是一場又一場與文獻對話。以下針對本研究提出幾點討論與分析。

一、繪本教學結合遊戲學習,孩子能清楚辨識食物六大類的分類

透過繪本,與孩子共同認識食物有哪六大類?並結合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加 深印象,老師和孩子一同研究菜單,剛開始孩子可能需要想一下,或是老師提 示,才能說出此餐點是屬於六大類中的哪一類,隨著課程的進行,每天的複習,

孩子只要一看到餐點、或是聽到名字,就能馬上反應是屬於哪一類。這樣的教 學方式,是運用孩子最愛的兩樣東西,即「繪本」和「遊戲」,兩者交互使用,

不只能讓孩子更融入其中,也能使學習動機較不足或無法專心的孩子增添興 趣,願意參與學習。

二、幼兒從課程中,認識到均衡營養的重要性

從課程中,孩子跟著繪本中的小人物,一起經驗的一場食物之旅,改善了 一些原本的偏食習慣,研究結束後也仍持續在努力中,而最讓研究者感動的是,

孩子在過程中,與老師一起探詢了很多健康小知識,也了解均衡營養的重要,

在課程告一段落後,老師和孩子的健康之旅並未結束,在一次盛飯的對話中,

老師發現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真的成長不少。「老師:這個(玉米蛋)是你愛 吃的對不對?那你這裡吃完,可以再出來吃喔!S22:不行啦,不是說喜歡的食 物也不能吃很多嗎?每一樣都要吃就飽飽的了!老師:…(被孩子的回答驚嚇、

感動說不出話,只是點頭並微笑)」(1050107-札記)。

不只是這位孩子,常常在課堂或不經意的時候,只要關於學過的飲食知識,

孩子都能給予老師很具體、真實的回應,讓老師覺得設計繪本教學的學習課程 真是沒有白費呀!

三、繪本對孩子充滿行為改變的模範及魔力

112

在許多研究中,認為繪本對孩子具有許多影響力;方素真(2015)提到,

一本好的繪本,擁有能帶給孩子正向、積極的力量。因此,本研究針對 3-4 歲 的孩子設計一套繪本教學歷程,期望孩子跟著繪本中的主角,在潛移默化中,

學習正向的飲食習慣;由本研究發現,孩子經歷繪本教學,學習許多營養的概 念、知識,讓原本害怕蔬菜、酸的水果甚至是從不願嘗試的食物,慢慢引導孩 子接納、感受,願意嘗試;說明繪本對孩子改善偏食行為,有具體的效用。

四、教學的節奏須視孩子及教學現場狀況適時調整

營養知是對學齡前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課,與生活息息相關,但對 3-4 歲的孩子來說既陌生又不易理解,因此決定要做這個論文題目時,看了許多的 不同學者的研究,以及網路上的文章,目的是能設計出一份讓孩子能享受在學 習中的繪本教學方案。

對於這些營養知識名詞完全陌生的孩子,研究者不希望課程充斥名詞意 義、解釋的傳遞,因此將課程的安排貼近生活,連結孩子的舊經驗,適時的提 示一些名詞,並在每次的課程中,反覆與孩子進行討論,了解孩子的熟悉程度 以及何時能加深、加廣,讓孩子對於課程產生共鳴,面對老師的提問、繪本的 討論,孩子自發性熱切的舉手表達意見。例如:在蔬菜單元中,只進行三本繪 本,原因是蔬菜對孩子來說,是最難接受的,因此在這個單元中,老師和孩子 針對每一本繪本多做了一些討論,不只討論孩子平常不喜歡吃的蔬菜,一起討 論為什麼不喜歡?更提到蔬菜對孩子健康的影響;透過課程節奏的調整,實際 理解孩子的需要,不為教而教,而是期望孩子能真正在課程中獲得體會。

在課程討論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孩子特別感興趣的話題,甚至有時會偏離 主題,此時老師適當的介入,引導孩子更清楚的表達,拉回問題本身,才不致 影響課程的進行,老師非常樂見孩子在課堂中的積極主動,但掌控教學的節奏 和進度,也是讓孩子能在學習時事半功倍很重要的技巧唷。

五、與孩子開放式的討論是整個教學中的重要歷程

113

在幼兒園的教學中,沒有課程的進度壓力,期望孩子透過討論,有更多機 會表達意見,同時也是老師能進行評量的好時機。在本研究中,許多發想和問 題都是從與幼兒的討論中獲得靈感,甚至孩子到了後半階段,要進行什麼樣的 遊戲或活動、進行幾次,孩子都能主動表達,例如:蔬菜的蓋印想像畫便是孩 子的發想。研究者希望透過開放提問、討論的方式,在問與答之間,更理解孩 子,孩子彼此之間也能互相學習成長,一同建構出更清楚的概念,研究者相信,

孩子擁有無限潛能,經過概念的反覆討論,孩子能在內化後,成為自己的想法。

在討論過程中,若只有某幾位幼兒參與,會限制其他幼兒的學習空間,因 此老師在提問後,也會適時指定孩子回答,刺激不同的思考;有些孩子無法很 完整的表達,藉此機會,也能教導孩子互相鼓勵、支持,讓較不敢發言的孩子 也能愉快的在溫暖開放的環境下參與討論。

六、繪本引導討論的上課方式激發孩子無限的想像力

教師可以從講述故事和繪本中的圖案,連結孩子的舊經驗,培養想像力(黃 文樹,2010)。飲食教育課程透過繪本與孩子互動討論,在參與的過程中,老 師引導著孩子,孩子在課程中回憶舊經驗,在充裕的時間中,孩子能盡情的跟 著繪本內容展開一連串的探索,針對研究者事先設計好的目標,孩子的討論、

回應沒有標準答案,在教室中,老師接納每一位孩子的回答,讓孩子不用怕說 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例如,老師最常問的就是,為什麼故事中的主角會遇 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對同一本繪本,會有不同的詮釋,有時雖然跳離的繪本主 題,但卻也產生另一個可以思考的線索。

繪本引導討論從不侷限孩子應該如何?反而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任 由孩子的想像力不斷運轉,透過這種模式,每天反覆的練習,研究者發現孩子 對於一個問題可以有更多的討論,從問題本身拓展,例如孩子會問,那如果吃 了蔬菜,還是大便出不來怎麼辦?這又激發出另一個討論,互動因而激發,讓 孩子的想像力在課程中不停歇。

七、與生活經驗相關的議題能引起孩子共鳴

114

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期望能改善孩子偏食的行為,而面對 3-4 歲的孩 子,說明太高深的學問或傳達知識意義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無聊,造成反效果。

因此研究者在選擇繪本時,仔細挑選內容中有與孩子們生活經驗相關的繪本,

例如:不吃青菜,便便會出不來、或是不愛吃飯,沒有體力跑步,這些都是孩 子曾經有過的經驗,在唸繪本的過程,孩子即會產生共鳴,參與度變高,會積 極的想和老師分享自己也曾有過哪些相同的經驗,再由此引導孩子,改善的方 式。當孩子產生了興趣,那就是改善的的一步,至少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會一 直傷害我們的身體,那要怎麼做才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每天都超級有活力。

八、幫助孩子將知識轉化成行動更能增進學習效果

李宜芬(2015)指出,飲食行為不只是一種外顯的表現,同時也是由內而 發的一種內在心智活動,受到外界環境以及內在價值判斷的交互影響。飲食行 為的教育必須經歷長時間的累積,讓孩子能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成行動,最後 成為一種習慣。

在繪本教學方案設計之初,研究者就思考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想改變 孩子的飲食習慣,根本是天方夜譚,但換個方式,研究者改為設計孩子「願意」

將所學習到的知識,轉化成為生活上的行動,就是個可行的方案。

在這次的繪本教學中,透過每天與孩子討論菜單,早上點心、中餐、下午 點心,以及生活中的觀察、引導以及機會教育,孩子漸漸能將課程中所學習到 的知識,應用在飲食行為上,例如:看著碗裡的食物,說出屬於六大類的分類;

藉此不只讓孩子更熟悉課程內容,也藉由孩子之間聊天、遊戲的內容,讓研究 者能進行觀察與記錄學習效果。

九、孩子的飲食行為會為了得到老師讚美而改善

在繪本飲食教育的課程中,每個生活的經驗都息息相關,不論是在學校或 是家裡,都與飲食脫離不了關係。在改善的過程中,老師會對孩子某些具體正 向的行為給予讚美,例如:某某孩子今天吃了一個原本不愛吃的蔬菜,會請其 他孩子幫他拍拍手。孩子皆很喜愛成人的讚美,有時一句話可以改變孩子的做

115

法,但研究者也發現,孩子會為了得到長輩的讚美,而努力「去做」,但當這 個讚美或長輩不在時,便會使孩子缺乏動機去實行。有了這樣的體會,老師也 在課程中向孩子說明:希望小孩們是真的在改善偏食行為,而非老師在的時候 才表現的很棒,同時,老師也反省自己在孩子出現正向行為時的獎勵上是否應 有所調整。

十、家長是孩子改善偏食習慣的重要推手

行為並非一朝一夕能改變,除了在學校的學習,本研究也發現若家長在家 能確實執行不偏食的原則,孩子的改變更明顯,學習也更快。許多家長總會向 老師反映,「我的孩子都只有在學校才會吃菜」、「哎唷,他只聽老師的話拉,

在家叫他吃,怎麼樣都不要」、「在家吃到菜就給我全部吐出來」,這是許多 家長的心聲。

因此,課程進行中,老師會提醒孩子,回到家也可以多多和爸爸媽媽分享。

因此,課程進行中,老師會提醒孩子,回到家也可以多多和爸爸媽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