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的飲食行為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的飲食行為

兒飲食指導行為,表現愈佳。

(二)同儕的影響

在經歷了家庭教育時期後,進入學齡前期,即是幼兒園的學習時光,隨著 年齡的增長,同儕、友伴影響越來越深遠,林薇(1998)提及,幼兒的兄弟姊 妹以及同儕朋友,皆會對學齡前期幼兒的飲食型態產生影響,而隨著幼兒年齡 的增加,期影響的層面也愈大。

四、社會文化因素

在社會影響因素下包含「宗教」和「文化」兩面向,摘述如下:

(一)宗教

盧珺榴(2006)指出,宗教會對於某些食物制定戒律或約束,容易使幼兒 對某些食物造成錯誤的認知;當飲食的觀念根深蒂固時,將很難改善,因而導 致幼兒在營養的攝取上產生偏差或不均衡的狀況。例如:最常聽到的即是佛教 不吃魚、肉,然若幼兒生長於此環境中,易使其生長產生不均衡、缺乏營養的 現象,也可能使幼兒產生對食物認知的偏差、錯誤觀念,因此社會因素的影響 亦不容忽視。

(二)文化

不可否認,人類的飲食是在文化中的一環,反應了民族的生態,其中更廣 泛包含對飲食維護健康的信念。個人的飲食行為受到所處社會文化下背景影 響,有時根深蒂固,不易改變也不易轉換,梁藝馨(2004)指出,幼兒對食物 的喜好和飲食習慣的發展是在社會環境中形塑而成的,社會環境影響幼兒對於 食物的接受程度,例如:印度文化中,將牛視為神聖的動物,幼兒受到該種文 化的薰陶而比較不會攝取與牛肉相關的食物。

第二節 幼兒的飲食行為

10

本節將針對幼兒良好的飲食行為及不良的飲食行為進行探討。

一、幼兒良好的飲食行為

人類的飲食是從小耳濡目染的,飲食習慣的養成從幼兒時期奠定,因此在學 齡前期的幼兒園階段,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即是培養幼兒的良好飲食行為。每個 幼兒的飲食經驗不同,因此在此過程中,每個人表現出來的飲食行為亦會有所

不同,以下透過各類文獻說明正確的飲食行為應包含哪些食物或方式:

(一)董氏基金會(2014)提出均衡飲食每一天應包括全穀根莖類、蔬菜 類、水果類、奶類、豆魚肉蛋類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亦提及每日飲食建議 量,詳見表 2-1:

表 2- 1

每日飲食建議量

六大類食物 四~六歲之幼兒 每日飲食建議量

全穀根莖類(碗) 2~3

蔬菜類(碟) 3

水果類(份) 2

奶類(杯) 2

豆魚肉蛋類(份) 3~4

油脂來源可部份運用堅果種子,食物選擇應盡量少糖少鹽。

(二)在打造不過敏體質!6 大天然食材一書中提到過去衛生署提倡的「天 天五蔬果」的概念,隨著生活習慣的變化,漸漸轉變成由台灣癌症協會及美國 癌症協會所建議的「蔬果 579」以及「彩虹原則」做為健康飲食的準則。

1.蔬果 579

所謂的蔬果 579 是指孩子每天應該要吃下的蔬果份量,以六歲以下學齡前 兒童為例,蔬菜份數為 3;水果份數為 2;總計份數為 5。而每一份量約為將拳 頭握起來的分量,或是用家中小碗(容量約 240c.c)即是一份的大小。

2.彩虹原則

在每一餐中,應將各種不同顏色的蔬果分配其中,這樣多元化的攝取不只

11

能讓孩子增添吃飯時的新鮮感、多樣性以及視覺的享受,也能將各種不同顏色 蔬果的營養成分均衡的攝取,例如,孩子害怕的紅蘿蔔,可跟黃色的蔬果搭配,

像是鳳梨、地瓜等,在心理學的研究上,紅色和黃色的搭配,有助於食慾的產 生,除了可以減少偏食的行為,更增加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

(三)行政院衛生署(2015)提出,均衡飲食的意義為身體所需的營養素 是來自於各個種類的食物,每個種類的食物所提供的營養均不相同,其中,每 一大類食物是無法相互取代,選擇上,須以未加工的食物為優先。行政院衛生 署也建議參考每日飲食指南之建議,依照年齡和活動強度,配合熱量,均衡攝 取六大類食物,在各種食物中多樣化的進行選擇,取得均衡的營養。下圖為每 日飲食指南。

圖 2- 1 每日飲食指南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5)

(四)張錦媛(2010)提出幼兒的均衡飲食原則

1.六類俱全:每日飲食都應涵蓋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 類、奶類及油脂類等六類食物

2.比例正確:由每一類食物中攝取恰當的份量,過與不及都對身體有害。

3.多樣選擇:在每一類的食物中選擇多樣化的食物來彼此搭配,獲得所有 食物的營養與平衡。

4.節制油、糖、鹽:選擇相對營養價值較高、熱量較低的食物。

本研究所探討之偏食行為,期望透過增進幼兒良好飲食習慣,包括:「建 立幼兒的均衡飲食」、「珍惜食物」以及能認識「六大類食物」。

12

(五)建立良好飲食行為的重要性

學齡前階段是構成幼兒未來成長與行為的基礎,若在此時期能養成良好的 飲食習慣,對未來的健康將有深遠的影響,研究者歸納飲食行為對幼兒健康所 產生的影響有以下幾點(引自陳怡臻,2010):

1.身體發育

幼兒期為身體發育時程裡最重要的階段,若是因為不正確的飲食習慣造成 營養素的缺乏,進而導致身體發育異常,將會對幼兒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李淑美、許叔仁(1989)提出,幼兒期的營養對智力發展以及腦部的發育有非 常大的影響,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使幼兒擁有快樂的飲食生活,進而幫助食物 正的被被消化、吸收,始幼兒能獲得充足的營養份;不良的飲食行為將會導致 幼兒的營養攝取不足或甚至缺乏,影響幼兒的身體發育。

2.免疫力

何成宜、李宏昌(2001)指出,飲食習慣會影響人類免疫力的強弱,因此 須從幼兒時期就建立起好的飲食習慣,提升免疫力。

3.肥胖

董氏基金會(2012)在淺談兒童肥胖症文中提出,世界衛生組織表明 2005 年全球至少有 2000 萬 5 歲以下兒童為超重。造成的原因大多為遺傳基因、飲食 習慣以及行為活動有關,其中在飲食習慣的部分,孩子蔬菜的攝取量過少,甜 品、飲料攝取過量,經常不吃早餐,而造成其他時間或晚餐過度進食,也因速 食文化的趨勢,油脂和糖分攝取過多,導致幼兒肥胖人數大增。文中亦提及,

要改善此問題,首先就應從良好的飲食行為做起,包括每天五種新鮮蔬果、降 低糖份及油脂的攝取……等。因此,改善幼兒不良的飲食行為應廣受各界重視,

以避免幼兒期肥胖的情形發生(林進修,2002)。

二、幼兒不良的飲食行為

幼兒的不良飲食行為有很多種,本研究以偏食為主題。而其中,偏食的因

13

素又有非常多,其中部分是因為烹調不當引起幼兒反感,例如:青菜沒有處理 成適合他們咀嚼的能力,太長、太粗或不易咬斷,造成幼兒無法吞嚥而吐出,

幾次以後能會使幼兒將青菜視為可怕的東西,拒而遠之;也可能是在成長過程 中,受到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師,影響往後的飲食行為。

飲食原則並非一成不變,是會隨著經濟環境的變遷、食品工業以及農業的 進步,或是國民健康狀況……等隨時變化。董氏基金會(2012)在健康飲食的 原則一文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普遍都面臨營養不足的問題,因 此,在飲食原則方面,著重在增加各類食物營養的攝取,以消除營養不良的問 題。以下針對本研究之核心「偏食」加以探討,茲述如下:

(一)偏食的型態

陳映潔(2012)提出偏食的型態,摘述如下:

1.輕微型-挑食

顧名思義,挑食,就是只挑掉少數幾樣不喜歡吃的東西,這對人類來說,

是很普遍的現象。因此,當孩子不吃某種食物時,需視孩子不吃的食物種類多 寡,以及該種食物是否非常重要(如:奶、蛋…等)或是很難用其他食物替代 而定。

2.暫時性的挑食

孩子有時會有暫時性的挑食現象,在某段時間內特別不想吃某種東西, 天 主教耕莘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高佩琪表示:小朋友的飲食習慣是會不斷改變 的,因此,在他堅決不肯嘗試某種食物的當下,大人們不要太過堅持,可以過 幾天、幾個星期再讓他吃吃看,千萬不要用逼迫的方式,否則只會加深孩子對 該種食物的反感,或許從此再也不願意嘗試。

3.嚴重型-偏食

如果挑食挑得太多,即不吃某一類食物群,造成營養的不均衡,就變成了 所謂的偏食行為,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父母及教師需謹慎立即的處 理。 而高佩琪醫師提醒,在判斷是否該介入孩子的偏食行為時,應該觀察孩子 目前的成長發育狀況,以運用適當的方式協助導正孩子的偏食行為。

14

(二)偏食的原因

本研究所指的偏食行為即表示對食物有強烈的喜愛與厭惡,食用者不吃某 類食物群或只吃自己喜愛的食物。促成幼兒偏食的原因,根據中國醫藥大學兒 童醫院指出,幼兒的飲食行為發展主要受到幼兒飲食後的生理作用、飲食經驗 及聯結作用、後天學習與社會情境等因素的影響,雖然人類天生愛吃甜味,但 大多數的飲食行為是由學習或經驗造成的;另外柏仁綜合醫院指出偏食的原因 有非常多可能性,以下列出幾種較常見,亦是研究者有所感的偏食原因:

1.照顧者本身沒有正確的營養知識

2.父母的溺愛或怕麻煩使孩子想吃什麼就給什麼,或是儘量滿足孩子而造 成孩子偏食。

3.孩子不肯吃飯或偏食時,用打罵的高壓方式強迫,使孩子認為吃飯是痛 苦的事。

4.模仿大人:若父母或教師、同儕挑食,孩子也會跟著挑食。

5.孩子愛吃零食,影響正餐食慾。

6.對特殊氣味的食物不敢吃,如芹菜、胡蘿蔔、洋蔥……等。

7.孩子排斥需咀嚼且較難吞嚥的食物。

8.餐桌氣氛不良,用餐時沒有愉悅的心情,也會誘發偏食。

8.餐桌氣氛不良,用餐時沒有愉悅的心情,也會誘發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