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列寧於《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中的批評

第二章 盧那察爾斯基繼承的哲學傳統

第四節 列寧於《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中的批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第四節 列寧於《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中的批評

盧那察爾斯基說出的可恥言論,並不是甚麼例外,而是俄 國和德國的經驗批判主義的產物。73

- 列寧,《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

如前文所示,盧那察爾斯基的社會主義總覺是馬克思主義中的異端之作,裡 面摻雜了實證主義社會觀、尼采的倫理學、超人和費爾巴哈的宗教哲學的產物,

是作為在 1905 年革命失敗後持續社會主義革命的另一條道路。因此不難想像盧 那察爾斯基是如何的遭受黨內同志的嚴厲批評,如巴拉赫夫(Ber Borochov, 1881-1917)74便批評盧那察斯基的宗教傾向為一種反動思想,無論是所謂的社會 主義宗教還是歷史上的舊宗教其本質皆相同,都是充滿消極性的精神,巴拉赫夫 主張人對於觀念的理解是主動認知多於被動的刺激反應,這種主動認知是建立在 自身潛在的鬥爭意志之上,而相較之下,宗教情感是一種消極性情緒與智能的提 倡,使人自我否定了自由意識能夠創造的可能。75巴拉赫夫認為盧那察爾斯基對 於宗教的認識與費爾巴哈一樣,而此等宗教的社會性功能的樂觀見解乃是一種中 產階級的理想主義,太過依賴人性與感性,他相信社會主義應是理性的新社會,

不會有那些虛無飄渺的形而上概念生存空間。76

然而對盧那察爾斯基來說,最致命的批評還是來自於列寧。列寧在 1908 年 寫的《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中猛烈批評盧那察爾斯基,批判其為信仰主義 的代表,77這本書使盧那察爾斯基早期的思想被定調為反馬思主義的反動哲學,

73 列寧,〈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頁 352。

74 巴拉赫夫生於俄羅斯境內,也曾加入過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但由於其濃厚的猶太復國色彩,

最後被開除出黨。其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獨特見解在於,他主張革命的成功與否,其民族主義因素 重要於經濟、階級因素。

75 Avraham Yassour, “Philosophy-Religion-Politics: Borochov, Bogdanov and Lunacharsky”,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 31, No.3 (1986), p.214.

76 Ibid,. p.217.

77 列寧,〈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頁 352。

與過往劃清界限,在 1927 年與東正教改革派領導維丹斯基(Alexander Vvedensky, 1889-1946)的公開談話中,他就公開承認過去將社會主義視作為一種新的基督教,

是年輕時所犯下的錯誤,78也在 1930 年的報告中他也回過頭去批評實證主義「是 個狹隘、多疑、不可知的主義,是具體事實的奴隸。這個理論體系可以作為技術 發展的基礎,但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它卻是保守的。」79

列寧這本書的基本論述架構在於抨擊整個唯心主義哲學,並企圖將其與馬赫 主義連結起來。他引用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80對貝克萊81的批評來凸 顯馬赫主義的唯心論成分,並指責馬赫主義正是貝克萊哲學的重複,82他說「『最 聯想到貝克萊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畢竟無可否 認的在馬赫的科學哲學中感知經驗被提到了第一性的地位,對兩者來說,經驗世

78 Richard Stites, Revolutionary Dreams, p.230.

79 盧那察爾斯基,郭家申譯,〈西歐藝術理論中的新潮流和馬克思主義〉,藝術及其最新形式,

諾夫、巴札洛夫(Vladimir Bazarov, 1874-1939)等人連結在一起,他表示「所有這 些人都不會不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幾十次地把自己的哲學觀點叫作辯證唯物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來盧那察爾斯基的所謂『最高潛在力的神話』和波格丹諾夫的所謂用心理的東西 來代換整個物理自然界的『普遍代換』之間有著思想上的血緣關係。這是同一種 思想,只是前者主要用美學觀點來表達的,而後者用的是認識論觀點來表達的。」

90

列寧對於馬赫的這種見解是否正確?馬赫在當時拒絕給予列寧的批評回應,

他認為《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為俄國黨派之爭的產物,而非真正的哲學討 論。91而李醒民則極力替馬赫辯護,他指出對馬赫而言不存在主觀客觀的二分對 立,所謂的自我與物的現象不過都是諸多要素間的函數關係,馬赫也並沒有在現 象是同物質還是精神的問題上進行本質性描述,因此與貝克萊在物理現象背後沒 有任何物理存在的唯心論主張有著截然的不同。92

列寧始終以黨派之爭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哲學爭論,認為這些哲學都是有著特 定階級傾向的思想體系,馬赫主義就如此的被他認作是為替資產階級服務的哲學,

他如此結論:

在經驗批判主義認識論的繁瑣語句後面,不能不看到哲學 上的黨派鬥爭,這種鬥爭歸根到底表現著現在社會中敵對階級 的傾向和思想體系。最新的哲學像在兩千年以前,也是有黨性 的。93

最後馬赫主義就成了攻擊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來達到恢復信仰主義的反 動哲學,盧那察爾斯基也因為這本書,其早期的思想表現就被歸類為右傾修正主 義者。

90 列寧,〈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頁 353。

91 洪謙,〈談談馬赫〉,社會科學戰線,第 2 期(長春,1982 年):頁 22。

92 李醒民,馬赫 (台北市:東大發行,1995),頁 310-312。

93 列寧,〈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頁 36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