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盧那察爾斯基繼承的哲學傳統

第二節 尼采式的道德觀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第二節 尼采式的道德觀

儘管在許多根本上我們反對尼采的主張,但我們認為他 是個偉大的、快樂的解放者。41

– 盧那察爾斯基,〈俄羅斯浮士德〉(Русский Фауст)

19 世紀後半期俄羅斯興起的民粹運動(Populism)42逐漸走入衰退期,在這個 時期俄國社會走入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速度加快,民粹運動的理論基礎開始不符合 於時代需求,而同時企圖號召農民推翻政權的社會運動「到民間去」(go to the people),在農民的不合作與沙皇政府的打壓下以失敗告終,最後在 1881 年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 1855-1881)遇害後,沙皇政府開始採取極端的手段壓 制革命勢力,許多革命份子被逮捕下獄,革命報刊被勒令停刊,一時之間革命勢 力遭受極大打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知識份子正值思想的空窗期,也欠缺新 的理論來支持社會革新運動,此時尼采的哲學的傳入恰巧符合俄羅斯織知識份子 的需求,尼采「重估一切價值」(The revaluation of all values)的宣言正是他們向社 會舊價值挑戰所需要的精神動力,就此尼采哲學成了新的改革思想基礎。43 尼采的哲學最初是透過各種期刊文章的引薦介紹進入俄羅斯,到了 1889 年 時俄羅斯出版了首部尼采著作的俄譯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此後各種俄文譯本陸續出版,到了 1911 年幾乎所有尼采的著作都

41 Луначарский, ''Русский Фауст'', http://lunacharsky.newgod.su/lib/raznoe/russkij-faust. 2015 年 3 月 17 日檢索。

42 俄國民粹主義此一思想,是以赫爾岑(Herzen, 1812-1870)的「俄國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理論奠 基,再加上不同時期各主要派別的思想家所充實而建立起來的理論。其主要思想特徵有以下幾個 方面:(1) 崇尚和信仰人民,並把人民理想化。(2) 把農村公社理想化,企圖通過保存農村公社,

發展農民固有的社會主義精神。(3) 對一般文化抱著鄙薄態度,傾向於以虛無主義的態度評價文 化。

43 這方面的資料詳見 Bernice Glatzer Rosenthal, Nittzsche in Russia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6), p.8-25.

泰德在〈盧那察爾斯基:一位尼采馬克思主義者?〉(Lunacharsky: A Nietzschean Marxist?)一文中也特別舉出盧那察爾斯基受到尼采的影響,主張尼采對盧那察爾

斯基的影響更勝實證主義,47並認為盧那察爾斯基被視為馬赫主義者的普遍看法 其實只是受列寧在《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的觀點所左右,48這種觀點只是 在盧那察爾斯基對宗教議題有興趣後所產生的結果。

盧那察爾斯基本人直到 1900 年才在基輔的一場關於社會道德的演講中首次 提到尼采,然而在此之後開始熱烈地提倡尼采的非道德論(Amoralism),49相對於 中產階級的道德觀念,盧那察爾斯主張新的道德體系應是建立在美學、道德與革

44 Bernice Glatzer Rosenthal, Nittzsche in Russia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6), p.11.

45 Ann M. Lane, '' Nietzsche Comes to Russia: Popularization and Protest in the 1890s'', Nittzsche in Russia (edited by Bernice Glatzer Rosenthal), pp.67-68.

46 George L. Kline, “Nietzschean Marxism In Russia”, Demythologizing Marxism, pp.166-183.

47 A.L. Tait, “Lunacharsky: A Nietzschean Marxist?”, Nittzsche in Russia (edited by Bernice Glatzer Rosenthal), pp.275-292.

48 Ibid, p.276.

49 A.L. Tait, “Lunacharsky: A Nietzschean Marxist?” , Nittzsche in Russia (edited by Bernice Glatzer Rosenthal), p.278.

50 Bernice Glatzer Rosenthal, New Myth New World – From Nietzsche to Stalinism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73.

51 George L. Kline, Nietzschean Marxism In Russia , Demythologizing Marxism, p.175.

52 Lunacharsky, “problemy idealizma” s tochki zreniya kriticheskovo realizma, Obrazovaniye, No.2 (1903), p.136, quoted in F.J. Adelmann, Demythologizing Marxism, p.176.

53 Lunacharsky, Etyudy(Moscow, 1922), p.250, quoted in F.J. Adelmann, Demythologizing Marxism, p.176.

54 這點可見於盧那察爾斯基的《實證主義美學原理》,詳見本論文第三章第一節。

55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頁 84。

56 尼采,錢春綺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7),頁 9-10。

57 A.L. Tait, “Lunacharsky: A Nietzschean Marxist?”, Nittzsche in Russia (edited by Bernice Glatzer Rosenthal), p.2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而非個人,58而美正是集體主義的情感,盧那察爾斯基這樣形容個人是如何的擁 有集體主義的美:

一種對力量的崇敬與同情之感被抬升到了最高;一種對於未 來人類之美的狂喜,我的兄弟們,繼續我們的事業吧,一同建 造永恆、巨大的文化大廈,因為透過創造偉大事業帶來的滿足 將是其他小事的無數倍。59

為了使群眾具有個人的集體意識,盧那察爾斯基主張透過社會環境的改造,

創造出一套社會化過程來達到這點,將「我們」置於「我」之上。而具體的方法,

對盧那察爾斯基來說答案是宗教的建立,就此他提出了一套社會主義宗教的理論。

然而這種對宗教的認知與鼓吹使列寧無法忍受,最後在後來的《唯物主義與經驗 批判主義》針對盧那察爾斯基進行猛烈的攻擊。而在下節中即針對盧那察爾斯基 這方面的哲學論述進行分析。

58 Bernice Glatzer Rosenthal, New Myth New World – From Nietzsche to Stalinism, p.76.

59 Lunacharsky, Meshchanstvo i individualism (Moscow and Petrogtad, 1923), pp.5-136, quoted in Bernice Glatzer Rosenthal, Nittzsche in Russia, p.2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