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盧那察爾斯基繼承的哲學傳統

第一節 實證主義的傳統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第一節 實證主義的傳統

在哲學領域中,我堅持經驗批判主義是通向馬克思建立起 的據點的最佳階梯。35

- 盧那察爾斯基,《革命往事的回憶》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из 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го прошлого)

在盧那察爾斯基的美學可觀察到一些來自實證主義的影響,這點尤其在他於 1904 年出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美學專著 ─ 《實證主義美學原理》,從書 名就可以看出這些影響。他與實證主義的淵源主要來自於他在蘇黎世大學師事經 驗批判學派創始人之一的阿芬那留斯而來,盧那察爾斯基透過他的講授與著作中 學習哲學和生物心理學,而這些教育深深地影響了盧那察爾斯基後來的馬克思哲 學思想。

經驗批判主義作為實證主義知識論的一個重要學派,主張純粹的感覺經驗是 知識的基礎、也是知識的界限,經驗批判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除了盧那察爾斯基 師事的老師阿芬那留斯外,還有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而馬赫是其學派主要內容 的奠基者。該學派認為無論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把自我與非我、主體與 客體置於相互對立的地位,而這種對立是歪曲了自然世界的真實面目,因此他們 否定這種哲學二元論之說,力圖恢復統一的世界觀。他們主張自然界中並不存在 物理或心理實體,只存在認識媒介,即「純粹經驗」,這是感覺經驗的一元論 (sensualistic monism)。在這樣的前提下人類所認識到的世界,不管是心靈或物質 世界,都是現象所構成,而這些現象都是透過單純或複合的感覺形式而成為人類 經驗的對象。就此馬赫提出了「中立」的經驗要素說,在心理與物理學並沒有質

35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и впечатления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 1968), с.20,

http://lunacharsky.newgod.su/lib/vospominaniya-i-vpechatleniya/vospominania-iz-revolucionnogo-pro slogo 2015 年 3 月 17 日檢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上的差別的情況下,他主張一切現象就是由這些要素所構成,例如物理的顏色、

聲音要素和心理上的意向、印象要素等等,而世界的一切現象由這些要素所構成,

人類的經驗內容僅為這些要素的組成,無法驗證的形而上學如主體與客體、真實 與虛假的對立都是假的議題,就此馬赫解釋所謂的「實在」與「假象」是不存在 的對立命題:

在通俗的思想和語言方式中,人們習慣於把「實在」與「假 象」對立起來。一支鉛筆,放在空氣中,我們看它是直的,斜 放在水中,我們看它是曲折的。在後一場合,人們說鉛筆像是 曲折的,但實在是直的。可是,我們有什麼理由宣稱此一事實 是實在,而把彼一事實降為假象呢?在兩個場合,我們都是面 對這樣一些事實,這些事實由於條件不同而呈現出要素的不同 結合。36

因此無論是馬赫還是阿芬留那斯皆拒絕給予世界的本質性的命題,站在經驗 主義的立場堅持科學命題應侷限於現象的觀察,離開感覺經驗就沒有所謂的世界 和知識。

可以說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經驗批判主義是在十九世紀末隨著科學的發展,

尤其是物理學的發展使得實證主義進一步變形的產物,37與傳統的實證主義相比,

經驗批判主義更積極地以科學回答哲學問題,像是馬赫本人的主要職業正是物理 學家,但他們與實證主義創始人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的反對形而上學 與超越唯心唯物主義二分歸類的立場是一脈相承的,他們同樣強調現象的經驗觀 察,對於本體論等形上學的存有問題則是持不可知論或否定的態度,只是馬赫與 阿芬那留斯的野心沒有孔德來的那麼大,他們的實證主義僅是一種知識論。

孔德的實證主義起初是企圖應用在建立人類社會的一種構想,是一種社會學

36 恩斯特·馬赫,洪謙譯,感覺的分析 (北京:商務影印出版,1986),頁 10-11。

37 歐力同,孔德及其實證主義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87),頁 1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哲學。在其著作《論實證精神》(A Discourse on the Positive Spirit)中孔德宣稱實 證主義時代將至,他將人類精神劃分為三大階段:神學性思辨、形而上學思辨與 做為最高階段的實證主義思辨。在神學階段中人類嘗試去解釋生活中能夠解釋一 切現象的第一因,但這在欠缺科學基礎的前提下,為解釋一切現象,必然地訴諸 超自然力量;而形上學階段則是神學階段的變形,是「受瓦解性簡化而變的軟弱 無力的一種神學。」38;而最終理性實證階段中,人類終於放棄追求絕對真理,

而把力量放在真實的觀察領域,不浪費時間追求形而上學那種不具任何證據的觀 念世界。實證主義的基本規則是:「凡是不能嚴格縮減為某個事實(特殊事實或 普遍事實)簡單陳述的任何命題都不可能具有實在的清晰涵意。」39,因此一切的 知識必須構築在觀察可得的經驗之上,一切的研究的範圍應該限於世界的現象,

從現象中找尋規律。而孔德運用這種哲學態度的範圍極廣,不僅是一種知識途徑 或研究方法論,更是一種改革社會的方法。

孔德之所以有著改革社會的理想,是因為他的生命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羅伯 斯比爾(Maximilien Robespierre, 1758-1794)主導的雅各賓專政(Reign of Terror)與 路易十八的波旁王朝復辟等等的時代動盪,群眾分裂為保王派與革命派而相互爭 鬥,而孔德相信這種社會動盪起因於這些分裂思想所造成的知識混亂,而這些混 亂更帶來了政治與道德上的危機,因此孔德採取了不是保王也不是革命的第三種 態度:視封建主義為反動的力量,然而也將革命份子提倡的人民反抗運動視為無 政府主義,他希望能夠從這兩個極端之中打造新社會。

與馬克思從社會經濟、階級去談社會改革的途徑完全不同,孔德重建社會秩 序的方法是透過精神的啟蒙,他表示「在重新組織社會的偉大作業中,從人的精 神的本性出發,採用明確規定的計策,是緊急的、不可避免的。」40,孔德相信 社會中也應該如同自然科學如在數學、物理、化學領域等等一樣,具有普遍的規 律與真理,這個真理將可以立足於人類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一種人類社會總體決

38 孔德,黃建華譯,論實證精神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頁 9。

39 同上註,頁 11。

40 孔德,社會再組織之科學基礎,轉引自歐力同,孔德及其實證主義,頁 33-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定論的科學。這就是孔德的實證主義在社會領域的運用,其主旨在於重組社會的 精神基礎,建造出合乎一致的、理性的社會。

總而言之,實證主義對於盧那察爾斯基的影響是廣泛的,他的美學同馬赫一 樣,以科學觀點來審視過去傳統上被視為哲學領域的美學,他反對形而上的美學,

因此與康德論美學的方法相反,他以生理學基礎來解釋人的美感現象,強調美感 與天生的生存機制有關,美感的起因正是一種對於生命生存有利與否的判定,有 利於生存的決定往往與美感有關,以有利於人類簡單認識外在的形式出現。而這 種論述與馬赫提出的經濟思維原理(Principle Of Economy Of Thought)如出一轍,

經濟思維原則主張越有價值的科學,應越能從現象中建立起簡單的規律來協助人 類以最快速與省力的方式來認識世界,盧那察爾斯基僅是將這套科學邏輯運用在 美學上,而他的社會主義宗教之說則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繼承了孔德的「人類教」

學說,而關於這點將在本章的第四節來進行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