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分六部份,先釐清「性」(sex)與「性別」(gender)的關 係,進一步了解性別刻板印象對男女的限制,及所產生的性別偏見與 性別歧視對男女造成的身心影響,並探討性別態度形式的相關理論,

最後藉由文獻分析比較性別態度的相關量表,挑選適合測量國中體育 教師性別態度量表。

一、 性(sex)/性徵/社會性別(gender)

性別研究中,國內外學者皆同意,性指的是「生理性別」是根據 生物學上的性徵將人區分為男性(male)和女性(female);而性別指 的是「社會性別」是依據社會文化認定的社會和心理特質差異,將人 分為具有男子氣概者以及具有女性氣質者。但這樣仍然無法清楚說明 生理性別是如何與社會性別做連結的,因此,West 與Zimmerman 認 為將性(sex)、性類屬(sex category)和性別(gender)三個概念加 以獨立分析,將有助於了解三者間的關係,也有助於了解社會中成為 一個性別化個體的互動過程(West &Zimmerman, 1987),以下將分別

從這三個概念做說明:

(一) 性:是指藉由解剖科學上定義的生物準則(性徵)將人區分為女 人(female)與男人(male)。分 類的準則可以是出生時的生 殖器(陰莖、陰蒂)或是出生前的染色體類型。

(二) 性類屬:性類屬是由性準則而來,藉由社會所需要的認同展 演,使分 類得以建立並維持,並以此宣稱誰屬於哪一個類別。

在許多情況下,性類屬常成為替代物用來推測一個人的生理 性,如留長髮、輕聲細語等就會被推測其生理性為女性。

(三) 社會性別:是個人在性類屬下適當的態度及行為,透過性類 屬,性別活動得以浮現,而性別活動則支持成員在性類屬中 的分類(West & Zimmerman, 1987)。例如當身體性徵是具有 陰莖時,就被歸類為男性(male),並需表現出符合男性類屬中 的行為與態度,展現男子氣概;同樣的,當身體性徵是陰蒂 時,就被歸類為女性(female),並需表現出符合女性類屬中的 行為與態度,展現女性質氣的特質。

依據性類屬的基礎以便將社會性別安排解釋為正常且自然的,而 女人和男人間的差異就是依據這樣的過程來創造的,以這個觀點來 看,社會的制度安排可以視為是對這些差異的回應,社會秩序是用來 調節自然秩序的。如果我們適當地展現出社會性別特質,我們也就同 時維持、再生產且使這個以性類 屬為基礎的制度安排合法化。如果我 們不這麼做,或許就會被要求要解釋動機、傾向等(West & Zimmerman, 1987)。

因為生理性別具有生物特徵,因此常被視為本質的,連帶著社會 性別也被視為是自然的,造成性別之間的差異被誤認為正常,這樣的

論述不僅掩蓋了社會文化、權力的影響因素,更無法解釋何以差異的 一方(即男性)總是比另外一方受到更多的重視(劉泗翰,2004)。

事實上,「生理性別」不僅定義「社會性別」,而且也開展出一 套二元對立的性別體系,包括男/女各自應有的性別角色與性別認同

(林宇玲,2002)。「性別角色(gender role)」指的是「個人被期望 表現出社會所要求的兩性行為與態度模式」(李然堯, 1983,引自林 宇玲,2002)。社會對男、女性的內在心理特質(例如男性要理性、

勇敢,女性則要感性、細膩等),甚至於外在的穿著、打扮與行為舉 止,都期望要符合社會上的性別規範,以便藉此穩定與強化兩性在生 物結構上的差異。

Bem(1974)設計「班氏性別量表」,將性別角色分成男性化、

女性化及剛柔並濟等三類,並指出男性化與女性化並非對立關係;

Spence 與 Helmreich(1975, 1978)認為「剛柔並濟」應可再分化成「兩 性化」與「未分化」等兩種類型,並且發展出一套「人格歸因問卷」,

藉以研究女性運動員和女性科學家性別角色的分化傾向;Bem(1978)

也接納 Spence 與 Helmreich 這種分類方式,修正「班氏性別量表」,

將性別角色分化為四種不同類型的人:

(一) 極端男性化的(masculine)

(二) 極端女性化的(feminine)

(三) 兩性化的(androgynous)

(四) 未分化的(undifferentiated)

許多研究指出兩性化者(同時具有較高的男性化與女性化特質)

有較好的健康適應(陳美華,1990)。

二、 性別刻板印象(sex role stereotypes)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也稱為性別刻板印象,Weinraub(1984)認為 性別刻板印象是文化上對男女性的能力、人格特質、活動及角色上之 共同假定與期望。Marsden(1979)認為性別刻板印象是一種對於男女 角色僵化、過度簡化及類化的信念或認定。例如,男性具工具性特質:

堅強、冒險、優越感、獨立、膽大、智慧、理性、主動等。女性具有 情感表達特質:柔順曲從(國內特有)、親切、文雅、膽小、體貼等(李 美枝,1996;黃囇莉,1999)。 傳統對於男女在頭髮長短的差異為男 短、女長;在人格特質上男主動、積極,女溫柔、婉約;在學習上男 重數理(理科)、女重文史(社科);男童玩槍、汽車,女童玩洋娃 娃、辦家家酒;所形塑的性別角色也有所不同,是「有關男人或女人性 格特質的一組結構化信念」。通常是「過度簡化」或「過度誇大」群 體的特性,且忽略其個別成員的異質性(黃囇莉, 2001)。當男性或 女性不能達到「社會期望的角色行為」時,社會大眾會給予負面的評 價,同時任何跨越界限的個人都會被視為「不自然」、「不守分」或

「不合宜」。輕者個體會受到壓抑,重者導致個體角色扭曲變形(蘇 芊玲,2002)。性別刻板印象除了忽視生命形成過程中多重的面向之 外,更嚴重的是它完全不考量後天養成對個體所造成的巨大影響。與 其說僵化的性別與性別刻板印象是起因於某些實質的性別差異,還不 如說是因為兩性間權力關係的差異所使然(蘇芊玲,2002)。深入來 說,社會所賦予僵化的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嚴重限制個人在社 會中的功能,對人際關係也產生負向的影響( 劉秀 娟、林明 寬,1996;

Basow, 1992),性別刻板印象具有下列特徵:

(一)性別刻板印象普遍存在於各個國家、區域或各個角落

(Williams, Satterwhite, & Best, 1999)。

(二)對男性特質的評價普遍高於女性特質(Beyer, 1999; Glick, Wilk & Perreault, 1995; Swim, Borgida, Maruyama, & Myers, 1989;

Williams 等, 1999)。

(三)文化所認定的性別刻板印象,會限制個體潛能充分發展

(Beyer, 1999; Hamid & Lok, 1995;Walsh, Hickey & Duffy, 1999)。

三、 性別偏見(Gender prejudice)

性別偏見是由刻板印象所延伸出來的,根據心理學家 Allport

(1954)早期對「偏見」所做的定義是:「偏見是源自不完美又不具 彈性的概括性論斷所引起之反感」(黃囇莉,2007)。因此,當「刻 板印象」一詞大都是負面意涵時,就形成一種「歧視」或「偏見」,

以並會以此「刻板印象」來預測任何個體的行為特徵。一般來說,人 們對與自己同類的內團體之成員,傾向持正面態度,這是「內團體偏 誤」(in-group favoritism);而對敵對的外團體則傾向負面態度,這是「外 團體偏誤」(out-group-favoring bias)。

「社會性別」這一社會類屬上卻較為特殊,研究顯示,男性雖是 社會上較具優勢與支配性的社會類屬,但卻普遍受到較低的評價。不 但男性對內團體的刻板印象偏向負面,且處於劣勢的女性也對男性這 優勢類屬的評價傾向負面。如:男性被認為較獨立、勇敢,但也被批 評是較自私自大。相反的女性雖被認為是依賴、屈從,但也被認為是 較溫暖、關懷、善良(黃囇莉,2007)。

四、 性別歧視(sexism)

早期認為性別歧視是包含負面的性別偏見之意涵,但是,兩性之 間的關係似乎難以一般的「偏見」概念來解讀。首先,兩性間彼此親 密的程度是任何具相互偏見的群體所不曾經歷的。再者自古以來文化 上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即有尊崇及辱罵兩極。因此,性別歧視雖本質上 也是一種偏見,但卻是一種特殊的偏見內涵與形式,它的深層蘊涵著 複雜的與曖昧性,而非單純是對女性的貶抑與嫌惡(黃囇莉,2007)。

因此,性別歧視存在著正面與負面的偏見意涵,而 Glick 與 Fiske

(1996, 1999)發展出包含對男性與女性的正負面性別歧視態度量表,

其中「曖昧性別歧視態度量表」(Ambivalence Toward Men Inventory,

簡稱 AMI) 此量表主要概念是認為女性為傳統母職角色與資源依賴 者,並對此抱持著正面及負面的態度與評價。與「男性曖昧態度量表」

(Ambivalence Sexism Inventory,簡稱 ASI) 則是認為男性是權力支配 者與資源提供者,並對此抱持著正面及負面的態度與評價,用來檢測 一般人對於女性與男性的性別歧視。並進行一系列的跨國研究,分別 為 23 與 16 國,其中也包括台灣,當中指出性別歧視是具有跨國際的 普同性。

這樣有關性別的刻板印象是在性別概念形成時就已經建立了,在 父權社會中,有時對女性的特別保護,尊崇女性做為母親與太太之角 色,將女性理想化為浪漫愛的對象,這些對女性的態度都是「親善型 性別歧視」(benevolent sexism,簡稱 BS),另外,還有敵意型性別 歧視(hostile sexism,簡稱 HS)。敵意型性別歧視係指一組貶抑女性

的信念、態度或刻板印象,同時伴隨著敵意的情緒,這樣的性別偏見 將女性限制在較低的社會地位中,也為男性的剝削性行為提供合理的 藉口,也同時鞏固了男性在社會結構中的權力。而「對男性親善型歧 視」(benevolent toward men,簡稱 BM),屬於對傳統性別觀念持正 面、肯定的態度,認為男性應理所當然的為資源提供者及保護者。「對 男性敵意型歧視」(hostile toward men,簡稱 HM),則是豐對男性的 支配性權力持負面的態度與評價,抨擊男性的主導權力,對男性支配 性權力抱持負面態度(Glick & Fiske, 1999)。

上述的四種歧視態度皆是互補且同時存在的,性別歧視對男女皆 造成身心上的影響,對女性身心健康的影響,包含暴力、隔離、忽視 與偏見形成等;對男性身心健康的影響,包含意外事件、暴力行為、

酗酒等對男性身心傷害等(張珏,1997)。整體而言,「親善型的性 別歧視」也是以性別刻板印象與固定角色的方式看待女性,但在其主

酗酒等對男性身心傷害等(張珏,1997)。整體而言,「親善型的性 別歧視」也是以性別刻板印象與固定角色的方式看待女性,但在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