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社會性別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社會性別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Copied!
2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社會性別與工作 壓力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李亦芳 指導教授:程瑞福.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社會性別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李亦芳 指導教授:程瑞福.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體育教師其社會性別與工作壓力之關係,以問卷調查方 式瞭解國中體育教師整體的壓力程度,並輔以深度訪談以瞭解其工作壓力的細微 歷程,同時考量社會性別對於工作壓力程度與歷程的影響,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性別歧視會同時加深與削弱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感受,但加深的程度大於削 弱的程度 量化研究顯示,性別歧視態度與工作壓力有顯著正相關,男性體育教師比女 性有較高的性別歧視態度,惟其在整體工作壓力程度差異不大。質性研究發 現歧視態度帶來的代價與利益會加深與削弱工作壓力感受。 二、男女體育教師有習而不察的「親善型性別歧視」與不敢表態的「敵意型性別 歧視」 量化研究顯示男女體育教師皆對彼此抱持較高的「敵意型」性別歧視態度, 質性訪談時則呈現較多「親善型」較少「敵意型」歧視態度的不同結果。 三、男女受訪者皆未質疑傳統社會性別關係 量化研究顯示性別歧視態度普遍存在於體育教師的工作環境中,且男性普遍 有較高的性別歧視態度。而質性研究卻發現,女性受訪者會覺察到性別不平 等現象,但男女受訪者皆將其視為合理的兩性互補關係。 四、社會性別態度影響體育教師知覺工作壓力的歷程 量化研究顯示社會性別態度與壓力有顯著相關。質性研究發現,不同社會性 別態度會有不同的壓力歷程,影響的層面包括對於壓力的認知方式、述說方 式與因應方式三個層面。 關鍵字:國中體育教師、社會性別、性別歧視、工作壓力. I.

(3)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Gender and Job Stress on Taipei City’s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Yi-Fang Li Jui-Fu Ch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ender and job stress on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ers. It adopts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learn about the overall stress ext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PE teachers, and is assisted with in-depth interview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tailed history of job stress, and meanwhile, to consider on the effects of gender towards job stress extent and stress history. The main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Sexism will simultaneously deepen and weaken job stress feel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 PE teachers; however, the deepening extent is greater than weakening extent A quantitative study ha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xism attitude and job stress, and that male PE teachers have a higher sexism attitude than female teachers. However, the variance in overall job stress extent is small. Meanwhile, the qualitative study has discovered that the cost and benefits caused by discriminatory attitude would deepen and weaken job stress feeling. 2. Both men and women PE teachers are familiar with, but seem not aware of the problem of “benevolent-based sexism,” and they dare not take a stand against “hostile-based sexism” A quantitative study has shown that both men and women PE teachers hold a high “hostile-based” sexism attitude towards each other. While during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process, there were different results to reveal that the tendency towards “benevolent-based” discriminatory attitude was greater than “hostile-based” discriminatory attitude. 3. Both men and women respondents were unquestioned about traditional gender relationship A quantitative study has displayed a prevalence of sexism attitude to exist among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PE teachers, and that men generally have a higher sexism attitude. On the other hand, the qualitative study has discovered that women respondents are aware of gender inequalities, but then both male and female respondents have regarded it as a reasonabl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es. 4. The impact that gender attitude had on PE teacher history of perception and job stress A quantitative study ha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gender attitude and stress. While the qualitative study has found that different gender attitude have different stress history, and among the three influential aspects are a cognition approach towards stress, descriptive manners and coping methods.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gender, sexism, job stress II.

(4) 謝. 誌. 「學海無涯」,碩士這兩年來就像置身於變化莫測的學術大海之 中,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看似吸引人的浪花,卻是把我捲 入海底的大浪,每當我視線糢糊、精疲力盡時,身旁總是會有人拉住 我的手,讓我不致於往下沈淪,並支持我往上游的力量。其中最感謝 的是引領我踏進研究大門的阿福老師-我最敬愛的指導教授,真的很 慶幸能成為你的學生,不論是學術上或是生活處事上,任何疑難雜症 在你潦闊的人生哲學下變得雲淡風輕,不僅開拓了我陿礙的視野,更 讓我能夠適時跳脫研究者身份來檢視論文的客觀性。感謝張玨教授, 在研究過程中給我最精準與嚴僅的指導,厚實我在社會性別研究上的 基礎,妳鉅細糜遺的回應,讓我在研究路上感到溫暖且踏實。感謝碧 琴教授,妳深入鑽研學術的精神,影響我不斷砥勵自己向前邁進,也 感謝妳總是在我不安時,用力的鼓勵我,讓我再度勇往直前。感謝黃 囇莉教授,謝謝妳教導我使用性別歧視態度量表(AMI & ASI),令 我相當感激且珍惜,在妳身上我學習到應該是抱持著寬廣無私的胸襟 於學術界中,更謝謝妳當時答應讓素未謀面的我參與妳們讀書會,並 與我討論研究內容,給予我實質的幫助,對我而言意義甚大。 一路走來,載沈載浮,所幸有研究室室友們的陪伴,感謝經常陪 我挑燈夜戰的郁婷、小茜與念慈,謝謝妳們不厭其煩的與我討論研究 內容,教導我統計方法以及修改雜亂無章的書寫格式。除此之外,我 最感謝妳們陪伴我熬過研究路上最低潮的時期。我要感謝邏輯超強的 凱暘學長,你犀利的批判思維,總是讓我更加釐清自身的盲點。感謝 研究室名不虛傳的三劍客偉倫、信廷、義筌,你們總是在我最緊急的 III.

(5) 時候出面相救,一個小小的鼓勵都能使我產生渡過難關的力量,由衷 的感謝你們。也感謝曾陪我讀書、聊天喝咖啡的瑋娣、孟真、孟諺, 妳/你們洞察事件來龍去脈的敏銳度往往讓我恍然大悟,與你/妳們聊 天都會讓我因充實而感到快樂,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智慧是最實際可 用的。感謝辛苦的雅玲姊,協助我進行翻譯工作,讓愚鈍的我能快速 的閱讀原文,加速文獻探討的進行。感謝百忙中撥空填寫問卷的體育 教師們,以及妳/你們在問卷上額外的小小回應,都能讓我再次檢討問 卷設計的方式。感謝本研究的四位受訪者,妳/你們的經歷為本論文注 入了生命力,聽完你/妳們的故事後,讓我以身為體育教師為榮。 最後,要感謝帶領我進入質性研究,也是唯一看過我全部手稿的 香盈姊姊,妳總是在我陷入焦著停滯不前時給我鼓勵與靈感,讓我能 再度揮毫自如豁達開朗起來。並且使我體會研究倫理的本質,是來自 對生命最嚴肅的尊重,與妳一起討論與分析訪談內容是研究中最痛快 的事。並感謝經常為我祈禱的父母,你/妳們的一字一句讓憂柔寡斷的 我能夠踩著堅定的步伐向前邁進。 漫長的研究旅程中我並不孤單,感謝上帝如此眷顧,讓我有幸能 與你/妳們共同分享這本論文,你/妳們的協助與參與讓我不至迷失方 向,衷心地感謝。我將抱持最嚴僅的態度與平等的性別意識,以真實 呈現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感受為使命,將這樣的微小的成果獻給廣 大的社會中。. 李亦芳. 謹誌. 2009.07.18. IV.

(6) 目次 摘. 要. 英文摘要 謝. …………………………………………………………….I .………………………………..…………………………..II. 誌. ……………………………………………………… ….I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7 第六節 名詞釋義 ............................................................................................ 7 第七節 研究重要性.........................................................................................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性別相關理論與研究 ...................................................................... 11 第二節 工作壓力相關理論與研究 .............................................................. 33 第三節 體育教師性別與工作壓力相關研究 ............................................... 47 第四節 文獻總結 ......................................................................................... 6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6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6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 ...................................................................... 7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7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1 V.

(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94.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 .............................................................. 94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性別歧視態度..................................................... 113 第三節 性別歧視態度與工作壓力 ............................................................ 132 第四節 本章小結 ....................................................................................... 14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51. 第一節 結論 ............................................................................................... 151 第二節 建議 ............................................................................................... 156. 引用文獻. ………………………………………………………159-177. [附錄]. …………………………………………………………...178. 附錄 1 「國中體育教師個人知覺與工作壓力之問卷調查」 ............................ 178 附錄 2. 預試樣本資料-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統計 ............................................ 184. 附錄 3. 正式樣本資料-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統計 ............................................ 185. 附錄 4. 受訪者基本資料 .................................................................................... 187. 附錄 5. 預試問卷-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與性別關係知覺之問卷調查 .......... 188. 附錄 6. 正試問卷-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與性別關係知覺之問卷調查 .......... 194. 附錄 7. 訪談前問卷 ........................................................................................... 200. 附錄 8. 訪談大綱.............................................................................................. 201. 附錄 9. 參與研究同意書 .................................................................................. 202. 附錄 10. 研究參與者回饋檢核表....................................................................... 203. 附錄 11. 國中體育教師在工作壓力之分佈情形................................................ 204. 附錄 12. 性別歧視態度之分佈情形 ................................................................... 206. 附錄 13. 資料分析方法與步驟(舉偶) ........................................................... 208. VI.

(8) 表次 表 2-1- 1. 性別刻板印象相關研究 ........................................................................... 23. 表 2-1- 2. 國外性別刻板印象量表內容 ................................................................... 24. 表 2-1- 3. 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平權意識量表內容比較表 .................................... 26. 表 2-1- 4. 內隱聯結測驗與性別解釋偏差量表內之比較表 .................................... 27. 表 2-1- 5. 性別歧視態度的構念結構 ....................................................................... 28. 表 2-1- 6. AMI 與 ASI 各分量表概念 ..................................................................... 29. 表 2-1- 7. AMI 與 ASI 各分量表之相關 ................................................................. 29. 表 2-1- 8. AMI 與 ASI 性別歧視態度之研究結果 .................................................. 30. 表 2-2- 1. 壓力的釋義 .............................................................................................. 35. 表 2-2- 2. 工作壓力的定義 ...................................................................................... 37. 表 2-2- 3. 工作壓力量表內容分析摘要 ................................................................... 45. 表 2-3- 1. 性別在工作壓力及壓力源方面的相關研究 ............................................ 49. 表 2-3- 2. 運動類型性別分化................................................................................... 53. 表 2-3- 3. 體育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相關研究............................................................ 61. 表 3-2- 1. 正式樣本基本資料描述統計表 ............................................................... 73. 表 3-4- 1. 「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知覺量表」預試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 77. 表 3-4- 2. 「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知覺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 79. 表 3-4- 3. 「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知覺量表」正式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81. 表 3-4- 4. 「對男性歧視態度」分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84. 表 3-4- 5. 「對女性歧視態度」分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86. 表 3-4- 6. 「對男性歧視態度」分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87. 表 3-4- 7. 「對女性歧視態度」分量表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87 VII.

(9) 表 3-5- 1. 文本呈現的字體與代表意義 ................................................................... 93. 表 4-1- 1. 不同生理性別在工作壓力之差異性摘要表 ............................................ 95. 表 4-1- 2. 不同年資在工作壓力之描述統計.......................................................... 100. 表 4-1- 3. 不同年資中的男女體育教師與工作壓力之差異性摘要表 ................... 101. 表 4-1- 4. 不同職稱在工作壓力之差異性摘要表 .................................................. 105. 表 4-1- 5. 不同職稱中的男女體育教師與工作壓力之差異性摘要表 ................... 106. 表 4-1- 6. 不同婚姻狀況在工作壓力之差異性摘要表 .......................................... 110. 表 4-1- 7. 不同婚姻狀況之男女體育教師與工作壓力之差異性摘要表 ............... 111. 表 4-2- 1. 不同生理性別對男性歧視態度之描述統計 .......................................... 113. 表 4-2- 2. 不同性別對女性歧視態度之描述統計 .................................................. 114. 表 4-2- 3. 不同年資對男性歧視態度之描述性統計 .............................................. 118. 表 4-2- 4. 不同年資對女性歧視態度之描述統計 .................................................. 119. 表 4-2- 5. 不同年資的男女體育教師與性別歧視態度之差異性摘要表 ............... 120. 表 4-2- 6. 不同職稱對男性歧視態度之描述性統計 .............................................. 123. 表 4-2- 7. 不同職稱對女性歧視態度之描述統計 .................................................. 124. 表 4-2- 8. 不同職稱的男女體育教師與性別態度之差異性摘要表 ....................... 125. 表 4-2- 9. 不同婚姻狀況對男性歧視態度之描述性統計 ...................................... 127. 表 4-2- 10 不同婚姻狀況對女性歧視態度之描述統計 .......................................... 128 表 4-2- 11 不同婚姻狀況的男女體育教師與性別歧視態度之差異性摘要表 ........ 129 表 4-3- 1. 工作壓力與對性別歧視態度分量表之相關摘要表............................... 132. 表 4-3- 2. 工作壓力與對性別歧視態度分量表之相關摘要表............................... 133. VIII.

(10) 圖次 圖 2-2- 1. 壓力模式................................................................................................ 36. 圖 2-2- 2. 職業壓力指標理論模式......................................................................... 41. 圖 2-3- 1. 93-97 年國中體育教師性別比率統計 ................................................... 54. 圖 2-3- 2. 96 年各級學校體育教師與運動教練性別統計 ..................................... 55. 圖 2-3- 3. 97 年各級學校體育教師與運動教練性別統計 ..................................... 56. 圖 3-1- 1. 研究架構圖 ............................................................................................ 67. 圖 3-2- 1. 研究流程圖 ............................................................................................ 71. 圖 4-1- 1. 不同職稱國中體育教師在工作衝突與家庭責任之分量表平均分.. 圖 4-2- 1. 不同性別國中體育教師在性別歧視態度四個分量表之總分 ............. 115. 圖 4-2- 2. 不同婚姻狀況國中體育教師在性別歧視態度四個分量表之總分 ..... 130. IX. 107.

(11) 第壹章 緒論 研究者在擔任國中體育教師時,深刻體驗到工作壓力來源不只是 來自客觀的物理環境,除了以薪資、授課時數、場地器材、非升學科 目等來衡量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外。還需考慮到國中體育教師的行政 宿命、趨向勞力型工作、強調陽剛氣概、社會地位低落等迷思,然而 這些壓力感受常被客觀理性思維所排除。且還有許多是隱藏於眾多壓 力現象底下的深層壓力源,易被忽視卻又真實困擾著國中體育教師。 因此,冀望能藉由本研究深入探討國中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進而提 供多元理解壓力形成的途徑,以更寬廣的角度接受各種可能成為壓力 的因素。.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性別議題自 1970 年代女性主義興起後,便受到全球性的關注,聯 合國於 1995 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中,提出「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及「北京行動綱領」,以性別主流化的策略來達成 性別平等的目標。為回應此目標,我國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於 2008 年,提出以性別影響評估做為落實性別主流化的工具之一,目的 在於確保女性和男性,均能平等享有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及資源取得 的機會(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09)。然而要改變社會性別 結構卻是複雜且困難的,即使提供男女相同的競爭機會,但實質上, 女性在競爭過程中就常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阻礙實質的性別平等之 1.

(12) 落實,間接或在無意中造成性別歧視或參與機會的阻隔(行政院婦女 權益促進委員會,2009)。 Peter Glick 及同僚們便針對「性別歧視態度」進行了一系列的跨 國研究,分別為 23 與 16 國,其中也包括台灣(Glick, Fiske, & Mladinic, 2000; Glick, Lameiras, Fiske, Eckes, Masser, Volpato, Manganelli, Pek, Li-Li Huang, Sakalli-Ugurlu, Castro, Luiza D’Avila, Brunner, Willemsen, & Wells, 2004),當中指出:「女人絕妙而柔弱,男人壞痞而勇猛」(men are bad but bold and women are wonderful but weaker)的性別歧視,而這 樣具有跨國普同性的曖昧性性別歧視(ambivalent sexism)正為普世的 兩性不平等提供了合理化的基礎(黃囇莉, 2007)。顯示出在現今全 球性別意識高漲的年代中,性別歧視也由過去明顯的二分化轉變為曖 昧不明的態度。根據研究,性別不平等對女性身心健康的影響,包含 暴力、隔離、忽視與偏見形成等;對男性身心健康的影響,包含意外 事件、 暴力行為、酗酒等對男性身心傷害等(張珏, 1997) 。且 Klonoff、 Landrine 與 Campbell(2000)的研究更指出,女性的憂鬱、焦慮及身 體化症狀多數來自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性別歧視(sexism),且女性生 活中受到的性別歧視是高於男性,但如果 女性遭遇到的性別歧視較 少,則其精神疾病症狀程度與男性無顯著差異。因此性別歧視對於壓 力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我國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每年每十萬人口中因 自殺死亡人數從 1996 年的 8.61 人上升到 2007 年的 17.16 人,自殺死 亡率攀升到十大死因中的第九名,顯示出國人暴露於各種生活壓力事 件程度日漸嚴重。每年因壓力產生的疾病損失許多社會成本,壓力問 2.

(13) 題雖受到重視且發展出許多相關的壓力鑑定與測量工具,並進行減壓 或壓力管理的方案。壓力問題已受到普遍關注,但社會性別議題對於 個人身心壓力的影響卻仍難以受到正視。 在教師工作壓力研究中,隨著時代變遷,近年來教育環境體系日 趨複雜,為了符合社會對教育的期望,教師角色與權限受到嚴格的挑 戰。教師擔負起大部份的責任,導致大部份的現代教師面臨課程繁重、 雜務太多、社會期許、家庭因素、家長和學生的相處等問題,其工作 壓力在眾多職業中也是屬於較高的一環(林幸台,1986;林玟 玟,1987; 黃義良,1999;鄧柑謀,1991;蔡先口,1985;蔡壁煌,1989;謝琇 玲,1990)。且國中階段青少年的心生理正處於過度階段,使得教師 需要付出更多的關懷及注意力,加重了國中教師的工作壓力。一般國 中老師,總予人以工作穩定輕鬆、福利優渥的公務人員的印象,實際 上在眾多職業的工作壓力調查中其壓力感受卻高居第三名,但這個事 實卻較容易被忽略(陳秋蓉,2002)。. 相對於其它科別的教師,體育教師被貼上「鐵飯碗」與「無壓力」 的標籤,其工作壓力又更容易被漠視。實際上體育教師除了教學事務、 常需兼顧運動團隊訓練、行政工作等多重角色扮演,且學校體育是教 育組成的要素之一,是養成學生健全發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國民 道德陶冶心靈情操的重要方式,為了提升國民體質水準,發展國民體 育的基礎,是發掘和培養優秀運動人才的搖籃(許義雄、徐元民、曾 瑞成、程瑞福、蘇瑞陽,1999)。體育教師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 肩負重擔的體育教師卻往往淪為不重要的副科,得不到應有的肯定, 讓國中體育教師難以從教育事業中實現自我價值。久而久之會產生心 3.

(14) 理和生理以及行為造成相當大的工作壓力,甚至危害到工作效率降 低、人際關係惡劣、職業倦怠、身體機能出現病態徵兆等嚴重後果。 本文研究者在擔任國中體育教師並兼任體衛組長期間,深感社會 建構的女性特質與體育教師形象之間的矛盾,造成較為特殊的壓力來 源,而這些壓力源又較容易被一般社會大眾所忽視。從國內的許多研 究也發現,學校的人事結構、教學課程、教材、校園空間、諮商輔導 與師生互動等等,仍舊是不斷地在複製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學習環 境,並且成為強化學生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來源(畢恆達,1998; 陳皎眉,1989;歐用生,1996;謝小芩,1996;謝臥龍,駱慧文、吳 雅玲,1999;謝芳怡,2004;蘇芊玲,1996)。學校環境往往充斥著 父權色彩,學校的職務分派常常維持傳統的性別分工(陳怡靜,2000) ; 又女性常處在基層工作,尤其結婚生子後為「兼顧」家庭,更被迫必 須放棄行政工作和進修機會,進而更不利於爭取更高資格或職位,這 些情形對女性產生一種「玻璃天花板效應」與「玻璃牆效應」之垂直 與水平的性別隔離,在「內在」(不敢怠忽家庭責任)與「外在」(工 作環境的傳統分工)的雙重阻隔下,女性往往與升遷、進修無緣(劉 梅君,1999;蕭奕蕙,2000)。. 性別刻板印象是非常普遍,不管是大人,小孩(小孩四歲開始已 有明顯的性別角色差異的知覺),大學生,年紀大點的成年人或心理 衛生臨床工作人員,都持相似的性別刻板印象(李美枝,1979)。我 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受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檢視國內性別與工作 壓力的相關研究中,文獻雖為豐富,但多透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 較少考慮到社會性別對壓力造成的影響。且只將生理性別視為「變項」 4.

(15) 之一而已,忽略受社會文化影響的壓力面向,研究中若發現性別差異, 通常只歸因於生理性別變項的影響效果,不僅僅是去性別化的,同時 是去脈絡的,忽略時代脈絡中所蘊涵的文化內容(黃囇莉,2001)。 難以深入了解壓力來源的內涵,因此本研究將以量為主質為輔的研究 方法,以量化研究瞭解整體工作壓力的程度,以質性研究瞭解工作壓 力歷程的細微變化。從國中體育教師的立場出發,深入關心其工作壓 力內容與歷程,並考量體育教師所承載的性別內涵,進一步瞭解工作 壓力感受是否受社會性別態度所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體育教師社會性別與工作壓力之關係」, 目的在呈現整體的壓力程度與壓力歷程的細微變化,並檢視社會性別 對工作壓力的影響部份。藉由深入瞭解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發現,提 供不同生理性別的國中體育教師,擁有更多元的方式理解工作壓力之 途徑。使其在面對工作壓力時能有所益助,找到有效方式來因應壓力 並給予紓解,激發潛能,發揮最大效益,化壓力為助力,獲得工作上 的滿足與成就感。依據此目的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體育教師其性別態度是否有差異?.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體育教師其工作壓力是否有差異?. 三、. 不同背景變項之體育教師其性別態度與工作壓力的關聯. 性為何?. 5.

(1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問題,本研究發展出下列三項主要研究假設: 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體育教師其工作壓力有差異。. 1-1 不同生理性別國中體育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有差異性 。 1-2 不同年資國中體育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有差異性。 1-3 不同職稱國中體育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有差異性。 1-4 不同婚姻國中體育教師在工作壓力感受有差異性。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體育教師其性別態度有差異。. 2-1 不同生理性別國中體育教師在性別歧視態度有差異性 2-2 不同年資國中體育教師在性別歧視態度有差異性 2-3 不同職稱國中體育教師在性別歧視態度有差異性 2-4 不同婚姻國中體育教師在性別歧視態度有差異性 三、. 體育教師其性別態度與工作壓力有關聯性存在。. 第四節 研究範圍. 一、. 量性研究. 本研究是以 97 學年度(97.8.1~98.7.31)任職台北市各公立國中 體育教師,透過問卷調查以瞭解國中體育教師性別與工作壓力之相關。 二、. 質性研究. 採立意取樣方式,受訪者需為現任國中體育教師、資深(五年以 上)擔任過行政工作、教練等職務,深度訪談臺北市一男三女體育教 6.

(17) 師共四位,訪談期間從 98.1.21 開始至研究者主觀認定談訪內容資料已 經充足後結束。.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為自陳量表,受試者在填答時可能受. 到情緒、認知、態度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對問卷題目無法據實以 答,研究者無法掌握受試者填答態度,僅能假設所有受試者都能 依照自己的真實情況作答。 二、. 由於時間及人力之考量,本研究立意取樣四位受訪者,旨在深. 入了解此四位不同性別國中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形成之動態歷 程,以彌補量化研究之不足,故不作廣泛推論之用。. 第六節 名詞釋義 一、. 國中體育教師. 本研究所指的國中體育教師,以任教於臺北市各公立國中之體育 教師。. 二、. 社會性別(gender) 性 sex 是指依據生理性徵不同所界定為男人與女人,而性別 gender. 則是指依據社會文化認定的社會和心理特質差異,將人分為具有男子 氣概者以及具有女性氣質者。包括性格、行為、價值觀、權力、社會 角色等等皆受社會文化影響而形成男女差異。 7.

(18) 本研究將社會性別定義為,受社會文化建構出來的男性特質與女 性特質,並且與生理性別相互緊密連結。. 三、. 性別歧視(sexism) 根據韋氏英文字典的定義,性別歧視(sexism)是一組信念或行. 為,認為某一性別族群中的成員,特別指女性,是較不聰明,也較缺 乏能力的,因而可以不必等同對待之。性別歧視源自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是指社會對「有關男人或女人性格 特質的一組結構化的概念」,表現在社會文化的層面與存在個人的認 知信念中,並會交互影響、形塑並相互強化。而這樣「過度簡化與誇 大」群體的某些特性,忽略個別成員的異質性。當「性別刻板印象」 具有負面意涵時則會產生偏見(prejudice),而性別歧視就包含了偏 見的概念,是以一種特殊的偏見內涵與形式,深層蘊涵著複雜矛盾與 曖昧性,不僅包含了對女性的貶抑與嫌惡,亦有對女性持的正面情感 的親善型歧視(黃囇莉,2007)。 本研究將性別歧視定義為,以父權(patriarchy)社會為基礎,認 為男性是權力的支配者與資源提供者;認為女性是家庭的照顧者與資 源的依賴者,對不同生理性別的人產生差別待遇、排斥或限制,並造 成各層面資源分配的不平等。. 四、. 工作壓力(job stress or work stress) 陸洛(1997)主張工作壓力是經個人(工作者)與環境(職場). 的特異性關係中產生的,並認為工作壓力應是一個主觀的、個體化的 現象,一個複雜的歷程,也是一個動態性的改變狀態。單小琳(1988) 8.

(19) 認為工作壓力可視為工作環境的特性,提供一種對個體的脅迫而產生 的現象。工作壓力通常較強調心理的壓力源,它涉及工作上的量與質 兩方面的超量,沒有主控力、缺少支持與回饋以及物理空間不理想等, 這些工作的質或量的內容與設計常和工作滿足、心理健康之間有密切 相關。本研究將工作壓力定義為是主觀且動態的,個人會隨著其工作 相關因素(例如:工作特性、工作環境及可用資源)及個人狀態(例 如:個人能力及個人需求)交互影響所產生的失衡心理狀態,進而對 個體的身、心產生影響。. 第七節 研究重要性. 一、關懷社會性別議題、周延壓力研究典範 現今有關體育教師工作壓力文獻已相當豐富,但多為的量化研 究,對於質性研究與性別議題皆較為缺乏。且皆較少考慮到性別歧視 對壓力造成的影響,忽略在個別變項上對生理性別的探討,造成其量 化研究結果與質性研究結果相互矛盾現象。有鑑於此,本研究將融入 性別意識於探討國中體育教師的工作壓力,關懷體育教師在工作職場 上的性別議題,考量可能受社會性別影響的部份,呈現出不同聲音進 而周延體育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 二、重視整體壓力程度、關心細部歷程變化 本研究以量為主質為輔的研究方法,不僅可以瞭解整體國中體育 教師的壓力程度之情形,更能深入理解壓力歷程的細微變化。這樣重 視整體關心細部的社會性別與工作壓力的研究,不僅能有益於體育教 9.

(20) 師個人對壓力的認識,更期望能引起社會大眾對於體育教師工作壓力 的關心,進而破除一般人對於體育教師的刻板印象,以及對於自我性 別刻板印象的反思。. 三、提供多元理解方式、有效紓解工作壓力 工作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不斷互動的動態歷程,因此需將個人的壓 力感受置於整體社會脈絡中做探討,包括考慮性別框架所造成的偏 見、歧視,這些都可能是形成個人壓力的因素之一,但卻也是最容易 被忽略的。藉由本研究對性別議題的關注,可釐清工作壓力感受有那 些部份是受社會性別所影響的,了解後才能對症下藥,找到有效方式 來因應壓力並給予紓解,激發潛能,發揮最大效益,化壓力為助力, 達到工作上的滿足感。故本研究可幫助釐清體育教師身心壓力的來源 為何,進而提供多元理解壓力形成之途徑,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10.

(2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部份,第一節首先瞭解性別相關理論與研究,從中歸 納出適合測量國中體育教師社會性別態度的量表。第二節為探討工作 壓力理論與研究,做為本研究工作壓力之理論依據並發展體育教師工 作壓力量表。第三節為探討體育教師性別與工作壓力,並回顧相關研 究文獻。第四節為本章文獻總結。. 第一節. 性別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節分六部份,先釐清「性」(sex)與「性別」(gender)的關 係,進一步了解性別刻板印象對男女的限制,及所產生的性別偏見與 性別歧視對男女造成的身心影響,並探討性別態度形式的相關理論, 最後藉由文獻分析比較性別態度的相關量表,挑選適合測量國中體育 教師性別態度量表。. 一、. 性(sex)/性徵/社會性別(gender) 性別研究中,國內外學者皆同意,性指的是「生理性別」是根據. 生物學上的性徵將人區分為男性(male)和女性(female);而性別指 的是「社會性別」是依據社會文化認定的社會和心理特質差異,將人 分為具有男子氣概者以及具有女性氣質者。但這樣仍然無法清楚說明 生理性別是如何與社會性別做連結的,因此,West 與Zimmerman 認 為將性(sex)、性類屬(sex category)和性別(gender)三個概念加 以獨立分析,將有助於了解三者間的關係,也有助於了解社會中成為 一個性別化個體的互動過程(West & Zimmerman, 1987),以下將分別 11.

(22) 從這三個概念做說明: (一) 性:是指藉由解剖科學上定義的生物準則(性徵)將人區分為女 人(female)與男人(male)。分 類的準則可以是出生時的生 殖器(陰莖、陰蒂)或是出生前的染色體類型。 (二) 性類屬:性類屬是由性準則而來,藉由社會所需要的認同展 演,使分 類得以建立並維持,並以此宣稱誰屬於哪一個類別。 在許多情況下,性類屬常成為替代物用來推測一個人的生理 性,如留長髮、輕聲細語等就會被推測其生理性為女性。 (三) 社會性別:是個人在性類屬下適當的態度及行為,透過性類 屬,性別活動得以浮現,而性別活動則支持成員在性類屬中 的分類(West & Zimmerman, 1987)。例如當身體性徵是具有 陰莖時,就被歸類為男性(male),並需表現出符合男性類屬中 的行為與態度,展現男子氣概;同樣的,當身體性徵是陰蒂 時,就被歸類為女性(female),並需表現出符合女性類屬中的 行為與態度,展現女性質氣的特質。 依據性類屬的基礎以便將社會性別安排解釋為正常且自然的,而 女人和男人間的差異就是依據這樣的過程來創造的,以這個觀點來 看,社會的制度安排可以視為是對這些差異的回應,社會秩序是用來 調節自然秩序的。如果我們適當地展現出社會性別特質,我們也就同 時維持、再生產且使這個以性類 屬為基礎的制度安排合法化。如果我 們不這麼做,或許就會被要求要解釋動機、傾向等(West & Zimmerman, 1987)。 因為生理性別具有生物特徵,因此常被視為本質的,連帶著社會 性別也被視為是自然的,造成性別之間的差異被誤認為正常,這樣的 12.

(23) 論述不僅掩蓋了社會文化、權力的影響因素,更無法解釋何以差異的 一方(即男性)總是比另外一方受到更多的重視(劉泗翰,2004)。 事實上,「生理性別」不僅定義「社會性別」,而且也開展出一 套二元對立的性別體系,包括男/女各自應有的性別角色與性別認同 (林宇玲,2002)。「性別角色(gender role)」指的是「個人被期望 表現出社會所要求的兩性行為與態度模式」(李然堯, 1983,引自林 宇玲,2002)。社會對男、女性的內在心理特質(例如男性要理性、 勇敢,女性則要感性、細膩等),甚至於外在的穿著、打扮與行為舉 止,都期望要符合社會上的性別規範,以便藉此穩定與強化兩性在生 物結構上的差異。 Bem(1974)設計「班氏性別量表」,將性別角色分成男性化、 女性化及剛柔並濟等三類,並指出男性化與女性化並非對立關係; Spence 與 Helmreich(1975, 1978)認為「剛柔並濟」應可再分化成「兩 性化」與「未分化」等兩種類型,並且發展出一套「人格歸因問卷」, 藉以研究女性運動員和女性科學家性別角色的分化傾向;Bem(1978) 也接納 Spence 與 Helmreich 這種分類方式,修正「班氏性別量表」, 將性別角色分化為四種不同類型的人: (一). 極端男性化的(masculine). (二). 極端女性化的(feminine). (三). 兩性化的(androgynous). (四). 未分化的(undifferentiated). 許多研究指出兩性化者(同時具有較高的男性化與女性化特質) 有較好的健康適應(陳美華,1990)。. 13.

(24) 二、. 性別刻板印象(sex role stereotypes)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也稱為性別刻板印象,Weinraub(1984)認為. 性別刻板印象是文化上對男女性的能力、人格特質、活動及角色上之 共同假定與期望。Marsden(1979)認為性別刻板印象是一種對於男女 角色僵化、過度簡化及類化的信念或認定。例如,男性具工具性特質: 堅強、冒險、優越感、獨立、膽大、智慧、理性、主動等。女性具有 情感表達特質:柔順曲從(國內特有)、親切、文雅、膽小、體貼等(李 美枝,1996;黃囇莉,1999)。 傳統對於男女在頭髮長短的差異為男 短、女長;在人格特質上男主動、積極,女溫柔、婉約;在學習上男 重數理(理科)、女重文史(社科);男童玩槍、汽車,女童玩洋娃 娃、辦家家酒;所形塑的性別角色也有所不同,是「有關男人或女人性 格特質的一組結構化信念」。通常是「過度簡化」或「過度誇大」群 體的特性,且忽略其個別成員的異質性(黃囇莉, 2001)。當男性或 女性不能達到「社會期望的角色行為」時,社會大眾會給予負面的評 價,同時任何跨越界限的個人都會被視為「不自然」、「不守分」或 「不合宜」。輕者個體會受到壓抑,重者導致個體角色扭曲變形(蘇 芊玲,2002)。性別刻板印象除了忽視生命形成過程中多重的面向之 外,更嚴重的是它完全不考量後天養成對個體所造成的巨大影響。與 其說僵化的性別與性別刻板印象是起因於某些實質的性別差異,還不 如說是因為兩性間權力關係的差異所使然(蘇芊玲,2002)。深入來 說,社會所賦予僵化的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嚴重限制個人在社 會中的功能,對人際關係也產生負向的影響( 劉秀 娟、林明 寬,1996; Basow, 1992),性別刻板印象具有下列特徵:. 14.

(25) (一)性別刻板印象普遍存在於各個國家、區域或各個角 落 (Williams, Satterwhite, & Best, 1999)。 (二)對男性特質的評價普遍高於女性特質(Beyer, 1999; Glick, Wilk & Perreault, 1995; Swim, Borgida, Maruyama, & Myers, 1989; Williams 等, 1999)。 (三)文化所認定的性別刻板印象,會限制個體潛能充分發展 (Beyer, 1999; Hamid & Lok, 1995;Walsh, Hickey & Duffy, 1999)。. 三、性別偏見(Gender prejudice) 性別偏見是由刻板印象所延伸出來的,根據心理學家 Allport (1954)早期對「偏見」所做的定義是:「偏見是源自不完美又不具 彈性的概括性論斷所引起之反感」(黃囇莉,2007)。因此,當「刻 板印象」一詞大都是負面意涵時,就形成一種「歧視」或「偏見」, 以並會以此「刻板印象」來預測任何個體的行為特徵。一般來說,人 們對與自己同類的內團體之成員,傾向持正面態度,這是「內團體偏 誤」(in-group favoritism);而對敵對的外團體則傾向負面態度,這是「外 團體偏誤」(out-group-favoring bias)。 「社會性別」這一社會類屬上卻較為特殊,研究顯示,男性雖是 社會上較具優勢與支配性的社會類屬,但卻普遍受到較低的評價。不 但男性對內團體的刻板印象偏向負面,且處於劣勢的女性也對男性這 優勢類屬的評價傾向負面。如:男性被認為較獨立、勇敢,但也被批 評是較自私自大。相反的女性雖被認為是依賴、屈從,但也被認為是 較溫暖、關懷、善良(黃囇莉,2007)。. 15.

(26) 四、. 性別歧視(sexism) 早期認為性別歧視是包含負面的性別偏見之意涵,但是,兩性之. 間的關係似乎難以一般的「偏見」概念來解讀。首先,兩性間彼此親 密的程度是任何具相互偏見的群體所不曾經歷的。再者自古以來文化 上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即有尊崇及辱罵兩極。因此,性別歧視雖本質上 也是一種偏見,但卻是一種特殊的偏見內涵與形式,它的深層蘊涵著 複雜的與曖昧性,而非單純是對女性的貶抑與嫌惡(黃囇莉,2007)。. 因此,性別歧視存在著正面與負面的偏見意涵,而 Glick 與 Fiske (1996, 1999)發展出包含對男性與女性的正負面性別歧視態度量表, 其中「曖昧性別歧視態度量表」(Ambivalence Toward Men Inventory, 簡稱 AMI) 此量表主要概念是認為女性為傳統母職角色與資源依賴 者,並對此抱持著正面及負面的態度與評價。與「男性曖昧態度量表」 (Ambivalence Sexism Inventory,簡稱 ASI) 則是認為男性是權力支配 者與資源提供者,並對此抱持著正面及負面的態度與評價,用來檢測 一般人對於女性與男性的性別歧視。並進行一系列的跨國研究,分別 為 23 與 16 國,其中也包括台灣,當中指出性別歧視是具有跨國際的 普同性。. 這樣有關性別的刻板印象是在性別概念形成時就已經建立了,在 父權社會中,有時對女性的特別保護,尊崇女性做為母親與太太之角 色,將女性理想化為浪漫愛的對象,這些對女性的態度都是「親善型 性別歧視」(benevolent sexism,簡稱 BS),另外,還有敵意型性別 歧視(hostile sexism,簡稱 HS)。敵意型性別歧視係指一組貶抑女性 16.

(27) 的信念、態度或刻板印象,同時伴隨著敵意的情緒,這樣的性別偏見 將女性限制在較低的社會地位中,也為男性的剝削性行為提供合理的 藉口,也同時鞏固了男性在社會結構中的權力。而「對男性親善型歧 視」(benevolent toward men,簡稱 BM),屬於對傳統性別觀念持正 面、肯定的態度,認為男性應理所當然的為資源提供者及保護者。「對 男性敵意型歧視」(hostile toward men,簡稱 HM),則是豐對男性的 支配性權力持負面的態度與評價,抨擊男性的主導權力,對男性支配 性權力抱持負面態度(Glick & Fiske, 1999)。. 上述的四種歧視態度皆是互補且同時存在的,性別歧視對男女皆 造成身心上的影響,對女性身心健康的影響,包含暴力、隔離、忽視 與偏見形成等;對男性身心健康的影響,包含意外事件、暴力行為、 酗酒等對男性身心傷害等(張珏,1997)。整體而言,「親善型的性 別歧視」也是以性別刻板印象與固定角色的方式看待女性,但在其主 觀上則是對女性抱持著正向的情感,傾向於幫助女性,或與女性親近, 會對女性傾訴心聲、感受,表面上看來對女性有利,但其根源卻是源 於性別刻板印象以及男性主導(認為男性是資源供應者∕女性是依賴 者)的傳統信念,其結果可能對女性是一種潛在的傷害。. 其實,不只是女性,男性在父權「重男輕女」、「男強女弱」的 社會文化結構下,亦需付出相當的代價。男人必須隨時處在備戰狀態, 偽裝自己的情緒與脆弱,表現所謂的「男子漢大丈夫」。凡不符合這 套主流價值體系的異類,將遭受處罰,「玫瑰少年-葉永鋕的經驗」 (蕭敬明,2000),因不符合男性陽剛特質而受盡同學的辱罵、嘲笑, 17.

(28) 最後枉死在校園廁所中,這就是其中一個不幸的例子。王行(1996) 即從四個方面來說明男性的處境:. (一) 性別特質大於個人特質:男性必須表現符合其性別的特質,若流 露出害怕、脆弱的情緒將帶來更多的社會性挑戰。 (二) 被賦予不適合自己的生涯期待:肩負較高的期待並加以內化,在 事業或婚姻上,以大局著想而犧牲個人喜惡。 (三) 成為母親的情緒配偶:影響日後個人親密關係的發展。 (四) 精神上的未斷奶:由於與家庭及母親的強力黏結,易喪失自主。. 但此王行的研究中只探討男性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未探討男性與 父親的關係,顯示出性別研究以及傳統養育工作中男性/父親總是較缺 乏。女性在傳統上順理成章地被認為必定是「天生」就適合照顧兒童 而去照顧他人(Basow, 1992),但卻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說養育幼兒是 女性的天性;更沒有證據顯示女性比男性更擅長養育幼兒。反到是有 許多研究指出,若男性也參與照顧幼兒的角色,爸爸的角色不再只是 工作、賺錢,而是同等的照顧養育小孩,在這樣性別平等的家庭中成 長,將有助於幼兒的身心平衡的發展以及促進性別平等觀念(劉秀娟, 1997)。. 傳統男性角色的束縛與壓迫分成四種類型,一是質疑傳統的男性 氣概,因為與個人特質興趣不符。二是遵循傳統男性角色的發展,但 是卻遭到質疑與挑戰。另外二種類型則是因為不具有傳統男性氣概而 受到社會的歧視與壓迫,分別是娘娘腔與男同性戀者。這幾種人都在 18.

(29) 主觀經驗上察覺父權體制對自身發展的限制,但是影響程度不一。除 了傳統男性氣概對於男人工作與生涯規劃的期待有可能與個人的志趣 不符之外,只要不參與在異性戀男性氣概建構的文化當中,例如不喜 歡談論女人的身材、不喜歡運動、不喜歡應酬,就可能受到男性同儕 異樣的眼光,顯得格格不入(畢恆達,2003)。. 將男女特質二分化並非符合天生自然的生物特徵,男女間性相似 遠大於男女間的性差異,百年來有關「性差異」研究的普遍結論都是: 從心理學和相關社會科學所檢視的種種特徵看來,男人與女人之間根 本沒有太大的差異(Fairweather 1976; Hogrebe 1985; Jaffee & Hyde 2000; 引 自 Connell, 2002 ) , Maccoby 與 Jacklin (1975) 的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研究至少一千四百個不同個案,目的是 比較男女之間的差異,但有趣的是,始終沒有找到明顯的性(sex)差異。 奇怪的事,縱然許多研究顯示男女之間的性相似遠大於性差異,但人 類仍不斷強調性差異言論(Connell, 2002)。男性天生外向活潑、女 性天生內向文靜等,如果不符合這樣性別刻板印象則會受到異樣眼光 甚至是社會規訓,性別刻板印象限制男人與女人,其結果都可能是一 種傷害。. 性別刻板印象是一種文化的現象,一般生理女性與男性對男女的 刻板知覺印象很相似。即使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仍然以傳統的 性別刻板印象來描述兩性的性別特質。不過,也有研究顯示,社會對 男女兩性特質態度的期許已有了改變(許義雄等,1998)。雖然傳統 的性別角色在社會中根深蒂固,不過隨著經濟、教育以及民主政治的 19.

(30) 開展,自由平等風氣盛行,民智也大開,兩性平等的要求和觀念也逐 漸抬頭,但仍需要長期的兩性自覺努力以及相關單位的配合措施,才 可較趨佳境;其中尤以觀念態度上的改變最為困難。而性別角色態度的 轉變,也需考慮婦女本身的自我歧視問題,李美枝(1988)曾指出一 般婦女亦具有一般男性相同的性別刻板印象,認為男性較具工作成就 取向的人格特質,而女性則具社會情感取向的人格特質,這形成「自 我應驗預言」,使女性自己也成為推展婦運的一大阻力;這些,都是邁 向兩性平等的道路上,極待思考和突破的問題。. 五、. 性別態度相關研究 個人的性別概念是從幼兒二、三歲左右開始學習性別刻板印象,. 但幼兒並不一定會完全依照這些方式來表現(Basow, 1992; Spodek & Saracho, 1994)。從青春期開始,個體要適應來自社會文化的性別期待 的壓力便逐漸增加,這時候的青少年與先前的學齡兒童對自我概念的 描述不同,會十分明顯地與性別角色期待一致(Basow, 1992),例如 女孩會比男孩更常使用體貼來描述自己。但近年來,有關男性化及女 性化特質的研究也產生了一些變化,在男性化特質的性別差異已經降 低(Gill, Stockard, Johnson & Williams, 1987; Snell, 1989),如獨立、 果斷也會出現在部份女孩的描述中,而在傳統表達性的女性化特質仍 具有十分明顯的差異(Basow, 1992)。這是男女從小受到社會文化的 差異性教養方式所造成,Whiting 與 Edwards(1973, 1988)在一項跨 文化研究中發現,在 7 歲到 11 歲之後才會明顯出現養育行為的性別差 異,而且很明顯的是不同的社會化壓力所造成的。亦即男女在照顧幼 兒的方式受社會文化影響與隨著幼兒的成長而趨向不同的養育方式, 20.

(31) 是為男女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而發展模式也認為在情緒表達方面的 性別差異,是兩性社會化及社會角色的結果,而不是它們的基礎,其 它有關於社會化歷程的研究也支持這個結論(Balswick, 1988; Basow, 1992; Brody, 1985; Fivush, 1989)。總而言之,男女之間差異並非只是 原因而是社會文化差異對待的結果,受到社會文化建構的影響很大。. 然而過去研究總是較少考慮到社會性別的影響因素,如 Carol Gilligan(1982)發現 Lawrence Kohlberg 在道德發展三期六段的理論建 立時的初始研究對象皆是男性,並以受試者對以男性為主角的故事的 反應分析出研究結果,無法涵蓋女性在道德問題方面的思考模式。於 是 Gilligan 用相同的研究工具與方法,但研究對象卻換成女性,結果 發現與男性的道德觀迴異,女性重視對他/她人的關懷及責任,男性則 較重視個人的權力,當人們提到個人的道德兩難問題時,男性似乎比 道德更在意什麼是「正義」,而女性則比較關心「如何做才算負責」 (Basow, 1992)。若依 Kohlberg 的發展觀點來看,則女性的道德發展 普遍是低於男性一個階段。. Gilligan 認為受社會文化影響,女性的道德發展與男性的發展會有 所不同,道德成熟的女性重視關懷與平等,對社會關係有更多的關心, 而不是如男性以抽象而普遍的邏輯觀念為主。女性的道德發展歷經三 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時,為了求生存,女性的關懷(care for)以自身為 主; 第二階段時,女性因為將自身與他/她人做了連結,其關懷轉化為 「責任」為考量,但是卻將責任式的關懷與「自我犧牲」加以混淆, 因為此時期的女性通當還不完全覺知自己的真正需求。第三階段的女 21.

(32) 性終究發現,原來不公平是一項非邏輯性的後果,因而將責任式關懷 轉為「自我選擇的價值」(self-chosen value),進而兼顧考量個人付諸 行動時的可能性及限制性,同時更重視自我發展的責任性。. 然而這樣的性別差異,如同前述文獻所探討的,是受到社會文化 與教養方式的不同所造成,並非是天生自然的。但可惜的是 Gilligan 以女性經驗出發的道德研究結果,卻被誤解與誤用為支持男女天生差 異的論述,這也是她最不願看見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研究 讓女性的經驗與發聲進入心理學的理論建構中,在「公平正義」的道 德思慮之外,提供另一以「關懷他/她人」為主的道德思慮,這同時開 啟了兩性對話的基礎,其意義與價值無可抺滅。. 六、. 性別態度量表之相關研究 為建構測量國中體育教師性別態度的量表,特在表 2-1-1 中回顧. 歷年來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歧視態度等相關研究中的組成構面:. 22.

(33) 表 2-1- 1 性別刻板印象相關研究 研究者. 性別刻板印象組成構面. Bem(1974). BSRI (Bem Sex Role Inventory),以大學生為對象,將性別角色分為:男性 特質、女性特質及中性特質(無差異性)等三個因素。. Kalin 與 Tilby. 性別角色意識量表(Sex-role ideology scale) ,將性別角色意 識分為工作角色、. (1978). 親職責任、人際關係、傳統女性角色、母職-墮胎-同性戀等五因素。. Fagot(1978)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s),分別測量學生在人格特質、職業 工作、家庭事務、及玩具、遊戲與活動方面等五個因素。 李美枝(1981) 仿照 Bem(1974)的性別特質問卷,以大學生為對象,區分出男性化特質如 堅強、獨立;女性化特質如溫柔、體貼;以及中性特質如剛柔並濟等三個種 性別特質的內容。 Beere 等人. SRES(The Sex-Role Egalitarianism Scale), 量表分為婚姻角色、親職角色、. (1984). 職業角色、社會-人際關係-異性戀角色及教育角色等五個因素。 發現女性普遍性別平權意識皆高於男性。. 林惠雅(1990) 參考 Fagot(1978)分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分別測量學生在人格特質、職 業工作、家庭事務、及玩具、遊戲與活動方面等五個因素。 李盛祖(1997) 在對台北市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調查研究中,將性別角色態度分為男女互 動、教育、家庭、法律及就業等五個因素。 賴友梅(1998) 在探討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 研究中,將性別角色刻板化分為一般兩性角色、婚姻角色、工作角色及教職 形象等四個因素。 研究發現教師對於教職〝性別形象〞(女性化)的重視大過於〝專業能力〞; 女教師的教職女性化刻板觀念較深;女教師對於傳統性別角色的反省與兩性 平權教育的思考均比男老師積極;女老師因為傳統母職及傳統女性角色的壓 抑較少參與行政工作。 高淑娟(1998) 在從事大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關係研究中,將性別角色態度量表 測量內容分為家庭、工作,以及家庭與工作的互動等三個因素。 周淑儀(2000) 在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的研究中,將性別角 色刻板印象分為學習能力、性格特質、工作性別角色及事業成就等四個因素。 蕭佳華(2002) 在研究中部地區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性別平等意識相關因素 時,將性別角色刻板化分為性別特質、工作/職業/遊戲/家務活動等兩個 因素。 李慧芬(2006) 在研究大學學生事務人員其性別刻板印象與校園性別平等態度之現況時,將 性別角色刻板化分為人格特質、職業、家庭事務及玩具遊戲活動四個因素。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依年代排列) 23.

(34) 綜合上列量表及相關研究可以發現,性別刻板印象之因素構面不 盡相同,表現在多層面,從人格特質、工作、親職、人際,仍至法律 和就業等,都可發現因性別的刻板化印象所造成的影響。國內性別刻 板印象所使用的量表幾乎皆是引用國外性別相關量表,以下將詳細說 明國外性別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內容,並歸納出其主要內容如表 2-1-2,從中選取適用於測量國中體育教師性別態度之量表。 表 2-1- 2 國外性別刻板印象量表內容 姓名(年代). 量表名稱. Bem(1974). BSRI 班氏性別角. 測量個人意識到社會對於男女人格特質的刻板. 色特質. 印象,以人格特質為架構. SRT. 測量個人的性別刻板印象(人格特質、職業工. 性別刻板印象. 作、家庭事務及玩具、遊戲與活動). Fagot(1978). Beere (1984) SRES 性別平權意識. 主要內容. 測量個人的性別平權意識(婚姻、親職、就業、 社會-人際-異性戀、教育). Greenwald 等人 IAT. 測量個人的內隱性別刻板印象,以反應時間作. (1998). 內隱聯結測驗. 為切入點,探討其自發性評價. Sekaquaptewa. SEB. 測量個人的內隱性別刻板印象,以語句完成法. 等人(2003). 性別解釋偏差. 來測量,引進了實際生活場景. Glick& Fiske,. ASI & AMI. 測量對男性與女性的曖昧性性別歧視態度,包. (1996). 曖昧性性別歧視. 含敵意型與慈善型兩種類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目前最常使用的測量工具為 Bem(1974)所編製的 BSRI 量表, 以及李美枝(1981)仿 Bem 量表所編製的李氏性別特質問卷。此二 量表問卷主要以人格特質為架構(如堅強、勇敢、軟弱、曲從、感性、 理性…等人格特質),可測量出一般大學生意識到社會對於男女人格 特質的刻板印象,國內外主要對象皆為學生。主要研究結果為:符合 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人占整體的 50%、雙性化特質的占整體的 33%、 24.

(35) 性別倒錯與性別未分化的人占 17%、雙性化性格的人具有較高的自 尊,也較好的心理適應能力。. Fagot(1978)分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方法編製,共分四部分, 分別測量學生在人格特質、職業工作、家庭事務、及玩具、遊戲與活 動四個方面,以「適合男孩」、「適合女孩」、「男女均適合」三個 選項之中個勾選,測量其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此量表廣泛的將人格特 質、職業工作、家庭事務、及玩具、遊戲與活動四個層面納入性別性 別角色刻板印象中。. Beere 等(1984)編製之 SRES(The Sex-Role Egalitarianism Scale) 量表分為為婚姻(Marital Roles)、親職(Parental Roles)、職業 ( Employment. Roles ) 、 社 會 ─ 人 際 ─ 異 性 戀. (Social-Interpersonal-Heterosexual Roles)、教育(Education Roles), 各個面向均有 19 題題目,合計 95 題,用以測量性別平權態度。King 等人於 1994 年使用此量表,研究兩性平權態度後發現,女性性別角色 意 識 型 態 ( gender role ideology ) 與 兩 性 平 權 態 度 間 有 顯 著 相 關 (r=.88),顯示愈不為性別刻板印象限制的人,愈能對性別差異抱持 平等的態度。故性別平權態度與性別刻板印象是一體兩面,此量表所 包含的面向廣泛並具體呈現實際生活情境。以往研究者多數會同時使 用「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平權意識」二個量表,其主要的共 同結果如表 2-1-3。. 25.

(36) 表 2-1- 3 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平權意識量表內容比較表 研究者(年代) 量表名稱. 共同研究結果. Fagot(1978) 性別角色. 1. 性別刻板印象愈高則性別平權意識愈低,. 刻板印象 SRT. 有顯著負相關。 2. 男性普遍有較高的性別刻板印象,女性普 遍有較高的性別平權態度。 3. 性別刻板印象不受教育程度所影響 4. 性別刻板印象在師資培育生和非師資培育 生中並無差異。. Beere 等人. 性別平權. (1984). 意識 SRES. 5. 性別平權意識會受工作單位中的同仁性別 所影響。 6. 在學校中,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者,將受 同學與教師的排斥與糾正。.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Greenwaldy等(1998)的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簡稱 IAT),是運用人們對兩個相似或者在記憶中有關聯的概念所做 的反應,會比對兩個不相似或在記憶中無關聯的概念的反應快,用來 測量內隱性別刻板印象(Greenwald, McGhee, & Schwartz,1998)。雖 有高度的信效度,但以反應時間作為切入點來發展研究,這類方法在 社會運用中受到極大的挑戰,需質疑的是,人們對測驗中語詞等刺激 的反應時間是否能夠代表人們真實的態度。事實上,這類測驗通常由 受試者在電腦上完成,脫離了社會情境,而人的態度只有在相關社會 情境中才能發揮作用。 Sekaquaptewa (2003)刻板解釋偏差(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 簡稱 SEB),是用來測量內隱刻板印象。SEB 實驗具體要求受試者完 成相關問卷,以檢測受試者是否存在 SEB,該問卷由 25 句原因填空 句子構成,但它們均只向受試者呈現前半句,前半句寫出的是事件的 26.

(37) 結果,而後半句要求受試者根據自已的狀況填寫,即對前半句所描述 事件結果進行歸因。25 個句子中,16 個是與所研究的刻印象主題有關 的句子,其它 9 個句子是無關研究主題的句子或是中性句子。16 個 SEB 項目的所有主語必須包含與刻板印象有關的兩類相對社會群體, 項目中還需可能地包含與刻板印象一致的積極與消極的行為,以及與 刻板印象不一致的積極與消極的行為。SEB 的計分方法是根據一定的 規則,比較受試者對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行為歸因數和刻板印象一致的 行為歸因數之間的差異。SEB 分值(非絕對值)愈大,說明受試者在 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句子情境中做出的歸因越多、提供的解釋越多,刻 板 印 象 對 其 信 息 加 工 的 影 響 也 愈 大 ( Sekaquaptewa, Espinoza, Thompson, Vargas, & Hippelc, 2003)。另外,具體分析受試者在問內 中對 16 個 SEB 項目所做歸因的性質,可以判斷受試者是否存在 SEB (佐斌、劉晅,2006)。以往研究者多數會同時使用「內隱聯結測驗」 與「性別解釋偏差」二個測量內隱的性別刻板印象方式,其主要的共 同結果如表 2-1-4。. 表 2-1- 4 內隱聯結測驗與性別解釋偏差量表內之比較表 研究者(年代) 量表名稱 Greenwald 等人(1998). 共同研究結果. 內隱聯結測驗. 1.. 內隱性別刻板印象仍舊存在。. IAT. 2.. 對於女性及女性本身: (1)有較高的內隱刻板印象 (2)與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較有所不同。. Sekaquaptewa 等人(2003). 性別解釋偏差. 3.. SEB. 對於男性及男性本身: (1)符合傳統的刻板印象。. 4.. IAT 與 SEB 兩種方法所測出來的結 果至 今並非一致。.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7.

(38) Glick 與 Fiske(1996, 1997)發展出「曖昧性性別歧視量表」 (Ambivalent Sexism Inventory, 簡稱 ASI)22 個題目,與「男性曖昧 態度量表」(Ambivalent Toward Men Inventory, 簡稱 AMI)20 題,以 檢測一般人對女性與男性的性別歧視程度,量表中分三個層面如表 2-1-5。 表 2-1- 5 性別歧視態度的構念結構 敵意型性別歧視. 親善型性別歧視. 父權主義. 支配性父權主義. 保護性父權主義. 性別分化主義. 競爭性別分化主義. 互補性性別分化主義. 異性戀思維. 異性戀敵意. 親密性異性戀. 主要是父權主義、性別分化主義、異性戀思維,此三層面信念系 統形成了對男女性的「性別歧視」,卻又為現行社會制度、生物性條 件及兩性關係提供了辯解的信念基礎。「曖昧性別歧視態度量表」 (AMI) 此量表主要概念是認為女性為傳統母職角色與資源依賴者,並 對此抱持著正面及負面的態度與評價。與「男性曖昧態度量表」(ASI) 則是認為男性是權力支配者與資源提供者,並對此抱持著正面及負面 的態度與評價。上述兩個性別歧視態度皆包含了正面與負面的評價, 其詳細分量表概念如表 2-1-6。. 28.

(39) 表 2-1- 6. AMI 與 ASI 各分量表概念. 變項名稱. 變項操作型定義. 性別態度 對女性. 尊崇女性做為母親與太太之角色,將女性理想化為浪漫愛的對象,期. 親善型歧視. 待女性是主要的照顧者,傾向幫助、親近女性,對女性抱著正向保護 的立場。. 對女性. 貶抑女性的態度,同時伴隨敵意的情緒,對違反傳統女性角色持負面. 敵意型歧視. 的態度與評價(例如,很多女人把人家無心的言詞或行為解釋成有性別 偏見)。. 對男性. 對男性的支配性權力抱持較正面的態度,肯定男性的價值、認為男性. 親善型歧視. 應理所當然的為資源提供者及保護者(如男人通常較願意置身於危險 中以保護他/她人)。. 對男性敵意. 對男性的支配性權力持負面的態度與評價,抨擊男性的主導權力,對. 型歧視. 男性支配性權力抱持負面態度(如當男人表現出要「幫助」女人時,他 們經常只是試圖要證明他們比女人行)。.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此量表於跨 2000 年進行了一項跨國研究,在國際上已建立良好的 信效度,且各分量表之間有顯著與相關存在,而以台灣為對象的研究 中其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如表 2-1-7。 表 2-1- 7. AMI 與 ASI 各分量表之相關 HM-BM. HS-BS. HM-BS. HS-HM. BM-BS. HS-BM. N. 生理男性. .57*. .45*. .54*. .36*. .74*. .54*. 509. 生理女性. .42*. .54*. .47*. .37*. .74*. .55*. 512.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9.

(40) 性別偏見將女性限制在較低的社會位階,為男性的剝削行為提供 合理的藉口,同時鞏固男性在社會結構中的權力(黃囇莉,2007)。 且女性體育教師其「職業婦女」與「體育教師」兩個角色均與「傳統 女性」角色相衝突(鄭秀瑩,2001)。以往研究者多數會同時使用「曖 昧性性別歧視」與「男性曖昧態度」二個測量對男女的正負面性別歧 視態度,其主要的共同結果如表 2-1-8。. 表 2-1- 8. AMI 與 ASI 性別歧視態度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年代) 量表名稱. 共同研究結果. Glick 與 Fiske 曖昧性性別歧視. 1. 男性對女性有較高的「敵意型」態度。. (1996、2004). 2. 女性對男性有較高的「親善型」態度。. ASI. 3. 男性對男性有較高的「親善型」態度。 男性曖昧態度. 4. 性別歧視強且性別意識低者之男性,較. AMI. 會將女性分成不同的子類。 5. 敵意型性別歧視高之男性,傾向對「職 業婦女」持負面評價。 6. 慈善型性別歧視高之男性,傾向對「家 庭主婦」持正面評價。 7. 2004 年跨國研究中指出: 「女人絕妙而 柔弱,男人壞痞而勇猛」具有跨國普同 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0.

(41) 七、. 小結 性別歧視是源自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以生理性徵為基礎分為男性. 與女性,並建立起一套社會文化認同的性別規則,規則內包括期待不 同性別需有不同的特質、行為、表達方式等,建構出陽剛男性與陰柔 女性的社會性別。久而久之形成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並 依此性別偏見產生出性別差異待遇,造成資源分配的不均等。對男性 與女性形成兩個不同方向的推力,將男性推向擁有權力的一端,卻也 因缺乏情感關懷而受到傷害;將女性推向權力弱勢的一端,卻也因此 享受到現成短暫利益(如親善型歧視造成的結果)。然而,不論是利 益或是代價,僵硬的性別二分化將都會限制並違害男女身心健康發展。 回顧以往與性別刻板印象相關的文獻中發現,隨著時代變遷,在人權 與民主理念在全球化後幾乎成為普世的價值,提升婦女地位與價值也 是聯合國的重要政策,因此,大部份的人皆已認知到,支持兩性權益 的平等在現代社會是一種「政治正確」。但並不表示傳統的性別刻板 印象與性別結構已被瓦解,相反地,性別歧視轉而以更隱晦的形式呈 現,或潛藏在隱性態度中(黃囇莉,2007)。這也是為何性別態度量 表隨會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更新,唯有如此,才能確實測量出現今環境 中的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態度。近年來研究指出,內隱的性別刻板印 象仍然存在,且男性有較低的性別平權意識、較高的性別刻板印象; 女性有較高的性別平權意識、較低的性別刻板印象。 國內最常使用的量表為 Bem(1974)所編製的 BSRI 量表,以及 李美枝(1981)依照 Bem 量表所編製的李氏性別特質問卷,主要以 人格特質為架構。而 Fagot(1978)分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方法編製, 此量表雖更廣泛的加入人格特質、職業工作、家庭事務、及玩具、遊 31.

(42) 戲與活動四個層面,但隨著性別平等意識高漲的現今,上述的三個量 表似乎已不適用,人們已經知道應如何填寫出平等的性別態度,故較 難測出其內隱刻板印象。Beere(1984)等人編製性別意識平權量表 (SRES),其刻板因素構面向廣泛且融入具體生活情境中,並在國內 研究中已有中文版且信效度甚高,惟可惜題數多至 95 題,施測上容易 使填答者感到疲倦。近年來,Greenwald(1998)等人發展出內隱聯結 測驗(IAT),以反應時間作為切入點來發展研究,雖可測量內隱刻 板印象,但需質疑的是,人們對測驗中語詞等刺激的反應時間是否能 夠代表人們真實的態度。而 Sekaquaptewa(2003)等人發展出刻板解 釋偏差(SEB),把歸因作為切入點來研究人的內隱態度,在實驗操 作上引進了實際生活場景,自然激發個體的內隱態度,彌補了 IAT 測 量方法的不足,相當符合本研究之需求,惟可惜國內使 IAT 與 SEB 的研究不多,且實驗操作上與結果分析上較為複雜需經專業訓練後才 較易實施。 因此,本研究將採用 Glick 與 Fiske(1996, 1999)發展出「曖昧 性性別歧視量表(ASI)」與「男性曖昧態度量表(AMI)」,檢測 一般人對女性與男性的性別歧視程度,分為敵意性與慈善性之正負面 性別歧視,也就是說即使是抱持正面的態度並非表示較無歧視,此量 表不僅能測出內隱性別歧視態度,且研究範圍廣泛包含不同文化之比 較,適用於測量現今環境中的性別態度。. 32.

(43) 第二節 工作壓力相關理論與研究 本節分為五個部分,先就壓力以及工作壓力之定義探討,接著說 明工作壓力相關理論以及根據工作壓力模型發展的工作壓力測量表, 進一步探討工作壓力來源構面,以做為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來源構 面之參考依據。. 一、. 壓力相關理論 壓力(stress)一詞源自於拉丁文「stringere」,現代人已是耳熟. 能詳,它原是工程學及物理學上應用的詞彙,意思是指將充分的力量 運用到一種物體或系統上,使其扭曲變形。在力學上,壓力的操作型 定義為「單位面積上所承受之力」。心理學家 Canon(1932)首先將 壓力的概念應用在生物學上,用以描繪個體強烈情緒影響生理功能(江 坤鋕,2001;陳青勇,2001)。他的得意門生加拿大的生理學家 Hans Selye 接續研究,於 1956 年把壓力的概念帶出醫學領域,而提出「非 專殊性身體反應」(nonspecific bodily reactions)的構想,用以描述一 個人面對外界「需索」(demands)時的反應(林財丁,1994;李明 書,1994)。也就是由這「壓力研究之父」引用至社會科學領域加以 探討,而後學者從不同角度與重點出發,其對壓力的解釋亦隨之而有 差異。Benner(1984)認為,即使壓力超越正常範圍,但壓力的反應 促發,是經由個人知覺或解釋而形成。Lazarus 與 Folkman(1984)也 強調,由於個人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壓力不單只是來自於外在環境。 壓力的定義有很多,許多學者因為不同的時代背景以及不同的角 度而對於壓力有不同的定義。如表 2-2-1 所示,Dubrin(1994)認為 壓 力是心理和生理的情況,來自於無法處理感受到的威脅或需求,回顧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1) involve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destination image, and groups with high involvement have a higher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extent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eachers and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oys;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ree to use LINE attitude and be guided by real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In addi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mood, stress, leadership and decision-making will affect the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1. In other words, those factors increasing 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