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分為五個部分,先就壓力以及工作壓力之定義探討,接著說 明工作壓力相關理論以及根據工作壓力模型發展的工作壓力測量表,

進一步探討工作壓力來源構面,以做為國中體育教師工作壓力來源構 面之參考依據。

一、 壓力相關理論

壓力(stress)一詞源自於拉丁文「stringere」,現代人已是耳熟 能詳,它原是工程學及物理學上應用的詞彙,意思是指將充分的力量 運用到一種物體或系統上,使其扭曲變形。在力學上,壓力的操作型 定義為「單位面積上所承受之力」。心理學家 Canon(1932)首先將 壓力的概念應用在生物學上,用以描繪個體強烈情緒影響生理功能(江 坤鋕,2001;陳青勇,2001)。他的得意門生加拿大的生理學家 Hans Selye 接續研究,於 1956 年把壓力的概念帶出醫學領域,而提出「非 專殊性身體反應」(nonspecific bodily reactions)的構想,用以描述一 個人面對外界「需索」(demands)時的反應(林財丁,1994;李明 書,1994)。也就是由這「壓力研究之父」引用至社會科學領域加以 探討,而後學者從不同角度與重點出發,其對壓力的解釋亦隨之而有 差異。Benner(1984)認為,即使壓力超越正常範圍,但壓力的反應 促發,是經由個人知覺或解釋而形成。Lazarus 與 Folkman(1984)也 強調,由於個人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壓力不單只是來自於外在環境。

壓力的定義有很多,許多學者因為不同的時代背景以及不同的角 度而對於壓力有不同的定義。如表 2-2-1 所示,Dubrin(1994)認為 壓 力是心理和生理的情況,來自於無法處理感受到的威脅或需求,回顧

過去對壓力的定義大致可分為三種:

(一)反應為主的壓力定義,以醫學、生理學觀念來看壓力,較不注 重原因,而注重症狀的治療,可用於解釋典型壓力源(冷、熱 物理學因子);無法解釋有關心理社會的壓力。

(二)刺激為主的壓力定義,根源於物理學及工程學,認為壓力是原 因非結果,可用於解釋物理及作業環境(噪音、社會密度),

無法解釋有關心理社會的壓力。

(三)互動的壓力定義,主張壓力的產生是人與環境間存在某種特殊 關係,壓力是人和環境不斷互動過程中的一種複雜的動態系 統,將壓力視為自變項,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為依變項,並探討 其間的中介因。

表 2-2- 1 壓力的釋義

Menaghan & Mullan

(1981)

說明個體的壓力並非壓力來源單獨作用,而是混合其他生活事件與 自我概念的結果。

Martin & Schermerhorn

(1983)

壓力是個人對環境中的要求、限制與機會所產生的主觀知覺,進而 發生的正向或負向反應狀態。

Hellriegel, Slocun 與 Woodman(1992)

壓力是個體處於某一種情境,此情境對個人生理能力要求 之因應,而個人與環境間的互動情形會影響壓力之大小。

Dubrin(1994) 壓力是心理和身理的情況,來自於無法處理感受到的威脅或需求。

Darley, Glucksberg 與 Kinchla(1994)

壓力是因為某人面對外在環境要求(壓力源,stressor)及個人對其 的反應(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

Certo(1994) 身體上的壓力,此壓力為個人因應一些環境因子的經驗。

Robbins(2001) 壓力是個體面臨與他有關的機會、限制或要求時,而又知覺到其結 果充滿不定性與重要性時的一種動力狀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壓力源 STRESSORS

緩衝/中介因子

MEDIATING/MODERATIN G FACTORS

身心健康/疾病 HEALTH-ILLNESS 由此可見,壓力的產生乃源於人與其環境間的某種特殊關係,也 就是說壓力是一種具個別性的現象,個人評估自己是否足以應付環境 需求,即使壓力來源具有威脅性,如個體不能認知其存在,自然不構 成壓力。或許個體確知是其情境其有威脅性,但如果個人能力和經驗 足以克服困難時,對個人也不會構成壓力。心理壓力的研究一般以個 人所感受之壓力為自變項,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為依變項,探討其間的 關聯並尋找緩衡及中介因子(如性別、社會支持、因應方式、人格等)

的影響,這樣的模式已儼然是壓力研究的一個典範(paradigm),今 日探討壓力對人們的影響幾乎皆依循圖 2-2-1 此一模式(行政院勞工 委員會,1994)。

圖 2-2- 1 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7。

二、 工作壓力相關理論

Newman (1978)

認為工作之相關因素與工作者間交互影響,而使工作者身心 狀 況的改變,使其失去正常功能時即產生工作壓力。此外,也有 學者認為工作壓力與個人能力有關。

Caplan, Cobb,French, Van 與 Pinneau DeCotiis

(1983)

是個體在工作場所中面臨到一些與重要工作結果有關的機 會、限制與要求,導致個體失去常態與平衡,而產生一種和自 我期許不相符合的感覺。

Kyriacou

(1987)

Pithers(1995) 工作壓力之產生來自於外在工作的要求、本身參與的角色、大 量工作與期望等所引發的負面情緒。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工作壓力定義為是主觀且動態的,個人會隨 著其工作相關因素(例如:工作特性、工作環境及可用資源)及個人 狀態(例如:個人能力及個人需求)交互影響所產生的失衡心理狀態。

過去許多學者針對工作環境中的壓力與個人的心理及行為反應提出不 同的看法,並提出 不同的工作壓力模式, 不同的模式間雖然有所差距,

但其研究理論皆十分接近於實際的壓力反應過程與結果。茲列舉以下 幾個模式來探討性別刻板印象對工作壓力的影響。

(一) 付出-回饋失衡模式

由德國社會學家 Johannes Siegrist(1996)所提出,強調工作的目 的是為了換取各種形式的回饋,並推論壓力反應來自工作付出與工作 回饋失衡。而回饋,包含物質金錢上的回饋,例如:薪資、福利;也 包含了心理層面的回饋,例如自我價值、社會支持;以及社會層次上 的回饋,例如:聲望、地位。Siegrist 認為在勞動市場中,理性的職業 選擇與自我調控機制會讓工作者的工作付出與所得回饋趨於平衡。但 某些狀況下,失衡的狀態會持續存在並造成心理壓力,其中就包括因 外在情境的限制而沒有其他選擇的情境。

(二)工作壓力程序模式

工作壓力程序模式是由 McGrath(1976)所提出,其將組織壓力 建構為四個階段,且是環狀封閉的程序。第一個階段為個體在組織中 所遭遇的狀況,透過認知評估程序後,個體知覺到這些狀況的存在,

於是透過決定程序選擇適當的反應。一旦個體決定如何反應,便會透 過表現程序將個體行為表現出來。藉著個體行為的表現,可能會改變

原先的環境狀況。若個體的行為表現是負面的,則代表個體感受到壓 力。

(三)工作要求─控制模式

Karasek(1978)的要求-控制模式對於工作績效的預測有實質效 益,其認為若個體處於高工作要求與低工作控制的情況下,將會引發 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問題。所謂工作要求包括快速的工作步調、大量的 工作量及不夠用的時間;工作控制則包括工作步調及工作內容的控制 權。當個體處於高工作要求與高工作控制的情況下,則會有更積極的 工作表現。

(四)個人─環境適配模式

個人-環境適配模式從互動心理概念出發,注重人與情境的互 動,並強調個人對情境的適配性。根據個人-環境適配模式,Kristof

(1996)研究工作壓力來自於員工價值與組織價值的差異性,當一個 人認為員工價值是個人績效表現,而組織價值是團體績效表現時,則 會引發個人的工作壓力。

由過去有關工作壓力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壓力感受與工作滿意及 身、心健康呈負相關(陸洛、高淑芳,1999);邱玫芳(1996)以國 營企業與民營公司員工為對象,發現工作壓力感受越大,工作滿意度 和身心健康狀況越差;陳彰儀(1996)研究台商派大陸人員的工作壓 力發現,工作壓力愈大者心理症狀越嚴重;陸洛、李惠美與謝天渝

(2005)對高工作壓力的牙醫師研究顯示,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身 心健康呈顯著負相關。而 Shaffer、Joplin、Bell、Lau 與 Qguz(2000)

在研究中發現,性別歧視與工作滿足、情緒性承諾有負相關,與離職 意圖生活壓力有正相關。且由主計處的調查及過去學者的研究結果,

證實台灣職場普遍存在著性別差別待遇的事實。不論男性或女性若知 覺到在工作中沒有受到公平對待,必須付出更多的心力才能受到肯 定;甚或在傳統性別角色及刻板印象的桎梏下,很難有被公平對待的 機會。依據「付出-回饋失衡模式」,如此 不公平的歧視恐將造成員工 心理上的失衡狀態,進而產生工作壓力。而依據「工作要求-控制模 式」,職業隔離使女性身處高工作要求與低工作控制的行業與職位,

將對女性產生工作壓力。此外,以「個人-環境適配模式」的角 度來看,

組織價值若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而與員工的個人價值有差異時,

將造成員工的壓力,例如組織視女性為替代勞力,對於努力工作且期 待被肯定的女性員工將造成壓力。因此,本研究欲了解不同性別的體 育教師其性別刻板印象內容為何,與工作壓力的關係又是如何,並採 用個人─環境配置模式做為研究工作壓力的理論依據,以下將介紹由 此理論發展出來的相關研究。

三、 OSI 職業壓力指標(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簡稱 OSI)

理論與研究

Cooper(1988)與同事發展出職業壓力指標(Occupational Stress Iindicator, 簡稱 OSI),是一套測量工作壓力指標,發展基於個體 — 環境互動的觀點,同時考慮環境中潛在的壓力源和工作個體本身的特 質及習慣性行為方式,主要測量(1)工作壓力源,(2)工作壓力的 主要後果,(3)可能影響工作壓 力後果的個體特質及因應方式這兩個 調節變項。

壓力的來源

壓力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