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樓書目》等多部著名藏書志之中;張之洞《書目答問》採錄其書,作為對士子治 學門徑的重要指導。

然而,目前陳士元在易學領域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視,故本文擬基於陳士元的 生平與學術環境的情況,從以下幾面向進行開闡:一、探索其易學授受源流;二、

易學的主要特色;三、義理思想的重要內容;四、象數主張的重要內容;五、易 學史之定位與評價;六、易學之檢討。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易象鉤解》與《易象 彙解》,《易象彙解》成書早於《鉤解》,以札記體對《易》象進行系統性的提煉 與歸類,思想性較《鉤解》為豐富,但難以看出陳士元取象的方法和緣由;《易 象鉤解》則採經注的形式,對每個卦、爻的《易》例運用和取象之法進行詳細說 明,又引用群籍眾說釋《易》,可以更加細緻而動態地展現陳士元象數易學之風 貌。由於兩部《易》著的側重點不同,唯有兩相參照、兼而考之,方能更接近於 陳氏易學的全貌。《五經異文》為考據類著作,其中的《周易》部分校勘考訂經、

傳之異文,可在文字訓詁方面給予本文參考。本研究之成果,期能彌補前人研究 之不足,為晚明象數易學及陳士元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參閱四庫館臣、今人潘雨廷、林忠軍對陳士元易學的高度評價,我們可以肯 定陳士元在晚明的象數易學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令人遺憾的是,研究者在 關注明代象數易學時,大多將目光聚焦在熊過、黃道周、方以智、來知德、張介 賓等人身上,對於陳士元的易學研究,尚未見專書及學位論文。下文舉「學行考 述」、「易學研究」、「易學以外之相關研究」三個面向分別概述前人對陳士元研究 的既有成果。

一、陳士元學行考述

民國十八年,應城士人胡鳴盛整理鄉賢陳士元學行資料,撰有《陳士元先生 年譜》。36 陳士元雖在而立之年便登進士,但時運不濟,赴任不久因讒言而罷官 歸里,從此鍵戶著書四十餘年。因仕途短暫,又僻居在野,雖然博學善著,著述 卻無力付梓。陳氏過世不久應城遭流寇蹂躪,其書隨之散亡殆盡。因陳氏的事跡

36 [清]胡鳴盛:《陳士元先生年譜》,原載於 1929 年《國立北平圖書館月刊》第三卷第五輯,

頁 605-635。《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 49 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明代名人年譜續編》第 8 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之《陳士元先生年譜》皆 自《月刊》影印而來。《儒藏‧史部‧儒林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第 22 冊

《陳士元先生年譜》亦據《月刊》打字重排。本文所引《陳士元先生年譜》乃《月刊》原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顯,故未見於《明史列傳》、《明儒學案》。著作零落,《四庫全書》採輯掛漏,

雖有程大中《歸雲書目記》記載陳士元著作目錄,但疏漏謬誤亦多。在此種情況 下,胡鳴盛的文獻爬梳工作尤為不易,胡氏博訪耆舊,四處蒐羅陳氏著作,除對 陳氏之書提要鉤玄,與陳士元生平相關之傳記、墓表、親友詩文提及者皆悉採入,

取材豐富詳博,撰成《年譜》二卷,《附錄》一卷,盡最大努力還原了陳士元一 生之學行,對本研究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幫助。

二、陳士元易學相關研究

目前尚未及見有關陳士元易學專題的專書及學位論文,期刊也僅見劉體勝

〈晚明陳士元易學思想探繹〉。37 該文與氏著〈陳士元的《語》《孟》學〉38 一同 彙整收編在《宋明時期湖北的儒學研究》「陳士元的經學思想」一章中。39 劉體 勝歸納陳士元的治《易》理路「重象與占,主張由象而勾幾」,是晚明新興象數 易學思潮的典型反映。認為《易象彙解》與《易象鉤解》所反映的注《易》特點 有三:一、比類明義,象理互通。二、多用以京房為代表的漢《易》取象體例。

三、以他經注《易》,受到誠齋易學影響而以史證《易》。陳氏對社會治亂存亡之 道、中道思想也頗為注重。此外陳氏《五經異文》的《周易》部分輯佚考訂多家

《易》說、經傳異文,對《易經》的文獻整理也有所貢獻。從整體來看,陳士元 的學術以經學研究為主,重考究而少思辨,在思想的闡揚方面略顯不足,但晚明 的哲學思潮在陳氏考證性的著述中亦時或有所體現。陳氏早期的思想深受湛若水

「甘泉之學」影響,甘泉一派比王陽明(1472-1529)及其後學更為強調「學」

在體認本體過程中的重要性,陳士元殫精竭慮地從事經學研究,正是對甘泉經學 研究方面的繼承。自中年罷官後,陳士元的思想重心便從儒家延擴到釋、道兩家,

《夢占逸旨》等中期著作可體現其對儒道兩家的會通,晚年佛學著作《象教皮編》

則可見其會通三教的努力。

此外,對陳士元易學的介紹散見於晚明經學及易學史的相關論著之中,前文

「研究動機」已作引述。林慶彰在〈晚明經學的復興運動〉中多次提到陳士元學 術的歷史價值。如在「揚漢抑宋與漢宋兼採」一節中介紹陳士元的兩部易學論著 及易學主張;於「考訂文字音義」一節言及陳士元《五經異文》搜集異文的方法,

後來周應賓繼承其法作《九經考異》;在「考訂名物制度」節中,將陳氏《論語 類考》作為「考訂《四書》名物」的代表,簡述該書體例,從其引用的前人之言 推定陳氏的治學態度為調合漢宋;在「經書的輯佚工作」中舉陳士元輯佚《孟子》

37 劉體勝:〈晚明陳士元易學思想探繹〉,《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年 8 月,

第四期,頁 148-151。

38 劉體勝:〈陳士元的《語》《孟》學〉,《江漢論壇》,2009 年 07 期,頁 41-45。

39 郭齊勇主編:《宋明時期湖北的儒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頁 238-26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例,認為他輯佚的態度相當謹慎。40

林忠軍《明代易學史》從易學史的角度論述了陳氏象數易學的歷史定位。陳 士元反對當時流行的空談義理之風,注《易》之法多存漢《易》遺風,每引京房、

荀爽、鄭玄、虞翻之說,專以互體、五行、納甲、飛伏、卦變、卦氣、反對、之 正、爻位等例注《易》,旨在恢復漢《易》象數,繼而對抗、取代宋《易》。此外 其《易》注還每每針對程頤、朱熹之說,但也偶有採用宋《易》之時。林氏於每 條易學特色下舉一二例加以說明。總體而言,陳氏與熊過多用漢代象數注《易》, 但在取象方面發明較少,為了反對宋人視《京氏易傳》為卜筮之書,將京房易學 歸諸太卜所藏太過武斷。但在宋《易》佔據絕對主流的明代,他重新提倡漢代象 數之學,對糾正宋《易》偏重義理疏於象數、重闡發而輕證據的弊端有著重要的 學術意義。41

徐芹庭《易經源流》一書在明代「圖書象數派之易學」下列舉「陳士元專研 象學」,言陳氏易學二書據經文取象以發明象學,並引《易象鉤解》序言簡要介 紹了陳氏的易學主張。42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在「明代象數之學的發展」一節引述《象數鉤解》「履」

卦辭對晚明士大夫摒斥畫卦揲筮的批評,「陳氏認為《易》以卜筮為用,而卜筮 以象為宗,肯定漢《易》以象數解經的體例,視變爻、互體為太古卜筮之法,因 而提倡象數之學。」43

潘雨廷《讀易提要》言陳氏以取象為主,頗能駕王弼而上之,優游於漢儒之 林。主於京氏之占,又每一一爻變取象,雖於虞氏等之正大義仍有一間,而因象 明義,已多足取。對於卦爻辭取象的規律總結,能比類明義,象理互通,闡明經 義。於名物亦能明辨,時而闡發為人處世之道,乃藥石之言,讀《易》之君子須 引以為戒。雖然其於取象有不若《說卦》、虞翻、胡炳文之處,但皆為小疵,全 書解經之法甚正。凡初究漢象之人,於《集解》或未能得其要,《易象鉤解》足 以為之階。44 可見漢《易》發展至明代,陳氏為典範,可以含英咀華。

三、陳士元其他相關研究

學人對於陳士元易學領域外著作的研究成果以《論》、《孟》及語言文字學方 面(《古俗字略》、《俚言解》、《俗用雜字》)為主,茲依照主題分類簡述:

40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頁 94-132。

41 林忠軍等著:《明代易學史》,頁 268-272。

42 徐芹庭:《易經源流》,頁 768-769。

43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三卷)》,頁 305-306。

44 潘雨廷:《讀易提要》,頁 308-3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文獻學

杜文才〈《歸雲別集》與《歸雲外集》子目探討〉:該文簡要考索了《歸雲別 集》、《歸雲外集》的刊刻時間、收書種類、子目、卷數,結論為《歸雲別集》收 書 10 種,共 74 卷;各家未著錄《歸雲外集》子目,但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萬曆 間刻本可知至少有《楚故略》、《象教皮編》、《楚絕書》、《荒史》、《世曆》、《諸史 夷語音義》、《嶽記》8 種子目。45

(二)《論語類考》

1.唐明貴〈陳士元《論語類考》探微〉:歸納陳氏著書的原因,一、為使士人 在科舉之外能將《論語》落實於德行上。二、供社童作參考資料。陳士元在考證 過程中不專己守殘,而尚博求實,言之有據。每條考釋,必詳列眾說,互相參訂,

而後下以己意。對前人注疏中的杜撰、浮談之說皆予以摒棄。雖以朱學為宗,但 不盲目崇拜朱子,對於朱子「承用舊文、偶失駁正」之處,不諱言曲解,直陳其 非。故陳氏此書在明代性質相同的著作中能獨樹一幟,周中孚《鄭堂讀書記》稱 其「在明代諸家中此書最好」,四庫館臣也做出類似的高度評價。46

2.葛雅《《論語》名物詞研究──以陳士元《論語類考》為研究基點》:《論語 類考》廣泛搜羅、分門別目,初步構建了《論語》的名物系統,並對名物進行了 詳細考證,故該文以《論語類考》為研究的出發點,運用名物學、現代語言學等 新興學科知識改造傳統名物研究,從《論語》名物詞的確定、類目劃分、解讀、

編書四個方面,對一部現代《論語》名物專考進行規範性研究並規劃藍圖。47

3.張嘉雯《明陳士元《論語類考》研究》:該碩士論文從《論語類考》成書背 景、版本與體例內容、引文分析與考證方式、考證之得失、對後世的影響與評價 等多方面綜合介紹陳士元其人其書。48

(三)《孟子雜記》

1.李輝〈《孟子》句讀考異〉:由於對訓詁、異文、語勢、引語的不同理解,

1.李輝〈《孟子》句讀考異〉:由於對訓詁、異文、語勢、引語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