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結論

陳士元的易學在某個程度上可以視作對漢以來至宋明時期象數易學的總結,

但也存在很多局限和有待商榷之處。他強調對傳統漢代象數的使用,確立了以象 數為本的易學觀,再現漢代,尤其是虞翻詮《易》的純正家法,但取象之法與八 卦用象失於龐雜繁複。雖承襲漢代的解經方法,以象數思想主張作為《易》著的 主體,但同時摻雜著時代內容,但其心學思想並不豐富,片斷而不具備完整的理 論性,無法建構成為獨立的思想體系。從積極的面向來看,明代進行純粹象數建 構的易學家並不多見,陳士元推尊漢《易》,專意於象旨,可以視作一種學術思 想與歷史文化的修補工作,接續斷裂千年的易學傳統,使沉寂已久的漢代象數易 學得以重新振興,為行將凋敝的漢學注入新的氣象,開啟清代的實證學風。本章 綜合前述各章節的論述,歸納陳氏易學的主體特色,繼而檢討其得失與影響,對 陳士元易學做出概括而精要的總結。

一、陳士元易學的主要內涵與特色

博聞強記,擅長經史,標舉漢幟,信古廣摭是陳士元治學的重要特色。《易 象鉤解》從歷史的眼光探尋《易經》的本來面貌,《易傳》是戰國以後形成的釋

《易》著作,為避免其哲理化傾向對於經文釋義造成影響,陳氏將《易經》與《易 傳》分離,採用象數之說闡明經文之義。大體承襲漢儒解《易》之正例,八卦取 象復以《說卦》、虞翻逸象為準,並輔以其他漢儒象數之說,用象數之思維體現

《周易》的奧旨。於義理表述方面,雖然仍具有甘泉心學的色彩,但能將《易》

道落實於政教之關懷,建構其心目中的儒家禮法與君臣觀念。本節從漢《易》本 色的繁複象數說、儒家傳統思想與心學的融攝、博引群籍以述義三個面向總述陳 士元易學的主要特色。

(一)漢《易》本色的繁複象數說

陳士元的取象之法多元而靈活,用象的種類龐富而有彈性,成為標幟其象數 之學的最大特色。《易》數之運用並不多見,《鉤解》中出現的數皆服務於解經,

《彙解》則針對部分《易》數議題進行考索辨析,確立大衍之數與天地之數之間 的推原關係,不失為獨到之見,可為後人的數論提供參考。陳氏於《易象鉤解》

書首〈序〉中便表明其對漢《易》的推尊,《周易》經文即使不通過漢代衍生的

《易》例、緯數等釋義方法,也足以展現出宇宙自然的生生之道。而漢以後的《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0

家,因本於王弼等諸家的義理之法,關注《易》之人事哲理,難免落入玄虛空泛 之窠臼,故《易象鉤解》、《易象彙解》二書的主旨,主在於恢復漢《易》,前者 在實際的經注中展現取象之法與八卦卦象之用,達到「即象明理」之效;後者要 於彙整《易》象類別,探尋歸納其背後隱含的規律。

陳士元在釋《易》的過程中,不斷地通過各種漢儒常用的取象方法,開展出 新的卦爻象;藉由互體以聯結更為多元的卦爻關係,成為最常用的方法,以三爻 互體為主,四爻、五爻互體亦偶見。伏卦、反對、上下卦象、納甲納支、月體納 甲、八宮卦、八卦方位結合五行與天文學說而取象等等,多元方法的展現,皆純 熟周洽地運用於全書之中。錯綜兼採諸法,如時而將伏卦、互體等《易》例結合 取象即是。《周易》文簡意廣,反映在卦爻象、辭上則深遠難測,陳氏在釋義時,

常將數種取義方法並陳,使卦爻取義詳明而多可參佐。陳氏採取此般繁複的取象 方式,使欲求之象無所不得,可供選擇使用的物象亦當不虞匱乏。陳士元繼承並 發揮漢儒的《易》例,但在使用的規範上並未建立一套合理適用的原則,僅表現 為隨機取象的操作方式。

陰陽二氣交感運化所展現出的變易思想,為《周易》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陳 氏承襲虞翻的十二消息卦變主張,於部分二陰二陽之卦借鑒李挺之六十四卦相生 卦變體系,系統地運用於解經之中,少數違例為其個人所發揮。陳士元的爻變之 卦並無「之正」的考量,以一爻陰陽變化、二爻易位的情況為多。此外,十二消 息卦的陰陽消長也蘊含著卦變的意味,陳氏從陰陽的演進規律,及其所代表的時 序推衍以取象釋辭。

爻位述義方面,陳氏的爻位觀沿用傳統漢儒《易》說,重視當位及相應的爻 位狀態,尤其不斷強調中位及「時中」的重要性:不正者可因中而得正,「正應」

不如「中正」,具足三者的「中正而應」是六十四卦所有爻位關係中的最佳典式。

比、承、乘的條件以及用法大體合乎漢《易》正例,其變例的用法在虞翻等漢儒

《易》著中亦有跡可循。陳氏的卦主說可細分為經卦之主、別卦之一爻主、別卦 之二爻主,取用卦主的標準大致不出「以少為主」、「以二五中位為主」、「以尊位 為主」的標準,陳士元對於建立完整卦主說的俞琰、吳澄兩家的觀點並未流露出 明顯的偏尚,也無意於建立一套系統的六十四卦卦主體系。

《周易》有尊陽卑陰的思想傾向,故爻位與爻性的陰陽屬性皆有大小、貴賤 之別,陳氏的經解也承襲了此種觀點。在爵位說與三才說的基礎上積極地依據爻 位之間的上下關係取象,為其多重取象面向中的空間取象維度。

《易象鉤解》中的用象種類繁富,數量也十分可觀,於卦爻辭下幾乎處處可 見用象,據統計八卦用象至少 512 種,明代象數易學家鮮有出其右者。陳士元的 象說由來有據,主要本於《說卦》及虞翻逸象,另創新說者也多由二者推衍擴充 而得到。對於八卦取象有著精審的認識,治漢《易》之功力深厚。此外,與《彙 解》分類匯總《易》象類似,《易象鉤解》也常於某一卦爻辭下提及與其意義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聯的卦爻,歸納總結卦象的形成規律。為了擴展取象釋義的空間,陳氏主張觸 類旁通的取象思維,充分利用八卦之間的邏輯關係,舉一反三,便可開闡出各種 可能的卦象含義。可見陳士元尤為重視將六十四卦看成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繫的系 統,並以此種普遍聯繫的認識論作為解《易》的總宗旨,運用於疏解《周易》卦 爻象及經文之義,使對《周易》六十四卦經文的解釋融會貫通。

(二)博引群籍眾說

陳士元博學淹雅,素有廣蒐博考之長,繼承湛若水重「學問思辨行」的治學 特色,回歸對傳統儒學理想價值的追尋。其學問以訓詁考據及經史地理為主要特 色,故旁引多種史料及典籍文獻考證務實。於《史記》則援引所載筮例及論證人 事之《易》辭,作為經義的補充,亦證明《周易》的原始功用為卜筮之書。除史 書外,陳氏引用的對象以諸家《易》說為主,數量可觀,兼及《詩經》、《尚書》、

《淮南九師道訓》等經、子籍。其引文的主要目的在於訓詁字詞、考據名物,往 往所據有信,言之有物,理據恰當。然對經文中具思想性的部分,少有哲理性論 述。因陳士元尊法漢《易》,其引述的漢魏《易》家主要有子夏、荀九家、虞翻、

京房、馬融、王肅、鄭玄、應劭、王弼等,亦多次參引孔《疏》。陳士元並未對 漢宋《易》學存有強烈的門戶之見,於宋《易》代表人物朱熹、程頤、朱震、楊 萬里等人的《易》說也多有羅列,甚至偶採邵雍創建的先天八卦方位取象,於宋 代的象數之學有融通涵化之功,但也對不盡認可的宋儒說法提出批評,可見陳士 元並不惟漢是從,而是以自己所確立的《易》學認識,作為求真辨證為最終目的。

(三)儒家修養與心學融攝的義理思想

陳士元師承湛若水學脈,受明代哲學思潮影響,在二部《易》著中時而流露 出儒家的修養工夫論以及理學意蘊,如無助無忘、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理 一分殊之說等,皆具有濃厚的心學色彩。其以「乾為心學」、占筮源於本心的觀 點,可從湛若水《易》說中找到根源。至於「誠與自新」、「心性修養」、「知幾」

等議題,合乎儒家一貫相承的心法。高懷民認為早在《易》經傳中,對性、命等 概念已有所關涉:「孔子在《乾卦‧彖傳》中始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然後 到了《繫辭傳》的『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到了《說卦傳》的『昔者聖人之作 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易學之中似已逐漸發展出一 支『性命之學』。」1 孔門《易傳》轉化《易經》的卜筮性格,通過政治教化詮釋 卦爻辭,使之走向高度義理化的思想性路線。發展到漢代,以費直為代表的古文

《易》家即淡化《周易》的卜筮性格,承繼儒理之法,提升義理的成分,偏重從

1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 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2

德義思想詮《易》。陳士元身處其時代環境中,《易》著之思想傾向,對創作《周 易》之聖賢的景仰、遵從儒家禮法制度、以君臣為主的儒家倫常觀、君子小人的 治道關懷、人事懲誡等義理思想的表露,可視作對儒家主體關懷從先秦以來易學 義理思想的繼承,彰顯了陳士元儒家性格的本色。

陳氏並未明確架構宇宙生成理論,僅在零星的論述中展現出氣化本色的宇宙 論。太極為「一」,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初始元氣,具有循環往復、變動不居而周 流六虛的情態。太極分化為陰陽二氣即是乾、坤,進而衍生出八卦、自然界的十 二種物象,天地萬物之中皆具一太極。在八卦的生成方面,陳士元採乾坤相摩而 生六子之說,但並未詳明其於宇宙萬化的生成意義,而將關注重心放在六子卦象 與乾、坤之間的密切關聯性,可見其義理建構仍以取象釋義作為最終依歸。

二、陳士元易學的檢討與影響

明末心學《易》及圖書易學大行,傳統象數之學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同時

明末心學《易》及圖書易學大行,傳統象數之學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