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與主要研讀資料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主要研讀資料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七)《荒史》

林辰〈《荒史》不荒〉:《荒史》廣集史料,充實了《外記》和《路史》,仿《史 記》的紀傳體,以十二本紀為主,補以帝師、帝臣等列傳,系統演繹了中華民族 的遠古史。對於孔子、司馬遷等的不同見解,引史料以質之,尊重前人而不盲從,

闡述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展現出陳士元是一位歷史功底深厚的史學家。《荒史》

也為歷史學、民俗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6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主要研讀資料

本節主要針對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主要研讀的資料,作一簡 要而概括的說明。

一、研究方法

一個主題研究很難僅從某幾種研究方法來涵涉研究的整體歷程,所採用的研 究方法也需要順應各章節內容的不同性質而有所取擇。本文的研究方法也是如此。

而研究方法種類繁多,不勝一一列舉,故以下僅列舉本研究主要所採用的研究方 法,略述如下:

(一)歷史研究法

研究任何一人物與作品的學術思想,必須還原到其時代背景,所謂「知人論 世」。當以歷史的眼光,考察其人的學術脈絡和本文所關注的議題是否具有時代 性,並在該時空背景下分析其思想言行。如此才能避免失於主觀偏頗,造成誤解 與不公正的論斷。本文將研究視角投射至晚明湖北應城縣儒者陳士元身上,須將 其放置於晚明易學的整體思潮中去看待他的易學主張,才能理解到他反對理學

《易》,倡導恢復漢《易》的原因所在。相應的,本文對陳氏易學的源流考察,

其取象、《易》例運用整體得失的探討,皆基於歷史研究的態度,以期對其易學 做出較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

(二)系統研究法

任何一個研究論文均須有一完整的脈絡貫穿始終,不能被其中任一有機組成

65 林辰:〈《荒史》不荒〉,《中國圖書評論》,2003 年第 3 期,頁 36-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影響妨礙主體的一致性。本文即重視研究的系統性,尤其是研究對象之間的關聯 性以及全面性。而在取材與資料的選擇方面,也不以片面材料為主,以避免管中 窺豹之憾。本研究涉及陳士元的兩種易學論著,它們彼此之間在內容上有著高度 的關聯與互補性,《易象彙解》成書在前,分類概括《易》象;《易象鉤解》則在 每一卦、爻象中具體分析用象,印證《彙解》中的分類,兩者彼此相輔相成。我 們也只有綜合二書的易學思想,才能對陳氏易學做出更為精準的認識與判斷。因 此本研究重視研究材料的系統性,綜合分析陳氏的易學著作,輔以易學外的其他 相關著作,才能在陳氏易學源流、象數與義理思想、用象得失、易學特色等議題 上得出全面妥帖的成果。

(三)歸納與分析法

歸納與分析法是研究中廣泛運用而不可或缺的研究方式,故而陳士元易學研 究亦採用之。面對陳氏大量的《易》例與用象材料,必須要將歸納統整的功夫具 體運用到每一卦爻之中,才能分析出陳士元的象學特色。歸納陳氏《易》著中所 援引的經史、諸家《易》說,陳氏借《易》而開展的人事懲誡以及儒家性格的治 道關懷之論,才能將陳士元的義理思想具體呈現出來。比較陳氏卦變主張與用象 的特色,亦需要細緻的分析工夫。

(四)相對比較法

本研究特別關照比較陳氏與宋明易學家的治易理路,與漢代易家用象、《易》

例、象數概念認知上的種種異同,如此才能考索陳士元的象數易學傾向,清楚地 掌握陳氏易學的實質內涵與特色。藉由歷來論著對明代易學的學術流變總結,分 析比較陳氏易學的創新性、時代性與可能存在的缺陷。

(五)主題討論法

本研究為了凸顯陳士元易學思想的重要內容,採用主題分類討論的論述方式。

比如在陳士元象數易學特色研究上,分為「《易》例」、「用象」等主題逐一探討,

在主題下又細分子目進一步詳細開展。在義理思想方面,也分類為「甘泉學派的 心學思想」「儒學本色的義理內涵」、「博引群籍眾說釋《易》」等主題陳述。有助 於確立其易學的重要內涵與思想特性,展現陳士元易學具體的見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主要研讀資料

本研究以陳士元易學思想為宗旨,故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及研讀材料,除了陳 士元的易學論著外,並著重於有關明代象數易學、漢代易學的相關文獻和研究材 料。研讀的主要資料包括:

1.陳士元易學思想相關論著:《易象鉤解》、《易象彙解》。輔以陳氏《五經異文》

之《周易》部分作為文獻學方面之參考。

2.陳士元學術相關研究成果:如上述所陳之前人研究成果。

3.陳士元的其他論著:如《論語類考》、《孟子雜記》等經學著作。

4.漢代諸家《易》說:虞翻、京房、馬融、鄭玄、荀爽等諸家《易》說,以李鼎 祚《周易集解》為文獻基礎。參考近人研究論著:郭彧《京氏易源流》、《京氏 易傳導讀》,盧央《京氏易傳解讀》,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王新春《周 易虞氏學》等。此外,《周易正義》亦是重要參考文獻。

5.宋明時期重要易學論著之基本認識:如朱熹《周易本義》、《朱子語錄》、《易學 啟蒙》,程頤《程氏易傳》,朱震《漢上易傳》,丁易東《易象義》,胡居仁《易 像鈔》,來知德《周易集注》,熊過《周易象旨決錄》,魏浚《周易古象通》,何 楷《古周易訂詁》,章潢《周易象義》,黃道周《易象正》等。

6.易學史相關論著: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徐芹庭《易學源流》、高懷民《宋元 明易學史》、林忠軍《明代易學史》與《象數易學發展史》等。

7.清代有關論著:《明儒學案》、朱彝尊《經義考》、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李道 平《周易集解纂疏》等。

8.史書與方志:《史記》、《漢書》、《明史》、《(光緒)應城縣志》、《(雍正)應城縣 志》、《湖北通志》等。

為保持行文的流暢性,在此僅舉較具代表性的書目,其餘不一一贅列,詳細 資料請見文末參考文獻部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