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陳士元的象數觀──從取象方法與爻位觀進行開闡

第一節 取象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本意。言和象都是表意的工具,如果研《易》固著於二者,就會對《易》內涵 之理解產生障礙。

雖然我們不能認為卦爻辭一概出自於象,但《易經》中也明顯地流露出古代 聖賢依象繫辭之法,「象」既然是《易》的基本組成元素,解讀《易》象便成了 我們認識《易經》體系的必要方法。無論在取象方法、卦象歸類,還是推衍象之 運用方面,我們皆無法迴避「象」重要的角色。歷代《易》學家不論持有何種易 學觀念、用象之多寡,都不敢決然否定象對於經傳釋義的必要性。因此本章將著 重從「取象方法」、「爻位觀」方面探尋陳士元象數基本觀念,下一章則從卦象規 律探尋、八卦取象、爻位及陰陽取象等角度觀照陳士元對於象數的實際運用。

第一節 取象方法

《周易》明確地以「設卦觀象」作為思維原則,故漢代以來的歷代易學家不 斷地找尋卦爻辭與象的關係,以及可以推類廣泛適用的合理性。但在許多情況下,

卦爻所代表的物象很難輕易地直接觀察得到,這時便需要建構一套取象方法與運 用的適當而有效之規則。陳士元運用互體、卦變、動爻、伏卦、反卦等取象方式,

極大地豐富了卦體的變化性,使可用之象更加多元。由於陳士元並未對他所運用 的取象之法做出理論說明,故本文僅能從他具體的取象操作中歸納其取象方法與 特色,以下詳述並例證之。

一、互體

互體作為解《易》的主要《易》例之一,其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左傳‧莊 公二十二年》陳侯筮得遇觀之否的卦象分析中,就已經運用了互體的概念。而現 存文獻中,西漢京房首次明確使用互體之法,主三爻互體,亦用五爻互體及半象 互體。其後馬融、鄭玄、荀爽等人便普遍地應用互體之說解《易》。荀爽曾提出

《繫辭傳》中的「二與四同功」、「三與五同功」為三爻互體說,即二三四爻等中 爻互為一卦,三四五爻互為一卦。東漢後期的虞翻除了大量使用三爻互體外,也 將四爻、五爻及半象互體進一步廣泛地運用於解經之中。由於互體在魏晉時期受 到許多易學家的批判,一直到北宋期間都少為人用,在南宋朱震提倡之後又逐漸 興起。14 陳士元的《易象鉤解》中,互體在所有取象方法中用量居首。其中以三 爻互體為主,又有四爻互體、五爻互體、爻變之後互體、一卦多次互體等。

14 有關互體之法的源起與發展運用之情形,參見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

─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頁 255-2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正,如注離九三「不鼓缶而歌」曰:「三變互艮,艮為手」。46 九三爻變後,二三 四互艮;打破不正使之為正的爻位改變,正也可以變為不正,再經互體得象之法。

此用法與爻義,恰與李道平之說相反,李曰:「艮象不見,故『不鼓缶』。」47 綜觀陳士元的變爻互體取象之法,有運用存在當位之爻變為不正的情況,故 其爻變的目的並非之正,惟在於取象以釋經之需要而變。以爻位變動進行互體取 象的優點,在於爻位的變動使卦象更具彈性,因此陳士元也沒有建立一個可以依 循的爻變原則,端視卦爻辭的實際情況,而選擇不同的爻象使之變化。

在釋《易》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從經文中提取卦爻象。互體的運用,可以打 破上下卦的界限,豐富六個陰陽爻之間組合的多元性,有利於獲取新的卦象,以 滿足解說卦爻辭義的需要。陳氏在何種情況下採用互體、針對哪幾個爻進行互體、

是否卦變互體、三爻還是四爻五爻互體,都沒有一定的規律,而取決於卦爻辭所 表徵的象。陳士元的互體取象,以傳統三爻互體為主,而於使用四爻、五爻互體 成別卦者,陳氏多與虞翻之說相近,原創性較低。要言之,一卦之中多次運用互 體之法、大量運用爻變互體、一卦兩互體組成新卦,是陳士元互體說的重要特色。

二、飛伏

飛伏說由京房創立,「飛」為顯見於卦爻象者,「伏」為隱伏未見者,立足於 某一個卦或某一爻,探索其內在暗藏的對立關聯。在卦象的意義上體現了陽中有 陰、陰中有陽,陰陽二氣此顯彼隱,互相交易而共生的規律。此種卦爻之中,皆 蘊含著相對隱伏未見者的概念,為漢代易學家所注重。虞翻吸取京房的飛伏說,

進一步闡釋《周易》卦爻象蘊含的宇宙自然陰陽對立統一,及其運動轉化的宗旨。

飛伏說之原理也成為虞翻旁通說的另一種表現。陳士元亦重視飛伏之法,在運用 的頻率上僅次於互體。但陳氏僅取陰陽相對應的八純卦而言,未採用京房系統中 較為複雜的世卦與游魂、歸魂卦的飛伏關係。

陳士元伏卦的常見用法,即以坎與離,艮與兌,乾與坤,震與巽等八純卦兩 兩相互伏隱。如注蒙六三:「坎伏離,離目為見」;48 離六五:「離伏坎,坎為心 病,有戚象」。49 虞翻僅曰「坎為心」;50 雖未明言伏,但亦通過離而得到坎象。

注夬卦辭:「兌伏艮,為庭」,51 李疏與之相同:「上伏剝艮,艮為門闕,故『為

46 《易象鉤解》,卷二,葉三十一。

47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頁 308。

48 《易象鉤解》,卷一,葉八。

49 《易象鉤解》,卷二,葉三十二。

50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頁 310。

51 《易象鉤解》,卷三,葉二十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同互體之法類似,陳士元藉由伏卦的使用,以取得所需的卦象來闡發經義。

如同周立升評述虞翻運用互體及飛伏的哲學理念:「從根本上講,即把卦符不要 看作是死的、靜的,而要看作是活的、動的。易道尚變,只有活、動才能體現易 道的精義,死、靜是不符合易道的。由此著眼,無論旁通還是互體,都體現了這 種精神。」68 以伏卦取象,使《易經》中剛柔陰陽對應、運動變化的思想,得到 了實踐與發揮。陳士元使用伏卦時,較少參照漢儒之說,展現出其個人獨到的飛 伏取象特色。但是存在某些情況,陳士元堅持以伏卦取象,未如虞翻用爻變、旁 通之法釋象來得簡明直接,不免有繁瑣迂曲之失。

三、反對與上下象易

反對指一卦完全顛倒過來成為另外一個卦象,即《序卦傳》六十四卦的三十 二組卦「兩兩相耦,非覆即變」的覆卦關係,也是來知德云「綜錯」中的綜卦關 係。也就是說,反對思想由來甚早,《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就明顯運用了反對 關係,除了乾、坤、坎、離、中孚、小過、大過、頤為「變卦」外,其餘二十八 組卦均兩兩互為反對之象。不僅如此,反對的思想還直接呈現在經傳中,在互為 反對的二卦中,爻位相關之二爻(此初與彼上、此二與彼五、此三與彼四)的爻 辭在內容與吉凶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關聯性。而《雜卦傳》也將互為反對的兩卦 放在一起進行說解,充分體現反對思想在《周易》中的重要地位。在反對之法的 運用上,尚秉和以為《焦氏易林》中最早運用了反對之象。69 鄭玄《易》注中也 有一例運用反對的痕跡,而明確提出這一《易》例,並大量運用於解經乃始於虞 翻,稱之為「反卦」。另有上下象易之法,不同於旁通、反對,是將六爻卦的上 卦與下卦交換位置,變成一個新卦。較早地使用於荀爽,虞翻將這一解《易》體 例稱之為「兩象易」或「上下象易」,使卦與卦之間的關係更具多元性。

(一)反對

陳士元明確地指出反對二卦的文辭存在相關性,其注益六二曰:「益二即損 五,故其辭同。」70 並指出反卦的形成原理是爻畫的陰陽對立變化,符合二氣在 宇宙自然間的消長規律。注臨卦辭:「觀、臨乃陰陽反對,消息之常理。」71 《易

68 周立升:〈虞翻象數易論綱──兼論虞氏易注的道家傾向〉收於《中國哲學》(長沙:岳麓書 社,1993)第十六輯,頁 195。

69 尚秉和:《焦氏易詁》(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卷二,「知《易林》每用覆象」條,頁 33-34 。

70 《易象鉤解》,卷三,葉二十三。

71 《易象鉤解》,卷二,葉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割的特質,有著超乎常人的深刻理解與關懷。

(二)上下象易

陳士元在上下象易的運用上,沒有「反對」來得普遍,其書中僅有三例。注 比九五,云:「師、比二卦相反而五爻俱言『禽』,一『執』一『舍』,仁義並行 而不悖,此之謂王者之田。」82 師上下卦相易為比,按此變化之法,師之五爻本 應對應到比的二爻,但是陳士元此處僅用上下象關係,說明師、比存在緊密的內 在關聯,故師六五、比九五之爻辭亦相關切。

又如注益上九,云:「巽下震上為恒,震下巽上為益。益之上變而為恒之三,

震動求益而無益者也,故與恒三之辭相類。」83 上下交換位置後,益上九變為恒 六三,故二者爻辭類似。又釋履九五「夬履,貞厲」,云:「下兌為夬,九五履之,

故曰『夬』,履上乾下兌為履,上兌下乾為夬。」84 虞翻曰:「謂三上已變,體夬 象,故『夬履』。」85 以「三上已變」代指上下象易。

看似「恒與益」、「履與夬」的上下象易關係,與上文所舉「益與損」、「夬與 姤」、「履與豐」的反象之說存在矛盾。其實陳士元在運用取象方法時,並沒有嚴 整的體系與理論作為指導,取象全然以解釋卦爻辭為最終歸旨,取象方法之間,

可能存在的衝突性,被故意地忽略了。所以陳氏注解益六二爻辭用反對之法,注 益上九則用上下象易,二者並不矛盾,反倒體現了陳士元運用取象方法不拘於一 家,多元靈活的特質。反對與上下象易的使用,也揭示了這樣的道理:宇宙萬化 之中沒有絕對孤立的存在,萬物皆處於錯綜複雜的對待關係之中。

四、先後天八卦方位結合五行、天文取象

宋明以來,圖書之學勃興,以圖書解《易》也日趨繁複與多樣,其中又以「河 圖洛書」、「先後天圖說」、〈太極圖〉三個流派為主。雖然《易象鉤解》中並未出 現圖式,但陳士元於書中多次使用先後天八卦方位解《易》。在宋以前,八卦方 位並無先後天之分,至北宋邵雍創立了一套有別於傳統易學的宇宙圖式,認為先

宋明以來,圖書之學勃興,以圖書解《易》也日趨繁複與多樣,其中又以「河 圖洛書」、「先後天圖說」、〈太極圖〉三個流派為主。雖然《易象鉤解》中並未出 現圖式,但陳士元於書中多次使用先後天八卦方位解《易》。在宋以前,八卦方 位並無先後天之分,至北宋邵雍創立了一套有別於傳統易學的宇宙圖式,認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