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博引群籍眾說釋《易》

第三章 陳士元易學的重要義理思想

第三節 博引群籍眾說釋《易》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奧妙,在實踐之時進行變化調整,以多元的方式昭顯《易》之內涵。

第三節 博引群籍眾說釋《易》

陳士元作為晚明漢學復古思潮的提倡者,在發明經義之時,必然會信古廣摭,

著重運用以古訓解《易》的方法。而且陳氏又以廣蒐博考為治學的重要特色,故 而博引群籍眾說成為了《易象鉤解》的重要義理特色。陳士元作為傳統儒家理念 的奉行者,受李光、楊萬里史事易學的影響,亦將《易經》的治亂存亡之理與歷 史故實相聯繫,作為對當政者的警誡。

一、廣採諸家《易》說

陳士元推尊漢學,其《易》著也因此帶有尋古的氣息,《易象鉤解》旁徵博 采先秦至宋多位重要易學家古訓,用以詮釋經文。其中以訓詁名物、字詞訓釋為 主,偶有發明象數、義理者。

陳氏援引《子夏易傳》九例,其中八例皆未見於今存《子夏易傳》中,乃是 陳氏自《周易正義》等書中輯佚而來。此八例分別為屯六二「子夏曰『班如』者,

相連不進也。」198 泰上六「《子夏傳》曰:隍城,下池也,城之體由基土培扶,

乃得為城,否則壊損,猶君賴臣輔翼也。」199 遯上九「子夏曰:『肥,饒裕也』。」

200 晉九四「《子夏易傳》作『碩鼠』。」201,夬九五「《子夏易傳》曰:『莧陸,木 根草莖,剛下柔上也』。」202 姤九五「包瓜,子夏作『匏瓜』。」203 井九二「子 夏曰:『井中蝦蟇呼為鮒魚』。」204 井六四「《子夏易傳》曰:『甃亦治也』。」205 以上所引《子夏易傳》逸文皆見於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之《子夏易傳》

部分。餘下一例為咸九五「脢」之訓詁,今本《子夏易傳》言「至脢,心脊之肉,

近于心也。」206 孔穎達疏:「子夏《易传》曰:『在脊曰脢』。」207 陳士元注曰:

198 《易象鉤解》,卷一,葉六。

199 《易象鉤解》,卷一,葉二十二。

200 《易象鉤解》,卷三,葉六。

201 《易象鉤解》,卷三,葉九。

202 《易象鉤解》,卷三,葉二十六。

203 《易象鉤解》,卷三,葉二十九。

204 《易象鉤解》,卷四,葉二。

205 《易象鉤解》,卷四,葉二。

206 《子夏易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七冊,卷四,頁 48。

207 《周易正義》,頁 8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易學為主要考察對象,陳士元引用王弼注文、孔穎達之疏次數頻繁,十分重視《周 易正義》為代表的傳統漢唐經學。

《易象鉤解》援引宋人之說蔚為大觀,最多的為朱子,援引《周易本義》、

《朱子語類》之說計十四例,其次為伊川《易程傳》八例,另有合言「程朱」者 五例。其引程朱之說,復以字詞訓詁為多,也涉及卦爻內容解釋及象數。發明經 文義理者,如比卦辭,「朱子曰:『有不安者皆來歸之。』」;222 又泰六五,「伊川 謂帝乙制王姬下嫁之禮法者也。」223 象數運用方面,陳氏引述朱熹以十二消息 卦的陰陽消長解釋卦義,如臨卦辭,「朱子曰:『八月,謂自復卦一陽之月至於遯 卦二陰之月,陰長陽遯之時也。』」;224 又益九五引述程頤以陰陽取象:「程子曰:

『陽實在中,有孚之象。』」。225 注夬九二中,引宋將王子獻占卜之例,亦出自

《朱子語錄》。觀察陳士元對於程朱《易》說的引用數量和內容偏尚,我們發現,

雖然陳士元主要以象數之法解《易》,但他對於明中晚期主流的程朱易學文本也 十分熟稔,相較於清時漢宋之學的勢不兩立,陳士元心中並未存有象數與義理的 壁壘,反而能博採眾長,將他所認同的程朱之見收入《易象鉤解》之中,雖然並 未引用程朱具高度哲理性質的《易》說,而以名物訓詁為主,但也足以體現出陳 氏不拘於一家之見,擇善而從的學術胸懷。

陳氏徵引的兩宋易說,還有朱震《漢上易傳》六則,胡炳文(胡雲峰)四則,

楊誠齋三則,徐幾(?-?,徐進齋)兩則,胡一桂(雙湖胡氏)、鄭東卿(?

-?,鄭合沙)、程迥(1163 年進士,程沙隨)、于弇(?-?,于氏)、朱子門 人丘富國(淳祐中[1241-1252]登第,建安丘氏)各一例,或訓詁名物,解釋 語詞,或用《易》象解釋卦爻辭,皆為陳氏用以發明經義者,茲不一一列舉。

二、援史釋《易》

陳士元身處政治積弱,國祚日漸衰微的晚明,作為抱持儒家治道關懷信念的 學者,他在觀察世變之時,也在積極地思考濟世的良方。《周易》的卦爻辭之中 原本就含有史事,如明夷卦之箕子;《易傳》亦引述三代之事,可見援史解《易》

的傳統由來已早。漢代自馬融、《焦氏易林》為濫觴,逐漸成為後世易學家解《易》

的一大特色,其中尤以晉代干寶為代表。隨著宋代義理之學的興起,史事易學的 發展也超越前代,至南宋時,形成了以李光、楊萬里、胡宏、李杞、李中正為代

222 《易象鉤解》,卷一,葉十三。

223 [宋]程頤撰,王孝魚點校:《易程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以爻義觀之,帝乙制王姬 下嫁之禮法者也。自古帝女,雖皆下嫁,至帝乙然後制為禮法,使降其尊貴,以順從其夫也。」

頁 68。

224 《易象鉤解》,卷二,葉八、九。

225 《易象鉤解》,卷三,葉二十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的史事易學派。以史注《易》旨在通過大量具體的歷史材料,尤其是統治者的 治理得失與德行操守之例,來充分地闡明《易》理中治亂存亡、進退興衰之道,

加深人們對於《易》理的認識與把握,同時發表對時局政治社會狀況的批判和不 滿。此種釋《易》方式對陳士元的易學影響深刻,具體表現在每以史例,尤其是 周、秦、漢之史事論說經文之義。而《易象鉤解》中時或稱引楊誠齋之《易》說,

可見陳士元的治易理路亦有借鑒誠齋易學之處。

引史事諷刺暴君亂臣,如陳氏以剝卦六二小人竊君子之臣位,是為李林甫取 代張九齡相位。226 注離九四提及焚刑,陳士元舉莽、卓為例。227 王莽斬首之後 頭顱被焚,董卓死後肚臍被插上燈芯,光亮持續數天不滅。又注恒卦六五:「此 婦人之道也,大分不立,權柄下移,其魯哀、晉元之世乎?」魯哀公執政時,不 聽孔子之諫,最終遭到國人的反對,流亡他國。春秋初期,晉國發生了曲沃克晉 及驪姬之亂的宗門內鬥事件,晉國公族曲沃武公攻入晉都翼城,取代晉侯緡成為 晉國君主,是小宗奪大宗的禮崩樂壞標誌事件。晉獻公妃子驪姬殺害太子申生,

迫使重耳、夷吾流亡在外,將其子奚齊立為儲君,二者皆為「大分不立,權柄下 移」的體現。又注恒上六:「當恒久之時,為在上之臣,宜靜鎮而安守其分也,

彼乃挾陰邪之資,居震動之極,必欲振而摇之,如王安石之類是已。」228 認為 王安石變法的動機不夠純粹,身居高位卻力行改革,不合乎人臣位高宜靜的常態,

故終致失敗。

賢良輔佐君主者,師卦辭「貞,丈人吉,无咎」,陳氏注曰:「惟黃髮之尚父,

元老之方叔足以當之」229 尚父為姜太公呂望,方叔為周宣王時卿士,討伐淮夷、

獫狁、荊蠻有功,唯有此二人能配得上「丈人」,即賢明長者統帥之稱。釋蒙卦 六五,云:「五之吉也,其太甲得伊尹,成王得周公者乎?」230 六五之君,得伊 尹、周公之賢臣則大為吉祥。豫卦六五「貞疾,恒不死」,陳氏解曰:「五溺於豫 疾,君也,切近九四剛臣,不敢自縱,故曰『貞疾』,其明皇之得韓休,齊洋之 得楊愔乎?」231 玄宗溺於楊貴妃的溫柔鄉中,韓休任唐玄宗朝之相,剛正不阿,

敢於犯言直諫,故玄宗有「君瘦國肥」之言。高洋乃齊文宣帝,執政後期殘暴不 仁,荒淫無道,幸有楊愔輔政,令政教有序。陳士元又以劉邦、項羽作為正反之 例解釋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其曰:「三 傑從漢,因虞得鹿也;項羽霸楚,即鹿无虞也,知此幾者,其惟君子哉!」232 劉 邦因得到張良、蕭何、韓信三位傑出政治、軍事人才的輔助而取得天下,如同得 到虞人指引而捕獲野鹿,並將西楚霸王項羽的落敗歸咎於沒有得到賢臣謀士的指

226 《易象鉤解》,卷二,葉十七。

227 《易象鉤解》,卷二,葉三十二。

228 《易象鉤解》,卷三,葉四。

229 《易象鉤解》,卷一,葉十二。

230 《易象鉤解》,卷一,葉八。

231 《易象鉤解》,卷二,葉四。

232 《易象鉤解》,卷一,葉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引,惟君子能明瞭此爻辭的深意。

《左傳》全書提及《易》辭者共計十九則,其中六則乃是人物對話,或是品 評人事時,引述《易》文作為佐證,與占筮無關;十三則展現了明確的占筮行為,

或多或少具備占筮事由、占者、問者、占筮結果、卦象詮釋以及未來預言等占筮 所包含的基本元素。《易象鉤解》徵引《左傳》高達十八次,二條為文字訓詁之 用,三條為《左傳》援引《易》辭論證人事者,餘下十三條即為《左傳》中的全 部占筮案例。足見陳士元對於《左傳》筮例的偏重與喜愛。陳士元先於相關的卦 爻辭下運用《易》例,解釋取象之由,最後援引《左傳》筮例加以輔助說明。此 舉一者可增進讀者對該卦內涵的認知與理解。二者,《易象鉤解》以象數為主,

大量繁複的取象說明,弱化了其書的義理,難免使讀者感覺乏味,此舉也可增強 其書的歷史與思想深度。三者,陳士元於書首〈序〉中主張回歸《易》作為卜筮 之書的本來面目,《左傳》筮例體現了周人對於《周易》的使用方法,正可論證 陳士元的觀點。

《左傳》徵引《易》辭論證人事者,陳氏注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曰:「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對曰:『乾之 九二變也』。」233 又於豐卦上六舉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欲為卿之事,另一例 在注師初六中,引述知莊子評論晉師救鄭。此外,陳士元所引《漢書》兩例皆為 訓詁之用。

陳士元援史釋《易》,常以君王的政治治亂得失,賢臣的輔佐事跡作為經文 大義的發明。證明了《易》道之恒久不衰,具有洞悉人性與人類歷史社會發展規 律的神明之性。陳士元在援引史料時並沒有發表時政評論,皆為對上位者的懲誡 諫言,可見他認識到社會安定的根本在於君主勵精圖治,忠賢輔助。君臣若能各 司其分,各守其道,上下一心,便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其中也隱含了陳氏對 家國社會的憂思,自己空有理想抱負卻不得伸張的無奈之情。

三、以經、子書釋《易》

今人合經傳而名《周易》,原始形態的《易經》僅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及卦爻辭,

今人合經傳而名《周易》,原始形態的《易經》僅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及卦爻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