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新網絡的萌發期 壹、 參與的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創新網絡的萌發期 壹、 參與的動機

早在街遊活動創新方案推動之前,芒草心協會就已經成立,並從事與街友相 關的各種服務。回顧芒草心協會的成立過程,其實是因為街友的這個議題太過於 龐雜,秘書長提到說:

那內政部,…,它就每年都有一次像大拜拜一樣的全國街友研討會,…,

那就會討論到這個大拜拜的會沒辦法解決實際的問題,…,就是礙於這 樣長年的挫折感,我們這些人才想到聚集起來成立這個協會(A,32-40)。

從芒草心協會成立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協會的成立是由一群有共同理念的夥 伴結合起來,為了解決街友相關的這個重大社會議題。也因為對遊民議題的關注,

催生了之後的街遊導覽相關活動。而在推動街遊方案之前,其實芒草心協會從事 的是性質比較不同的一些活動,像秘書長提到的:

協會的早期都是參與一些學術活動為主,…,我們去年簡單的做了兩個 案子,一個就是自立支援中心,…,另一個主要的案子就是一些倡議的 方案,那像街遊導覽就是其中一個方案。(A,53-57)

在協會於 2011 年成立初期推動的活動主要還是參考國外的一些遊民服務相 關經驗,或者藉由參加學術的研討會,從理論的觀點瞭解遊民服務的現況做為創 新活動推動的基礎,直到 2014 年的 3 月開始才有一些實做的方案。而街遊活動 在一開始並不是一個很完善的計畫,它只是芒草心協會眾多案子中的一個子計畫,

之所以會想要推動這樣諸多的方案其實也是回歸到最初的動機,為了要解決長久 以來依賴公部門所無法解決的問題。這種為了解決共同問題的參與動機逐漸的形 成了一種串聯的網絡關係,在彼此的互動過程中分享資源、交流資訊,如同 W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rther 和 Berman(2001)所提到的非營利組織與其它部門的互動關係,他們認為透 過組織間的合作關係可以達到資源和服務的相互協調,用以面對更多複雜的問題。

而在街遊活動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為了解決遊民議題這個共同的社會問題基礎下 所形成的參與動機,轉變為這個社會創新網絡的根基,開始有不同的參與者融入 這個網絡體系中,分享彼此的資源和服務。

在街遊活動方案推動的初期就參與的還有萬華社福中心。萬華社福中心的參 與在整個街遊的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整個活動過程中少數具有公部門 特色的參與者。在與張社工訪談的過程中詢問到當時為什麼會有參與這個方案的 動機,他提到了:

其實我們本來就有想過除了一些基本上生活的協助,…,就有再想是不 是應該做一些其他的方案出來,就是讓街友群中比較有能力的他有一個 發展的機會,…,他的能力可以重新被挖掘出來。(B,3-9)

萬華社福中心的核心人物張社工談到會想要參與這項活動的動機主要是出 於他本身的工作就是要幫助街友,讓他們能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除了一些政府或 其他團體的補助之外,希望能有其他的方案能夠幫助街友發展出其他的能力,而 非只單純的依靠這一些補助。那有趣的地方在於張社工並非以代表社會局的角色 參與這個創新的網絡,而是以芒草心協會的共同創辦人這個身分來參與這項創新 方案,代表的是地方非營利組織,沖淡了他本身的公部門特性。而對比先前提到 的許多國外非營利組織創新的案例,可以發現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與在地資源的 結合。將本來創新的一個概念融入整個社群中,形成一個緊密的網絡關係,使資 源更加有效的被利用。而張社工多年服務所累積的人脈和網絡就成為了連結地方 資源的關鍵點。那為什麼張社工不直接以公部門的身分參與這項創新活動呢?他 也提出了一些想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辦的,有時候也必須要承接一些教育局委辦的事項,所以組織性質上接近公私部 門參半,但社大表現出來的組織行為其實本質上與一般學校無異。但萬華社大參 與這項街遊方案並不帶有公部門的色彩,非屬教育局委辦的事項,而是以一個地 方性組織的角色參與這個創新網絡。與芒草心協會和萬華社福中心一樣,一開始 萬華社大也是以關懷街友為出發點,早在參與街遊方案前就推動許多與街友相關 的活動,萬華社大副校長提到:

那時候徐老師在我們學校推很久的融入式課程,…,想為街友辦一個工 作坊,…,其實一直有一個概念就是說街友這個問題不是給他們吃阿、

給他們救濟錢就 OK 了,其實有工作這件事情才是最主要的。(D,2-6) 對比芒草心協會和萬華社福中心的參與動機,其實萬華社大也是有一個相同 的想法,它們都希望能為街友們做一些什麼,將他們融入到整個社群之中,與社 區連結,使人和社區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而徐老師推動的這一個課程就提供了 一個很好的平台。尤其之後開設的導覽課程,更是街遊活動這個方案能成功的很 重要一個因素。黃俊傑(2004)在談論到有關社區大學對於社會的貢獻時,他認 為社區大學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在於活化社會網絡,能連結地方的團體、個人或組 織,提供一個良好的互動平台。就街遊導覽這個方案而言,社區大學的參與也發 揮了這樣的功能,提供專業的導覽課程,補足了其他組織所缺乏的能力,同時也 符合社大的組織目標。不同組織間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是社大會參與這 項創新活動的主要動機。

在這項街遊的方案中,除了不同部門的組織參與其中外,還有一位街遊活動 關鍵的發起人曾小姐。曾小姐在談到當初推動這項方案的動機時提到:

那個時候在倫敦接觸到這樣類型的活動,…,就覺得是一個很創新的想 法 。(C,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曾小姐受到國外創新活動的影響,讓她有一個強烈的動機,希望將這樣一個 創新的概念帶進來台灣。同時曾小姐也認為:

我覺得街遊這個活動對萬華地方的人來說宣傳的效果比較好的,因為在 地人大部分都有一些既定的成見,…,所以要透過這些社區的活動然後 去影響社區的人,所以最終的目標還是希望當地的人可以用更開放的心 胸去接納這群街友。(C,131-134)

在有關社會創新的文獻中,這種非正式部門的社會創新,大多都有一個明確 的動機,而且是出於自願性質的(TEPSIE, 2012)。曾小姐將自身的經歷帶入對於 遊民議題的關懷,這樣的動機使她開始主動的去接近街友,慢慢的從這些街友關 係中找到幾個關鍵的活動者,也才開始與芒草心協會、萬華社福中心和萬華社大 有緊密的接觸,在這樣的基礎之下慢慢的型塑出街遊活動這一個社會創新的網絡。

回顧在街遊活動這個創新方案的初期,其實各參與者間都有很明確的動機,

皆是出於對遊民議題的關懷,希望在傳統的方法之外,能提供一個新的方案,用 來解決這個龐雜領域的諸多問題。雖然各參與者有著相似的參與動機,但還是有 些許的不同。芒草心協會在一開始並不是將街遊活動視為整個組織活動的主軸,

但在和不同的組織團體接觸並參與合作之後,漸漸發展出一個創新的網絡,使芒 草心協會開始投入更多的資源在推動街遊這項活動。而萬華社福中心參與這個方 案的動機主要在於希望在一些基本的生活補助之外,能有其他的方案可以幫助街 友發展他們的能力,同時透過長年遊民服務所建立的網絡帶進這個創新的網絡之 中。萬華社區大學也早在街遊活動方案之前就已經有相關活動的經驗,剛好有這 個創新方案的發起,他們也有專業的能力和提供一個互動的平台,同時也符合本 身的教育理念。曾小姐不同於上述的幾個組織,她以個人的身分參與這項創新的 活動,將個人的經驗化作創新的根基,這樣的參與動機也將各部門組織串聯起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從 CSSPs 的理論觀點來看,跨部門的組織合作關係中,參與的動機是組織合作 成功與否的關鍵,也可以用來瞭解各組織的價值觀以及合作關係的基礎。以街遊 這個創新的方案來說,初期參與者彼此間類似的動機代表著有相近的價值觀,這 樣相近的價值觀在網絡建立的初期起到很大的作用,讓網絡連結的過程不會有太 大的衝突,也比較容易形成共識,發展出一個共同的目標,對創新網絡的形成有 正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