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個社會最要緊的任務是教導年輕人在正當的對象中找到快樂

——柏拉圖90

各種領域都充滿了創造性人物,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自身的工作充滿熱情 與喜愛。驅使他們投入工作的不是金錢與名聲,而是有機會去做他們喜歡的工作。

雷比諾解釋道:「你是為發明而發明。開始時我不會有什麼可以賺錢的念頭。

89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創造力》,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 年,頁 412~446。

90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創造力》,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 年,頁 154。

72

這是個粗暴的社會,錢很重要。但如果我得在何者有趣與何者有利可圖之間 擇一,我會選擇前者。」91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和許多人討論後發現,會讓他們樂於去做某件事,是 因為「有趣」,但並非所有同一行業的人都樂在其中。所以,能在工作中得到樂 趣的人,不是看他們做什麼?而是「怎麼做」才會有趣。

何謂樂趣?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研究那些喜歡做自己喜歡 的事,而不求名利的人,發現這些人共同的結論是能夠讓他們樂此不疲的,是在 投入該項活動時所感受到的經驗特質,這種感覺跟輕鬆的遊樂、消費不一樣。甚 至它的樂趣裡經常會包含著痛苦、冒險及困難的活動,在活動中不但擴展了個人 的能力,也包含新穎與發現的要素,這就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所說的暢流。

92

個人在寧靜或適合自我的環境,健康、家庭和財務狀況穩定,符合個人思考 和行動節奏。加上擁有足夠的能力及知識,技術和經驗配合上繁複的任務。並且 心態具自發性、專注、享受正負面的刺激。在這些條件下暢流就容易被引發。

暢流下製造樂趣的要素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告訴我們,創造力要能夠製造樂趣,會包括幾項要 素︰

一、在暢流的狀態下,任何活動中每一個步驟都有清楚的目標,確定自己下一步

91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創造力》,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 年,頁 132

92 暢流也有人翻譯成心流。就是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 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

73

該怎麼走。例如:畫家知道如何畫下一筆,外科醫生明白手術該如何進行。

二、個人的行動要能有立即性的回饋。在暢流經驗中,音樂家會立即知道音律的 錯誤,作家能清楚知悉文章走向。

三、挑戰與技能之間有所平衡。暢流經驗中,個人的能力與行動的機會搭配合宜。

當活動的困難度高於自己的能力,就會感到沮喪、焦慮甚而放棄行動。因為 有樂趣的比賽是玩的人能在無聊與焦慮間保持平衡

四、行動與知覺合為一體。很多時候我們的心思常會與行為脫節,例如:兒童坐 在課堂上似乎在專心聽講,但其實心中想著其他事情。在暢流經驗中,兒童 因為目標明確,而且有立即性的回饋,所以能集中精神專注在手邊的事情。

五、暢流經驗的另一個要素是心無旁鶩,也就是專注於目前的結果。外科醫生在 手術過程中如果分神他想,病人的生命就會陷入不可預測的危險中。

六、不擔心失敗。在暢流經驗中,因為全心投入所以不會在乎最後結果是成功抑 或失敗。

七、自我意識消失。暢流經驗中,我們因為專注、心無旁鶩,對於他人的眼光、

批評不再在意,因為跨出自我的範圍,自我概念也同時浮現。

八、時間的感覺扭曲。在暢流經驗中,我們常會覺得時間飛逝,明明過了幾小時 卻像是只有短短幾分鐘。

九、活動變得自發導向。生命中多數事情是外在導向的,做事情並不是為了樂趣 而是為了達成某些後續目標。但有的活動卻是兩者兼具。

幸福生活之道,在以種種方式學會儘可能從我們必須去做的事情當中 獲得暢流的經驗。如果工作與家庭都變成是自發導向的,那麼生命不會 有任何浪費,而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本身也就有了代價。93

93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創造力》,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 年,頁 139。

74

暢流狀態下是快樂的嗎?答案是否定的。1950 年代後期,麥克.安迪開始撰 寫他的第一部小說《火車頭大旅行》(Jim Knopf und Lukas der Lokomotivführer)

(2000),他曾經回憶道:「我坐在辦公桌前寫到:『引擎駕駛員魯卡斯居住的國 家叫福克拉姆國。這是一個相當小的國家。』一旦寫了這兩行,我就不知道第三 行可能會如何。我不是一個從概念或計劃開始的而是讓自己從一個句子和一個 思想轉移到另一個句子。這就是我發現寫作可能是一次冒險的方式。

麥克.安迪總是說,只有在故事的邏輯要求他們時,在某些情況下,他等待 了很長時間才能獲得靈感。在《火車頭大旅行》(2000)的創作期間,情節陷入 了僵局,吉姆和魯卡斯被困在黑石之中,他們的火車引擎再也無法前進,安迪卻 不知如何想出擺脫冒險的出路,但刪減這段讓他覺得自己很卑鄙。直到三個星期 後,靈感乍現,作品得以圓滿完成。作家在寫作過程中不會感覺快樂。「只有在 脫離出暢流狀態時,在結束一個段落,或是在分心的時刻,才可能恣意感受快樂」。

94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暢流狀態越多,就會覺得越快樂。但是一般玩樂享 受的樂趣並不會導向創造力,因為暢流狀態會使內在產生自我滿足感,享樂會使 你成癮,成為桎梏疲憊的枷鎖。

暢流與快樂的連結取決於產生暢流的活動是否繁複,是否能引向新的挑戰,

有裨益個人和文化的成長。(……)總的來說。當一個人的生活有趣時,他 是較容易快樂的。95

無論社會變化的多複雜,我們依然會同意二十五世紀前的柏拉圖所言,社會 的任務是教導年輕人在正當的對象中找到快樂。我們都同意,年輕人應該享有的

「正當事物」是會閱讀而非偷竊,是會合作而非暴力,是會棋弈而非賭博,雖然

94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創造力》,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 年,頁 153。

95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創造力》,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 年,頁 153。

75

我們想要下一代享受這些事物,但是除非年輕人能在某種程度上認同我們所推 崇的享樂事物,否則他們就不會去加以保留。

家長和學校在教導年輕人在正當事物上尋求快樂普遍不具成效。如何讓科 學與文學、歷史跳脫制式,讓兒童能在學科中探險,不抗拒美妙的領域知識,創 造性人物的生活方式堪為兒童模仿學習。「隨著這些榜樣,人類的意識將成長到 超越過去的侷限,超越基因與文化在我們腦中的設定」。96

筆者亦發現在個案輔導過程中,教師試圖告訴兒童學習會令他快樂,但如前 所述在某些孩童身上並不具成效,兒童無法體會暢流的樂趣是為他無法獲得創 造性的能源,如前述我們必須先假定每個人都擁有過創造性生活的心能,這些人 必須排除各種干擾創造力的因素,例如生理需求匱乏、內心的障礙和受制於外在 的需要。

於是在輔導這些被排除在外的個案前,我們就必須先解決他的生理需求匱 乏、內心的障礙和其他受制於外的需求,唯有解決這些困境才能讓兒童重新開始 進入體會創造力的過程中。

無限可能的點

無論是成人或是兒童只要能活得夠有創意,每個時刻都渴望新的發現,無聊 就會即刻被解除。彼得.雷諾茲(Peter H﹒Reynolds)自寫自畫的暢銷繪本《點》

(The Dot)(2003),說的是一個在美術課不敢畫圖的女孩,在紙上留下了一個 再普通不過的「●」,但是卻是一個帶來無限可能的點。

畫圖課結束了,葳葳卻還是無法離開。

她的圖畫紙是空白的。

葳葳的老師,低頭瞧著那張白紙。

96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創造力》,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 年,頁 155。

76

她說:「啊﹗暴風雪裡有一隻北極熊﹗」

「真—好—笑﹗」葳葳說,「我就是不會畫圖呀﹗」

老師笑著說:「你就畫個幾筆,看它最後會變成什麼。」

葳葳抓起一枝筆,用力在紙上點了一下。

喏﹗

老師拿起紙來,仔細的研究。「嗯……」

她把紙推到葳葳面前,輕聲說:「請簽名。」

葳葳想了想:「好吧﹗雖然我不會畫圖,但是我會簽名。」

一星期後,葳葳走進美術教室,看間老師座位上方掛著一個東西,她大吃一 驚。

那是她畫的小點點﹗還配上了漩渦形狀的金色畫框﹗

「嗯﹗我可以畫得更好﹗」

她打開從來沒用過的水彩盒,開始工作。葳葳畫個不停。(……)

葳葳不停的實驗,畫出各種顏色的小點點。(……)

葳葳甚至還用留白的方式,變出一個大點點。

幾個星期後,學校的畫展上,葳葳畫的那些點點非常轟動。

葳葳發現一個小男生抬頭盯著她看。

他說:「你真是一個偉大的畫家﹗希望我也會畫圖。」

葳葳說:「你絕對沒問題﹗」

「我?不可能﹗我連用尺畫線都不會﹗」葳葳笑了。

她遞給小男孩一張白紙。「畫給我看看。」

小男孩畫線的時候,不停的發抖。

葳葳仔細瞧著那條歪歪扭扭的線,然後說……

77

「請簽名﹗」97

彼得.雷諾茲認為,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創造力,即便是長大了的孩子亦然。

《點》(2003)中所呈現的師生互動,確實令人震撼,每個人都需要智慧與耐性,

面對無數個像葳葳這樣的孩子,並將之轉化、導向正面發展。彼得.雷諾茲說:

「我常常問教室裡的孩子們,有誰愛畫圖?幼稚園和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幾乎 全部舉手。但是到了四、五年級,大部分的人都不舉手了,或是全都指向班上的 某一位『小畫家』。看到孩子們的創造活力逐年下降,最後全部消失,實在令人 惋惜。孩子們太早被一大堆規則束縛。其實,當我們拿起畫筆表達自己時,大可

「我常常問教室裡的孩子們,有誰愛畫圖?幼稚園和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幾乎 全部舉手。但是到了四、五年級,大部分的人都不舉手了,或是全都指向班上的 某一位『小畫家』。看到孩子們的創造活力逐年下降,最後全部消失,實在令人 惋惜。孩子們太早被一大堆規則束縛。其實,當我們拿起畫筆表達自己時,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