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麥克.安迪的《默默》與 《說不完的故事》中的傾聽與無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麥克.安迪的《默默》與 《說不完的故事》中的傾聽與無聊"

Copied!
1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杜明城 博士

麥克.安迪的《默默》與

《說不完的故事》中的傾聽與無聊

研究生:汪嫈芝 撰

中華民國一○九年七月

(2)
(3)

i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麥克.安迪的《默默》與

《說不完的故事》中的傾聽與無聊

研 究 生:汪嫈芝 撰

指導教授:杜明城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九 年 七 月

(4)

ii

(5)

iii

v v

v

(6)

iv

謝誌

兩年的圓夢之旅,兩年的傾聽之旅,就要畫下句點了。在這裡有許 多願意為教育努力,願意為教學更加充實自我的教師們,很開心能和共 同想法的人一起走過這段時光。

畢業不是結束,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在所裡充好電養好精神,重 新背上行囊,我們腳步堅定往前行,前方的路已在心中。

兩年的時間不算長,卻可以做很多事,做了無數的報告,走入以往 從未曾涉足的文學領域,從台灣兒童文學史到幻想文學,從圖畫書到圖 像製作,從武俠、科幻小說到西方文學,從聽故事的哲學課到自編自演 的戲劇課。我無法言喻能重回課堂享受讀書是多麼令我欣喜,每一門課 都令我驚喜連連,每一堂課對我來說亦是無比珍惜。我們經歷無數挑燈 趕報告的夜晚,我們一起分享過無數個第一次,辛苦的播種必定會歡樂 的收割。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明城老師在書寫過程中除了給予許多引導外更 給了無限的包容,感謝容均老師和子樟老師給予的深入建言讓論文更 加完整。

感謝我的先生在這兩年中給予的包容與支持,撐起家中大小雜事,

如果沒有你的支撐,我無法順利完成學業。

感謝我的孩子在這兩年中,順利完成學業如願進入理想科系就讀,

如果沒有你們的貼心與自動,我無法一心一意的念書。

感謝我的好友詠如、舒婷、詩雅,我們一起經歷過無數次的報告,

雖然總是奮鬥到上台前最後一秒。感謝取暖團的好姊妹們,總是隨時隨

地給我滿滿的鼓勵,滿心感謝兒文所!

(7)

i

麥克.安迪的《默默》與

《說不完的故事》中的傾聽與無聊

作者:汪嫈芝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要

現代社會的快速與進步,生活與環境的單一化都讓人倍感無聊。兒 童與成人一樣身處此緊張的生活環境中,不僅缺乏空閒時間,無法亦無 能追求內心的沉靜。人類努力工作,建立起文明與進步的社會,最終目 的是為了要擁有閒暇的時光,唯有找出方法讓自己置身沉靜生活,才能 去觀看、傾聽這個世界,安放自身的無聊,得以在生活中產生創造力。

麥克.安迪的《默默》與《說不完的故事》故事內容除了對消費主 義和社會壓力的批評之外,作者亦試圖通過故事喚醒世人作夢的能力 和想像的天賦。透過探討故事裡的「傾聽」與「無聊」,進而學習傾聽 他人,面對無聊。筆者發現「傾聽」是自我的管理亦是成就他人的力量,

而「無聊」並非如世人所知的惡名昭彰,不需急於逃避,因為它可以轉 為正向力量,點燃兒童的「創造力」。

兒童的教育與生活,除了學習之外學會優游在閒暇之中,與無聊相 處同樣是孩子的重要課題。

希望本研究能提供給讀者,重新「傾聽」兒童的內心需求,重新看 待兒童的「無聊」時光,並在閱讀後,試著重新來檢視我們的生活時間。

關鍵詞:閒暇、暢流、創造力

(8)

ii

Listening and boredom in Michael Ende's Momo and The Neverending Story

Wang, Ying-chih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modern society, dullness in life and environment makes us feel bored. While children are living in the same tense environment as the grown-ups, they are not only lacking of free time, but also unable to pursue inner peace. The ultimate goal for human beings to work hard and build a civilized and advanced society is to own leisure time.

The story of Momo and The Neverending Story from Michael Ende not only criticize consumerism and societal pressure but also try to arouse people's capacity of dreaming and the gift of imagination.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listening, quietness and silence is the question that the author want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 and boring, and thus learn to listen others to face boringness is identified as major elements is Ende’s works.

The writer discovers that listening is not only self-management but also enhances for others to accomplish themselves. Boring is not as notorious as people know, there is no need for us to escape eagerly because it can transform into a positive strength and then arouse children’s creativity.

It is a significant subject for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life to use leisure and get along with boredom, so as to enhance the mind flow and foster their creativity.

Key Word: leisure, flow, creativity

(9)

iii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五節 文獻探討 ... 11

第貳章 麥克.安迪作品研究 ... 15

第一節 作者與作品概述 ... 15

第二節 作品的地位與特色 ... 19

第三節 《默默》與《說不完的故事》故事分析 ... 22

第參章 傾聽的力量 ... 33

第一節 閒暇與沉思默想 ... 33

第二節 默默的傾聽 ... 38

第三節 角色裡的安定力量 ... 42

第肆章 無聊是自我追尋的起點 ... 45

第一節 對抗無聊還是擁抱無聊 ... 45

第二節 無聊的魅惑力 ... 50

第三節 人類追尋始於無聊 ... 54

第伍章 創造力的來源 ... 59

第一節 創造力的演化與產生 ... 59

第二節 增進兒童的創造力 ... 63

第三節 創造力與喜悅感 ... 71

第陸章 結論 ... 79

第一節 傾聽不收費 ... 79

第二節 有時無聊也是件重要事 ... 81

(10)

iv

第三節 在分心的年代裡尋找專心 ... 83

參考書目 ... 87

附錄 ... 91

(11)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針對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 圍與限制以及文獻探討進行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進入二十世紀,伴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人們的無聊感激增,常聽見兒童說

「無聊」,大人亦常感「無聊」,身處重複、單調、壓抑的現代環境中,人們卸下 壓力後,卻更加頻繁的感到「無聊」。

十七世紀法國思想家巴斯卡認為人類的不幸或諸如此類的煩惱,不論何者 其實都是因為人類沒辦法老老實實的待在房子裡所導致。要是可以乖乖待在房 子裡就好了,人類做不到。為此沒事找事的給自己添了不幸。因為沒辦法好好地 待在屋子裡

所以特地跑出去社交累積壓力,跑到海邊或要塞的防衛線讓自己身 歷險境,甚或是丟掉性命。這種因為一個人就無事可做,坐立難安、無法忍耐便 是「感到無聊」。1

尼采認為「若缺乏驅使自己所作所為的動機,是一件更為痛苦的事。這種不 知道該做些什才好的,名為無聊的痛苦」。2

現代的都市生活中的居住環境既單調又千篇一律,兒童的玩具昂貴且完美,

成人的工作與生活規律而嚴謹,這些都是令人感到無聊的行徑。「無聊」與「挫 折」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而「無聊」與「閒暇」之間的關聯是筆者在文章中想

1 國分功一郎,《閒暇與無聊》,新北市:立緒文化,2018 年,頁 37、38。

2 國分功一郎,《閒暇與無聊》,新北市:立緒文化,2018 年,頁 47。

(12)

2

要探討的問題。這是一個久遠但又新興的問題,長久存在人類的生活,我們必須 要學習及掌握它,從中尋找出一條解決之路,生活才能自在優游於其中。

二、研究動機

因為都市資本主義的世界令人深感無聊與挫折,所以在《情感學習》一書中 曾提到:

德國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的勞工運動階級運動背景脈絡下寫出來的 童書,圍繞在壓迫或社會正義等議題上展開它們的社會批評,而不是圍繞在 情緒基礎上。即使是以改革為導向的教育學者,如六○與七○年代間在德國 新左派裡具有影響力的英國教育學者尼爾,主要關注的也是成人灌輸給兒 童的恐懼,很少關心無聊與挫折。(……)對現代都市生活中的『無聊』關 注作多的是新左派背景脈絡下的出版的西德書籍,(……)其中最知名的一 本大概就屬麥可.安迪的《默默》(1973)了。這本書的成功表明現代都市生 活中的「無聊」是個廣受各界關注的問題,已經超越狹隘的政治環境範圍。

3

《默默》於 2000 年 3 月中文版上市,2018 年 9 月再次出版,是什麼原因讓 它在睽違十八年後再度被青睞,得以再版?《說不完的故事》企圖告訴讀者,現 代人自詡為進步、文明的生物,卻未發現內心深處有個深不見底的空洞正在消蝕 著我們的內心。這兩部歷久彌新的作品,再再提醒我們再次審慎的思考我們的忙 碌生活。

筆者多年來在國小的輔導室工作,接觸過許多實際案例,感觸頗深。其中一 個長期陪伴的案例令筆者印象深刻。案主因為主要教養者工時長,放學後家中無 人陪伴甚感無聊,故經常偷溜到外面公園玩耍

剛開始家長曾試圖將案主反鎖在 家中,但隨著案主年齡漸增,反鎖亦無法抑制案主想往外跑的決心,偷拿鑰匙、

爬窗,想盡一切方法離家到公園玩,在公園中結交流浪漢、失業者。剛開始的害

3烏特•佛瑞維特等,《情感學習》,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18 年,頁 386~388。

(13)

3

怕,卻敵不過有人陪伴的心理需求,最後身心俱遭受不可磨滅的痛楚。但事過境 遷後,案主依然到公園遊蕩,依然與流浪漢及失業者在一起,原因是「無聊」 回想筆者的成長過程,中小學時漫長的空閒日子,是靠著一本本的圖書度過,

假日時與同伴到小溪流捉小魚、搬石頭築堤霸,午睡時耳邊伴隨的是收音機中傳 來的台語講古,日子過得很幸福很滿足。

十九世紀從 BB call 的問世到後來人手一機,3C 產品的汰換速度越來越快,

現代人大多一有空就掛在3C 產品上,無論是在工作或休息,抑或是開車或搭車,

就連做家事時,也要時時把手機拿出來翻看一下是否有新訊息,就生怕漏失了哪 條群組發言。智慧型手機除了用來工作、聯繫、搜尋訊息,也許更多的是用來逃 避,逃避漫長的空檔時間,逃避自己的空閒時間。害怕「空閒」是否就是害怕「無 聊」,我們是否該調整腳步重新檢視自我,如果我們讓自己的大腦不斷的忙碌,

害怕留下時間發呆、放空?會發生什麼事?

空閒時間無處不在,因此「無聊」抑或是「閒暇」也縈繞在生活四周,無孔 不入,處於這樣充滿緊張情緒的社會中的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它?當我們重新檢 視自己生活的同時,是否也同時檢視成人是否該教導兒童如何克服自己的「無 聊」?如何讓「無聊」成為有用的代名詞,讓所有人不帶愧疚感的擁抱「無聊」, 這是筆者期待探討的研究的主題,期冀以這一小小的石頭,激起漣漪,讓大家共 同來思考並能在兒童文學領域,對於兒童的「無聊」、「閒暇」能有不同想法。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一、研究問題

「無聊的語源可以追溯到拉丁文的(aedia),後來演變為基督教裡提到的「煩

(14)

4

悶」(acedia),意指無精打采、煩躁不安的『正午惡魔』4,到了文藝復興時代,

又變成罪大惡極的『憂鬱症』(melancholia),後來進一步成為法文中的厭倦 (ennui)」。5 所以筆者思考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文本中的無聊類型及分析書中角 色如何找到解決無聊的方法。

故事中的主角默默憑空而降,名字是自己取的,外表邋遢、個子矮小不識字,

住在劇場遺跡舞台下方的半塌小房間,除了一雙美若寒星的眼睛之外,沒有一樣 拿的出手的東西,以現在的說法默默就是個「遊民」而且還是個「小遊民」。雖 然她宣稱自己已經一百二十歲。一個成天無所事事的遊民卻能得到大家的關愛,

甚至於擔心沒有了默默,他們該如何是好,而默默不會變魔術,不會使用咒語,

不會看手相,不會預言未來,她所能夠做的就是傾聽對方說話。

默默與孩子一起玩遊戲時,小孩常會萌發新點子,而夥伴吉吉只要有默默在 身邊傾聽他說話,他心靈的幻想之門便會自動打開,不需搜盡枯腸,不需絞盡腦 汁。白伯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大家都覺得他怪,但是只要跟默默在一起他也能打 開啟話匣子。

一個平凡無奇的小孩卻擁有過人的天賦,默默的天賦是「傾聽」對方說話,

為何孩子和默默在一起時創造力會源源不絕?為何吉吉與默默在一起便能打開 幻想之門?「傾聽」力量是否就是開啟創造力的一把鑰匙。

巴斯提安幼年失恃,父親緊鎖心門直到他失蹤後返家,父親「傾聽」他講 完所有的故事,他的父親流淚了,巴斯提安知道他帶回了生命之水,父子之間從 此不一樣了。「傾聽」的力量改變了巴斯提安的父子關係,也開啟了這對父子往 後的生命對話。

4 五世紀時,基督教隱修士約翰.卡西安(John Cassian)認定「黑夜的驚駭」為邪惡;「白日 飛的箭」為敵人的襲擊;「夜行的瘟疫」則指潛進睡夢的魔鬼;而「正午的惡魔」指憂鬱症。

你可以在日正當中時清楚的看到它,但還是會把你的靈魂從上帝身邊拉開。

5 瑪諾什•佐摩羅迪,《越無聊,越開竅》,臺北市:天下雜誌,2018 年,頁 39、40。

(15)

5

「傾聽」有多重要?它能打開彼此的心門嗎?我們所懼怕的「無聊」是生 活中之必需嗎?人類的社會進步是否倚賴「無聊」?

以這些作為本論文的探索出發點,研究問題聚焦如下:

(一) 以研究作品為例,探究作品裡的「傾聽」?我們擁有「傾聽」的能 力嗎?以研究作品為例,《默默》(2013)與《說不完的故事》(2010)

呈現何樣的的「傾聽」?

(二) 在兒童的學習與創造過程中,「無聊」是必要的條件嗎?透過《默 默》(2013)與《說不完的故事》(2010)裡的主角,探究「無聊」

是如何點燃人類的想像力?

(三) 如何在生活中增進兒童的「創造力」?

二、研究目的

從古至今,「無聊」就一直以不同的語法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這是個廣受 各界關注的問題。從麥可•安迪的作品中可以嗅到蛛絲馬跡,筆者希望能藉由故 事中所傳達關於「傾聽」與「無聊」的感受加以分析討論。論文研究目的如下:

(一) 從《用安靜改變世界》(2015)書中﹤凝神傾聽 ﹥中論述,應用於 《默默》(2013)與《說不完的故事》(2010)裡的角色,進行剖析、

探索並了解何謂「傾聽」,進而學習「傾聽」,透過文本分析,瞭解 傾聽的重要與意義。

(二) 從《情感學習》(2018)書中擇「無聊」的情感篇章論述,透過《默 默》(2013)與《說不完的故事》(2010)裡的角色,探究「無聊」

與想像力之間的關聯。

(三) 當「無聊」成為現代都市中的必然產物,從《創造力》(2007)書 中論述如何讓兒童的無聊轉換為創造力。

(16)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情感學習》第十二章 ﹤英格麗的無聊 ﹥探討兒童的一種情緒——「無 聊」。在文中指出對現代都市生活中「無聊」關注最多的,是在新左派背景脈絡 下出版的西德書籍。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麥可.安迪的《默默》(1973)了。筆者 選擇以此為研究文本,另外作者在《默默》發表之後,偃旗息鼓了六年才問世的 長篇大作《說不完的故事》書中採取雙線結構,一條線敘述的是事實,另一條線 敘述的是幻想,書中主角逃離乏味的作文課,因逃離而進入幻想的故事之中。書 中角色傳遞了我們「無聊」是什麼?「無聊」的感覺為何?兒童什麼時候會感到

「無聊」?儘管困難重重但「無聊」是可以被克服,但是「無聊」需要被克服嗎?

「傾聽」重要嗎?誰來「傾聽」?如何「傾聽」?

兩文本的出版時間與現在相隔近四十年,現今都市中的「無聊」依然存在,

兒童依然需要被「傾聽」,「無聊」與「傾聽」的線索埋在文本深處,抽絲剝繭才 得以顯現,這議題從古至今深深困擾著我們,我們是否需要跟書中角色一樣,與 它們相拚搏還是換個角度對待它?抑或是與它和平共存?筆者試圖利用文本分 析,條列出相關議題先蒐集相關的書籍、文獻及論著,從中找出與研究主題相關 性最為密切的資料,在書寫過程中透過不斷的閱讀、整理、分析、歸納,期驥能 找到足夠的論據來加以支撐論文內容。

二、研究步驟

本論文擬分成陸章來論述

(一) 第壹章: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目的與問題、研究方法與步驟、範 圍與限制及文獻探討。

(二) 第貳章:探討麥克.安迪兩部作品的內容帶給世人的反思並從幻想 構築的世界、時間的軸線、秘密通道、文學中的逃避功能等四方面

(17)

7

來討論此二作品。

(三) 第參章:將探討作者麥克.安迪的作品,析論其作品中的角色力量 的傳遞,感受「傾聽」與「沉思默想」的亙古能量。

1﹒閒暇出看似無用,其實卻大有用處,人類努力工作是為了擁有

「閒暇」的時光,因為唯有閒暇時才能去「觀看」和「傾聽」這 世界。筆者發現擁有某些特質的人,這些人能在安靜的時間內提 升自我能力,進而為解決事情做準備,所以看似無用的閒暇其實 是在為即將到來的事情做準備。

《默默》(2013)書中的吉吉是個到處打零工的導遊,幻想 自己是傑拉摩王子,成名後改名為吉洛拉摩,雖然名利雙收但是 每講一個故事他的真實內在就減少一分,生活充滿虛偽與流行,

直到面對自我,獲得默默的拯救,生命才能獲得救贖重回自己的 世界。

《說不完的故事》(2010)中的巴斯提安進入幻想國成為英 俊、帥氣、勇敢的巴斯提安.巴沙札.巴克斯後,每許一個願望,

就會遺忘一樣東西直到遺忘他的名字,直到心裡深處聽到聲音 才能完成使命。吉吉與巴斯提安都是對現實不滿的人,在追求名 或利的同時也正面臨生命中的大考驗,兩人的結果不同,但是如 果沒有追尋歷程的因就不會有後來的果。

2﹒能夠傾聽他人,就能夠成就他人,而被傾聽者則會因被對方全 然接納,從而進入身心安定的狀態。故事主角默默不知來歷但卻 有安定人心的力量,全身髒汙但群眾卻樂於接納她,她擁有未知 的能力,有如神祇一般降臨人世拯救即將被灰衣人掌控的世界。

孩童女王居住在幻想國,依賴人類的想像力生存,病重時依然擁 有神性,她指名奧特里歐去完成大追尋,而追尋過程與結局皆在

(18)

8

其掌握中。

自古以來信仰是人們的精神力量來源,在信仰中能獲得安定 的力量,但默默與月童都只是年僅十歲的小女孩但卻具備這樣 的能力,所以筆者在此章中對「傾聽」加以討論之。

3﹒兩文本中的主角均為女性,居住地一為廢棄的劇場(橢圓形)一 為高塔中木蘭花座內(橢圓形),不禁讓人聯想到二次世界大戰後 德國城市一片荒蕪,多數的房屋街道俱毀,男人都被派去從軍許 多成為戰俘,城市的重建依賴婦女,從柏林的「瓦礫女紀念碑」

中可神遊當年如廢墟一般的德國大城市,羅列如織的女性在瓦 礫堆中一磚一瓦的整理重建家園景象。雖然後來瓦礫女的神話 被戳破,但那是許多年之後的事了。

(四) 第肆章:從作品中分析角色自我追尋的源點。

1﹒在《默默》(2013)一書中追尋的源點在於因為人們有感於不能 浪費時間,一切讓大家感到快樂的民俗活動,甚或是嚴肅的祭典 都要廢除,城市中貼滿標語提醒人們莫忘節省時間,都市建築規 格化,生活單一缺少人情味,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節省時間,因 為單一化孩子的生活制式又無聊,因為要對抗無聊所以孩子與 默默站在同一陣線。而《說不完的故事》(2010)裡的巴斯提安 因為書店的誘惑大於無聊的歷史課、作文課才得以進入幻想國。

無聊需要去對抗還是擁抱?沒有追尋的無聊能夠成就事情嗎?

2﹒兩文本都敘述孩子擁有昂貴的玩具,或是想要的東西應有盡有,

生活如此富裕為何心靈還是無法獲得滿足?現代物品每每推陳 出新,兒童的無聊為何還會存在?無聊是否有其存在的價值。

3﹒追尋的過程始於無聊,十九世紀的哲學家皮柏認為閒暇的真正 源頭是古代人的節慶崇拜活動,而閒暇的中心主旨在於追求沉

(19)

9

靜的生活,而觀看與傾聽恰好是擁有閒暇的兩大重要特質。唯有 處在沉靜狀態中才能去觀看和傾聽這個世界。文本角色在無聊 狀態下更能激盪出更多的想像空間,從而能用新的眼光來看待 世界。

4﹒其他物種也會覺察到無聊嗎?以法蘭斯.德瓦爾( Frans de Waal)

《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

(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2017)

從壁蝨打獵的例子探討其他物種對無聊的察覺。

(五) 第伍章:探討文本中的兒童創造力來自於何處。

1﹒以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創造力》(2007)中的理論及例子,

探討創造力的產生及必要條件。

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及增進兒童的創造力。

3﹒對照彼得.雷諾茲《點》(The Dot)(2003)闡述無聊所產生的 力量與喜悅與何謂暢流經驗。無聊時所產生的創造力如同種子 一般,但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大放光明,將孩子的臉照得燿燿生輝。

(六) 第陸章:為結論,總結論文的論點並提出省思。

1﹒傾聽不收費,以《公主的月亮》(2016)一書為例,提醒「傾聽」

兒童的重要。

2﹒有時無聊也是件重要事,無聊並非無用,它可能是在提醒我們,

我們所做的事與我們的預期規劃不相符合也可能是在為將來的 創造做準備。

3﹒科技的年代充斥著速時與電子產品,無一不昭示著時間的重要,

如何在分心的年代裡尋找專心,讓兒童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問題 與解答,是筆者在此論文中想要找到的答案。

(20)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麥克‧安迪(Michael Ende﹐1929—1995)是德國當代最重要的兒童文學作家,

他於1929 年出生於德國的巴伐利亞州,父親是著名的超寫實派畫家。麥克•安 迪於慕尼黑戲劇學院畢業後,從事了一段時間的演員、導演和電影評論的工作,

之後全力投入文學創作,這份經驗使他後來創作的故事特別具有戲劇效果。麥 克•安迪對於寫作非常認真執著,他的第一部作品《火車頭大旅行》(2000)甫 推出即獲得「德國青少年文學獎」6,1973 年完成《默默》(2013)這部巨作,再 度獲得「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六年後發表《說不完的故事》(2010),麥克‧安 迪是個寡作的作家,其創作態度嚴謹到幾近刻薄的態度,但作品中處處透露出對 現實社會的批判。《說不完的故事》(2010)曾搬上大銀幕,拍成電影「大魔域」

7,風靡一時。

他的作品曾被譯成四十多國語言,銷售量高達1000 萬本以上。 但在台灣的 翻譯作品並不多,除了《默默》(2013)、《說不完的故事》(2013)、《小蓮的秘密》

(2015)其他多已絕版,此三本書於 2020 年被博客來書店列入暑期閱讀推薦書。

在亞洲,麥克‧安迪尤其受日本人喜愛,1994 年時 NHK 曾邀請他作長達 2 小時 的專訪,談論他的哲學觀。筆者選擇銷售量最高的兩本作品作為本論文的書寫討 論,期冀有一天麥克‧安迪的其他作品亦能在台灣出版。

兩本書雖然都曾拍成電影,但筆者在本論文中著重於文本部分,並未將電影 列入探討。

6 德國青少年文學獎(Deutscher Jugendliteraturpreis)是由聯邦家庭事務部,老年人,婦女和青 年部於1956 年設立的年度獎項,旨在表彰兒童文學的傑出作品。這是德國唯一由國家資助的 文學獎。

7《大魔域》(The NeverEnding Story)是一部 1984 年英語奇幻電影,由德國導演沃爾夫岡·彼得 森執導(也是他執導的第一部英語電影),劇情改編自麥克·安迪的小說《說不完的故事》。

(21)

11

他的文學全集分別於 1981 年、1982 年獲得「烏努斯考爾查克獎」及「國際 勞倫佐.依爾.馬尼茀科獎」。

本論文擬採用以下書目為研究對象:

麥克•安迪(Michael Ende)著,李常傳譯,《默默》【典藏版】(Momo),台北市:

遊目族文化,2013。

麥克•安迪(Michael Ende)著,廖世德譯,《說不完的故事》(The Neverending Story ), 台北市:遊目族文化,2010。

第五節 文獻探討

麥克•安迪在1973 年完成《默默》,1979 年推出《說不完的故事》,兩者皆 曾編拍成電影。兩部作品相隔多年,但同樣是童話式的幻想小說,《默默》(2013)

以「時間」為主軸貫穿全書,故事情節就像鏡子一般,將功利社會因為追求一己 之私而導致道德、理想的崩潰完整的呈現。《說不完的故事》(2010)裡的幻想國 亦如同一面鏡子,不僅映照出人類社會的樣貌,也是對人類行為最犀利的剖析。

故事以實喻虛,以虛諷實,在虛與實之間讓我們得以反思己身。

人們想要學會影響他人的方法,在面對不同的情境或是人群時發揮影響 力,並在溝通之後,達到共識,找到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時需要極大的 耐心、毅力與能力,這些能力與珍妮芙.凱威樂(Jennifer B.Kahnweiler)在

《用安靜改變世界》(2015)裡所陳述的內向者的特質極為接近,包括喜歡孤 獨、說話前必先思考、隱藏情緒、重視深度的追求更甚於廣度。

內向者擁有成就影響力的力量,這些力量包括保有安靜時間、凝神傾聽、

專注對話。8小說中的主角特質與內向者的理論不謀而合。這與筆者論文中所要

8 珍妮芙.凱威樂,《用安靜改變世界》,臺北市:臉譜,城邦文化,2015 年,頁 30、31。

(22)

12

討論的議題亦相當切合。

現代社會的快速進步,人們被迫主動或被動的去迴避閒暇時間,閒暇與無聊 被畫上等號,日本哲學家國分功一郎在其《閒暇與無聊》(2018)中提及,人類 開始持續定居在單一固定定點的生活,大約是發生在一萬年前的地球中緯度低 區。這時期在在歐洲、西亞、日本等歐亞大陸的各地都出現了定居型聚落,他稱 此生活型態得改變所帶來的變化為「定住革命」。人類因為固定居住在同一地點 無可避免地要面對許多問題食物、垃圾、死者埋葬、社會群體關係.等。定居型 生活的人們除了從森林中獵捕獸類,從河川水域捕食魚類,也會因季節變化而需 要學會貯存食物,儲存的食物成為私有財產,有私有財產就產生了經濟力的差距,

而經濟力的差距最終導致權力上下關係,因為可財力多者可運用自己的財富來 達到人力資源的利用,所以具有財力者最終會變成在定居群體中的的權力者。

但是定居一處也有其壞處,因為所見是一成不變的風景,逐漸失去了刺激感 官的能力,人類失去了發揮探索能力的外在環境,因此必須讓自己無處可去的探 索能力集中在大腦,將自己的心理空間擴大化、複雜化,所以在《閒暇與無聊》

一書中曾提到過:

由於『定居』,人類被迫變得必須迴避無聊,(……)定居者不會在物理空間 中遷徙,因此將自己的心理空間擴大化、複雜化,透過在其間的『移動』, 適度的讓自己的能力有發揮的舞台。9

而得以產生各種藝術文明。

在烏特•佛瑞維特《情感學習》(2018)書中所述,當我們要了解作品裡所 傳達有關「無聊」的行徑時,第一個要納入考量的便是現代城市居住環境的單調 與千篇一律,這論點與前述國分功一郎的論點不謀而合。

9 國分功一郎,《閒暇與無聊》,新北市:立緒文化,2018 年,頁 86、87。

(23)

13

無獨有偶的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t Pieper)也在《閒暇:

一種靈魂的狀態》(2018)一書中提到許多偉大真知灼見的獲得,往往正是處在 閒暇之時。依照皮柏的看法,閒暇是一種尋常的人生哲學,是一種生活的觀念,

但閒暇不是休閒,也不是玩樂,當然更不是懶惰的代名詞。皮柏的閒暇中心主旨 是在於追求沉靜的生活。閒暇的能力和沉浸在存有之中默想的天賦以及在慶典 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能力是一樣的,能夠超越工作世界的束縛,進而觸及超人的、

賦予生命的力量,讓我們能夠以再生的嶄新姿態投入忙碌的工作世界之中。10 《默默》(2013)書中的主角默默與《說不完的故事》(2010)中的孩童女王,

一者憑空出現,一者足不出戶深居木蘭閣中,但兩者皆能洞悉人性,毋寧說她們 亦具有神性的靈魂。這讓筆者在研究這兩部作品時有了極佳的論據。

麥克•安迪所著的作品無論是《火車頭大旅行》(2000)、《十三個海盜》(2005)

或是筆者在本論文討論的《默默》(2013)、《說不完的故事》(2010)皆具有奇幻 故事的色彩,童話式的幻想小說富有遊戲式的編故事技巧,幽默的想像力蘊含耐 人尋味的深層哲學內涵。他透過塑造的小說人物,表裡鋪排孩子冒險情節,內裡 隱含人性善惡的衝突與矛盾。主角在現實、幻想間流動,以實喻虛,以虛諷實,

虛實之間營造懸疑,凸顯對立的敘事手法,彰顯人性的透明度,藉以平衡個體的 內在秩序,回歸省察本身。

有關麥克•安迪研究的文獻,國內相關的學術論文不少。陳文森,〈默默呼 喚童年——析論《默默》象徵之意涵〉(2009)主要藉由文本分析探究「自然兒 童觀」與 「純真的本質」對童年時光的重要性。探討自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掛 帥的社會裡我們如何看待未來的兒童及時間觀所形塑的童年觀。鄭如蓁,<凝視 鏡中鏡~解讀麥克•安迪《說不完的故事》中的作者、讀者與文本>(2006),從 故事角色、敘事者及框架分析作者如何利用「故事中的故事」的後設手法,去提 醒讀者思考虛構與真實的異同,並透過文本中存在或隱含的對話,及兩個敘述層

10 尤瑟夫•皮柏,《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新北市新店區:立緒文化,2018 年,頁 39。

(24)

14

次的故事關係,探討麥克•安迪如何以書中的主角去隱喻作者、文本和讀者的微 妙關係。

本論文主要以《默默》(2013)及《說不完的故事》(2010)為探究文本探討 文本中的「傾聽」及「無聊」,論述的觀點與上述論文截然不同。

「無聊」時是否較容易出現「創造力」,是筆者另一個想要探討的問題。「創 造力」一詞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神話,它的涵義太廣,筆者在此論文中指的是那 些能表達不尋常思想的人,他們每每能在生活中出現有趣又有激發力的創意想 法。許多探討兒童創造力的訓練課程,都從基爾福所發現的創造力五力作為課程 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部份。我們既希望兒童活的恣意又快活,又期待兒童有源源不 絕的創造力,每每在課程編排中加入創造力的評量方式,「創造力」如何被評量 不在本論文的論述中,筆者在本論文中著重在挖掘兒童的勇氣,活出有創意的生 活,喜悅感因創造力而生。筆者主要以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所著《創造力》

(2007)為理論基礎,闡述「創造力」的產生和如何增進個人的創造力,它是每 個人都擁有存在內心的寶藏,並討論創造力帶來的喜悅感與暢流經驗。以上這些 相關文獻的討論,能輔助筆者論文的書寫並成為有力的研究支撐。

(25)

15

第貳章 麥克.安迪作品研究

在本章中筆者企圖從作家的生平、作品地位與特色,梳理兩部作品之間的異同。

第一節 作者與作品概述

一、麥克.安迪的生平

麥克.安迪(Michael Ende),1929 年 11 月 12 日生於巴伐利亞州的加米施

——帕滕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父親是德國著名的超寫實畫家愛德格•

恩德(Edgar Ende),1930 年代末期正值納粹德國對於領土的要求日益擴張,在 他小學階段,他的父親因此被貼上了「墮落的藝術家」的烙印,這使得他的童年 生活變得艱難。

1950 年麥克.安迪畢業於慕尼黑戲劇學院,曾從事過導演、演員和電影評 論家,這些和戲劇關係密切的背景使他後來的作品特別具有戲劇感。麥克.安迪 對於寫作非常熱忱,他的作品種類含括小說、圖畫書、詩集、戲劇,在台灣的翻 譯作品並不多,反而是日文版的出版作品較為完整。

1964 年,麥克.安迪與年長 8 歲的英格博格.霍夫曼(Ingebork Hoffmann)結 婚,並移民到義大利。

1985 年,妻子英格博格·霍夫曼去世(享年 63 歲),麥克.安迪返回德國慕尼黑。

1989 年,麥克.安迪前往日本參加「安迪父子展」,並與《說不完的故事》的日 本翻譯者佐藤真理子結婚。

1995 年 8 月 29 日,麥克.安迪因胃癌病逝於巴登符騰堡州菲爾德施塔特。

二、《默默》的故事介紹

《默默》(2013)是德國作家麥克.安迪一部轟動世界的時間幻想小說,它被譯

(26)

16

成包括南非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在內的三十多種文字11,發行量高達數百萬 冊,被人稱為「默默現象」。12

故事主角——默默,憑空出現在圓形劇場廢墟處,穿著破爛的衣服,也不清 楚自己的年紀,人們發現她對數字一無所知,但是附近的貧困人家還是決定收留 她,他們動手為她在廢墟舞台下的石洞整理出一個「窩」。

默默不愛說話卻是絕佳的聆聽者,若是有人遇到問題跑去找她傾訴,儘管她 只是端坐著聆聽,都可以讓尋求幫助的人,想到好點子,順利解決問題,因此默 默受到所有人的歡迎。

然而,好景不長,一群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灰色男人,他們開著灰色轎車,

提著灰色公事包以「儲蓄時間、節約時間」的觀念為名出現在都市中,灰色男人 深入城市個個角落,鼓勵人們儲蓄時間,同時他們也到處竊取時間。從此人們的 生活開始有了變化,人們不再有自由、不再有空閒,悠閒的生活漸漸變成緊湊忙 碌的日子。

灰色男人本為遊說默默而來到默默身邊,不但沒有得逞,還不由自地說出他 們要做的事——盜取所有人的時間,這使得默默感受到事情的嚴重性。

知道事情真相的默默,被灰色男人們追捕,千鈞一髮之際,默默被烏龜卡西 奧畢亞帶到「時間老人」那邊,時間老人就是「秒分鐘教授」——時間的給予者。

默默解開了時間的謎題,瞭解時間由「過去、現在、未來」組成,而「時間」只 有自己知道,道出「人類也有能感覺時間的心,一個人的心一旦不能感到時間的 話,那些時間就等於不存在」之話。認識時間真面目的默默,使用自己的力量來

11 《默默》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阿拉伯語,保加利亞語,克羅地亞語,加泰羅尼亞語,

中文(簡體),中文(繁體),捷克語,丹麥語,荷蘭語,英語,愛沙尼亞語,芬蘭語,法語,

加利西亞語,希臘語,希伯來文,匈牙利文,冰島文,印尼文,義大利文,日文,韓文,拉脫 維亞文,立陶宛文,蒙古文,挪威文,波斯文,波蘭文,葡萄牙文,羅馬尼亞文,俄文,塞爾 維亞文,斯洛文尼亞文,西班牙文,瑞典文,土耳其文,泰文,越南文和僧伽羅文。

12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1998 年,頁 75。

(27)

17

拯救大家。

《默默》(2013)的主題可以看作是對消費主義和壓力的批評。它描述了由 不必要的消費所造成的個人和社會損失,以及由隱藏的利益集團所驅動的危險,

該利益集團有足夠的能力誘使人們進入這種生活方式。

童年也是麥克.安迪許多書中的重要主題。在書中,它用於與成人社會形成 對比。由於兒童擁有「世界上所有時間」,因此對於「灰色男人」來說,他們是 一個艱難的目標:無法使兒童確信他們的遊戲是在浪費時間。作者以嘲笑芭比娃 娃和其他昂貴的玩具為標誌,展示了如何能說服任何人,甚至間接地說明了消費 主義。

三、《說不完的故事》的故事介紹

《說不完的故事》是在《默默》(一九七三年)發表之後,偃旗息鼓了整整 六年才問世的長篇大作。M•安迪是一個寡作的作家,其創作態度嚴謹到了 幾乎刻薄的程度。他為了《說不完的故事》,幾乎絞盡了腦汁,為了尋找到 小說主人翁返回現實世界的一個入口,他竟夜不能寐。他事後回憶起來,還 是一身冷汗,「為了寫作《說不完的故事》,我幾乎把半條性命賠進去。這個 故事險些把我送進精神病院。」13

故事主角——巴斯提安,是個在現實生活中,又矮又胖、毫不起眼的小學生。

功課不好,長相平平,同學欺侮他,老師不愛他。他的媽媽死了,爸爸又成天工 作,完全漠視他的存在。

有一天上學的途中,因為避雨,巴斯提安躲進一家舊書店,發現一本書,這 是他夢寐以求的書,於是他偷了書,而且為了看書而蹺課,躲到學校的閣樓上沉

13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1998 年,頁 135。

(28)

18

浸於書中世界。

書中描繪一個名叫幻想國的國度,正在被虛無所吞噬。虛無是一種可怕的力 量,幻想國國土因為它正慢慢的消失,變成大片大片的空白。幻想國的女王也病 倒了,女王在病中呼喚一個名叫奧特里歐的騎士,只有他才能找到挽救幻想國的 救世主。

巴斯提安,一邊看書,一邊和書中幻想國的人物發生互動,最後一頭栽進了 幻想國裡。他在幻想國中,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奇幻冒險,也憑著想像力為幻想國 重新注入了生命力。而他也在其中成為強壯、英俊、無畏的英雄人物。

然而麻煩的事來了,他幻想得越多,就離真實的世界越遠。他得到了幻想國 的統治權,他也漸漸的把現實中的自我給抹滅掉。巴斯提安不知道他每使用一分 權力,就會抹殺掉一分記憶,最後他連自己在人類世界是一個孩子的記憶,也被 徹底抹去。

直到最後,他才明白他的所做所為危害了幻想國,在他心灰意冷時,變換屋 裡的葉耀拉嬤嬤告訴他,他走的是願望之路,雖然繞了一個大圈子卻是他必須走 的路,他也在礦工尤爾的幫助下,找到雲母片,走進生命之水的門,找到生命之 水,重返人類世界。

在故事結束時,他終於重回到學校的閣樓上,雖然感覺經歷了一生一世,其 實卻只過去了一天一夜!回到家時,爸爸早已報警,正焦急的等他回來。

此刻的巴斯提安又恢復了矮小、肥胖、怯懦的樣子,但,這只是他的外表,

經過了幻想國的歷練,他的內在已經脫胎換骨,成為敢做敢當,勇於面對挑戰,

或是自己挫敗的男子漢!更重要的,他的父親從喪妻的傷心往事中走出,重拾對 他疏忽已久的關愛。

麥克.安迪曾說:「幻想的流失使空虛的惡魔吞噬世人的內心」,在現代人務 實的行為模式裡,想像力成為奢侈和罪惡,漸漸地,我們不再想像、不再相信,

也不再創造。

(29)

19

沒有想像的世界單調無聊,空有想像的心靈漫無目的,只有敢於幻想也擁抱 現實的人,才能完全兩個世界。為了喚醒世人作夢的能力和想像的天賦,《說不 完的故事》為我們開啟幻想的大門,帶領枯竭的心靈找回生命中最珍貴的想像泉 源。

第二節 作品的地位與特色

許多學者認為,真正的幻想文學是從《愛麗絲夢遊奇境》14開始的。它就好 像是渾沌黑夜中的第一道曙光,預示著黎明的即將到來。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15打破了能使近代文明社會穩定、繁榮支柱的常識,構築了一個由非常來 支配的「不可思議的國度」。它展現的是一個與日常秩序截然相反的世界,這個 用荒誕和言語遊戲所堆砌起來的夢靨,為何會給孩子帶來那麼多的歡樂?追根 究底是遊戲吧!整部作品就是由一連串的小遊戲組成的一場大遊戲。兒童在這 場遊戲中盡情的放縱自己,在平時總是玩不夠,處處受到管束的孩子,在作品中 能放肆宣洩他的壓抑,並從遊戲的歡樂中得到心靈的補償。這與幻想文學的本質 不謀而合。

幻想文學的本質除了想像力之外,很重要的是遊戲精神。

想像力是一種創造力,蘊藏其中的是遊戲精神。遊戲是一種創造,我們

14 因版本繁多,故採用此版本的譯名書寫。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陸篠華譯,海 倫.奧森柏莉 (Helen Oxenbury, 1938~)繪,《愛麗絲夢遊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臺北市:國語日報,2014 年。

15 查爾斯•路特維奇•道奇森(英語:Charles Lutwidge Dodgson,1832 年 1 月 27 日——1898 年1 月 14 日),筆名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英國作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攝影家,

以兒童文學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與其續集《愛麗絲鏡中奇遇》而聞名於世。

(30)

20

就是透過它和夢幻般的幻想,走進一個又一個超現實的世界。16幻想文 學在孩子們的眼前構築一個「第二世界」,也就是非日常的世界。所謂 的遊戲就是體驗這個世界的驚異。順著「心的物語」17這條隧道, 一旦 走進這個夢幻神奇的世界,孩子們就會發現已經超越自己存在的現實,

而飛翔在一片想像的天空之上。這是一個用語言堆壘起來的世界,人們 正是在這裡驚詫的覺察到,自由已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的失去了,而 遊戲就是要解放深陷囹圄的自由。至少,孩子們透過這種遊戲,可以喚 醒沉睡在基因深處的一切可能性。18

幻想文學不單單是使我們尋回了已被忘卻的宇宙根源,而且告訴了我 們在這個世界所處的位置。漂泊在一個腥風血雨的魔法王國也好,敲 開一扇門闖進異次元也好,故事的中心是讀者。同時,因為清晰地窺見 了改變姿態的自己,也把我們從自我中心主義中解救出來。這也是幻 想文學的核心,所以,出色的幻想文學作家,經常對主人翁流露出一種 特有的寬容和關懷,並且反映現實世界。真正的幻想文學作家不是沉 湎於描摹自己的樂園,而是去揭露世界的弊端,描寫世界的紛爭和崩 潰,指出只有奮鬥和犧牲才是出路。19

對全球來說,二十世紀是人類現代化高度文明的時代。對德國來說,二十世 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都使它蒙受巨大損失,也使它遭致不幸的民族災難。但戰後 的德國在資本主義下迅速的發展,資本主義帶動消費市場,物化現象更是無法避 免。

16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1998 年,頁 29。

17 在彭懿所著《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中,「心的物語」指的是童年的一種遊戲。也就是 說,兒童最終是通過遊戲這種形式,來接受「虛構的物語」,並進行重構的。

18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1998 年,頁 33。

19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1998 年,頁 43。

(31)

21

因為這個時代背景,所以彭懿在《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中曾提到:

在眾多評論家的眼中,麥克.安迪的作品是對變革現實的漠視與抵抗,

是一種現實的逃避,是一種無責任的政治迴避。而這時的麥克.安迪就 猶如一名孤軍作戰的勇士,他在四面楚歌中為自己及作品辯解道:「文 學及藝術沒有直接變革世界的必要。」偏激的人們忽略了一個事實,麥 克.安迪的作品世界是一個與現實社會息息相關的世界,因為他是一個 批判社會的旗手。安達忠夫在《M.安迪》中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評說:

「初看上去,麥克.安迪的一系列作品顯示出逃避與現實的特徵,然而,

它們卻恰如一個圍繞兩個中心點運動的橢圓似地描繪出一個巨大的弧 線,不斷地回到現實中來,而且更深入的逼向現實,充滿了一種這樣的 活力。」

曾有人這樣質問麥克.安迪:為什麼而寫作?他簡單而乾脆的回答道:

為了想像力自由的遊戲,絕不是為了現實的變革。

這句貌似隨意的回答,卻牽扯到麥克.安迪一個重要的,而且是深思熟 慮的創作理念。麥克.安迪認為:對於幻想文學的藝術來說,「自由的 遊戲」及「遊戲的規則」這兩點是十分重要的。20

日本的兒童文學理論家上野瞭也曾說過:

幻想文學的世界是「在日常生活的對面」(或者是在日常生活的內部)

構築一個「另外的世界」、「不可思議的世界」,通過描寫這個另外的世 界,追求人本應有的樣子。;荒唐無稽的世界則是「將日常生活翻轉過 來,打破通用的既成價值觀,創造一個荒唐無稽的世界,把人和世界荒

20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1998 年,頁 133。

(32)

22

誕的一面暴露無遺,從而探索人本身的某種可能性」。21

孩子們因為憎惡一成不變的、牢籠般的生活,他們渴望獲得自由的學習,所 以憑著想像力遨遊於另外的世界。這與企圖從現實生活中脫胎出來的幻想文學 不謀而合,這應該是幻想文學受到兒童喜愛的重要原因。

第三節 《默默》與《說不完的故事》故事分析

麥克.安迪的《默默》(2013)與《說不完的故事》(2010),故事內容除了 對消費主義和社會壓力的批評之外,作者亦試圖通過故事喚醒世人作夢的能力 和想像的天賦。

筆者試圖從幻想構築的世界、時間的軸線、秘密通道、文學中的逃避功能來 討論此二作品。

一、幻想構築的世界

托爾金認為:第一世界(The Primary World)是神創造的宇宙,也就是 我們日常生活的那個世界。而人不滿足第一世界的束縛,他們利用神給 予的一種稱為「準創造」的權利,用「幻想」去創造一個想像的世界,

這就是所謂的「第二世界」(Secondary World)。

第一世界是神創造的世界,是一種「真實」的存在。然而在第一世界中,

真實也並不全是一種肉眼看得見的存在。人的「幻想」所「準創造」起 來的第二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一種看得見的「真實」形象建構起來

21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1998 年,頁 47。

(33)

23

的。從這層意義上說,儘管表面上看起來,第二世界是非現實的產物,

但絕非「謊言」,而是「真實」,「真實」地反映了第一世界。22

文學人物的地位僅存在作品之中,《默默》(2013)裡的主角默默僅存在故事 之中,閱讀它,她才存在,如果缺乏讀者,她將不復存在。

《默默》(2013)初看似是在日常生活的內部構築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經 由引路人—烏龜的導引,通過顛倒小路來到時間老人的居住之所。因為不滿足現 實世界的束縛,既無力掙脫又無法改變,藉由小說所構築的幻想世界隱含的力量 給予,直指現實世界對自由時間被剝奪的麻痺與無力。我們期待自己能在現實世 界中赤誠且不畏權勢,勇敢而不怯懦,但現實中的我們卻委身在權威與體制之下,

小說恰恰提供一個溫暖而舒適的地點。

但再細分析,其實故事本身就是第二世界,書中的主角默默,人物性格十分 清晰,一貧如洗但卻見義勇為,為了挽救生活麻木的人類,不顧自身安危往返時 間之國與現實世界,為了全人類的未來進行一場生死搏鬥。默默是人類的守護天 使,沒有她的挺身而出,人們不但被灰色男人剝奪時間,連生命也一道被剝奪。

無論是見義勇為的默默或是搶奪時間的灰衣男人都是處在作者建構的無中 生有的世界中,在這個幻想的世界中我們可以盡情的嘲弄,資本主義下的人們心 靈多麼匱乏,為了金錢拋棄所有。導遊吉吉為了金錢拋棄自己的理想,理髮師富 傑將老相好戴莉小姐送入收費低廉的養老院,慢步調的尼諾酒店變成快餐店。只 有兒童窺見灰衣男子的詭計,貼布條、遊行抗議被剝奪的時間,雖然最終敵不過 大人的力量被送入「孩子之家」。

《說不完的故事》(2010)則是在日常生活的對面構築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亦即托爾金所說的第二世界。巴斯提安通過這個世界裡的他人視角完美的呈現 自我,英俊、勇敢、受到大家喜愛。在第一世界中的巴斯提安是又矮又胖又缺乏

22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1998 年,頁 89~90。

(34)

24

自信,通過了書本的傳送,來到第二世界,兩個世界相通,一旦喪失幻想能立即 被困在第一世界的現實環境裡,只能遙想第二世界的美妙而不可及,其實不也是 第一世界包含第二世界的幻想之作。我們中有多少人曾和卡蘭德舊書店的老闆 或是巴斯提安一樣擁有幻想的能力卻在逐漸長大後消融殆盡。

無論是《默默》(2013)或是《說不完的故事》(2010)的幻想世界,在文學 作品中的幻想環境與現實環境的構成上是截然不同,在這裡的環境是指構成故 事人物活動的客體和關係,環境在故事中具有多種作用,它可以是周圍氣氛,它 可以是為增加意蘊,它也可以是為塑造人物,甚至是建構故事,所以環境的所有 成分無論是自然景色的描寫抑或是社會背景、城市建築、服裝樣式、時鐘指針等,

無論多麼的微小,都具有意義。

在兩部作品中的第一世界環境的呈現方式是從屬性、模糊且靜態的環境。而 第二世界環境的呈現方式則是屬支配性、清晰且動態的環境。也就是說,小說在 描寫現實環境時側重在情節的發展與人物的活動,對於自然環境或其他物質產 品僅簡單帶過,故事人物僅在基本空間中活動。但是在描寫幻想世界實則立於截 然相反的位置,不僅對於環境的描述詳盡、具體、清楚,讓讀者如身歷其中,環 境的點亦不斷變化,從一個地方轉向另一個地方。這就與托爾金所說第二世界是 非現實的產物,但絕非「謊言」,而是「真實」,「真實」地反映了第一世界相吻 合,故事中的幻想世界雖是通過作者創造出的想像世界,實則是對環境與人物的 嘲弄與反諷。

隨著故事的結束,人物與事件將消失在空氣中,因為除了虛構的情節中,他 們無處可去,但是虛構的情節是來自作家的真實生活經歷,所以小說中的人物、

背景正在反映現實生活中無法碰觸、無法改變的另一面。

成人與孩子同樣渴望跳脫既有規矩的束縛,通過這兩本作品裡的角色,我們 藉由想像力把視角轉移到幻想的世界裡。麥克.安迪的故事不僅提供孩子一個出 口,亦給禁錮在現實世界中動彈不得的大人一個完美的避風港。

(35)

25

二、時間的軸線

時間的幻想,在幻想文學的表現方式中占有重要角色,時間的幻想是個雙重 旅行,讀者一方面與故事主角經驗他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在他的引導之下,走進 故事中的另一個世界。

《默默》(2013)裡的時間軸是順向而行的,從書中主角莫名出現在劇場廢 墟中,到與附近居民成為好友,後又在無意間識破灰色男人的詭計,並與時間老 人及烏龜卡西奧畢亞一同打退灰衣男子,尋回所有人的時間,在這一連串的冒險 下。現實世界的時間並沒有因為時間老人的出現而停頓。

雖然麥克.安迪把兩個世界(幻想世界與現實世界)建構在同一個平面上,

但是時間速率卻是不同的,在時間之國的一天等於現實世界的一年。默默因為被 灰色男人追捕,跟隨烏龜卡西奧畢亞的腳步來到了時間之國,(在第肆章裡會討 論動物的思考是否跟人類一樣)破解了時間老人的謎題,認識了時間的奧秘,再 回到人間社會。現實世界已經跟隨原本的時間速率運轉,過了一年了。現實中社 會快速變化,尼諾的小酒店成了快餐供應食堂,閒散的導遊吉吉成了著名的作家 吉洛拉摩,每天有排不完的演講。資本主義的社會變化之快速,普羅大眾不管喜 不喜歡都勉強自己去適應,但默默卻無法理解。

《默默》(2013)的敘述方式,依序著時間來述說,我們彷彿也跟著默默從 一年前的無憂、快樂生活,歷經變化,幾經歷險,最終戰勝敵人,恢復安樂生活 也了解有形的時鐘雖然能提醒人們時間的存在,但是真正對於時間的感知,卻是 來自每個人的內心。

麥克.安迪在《說不完的故事》(2010)裡雖然還是把兩個世界建構在同一 個平面上,但現實世界的時間則是幾近停頓的,巴斯提安因為受到書本的吸引力 召喚,翻開書本的同時,現實與幻想兩段時間呈現交叉。本書在印刷時採取了兩 種字體的排版方式,現實世界是一種字體,描述幻想國及巴斯提安進入幻想國後 是另一種字體。不同字體的印刷意在讓讀者能輕易分辨出現實與虛幻。

(36)

26

故事中躲在閣樓看書的巴斯提安能聽到學校的鐘聲,感受到夜晚的來臨,但 同時沉浸書中情節時,忍俊不住所發出的激動呼喊亦能傳達到書中角色耳裡。這 兩個平行世界經由聲音傳遞鏈接在一起。

「數大者」一戈拉木閃電般的轉過身來,鐵藍色的大臉正好跟奧特里歐 正面相對。牠的眼睛有著垂直的瞳孔,瞪著奧特里歐。眼神裡有著難以 理解的惡毒。

巴斯提安嚇得大叫一聲。

深谷裡傳來恐怖的叫聲,回聲不斷。一戈拉木眼睛轉來轉去,想看看是 不是另外有人;因為站在牠面前的男孩早就嚇呆了,不可能發出叫聲。23

麥克.安迪在故事一開始,在主角巴斯提安躲著看書的閣樓外安排了一座大 鐘,早晨九點當巴斯提安翹課躲在閣樓開始閱讀《說不完的故事》(2010),在半 夜十二點連結兩個世界的大門砰然打開,巴斯提安進入了幻想國,直到次日早上 九點,巴斯提安結束了幻想國的旅行,返回閣樓,這個奇幻旅程只耗費現實生活 中的一天。

同樣的順向時間軸書寫方式也出現在《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不 同的是主角們在納尼亞王國裡的時間,與現實世界中的時間並未同步,穿過衣櫥 後的時空就像是另一個次元,但當主角們回到現實世界中時間卻並未前進一分 一秒。

故事迫使我們開始對時間進行思索,滲入內心的反省我們的生活方式,當生 活忙碌心靈卻如廢墟的我們,不知如何走出心靈的牢獄,故事就如同《默默》

(2013)裡的時間之花一般,一瓣瓣的盛開在心田中引領著我們往前行。

故事亦迫使我們反省,我們所給予兒童的是他們所想所需要的嗎?就如同

23 麥克•安迪,《說不完的故事》,臺北市:遊目族文化,2010 年,頁 62。

(37)

27

《說不完的故事》(2010)裡的父親,沉浸在自己喪妻的傷痛中,卻忽略了身邊 最需要照顧的兒子,經歷兒子一天一夜的失聯才重新檢視自我的內心。

三、秘密通道

小說中的神祕通道、入口,通過這一個區域,書中角色通過它就可以自穿梭 兩個不同的時空或世界,我們稱之為「過門」。「過門」有實有虛,如《小熊維尼》

的樹下洞穴直通百畝森林,《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則是經過衣櫥來到 納尼亞王國。《默默》(2013)通過顛倒小路來到時間老人的住所,而《說不完的 故事》(2013)則是藉由一本書聽到聲音的召喚來到幻想國。道路與書本都是屬 於可碰觸,可通過的實體「過門」。另有一些「過門」則是非實體,如《湯姆的 午夜花園》裡的主角湯姆只要公寓裡的老爺鐘在午夜敲十三響,就能開啟後院的 神秘花園。午夜花園的神秘趣味對應公寓生活的枯燥乏味,屬空間上的對立。作 者以虛的鐘響十三聲作為空間的「過門」,鐘聲一響花園立現。

小說中的「過門」就像是一個管道也像是一種跨越的儀式,無論是實體或虛 幻的「過門」,只要推開門,就能到達理想國度的彼岸。門後是我們的心之所向,

門後是我們所契機到達的美麗國度。

雖然大家都同意,一個城市最美的地方不在高樓林立,但是現代的都市,建 築整齊統一、造型簡潔、比例精確。《默默》(2013)與《說不完的故事》(2010)

不約而同呈現了在現實的世界中,房子統一,有著制式的樣子,但是當它們推開 那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後,房子的樣式則全然不同。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它就像一面鏡子,用一種凝固的美來詮釋一個國家的文 化,文化的滲透與滋養使得建築在不同的時空裡煥發著無限生機與活力。

世界規劃學家沙里寧曾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 負。」德國許多城市的市區都有森林,茂密且面積極大,德意志文化的特點,

(38)

28

決定了它的建築風格:理性主義、講究秩序、嚴肅沉穩以及充滿了思辯精神。

24

在現實世界,《默默》(2013)裡的主角經由烏龜卡西奧畢亞的引導,穿過城 市中千篇一律灰色的水泥房子,來到時間老人(秒分鐘教授)的居所,在那裏有 著一朵朵昂揚著生命力的時間之花,閃著燦爛的顏色與耀人的光彩,充滿了生命 與活力。

默默在烏龜「卡西奧畢亞」的引導之下,總能避開灰色男人的追捕,「烏龜 儘管走得緩慢,可是牠一直不曾被人們或車子撞到,而且,牠雖然走得很慢,卻 一下就超過人群,走到人群的前面。這點令默默感到十分費解」。25在這裡烏龜卡 西奧畢亞就像個引導者,引導默默從追求效率、步調快的工商業社會,走向時間 老人的住所或者應該說是走向兒童心中的美麗國度。

默默跟烏龜目前行走的地區,不論街道或路旁的房子都是灰色的,街景也越 來越寒酸。這些公寓的外牆塗料都剝落殆盡,露出裡面的水泥。道路充滿了 坑洞,處處形成小水灘,入眼滿目瘡痍,而且一片漆黑。(……)一開始,

默默以為東方逐漸的發白,就快天亮了。這一道不可思議的光線是驟然來襲 的。(……)此地並非夜晚,但也不是白天。那種朦朧的光線,不同於晨昏 的兩種光線。那種光,使所有光線並非從一定的方向照射過來——看起來,

彷彿是從所有的方向,一齊照射過來似的!26

從大廣場、閃亮街道、車水馬龍走向「任何地方都沒有的家」,要通過這個通道 除了必須有引導人指引方向,還必須在黑暗中前行,光明才會來臨,這段路在腳

24 劉觀其,《一本書讀懂德國史》,臺北市:海鷗文化,2016 年,頁 229。

25 麥克•安迪,《默默》【典藏版】,臺北市:遊目族文化,2013 年,頁 146。

26 麥克•安迪,《默默》【典藏版】,臺北市:遊目族文化,2013 年,頁 152~154。

(39)

29

下也在心中。

與《默默》(2013)實體的道路不同的是《說不完的故事》(2010)裡的巴斯 提安通過了實體書本聽到了幻想國女王的召喚,從學校的閣樓來到了幻想國。巴 斯提安從書中讀到漂泊老人寫著他的故事,從闖進書店偷了書本到躲進閣樓看 書,然後是奧特里歐的大追尋,直到追尋結束回到象牙塔,女王沒有等到他的救 世主,於是故事又再一次的重複說和寫,重複著說不完的故事。

巴斯提安放聲大喊:「月童,我來了!」這一喊,發生了許多事情。

某種無法抵禦的力量突然間將那只巨大的卵擊成碎片。只聽到一聲轟雷巨 響,遠方吹起了暴風。(……)鐘樓的鐘敲了十二下。

「月童,我來了!」巴斯提安在黑暗中一直喊著。他感覺到一種甜蜜而又舒 服得難以置信的東西流進了他整個人裡面。所以他又一次又一次喊著,「月 童,月童,我來了!月童,我在這裡!」他看不到一絲光線。可是這黑暗不 是學校閣樓裡那種冰冷的黑暗;這黑暗是溫暖的,像天鵝絨一般柔軟輕快,

使他覺得又安全又快樂。(……)他伸手向外摸索,才知道自己正在半空中 翱翔。(……)這種解脫和無限自由的感覺他以前從來沒有過。他超越了所 有的禁忌,免除了所有的負擔。

無論是《默默》裡的實體的道路與引導者或是《說不完的故事》裡的實體書 與虛幻聲音合體召喚,都是企圖用兩個世界的反差對比,控訴資本主義下的城市 面貌與生活是多麼的單一與枯燥。

四、文學中的逃避功能

二次大戰對德國經濟造成重創,戰後的德國其國民生產總值不到戰前的一 半,整個國家要面對的是堆積如山、多達數億立方米的瓦礫和廢墟,不但交通運

(40)

30

輸受阻,戰爭還造成許多士兵傷亡,境內男性勞動力銳減。更因缺少煤等燃料,

生活物資亦嚴重短缺,使得許多工廠、學校以及其他國家設施被迫臨時關門,人 民生活困苦。戰後瀰漫整個德國的是寒冷、飢餓、絕望和無助。

二次大戰的參戰國家多達六十多國,戰後,各參戰國經濟都受到嚴重破壞。

因此各個國家都急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進行國內經濟建設,均無暇再次發動大規 模的戰爭。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對戰爭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世界暫時處於相對 和平穩定時期,安定的國際環境給正處於急需進行國內經濟建設的德國,得以喘 息的機會。

滿目瘡痍的國土、瀕臨崩潰的經濟、困苦的生活環境,使得德國人民高度期 待經濟建設。適逢戰後的聯邦德國受美、英、法、蘇的牽制,不能在國際社會上 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盡全力進行經濟建設。有戰前的工業設備與能力作為基 礎,強大的科技和高等的教育做後盾,促使了聯邦德國的經濟快速發展。

聯邦德國經濟的發展除了拜國民的辛勤勞動所賜。人民的敬業精神也極大 的促進了經濟的崛起。據統計,1955 年,聯邦德國男子平均每周工作長達 50 小 時,比英國工人多 3 小時,而平均工資實際上直到 1956 年才到戰前 1938 年的 水平,正是聯邦德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才創造經濟發展的奇蹟。

五零年代聯邦德國經濟發展進入繁榮時期,六零年代已經超過英法,成為歐 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到兩德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 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27

如前面所述,麥克.安迪的成長階段經歷了德國納粹的擴張、衰敗,二次大 戰的戰敗到經濟崩潰再重新站起。德國的復原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但是資本 主義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許多文明的弊病。

27 摘自網路 〈二戰後聯邦德國作為戰敗國為什麼經濟卻迅速發展?〉,《安興財經》2018 年 2 月13 日,擷取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rp9gnlx.html,(擷取日期:2020 年 4 月 22 日)。

(41)

31

幾乎所有的評論家都把《默默》當作一本批判社會的讀物。它鞭撻現實,犀 利的矛頭直指現代文明的弊病。字裡行間,現代人的物欲、冷酷以及人性的 泯滅被刻畫的入木三分,它是一種警言,敦促我們這些迷途的羔羊回頭是岸。

經濟的快速發展,讓我們在物質主義的風潮中,人們一味的追求效率至上,

而喪失了最純最美的人性。28

麥克.安迪用故事迫使我們開始思索問題,反省我們的生活方式,而我們則透 過故事使得靈魂和精神得以逃避現實生活。

逃避被定義為逃走、避開;躲開不願意或不敢接觸的事物,從而獲得解放。

但文學意義上的逃避卻是幻想的逆轉。

如果制約是深深地紮根於自我認識和世界觀之中的話,就需要逆轉它。逃避 在幻想文學中有著功不可滅的積極意義,它是我們探究心靈背後,一個誰也 不知道的隱密世界的手段。

逃避是借助想像力的翅膀得以實現的。幻想文學構築的第二世界,那怕絲毫 也尋找不到現實生活的影子,它也與我們這個現實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接 點。(……)幻想文學的價值在於它映照、重建或是說腐蝕我們的現實。它 加劇了日常和魔術世界之間那罅隙的擴展,體驗與日常的斷絕,從而達到重 新認識現實的目的。29

「當失去的記憶越多,你的人格將越完美。」這樣一句弔詭的話,出自麥克.

安迪(Michael Ende)口中。麥克.安迪用一隻名叫卡西奧畢亞的烏龜來告訴我 們「時間不代表一切」,表現「慢而近;快而遠」的哲理;麥克.安迪在《魔術

28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1998 年,頁 83。

29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1998 年,頁 40~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白樺湖位於長野縣茅野市北部蓼科山西麓,是湖面海 拔 1416 米、最深處達 9

建立活動 默契 工作分配 遊戲規則 說明. 發下活動

根據蕭燦(2012)的說明,《數》書編號簡 236 枚,無編號簡 18 枚,簡文字數約有 6300 字。至於竹簡的形制,則大多數簡長約 27.5 釐米,少數完整簡長約 27.0

簡稱馬蒙(或譯麥蒙、邁蒙等,阿拉伯語:نﻮﻣﺄــﻤﻟا ,拉丁化: A l-M a’m ūn ),是阿拉伯帝 國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任哈里發(813

‡ 哈里斯民調中心(Harris Poll)在過去40年曾對90多個國家的 數百萬人進行了無數的調查,近年來Harris Poll

看完【科技的成就與破壞—基因改造食品】的相關文章及報導後,.

真實案例 1:哈樂斯娛樂事業與其 真實案例 1:哈樂斯娛樂事業與其 他公司:保護珍貴資料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