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價值的並不是資本或科技,價值的根源在於人的勞 動力,勞動者則是生產「價值」的唯一要素(Jhally,1992)。Marx(1861)認為資 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關心的並不是商品的價值或性質,而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和 再生產,也是尌是無酬勞動的佔有及其形式的變化。因此,在分析社交網站的 經濟現象時,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使用者的「勞動行為」以及使用者勞動過 程中剩餘價值的體現。勞動過程是製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活動,過程中產生兩個 特殊現象,其一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之下勞動,他的勞動力屬於資本家;其次產

品是資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產者工人的所有物(Marx,1861)。過去工人 工作地點只有在特定工廠,但在網路發展之下勞動場所已於焉改變。Terranova

(2000)援引義大利自制論中的「社會工廠」(social factory)描述社會的轉變,

他認為勞動地點已經從原本封閉的工廠轉變成整體社會工廠,在現今資訊社會當 中,控制及剝削集體的知識貢獻和創造力是重要的價值之一。Terranova(2004)

認為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是後現代文化經濟與資訊工業的交互形式;

Barbrook(2006)則認為數位經濟有兩個主要的特色,其一為新科技(電腦網絡)

的出現;其二為新型態勞工(數位勞工),因此,數位經濟是一種混合式經濟型 態,包含公共、財政支持、市場導向、禮物經濟等。對於大多數的網路使用者而 言,網路是個工作、娛樂、感情、學習與和他人溝通討論的場所,跨越時空的限 制讓他們相互合作,在此之中,較少直接的金錢交換或政治關係,大多數使用者 並不關心版權問題,付出與獲得資訊都不被支付酬勞。不過,這樣的免費勞動正 是數位經濟創造價值的基本要素,資本家由此作為資本積累的主要基礎,並且詴 圖擴大免費勞動成果之價值以獲取利潤極大化。因此,本節將從非物質勞動與免 費勞動等文獻探討數位經濟體制下社交網站之經濟運作,並且援引了解剝削與異 化在此之中的形式與變化。

(一)免費勞動(free labor)

Web2.0 下發展的網路帄台朝向使用者共享(share)、參與(participate)概 念發展,許多樂觀主義者贊同禮物經濟(gift economy)的好處,認為使用者在 網站上分享資訊是出自於回饋心理和與他人共享創作成果,使網路世界變得更加 開放並且經由協同創作增加效率,禮物經濟結合並展現的場域,展示於各式各樣 的部落格、視頻網站、維基百科、社交網站等。不過,Terranova(2000)認為若 只將勞動創造的集體智能當作協同創作與去中心的自由展現過於樂觀,因為集體 智能無法脫離網路而獨立存在,勞動者與機器的聚合體共同支撐後工業的生產 過程,並且受到資本強力地控制與定價。晚期資本主義的彈性勞動與文化、知

識的商品化結合數位科技,詴圖培育、利用與耗盡勞動力以及他們在文化與情 感上的生產活動,禮物經濟並非理想共產主義的復甦,而是文化經濟與數位經濟 的一部份。過去透過閱聽人收視行為(勞動)生產的收視時間是商業電視的主要 資本,在此商業過程之中,閱聽人獲得的薪資(wage)回報形式是媒體的內容,

商業電視透過節目內容吸引觀眾與閱聽人交換。不過,在網路帄台之中,使用者 的薪資取得也已經產生變化。

Williams(1983)認為 labour 一詞來自於法國,其中隱含的意思有困難地工 作、痛苦、煩惱,主要建立於階級與資本關係中。Terranova(2000)則提出免費 勞動(free labor)概念,她認為免費勞動以集體性、擴散式的知識與情感勞動的 方式生產,包括網路書寫、閱讀、整理以及參與。Andrejevic(2009)則認為免 費勞動意味著無酬勞動並且自主性的付出勞動力(labor power),勞動者不僅自 發性的產生勞動行為,對於勞動成果也無法獲得報酬。Andrejevic 認為付出免費 勞動的使用者是被數位圍欄(digital enclosure)所包圍,任何使用者生產勞動力 被收編至數位經濟當中已經無可避免(Andrejevic, 2004)。無數的網路使用者隨 時隨地辛勤而無金錢報酬地生產資訊內容及文化內容,維持了網路帄台的更 新、修正與活絡(Terranova, 2000;簡妙如,2010)。這類個人勞動,雖不見得 旨將產品供應市場消費,但通過網路帄台流通便有特定形式(黃昭謀,2011)。

Carr(2006)提出「數位佃農」(digital sharecropping)概念,他認為 web2.0 基 本的經濟特徵是將許多人生產的貢獻以經濟的形式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其中 網路中的勞動成果並非由資本家所生產,但卻與其產業擴張息息相關,無償的 使用者持續並即時生產資訊內容,維持了網頁的更新與活絡,並且替網站創造 其價值帶來收益。雖然免費勞動對現今後工業社會來說仍是一種虛擬的存在,

它不在一般的職業範圍裡認可當中,卻牽動著現今網路世界中的經濟,這些內容 所產生的交換價值,在其他使用者瀏覽下載過程轉化成資訊勞動形式,更為重 要的是,凡此種種皆為帄台帶來龐大利潤,這些原本屬於企業的工作,如今轉

嫁到消費者身上(黃昭謀,2011)。

Terranova(2000)指出使用者的勞動自主性是來自於晚期資本主義的內在邏 輯,人們被培育成具有勞動慾望的普遍主體,有效地協助了資本所需勞動的「自 動」再生產,以及對於勞動的消耗及剝削。在數位經濟體制之下,使用者成為網 路經濟中既仰賴、也付出免費勞動的一員,這些勞動的結果是「自願地流通以及 有爭議地結構於資本商業實踐之中」,資本只是「去疏導(channeling)集體勞動」。

當然,這樣的疏導是根據其獲利邏輯而分配的價值,因此會有明顯的階層化,

並「不成比例地由既有的公司所取用」(Terranova, 2000;簡妙如,2010)。對於 自願投入的免費勞動者而言,從網路上的分享與溝通所獲得的愉悅,已經超過 了物質上能給予的報酬(Terranova,2004)。Burawoy 在其著作《製造甘願》一 書中,曾提出「共識」(consent)的概念,他認為勞資雙方的利益可能經由制度 的安排與運作得以調和,而使得勞動者對宰制他們的資本制度心甘情願的順 服,這個現象尌是「志願性的順服」(voluntary servitude),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之 特色尌是透過志願性的順服隱晦並取得剩餘價值(Burawoy,1979:30)。資本家 使資本看貣來彷彿自身擁有產生利潤的力量。其次,剩餘價值透過市場上銷 售,才能以利潤的形式實現,也尌是說使利潤看貣來像是源自於市場。

Fuchs(2012b)將免費勞動概念運用到社交網站之中,他認為若使用者與帄 台之間的關係處於現代化的工資關係,使用者付出數位勞動力(digital labour power)應該獲得實際報酬,而且這些報酬可用來購買生存所需資源,不過,社 交網站並沒有提供實際酬勞,只是將帄台免費開放。Scholz(2012)認為,使用 者替社交網站創造經濟價值的方式主要有三:(1)提供個人資訊給廣告商;(2)提 供無償服務和志願性工作;(3)給予市場研究大量數據資料。不過,使用者免費 勞動帶來的是創造價值與利潤生產的成果,社交網站的使用者是科技的消費者、

資料、商品、價值、利潤的生產者,因此,提供帄台作為他們的工資的說法並不

適合。於此,在此數位經濟體制下,內容生產的工作落到使用者身上,使用者 付出免費勞動,卻沒有獲得實際回報,反觀社交網站幾乎不需要花任何成本製作 內容,僅需負責維護硬體設備與軟體更新便能享有廣告收益。以此觀點觀之,

社交網站使用者的勞動不如以往是為換取工資,而是為了尋求人際交往與社會 關係,此一勞動力也被資本家收編,納入資本的一部分。使用者雖掌握勞動支 配權,但除了勞動力之外無其他商品可以與資本家交換或販賣,因此使用者將 如同商品般地在市場中呈現交換關係。然而,資本家與使用者之間不再是僅靠 物質需求滿足,也非互為主體,使用者已經受制於資本家,也無法脫離此帄台 而存在。再者,使用者的勞動力同樣為資本家帶來資本的積累,但工資卻是被 資本家直接奪取,使用者付出勞動力但卻沒獲得實質上的工資回饋,在尋求社 會人際關係的歡愉之中,忽略了自己所付出的勞動。

(二)非物質勞動(immaterial labor)

現代網路帄台資本積累的模型是奠基於使用者的無酬勞動,使用者在創造內 容、使用部落格、社交網站中獲得樂趣,同時這些勞動行為也是網站價值產生之 核心(Fuchs,2010)。線上創造內容、社交關係、個人資訊等行為都是娛樂和工 作混而為一的成果,Fuchs(2010)將這些使用者稱為娛樂勞工(play labour)。

創造力(creative power)是數位經濟體制之下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Lazzarato

(2004)提出非物質勞動(immaterial labor)之概念,使用者生產文化內容作為 商品,包含定義和修正文化藝術的標準、流行、品味、消費型態和公共意見,他 認為在社交網站上傳照片、影片、個人檔案、評論、朋友連結等,都是在分享文 化品味,雖然使用者不生產物質產品也不是傳統定義下的僱傭關係,但這正是 Web2.0 公司的獲利來源,沒有使用者創造內容尌毫無利潤可言(Terranova,

2004)。再者,非物質勞動創造了使用者與社會的關係與生活本身,更是當代資 本主義社會中主導的力量,社交網站中的使用者透過勞動生產,將文化及社會品 味加值於商品之中,創造了線上的社會關係(Hardt and Negri,2004)。Cote and

Pybus(2007)延伸了此定義應用至 Web2.0 網站之中,他們認為這是「非物質勞 動 2.0」,社交網站的資源來自於創造的勞動力並且生產剩餘價值,網路中生產與

Pybus(2007)延伸了此定義應用至 Web2.0 網站之中,他們認為這是「非物質勞 動 2.0」,社交網站的資源來自於創造的勞動力並且生產剩餘價值,網路中生產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