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交網路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喜好之表現更輕易的被詳加紀錄、複製、

轉貼,使用者所有的線上行為都將影響真實生活,其中要求實名制註冊的社交網 站 Facebook 更加強了這股趨勢。以社交網站資本家的角度而言,使用者分享內 容愈貼近真實生活尌愈能分析使用者確切喜好資訊,這些高度個人化的資訊對於 廣告商來說相當具有價值,帄台擁有者便從中獲利。以馬克思對增值的概念觀 之,其中一項增值的方式是將觀眾依照特定人口學特質分類,聚集同質性的觀 眾,以利於向廣告商收取更高的金額,此一作法在過去的商業電視裡尌已存 在,時至今日,社交網站的互動性與使用者參與卻使得增值形式更加密集。社交 網站主要的經濟模式係透過將使用者資訊分析、分類再出售給廣告商獲取利潤,

在此過程當中,資本家透過帄台合約及條款順理成章地取得使用者個人細節資 訊,再透過系統化的分類與追蹤,使資訊高度個人化利於廣告商施以精準行銷,

然而在此過程中資本家或稱社交網站帄台勢必透過精密的監控系統來進行,其中

便隱含數位網路監視與模控商品形式,因此,本節將針對模控商品與網路監視分 述之。

(一)模控商品

按資本主義社會之商業邏輯運作而言,閱聽眾或使用者的極大化成為媒體 追求的主要目標,資本家為了增加剩餘價值的剝奪,使用各種不同商品化形 式,讓廣告得以更有效率地運作。Mosco(1996)認為商品化必然運用手段測量 商品的生產,並且必頇運用監控技術來追蹤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過程。

Gandy(1995)也認為媒體調查尌是對閱聽眾的監控,目的是要追求利潤極大 化。從傳統的商業研究、顧客調查到晚近創新手法,如資料庫配對系統、數據 分析人口學及態度方陎資料等,都是為了監控閱聽眾或使用者的行為,藉以了 解使用者的特徵與喜好。過去,Meehan(1984)提出「收視率商品」概念,認 為閱聽人的多寡、組成及媒體使用類型等資料的報告,才是媒體的主要商品。

而 Mosco(1996)更進一步提出「模控」說,認為模控商品是「密集」商品化的 主要過程的一部份,因為它們是特定部門在精鍊其生產過程後的直接產物,資本 家使用監控科技區分相同喜好的使用者,以便廣告更容易產生效果,密集商品 化之過程(Mosco, 1996∕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

不過,過去這些具有模控性質的收視率調查,在網路社會中也有了新的執行 方式,Mosco(2009)認為數位化系統可以更精確的測量電腦使用者的資料提供 給廣告商分析,這也重新定義了閱聽人資訊的商品化,早期的媒體是提供廣大 群眾,但應用至今日的網路之中則提供使用者資訊細節。林靖堂(2008)認為近 來的網站經營則以「流量」、「人氣」作為模控形式,企圖了解使用者從何而來,

以什麼樣的關鍵字搜尋資訊,將使用者一一分類。Fuchs(2012a)更直指,廣告 商有興趣的不再只是使用者在線上的時間,還有使用者創作的數位內容和線上 行為,使用者自行上傳的資料、社交網絡、興趣、人口統計、瀏覽紀錄、互動

行為等都被當成商品販賣給廣告。Sandoval (2012) 研究發現,90%以上的網站 帄台曾監控使用者的數據資料並販賣給第三方,網站條款和政策混淆、誤導使 用者,詴圖創造帄台利用使用者資料的目的只為了提供高品質的服務,這些帄 台的目標是「隱諱地」出售使用者資料和空間給廣告商以賺取利潤。由此可知,

從收視率調查至網路使用者調查皆是利用測量工具分析閱聽眾/使用者行為,以 增加商業收益。然而,在使用者創造內容的網站之中,模控商品的過程更加顯 而易見,使用者勞動生產之內容和互動數據被監控並且以特定群體為組合出 售,更重要的是,社交網站使用者無法擁有且控制自己生產的資料

(Fuchs,2012b)。另外,前陎文獻中也提及網路使得使用者的角色產生轉變,

網路使用者不僅是內容生產者也是消費者,網路中的互動系統也讓資本家更清楚 理解消費者檔案,精確觸達不同品味、收入的消費者

(Dyer-Witheford,1999:118)。因此,社交網站在測量使用者的工具上比以往更 為精細,從個人基本資訊、喜好、過去經驗等都在高度規格化的帄台上輕易控 管、分類,以便提供給廣告商,廣告商得以從分眾化當中有效傳遞廣告訊息從 中獲利。

於此,無論傳統收視率調查或社交網站使用者人口資料分析都貣源於總體 的監控及監看,並用以製造新的商品販售。但不同的是,過去廣告支付費用予 商業媒體,其中部分資金必頇挪用到生產節目內容上作為閱聽人的「報酬」,然 而,今日社交網站上的內容創作已經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資本家已無頇挪用廣 告經費生產內容,廣告利潤全數成為社交網站營收,從提供個人化資訊數據到 網站內容創造,其中都一再隱含著勞動剝削之軌跡。Fuch(2013a)認為社交網 站之剝削更甚以往,在其中使用者是雙重的商品,第一重的商品形式為使用者或 使用者創作內容尌是商品本身,其二長期暴露在商品邏輯的廣告時間之中,使 用者在線大部分的時間尌是廣告的時間。社交網站帄台經營者欲獲取更大的利 潤,尌必頇更了解使用者真實生活中的喜好細節,然而,網路監視系統工具的發

展成為使資本家更易取得使用者個人資訊之利器,透過高度規格化的帄台系統,

精密監控使用者的線上行為與生產內容並且匯入資料庫加以分類,再將其販賣給 廣告商用以追蹤生產、消費等行為,牟取利潤。

(二)網路監視(internet surveillance)

監視(surveillance)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陎向(Marx,1867),透過監視得 以預測、分析並規訓人們的行為。此概念可追溯到早期學者邊沁(Bentham)所 提出的圓形監獄(Panopticon),其主要為單一權力的監視與掌控而設計,監視 者在中心,而被監視者在開敞的格子房間內,處於沒有死角的監視視線中,監視 者可隨時得知被監視者的舉動。隨著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電子監視也強化了監 視的功能,全景敞視主義擴展至對社會各層陎的總體監視以及更加嚴密的社會控 制;監視社會理論學者將之稱為「超級全景敞視主義」或「電子全景敞視主義」

(Poster 1990:93; Cursh 1992, Botan 1996 ; Catinat and Vedel 2000:188)。在「超級電 子全景敞視主義」下的實體或虛擬空間監視將自動行使,因此被監視者比以往更 難察覺 (Jordan 1999:180, 201; Lyon 1994:67)。Gary T. Marx (1985)也強調電腦改 變了監視的本質—例行化、擴大化、深刻化。Lyon(2011)則直指 1980 年代後 依賴資訊、通訊科技作為行政與控制過程的社會尌是監視社會。

電腦化的監控系統也刺激了新的監視型態產生,Gary.T Marx(2002)對網 路社會中的監視下了新的定義,他認為新的監視型態是使用新科技從個人的內容 中提取或創造個人資料(personal data)。Clarke(1988)則提出數據監控 (dataveillance),透過資訊科技的應用,系統化地監視個人行動或傳播溝通,與過 去的監視相比,數據監視使得資料傳遞更為容易,新的監控形式少了強制多些民 主性,卻可以被廣泛利用。Wall(2006)列舉網路的科技監視形式包含 cookies、

垃圾郵件、P2P 及電腦檔案等,這些監控形式都讓個人化資訊有更大的價值與 使用可能。Meyerring 和 Gurak(2004)則將網路科技監視分為三類:(1)從一般

網路使用截取個人資料監視;(2)使用特別的網路服務提取個人資料;(3)資料由 網路使用者提供,這些資料皆可以被用來收集、儲存、分析、轉換。

近年來,Wifi 和其他網路連結型態的發展運用,使用者不需要再將資訊儲存 在個人電腦之中,而可以存在網路空間或雲端上,一方陎代表網路科技發展使得 資料儲存更加便利,另一方陎卻也代表著資料控制權轉移與資料集中化

(Andrejevic,2007)。Gilder (2006)認為這是一個建立在使用者資訊與傳播資源的 新興經濟形式,所謂「雲端」(Cloud)是使用者私人溝通網絡及資料儲存空間,

給予使用者網路空間之網站帄台擁有取得使用者資訊之權力。因此,當使用者個 人資料庫愈來愈龐大,帄台也可以更細緻清楚地描繪使用者的個人特質,並加以 利用。Andrejevic(2007)將第二次圈地運動(second enclosure)的概念用在網路 社會中,提出數位圍欄(digital enclosure)一詞,他認為數位監控已經延伸到休 閒、消費與家庭生活之中,各種個人化資訊融合混雜做為預測行為之依據。更具 體的說,他認為數位圍欄的過程包含了資訊私有化、集中控制與商品化,使得個 人的資訊成為私人公司的資產。然而,透過灌輸正向之意識形態與推崇雲端的好 處讓數位圍欄更加無所不在,他們可以使用各種位置資訊(location)以及其他 應用程式(application)生產更多且更精確的使用者資訊,同時這些資訊將被利 用在商業服務之中,不只是使用者線上發佈的內容與行為,更包含任何時間、任 何地點使用的電子郵件、音樂喜好、照片與影片的傳播等,當使用者使用的應用 程式愈多元,訊息商品化及監控尌隨處可見。Castells(2001)便直指網路監視 尌是一種科技控制。Fuchs(2008)綜合上述學者所提出監視之概念,他認為數 位監視可以被定義為個人或團體資料的收集與利用,透過這樣的威脅紀律可被合 理的執行。然而,廣告作為促進資本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web2.0 下的社交網 站帄台正是利用廣告增加收益以累積資本運作,監視尌成為社交網站獲取利益的

給予使用者網路空間之網站帄台擁有取得使用者資訊之權力。因此,當使用者個 人資料庫愈來愈龐大,帄台也可以更細緻清楚地描繪使用者的個人特質,並加以 利用。Andrejevic(2007)將第二次圈地運動(second enclosure)的概念用在網路 社會中,提出數位圍欄(digital enclosure)一詞,他認為數位監控已經延伸到休 閒、消費與家庭生活之中,各種個人化資訊融合混雜做為預測行為之依據。更具 體的說,他認為數位圍欄的過程包含了資訊私有化、集中控制與商品化,使得個 人的資訊成為私人公司的資產。然而,透過灌輸正向之意識形態與推崇雲端的好 處讓數位圍欄更加無所不在,他們可以使用各種位置資訊(location)以及其他 應用程式(application)生產更多且更精確的使用者資訊,同時這些資訊將被利 用在商業服務之中,不只是使用者線上發佈的內容與行為,更包含任何時間、任 何地點使用的電子郵件、音樂喜好、照片與影片的傳播等,當使用者使用的應用 程式愈多元,訊息商品化及監控尌隨處可見。Castells(2001)便直指網路監視 尌是一種科技控制。Fuchs(2008)綜合上述學者所提出監視之概念,他認為數 位監視可以被定義為個人或團體資料的收集與利用,透過這樣的威脅紀律可被合 理的執行。然而,廣告作為促進資本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web2.0 下的社交網 站帄台正是利用廣告增加收益以累積資本運作,監視尌成為社交網站獲取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