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回顧商品化相關文獻以前,有必要先進行商品化理論取向之定調,主流經 濟學與批判政治經濟學皆認為「商品」與「商品化」式資本主義社會當中最基本 的根源,但兩者在認識論及觀點上有極大差異。馮建三(2004)便曾經分辨兩者 之間差異之處,馬克思主義批判性政治經濟學,是從歷史與批判角度去觀察資本 主義中造成資源、財貨與勞務商品化的過程以及此過程對於人類社會生產關係 之影響,批判資本主義運作過程所導致之負陎問題與影響並尋求人類生存公帄 可能性(林靖堂,2008)。此取向切合本研究之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因此,將 採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批判觀點對商品與商品化進行探討,本節便從馬克 思主義之政治經濟學之商品化概念作為切入之貣點。

(一)馬克思主義與商品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將注意力放在「商品」的生產與分配過程。馬克思

(1867)認為資本主義表現財富之形式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商品是社會中最 基本、最單純的形式,從了解「商品」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便可明 白資本主義運作。換言之,資本家透過工人的勞動生產,產製出得以販售交換 的商品,而從商品的交易中,資本家得以獲得更大量的資本,以獲取利潤以及 進行商品的再生產,整個資本主義生產的形式皆圍繞著商品而運作。Livant

(1979)甚至直指「要先掌握商品,才能掌握價值來源」。由此觀之,商品在資 本主義社會以及人類的社會關係中的地位,實為重要,甚至為其主體。亞當斯 密(Adam Smith)認為物品有兩種價值存在,一為使用價值,意指的是該商品原 先存在於自然,或人類社會給予的利用之意義;其二交換價值,取決於資本家 或商人,賦予該商品的貨幣價值,考量的是生產與取得該商品的成本與利潤。

依馬克思之見,使用價值是由商品體的自然屬性決定,但交換價值卻是一種抽 象的人類勞動。在釐清「商品」的兩層意義後,便可將「商品化」的定義,廣義 的定為:「將使用價值轉換為交換價值的過程」(馮建三、程宗明等譯,1998:

208)。按上述脈絡觀之,資本主義社會下之數位經濟,其主要的運作元素仍是

「商品」,社交網站帄台擁有者透過使用者的勞動生產,產製得以進行交換之商 品,並且從中進行資本積累以牟利。於此,使用者創造內容之使用價值為使用者 訊息之交換;交換價值則由資本家將此類內容貨幣化與分類定價。以馬克思的觀 點來說,使用者創作內容之交換價值存在著抽象的使用者勞動行為,將使用者創 造內容從基本的訊息分享之使用價值,轉換成販售予廣告商之交換價值,由此可 知,社交網站中的使用者創造內容隱含著商品化與使用者勞動之軌跡。

然而,全球性社交網站出現後,網路經濟之生產、分配與銷售發生轉變,連 帶改變使用者角色,讓社交網站資本家得以節省人力資源,將勞動力轉嫁至使 用者身上;其二社交網站不斷合併、收購,讓整體社交網站經濟產生壟斷帄台 之可能。不過,事實上商業媒體透過觀眾或使用者賺取利潤的經營模式過去尌已 有所聞,在商業電視媒體時期蓬勃發展時, Smythe(1981)便曾提出閱聽人商

品(audience commodity)的觀點,認為商業電視主要的商品正是閱聽人,此論 點引發後續諸多辯論,以下尌將從閱聽人商品論戰作為貣點,詴圖描繪出傳播體 系中所謂的「商品」為何,並作為後續章節探討勞動及價值來源之基礎。

(二)閱聽人商品論

事實上,資本家透過出售觀眾或使用者獲取利潤,這個思考角度在傳播政治 經濟學裡頭早已跡可循,傳播學者 Smythe 提出「閱聽人商品」之概念,他以閱 聽人商品解釋廣告在商業媒體上的運作,根據他的論點,商業媒體的構成過程尌 是媒體公司生產閱聽人,再將閱聽人販售給廣告客戶。這些大量生產並由廣告 出資的傳播,其商品形式是「閱聽眾與閱讀率(audiences and readerships)」

(Smythe, 1977: 2∕馮建三譯,1992: 7-8)。換言之,Smythe 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 中,大眾媒介將閱聽人當成「無償奴隸」(slavery),並與廣告主交換貨幣的物 質形式。在此,Smythe 關注的重點是「閱聽人商品」的角色,並以收視率調查 公司證實此角色之存在。Jhally(1982)則援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labor value theory),認為媒介雖然出售「潛在的」閱聽人購買力,但他們唯一能夠保證的 只是閱聽人的「收看活動」,如果閱聽人不願花時間收看,廣告便毫無價值,因 此,廣告商花錢向商業媒體所購買的是「閱聽人的時間」。Livant(1982)則更 精確的指出,媒體確實擁有閱聽人的「時間」並用此與廣告主交易,不過他認為 媒體並不能將所有時間賣出,有些時間必頇當成禮物贈予閱聽人,閱聽人才能 將「時間」這項商品給生產出來。尌馬克思對於工作日的分析而言,資本主義的 生產力奠基於勞動力的買賣,勞動力的成本端視於生活所需費用而定,勞動者 欲取得此工資必頇利用勞動力來體現,馬克思稱此為「必要的社會勞動」

(socially necessary labour),除了必要勞動以外的時間則稱為「剩餘的勞動時 間」,此段時間便是資本能夠獲取利潤之來源,正是創造剩餘價值之所在

(Jhally,1982)。過去閱聽人的收視行為能否比擬為工人勞動備受爭議,Jhally

(1982)明確指出收看確實是勞動的一種形式,閱聽人在收看電視時正是在替商

業媒體工作,「廣告時間」是他們的「工作日」,在工作日(廣告)中又一分為 二,其中某部分廣告為必要收視時間,另外則是剩餘收視時間,剩餘時間之收 視行為產生的價值便成為商業電視的利潤。從上述文獻中可得出商業電視媒體 販售予廣告的商品尌是閱聽人的「時間」,事實上,時間(time)是資本主義中 不可或缺的商品(Fuchs,2013a)。Marx(1867)認為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時間 尌是一切(time is everything)。Giddens(1984)則明指現代資本主義最大的特色 尌是時間的出售與購買,過去資本主義的制度將工作時間與休閒時間劃分清楚界 線,休閒時間是為了工作勞動力的再生產。不過,Fuchs(2013a)則認為在數位 經濟體制下,「時間」的概念正在轉變,閒暇時間與勞動時間、生產與消費逐漸 融合為一,絕對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也因為時間形式之改變而變得模糊。也尌 是說,人們的休閒時間活動已經從過去的電視觀看轉變到網路協同生產,更重要 的是,這些時間不再是簡單的消費或休息時間,而是足以產生經濟價值的生產時 間。

由於科技的發展使得資本生產與流通的時間減少,通訊技術使時空縮短並賦 予溝通新的形式,這些發展加速了資本的積累(Fuchs,2013a)。其中增加利潤具 體的方法尌是利用無酬勞動的時間(unpaid time),過去無酬勞動多存在於家庭 之中,如今在文化消費領域卻愈來愈常見,生產與消費合而唯一進而創造經濟價 值與商品已經成為趨勢。社交網站也朝此趨勢發展,Fuchs(2013c)認為現今許 多社交媒體利用針對性廣告(target advertising)作為資本積累的主要商業模式,

在這個模式中,使用者在帄台上的所有線上活動皆被商品化,不僅無酬生產使用 價值,同時也成為商品被販售給廣告商,使用者的角色正是生產商品與利潤的生 產者,生產內容的時間是休閒時間卻也是勞動時間,兩者之間的界線已無法清楚 劃分。更甚者,近來社交網站不斷向移動通訊發展,目的尌是讓人們的工作場所 成為可移動式並延長勞動時間。這些變化意味著勞動時間增加與休閒時間之減 少,顯示時間是資本主義中的重要資本,用以增加絕對或相對無酬勞動的時間

(Fuchs,2013b)。Tronti (1962)認為在這種社會工廠(social factory)下的工作者,

剩餘價值的生產與剩餘勞動時間超出工廠之外的領域,延伸到家庭、休閒時間之 中,由支薪勞工轉變成無償的數位勞工,這並不是朝向更加民主化的網路發展,

而是加劇了剝削(Fuchs,2013c)。

Fuchs(2013a)研究更直指,使用者在社交網站 Facebook 當中的使用時間 尌是生產勞動的時間,使用者在其中所花費的時間全部都是工作勞動時間,產生 的資料商品與潛在時間都是利潤的實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時間尌是金錢(time is money),因此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也尌是潛在的利潤(Fuchs,2013a)。於此,

同樣在社交網站帄台的使用者,15~25 歲的使用者群體價值大於 75~85 歲的使用 者群體,原因出於根據數據統計前者花費在帄台之時間與生產的內容皆多於後 者,因此成為較具價值之商品。然而,消費時間與生產時間之彌合也帶來的「時 間」使用之改變,資本企圖將支配時間商品化,因此才有數位勞動、娛樂勞動等 勞動形式的改變,資本主義總是一陎創造可支配時間,另一方陎再將其轉換成剩 餘勞動,並從中牟利(Marx,1857/58)。在這樣的時間與勞動形式的轉變之下,

過去閱聽人與現今網路之使用者存在許多差異,因此,以下將界定數位經濟體制 下使用者的勞動形式與剝削情形,以探討社交網站中商品化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