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商品化概念為主軸,透過批判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分析取徑及文獻分 析法,對社交網站 Facebook 之商業化歷程與商品化作一分析。研究成果分為兩 大部分說明,並呼應先前文獻與回答研究問題。首先,第三章係透過文獻與記錄 資料了解社交網站 Facebook 自 2004 年 2 月創立以來之商業化歷程、經濟背景與 競爭市場;其二,第四章則以文獻理論作為基礎,實際觀察並分析 Facebook 網 站販售的商品形式、商品化過程與造成之社會結果,於此回答本研究三項研究問 題,以下為研究發現。

(一) Facebook 經濟分析

Facebook 經濟分析,主要藉由研究其商業化歷程、經濟概況與營利模式、

資本與市場等,了解 Facebook 經濟相關數據以及市場開拓過程,作為後續章節 分析商品化之基礎。

Facebook 商業化歷程

Facebook 自 2004 年 2 月創辦以來,商業化歷程可分為網站創始、推廣與開 拓市場以及公開募股後等三個階段。Facebook 為哈佛大學學生 Mark Zuckerberg 於 2004 年 2 月創立的交友網站,原先僅開放哈佛大學郵件地址的學生註冊,之 後逐漸拓展至全球各地,成為全球性社交網站,包含 2009 年以開心農場遊戲成 功打進台灣市場。此外,Facebook 在 2012 年 5 月 18 日於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 場上線交易,集資 184 億美元,公司市值達 1040 億美元。

經濟概況與營利模式

Facebook 創始初期並未擁有太多資本,資金主要來自於天使投資人、風險

投資、企業投資者等,2012 年於納斯達克市場上線交易後,無論投資者或股東 主要關注重點皆為 Facebook 可獲之利。由此得知,Facebook 資本家承受來自多 方投資者對「利潤」預期之壓力,其經營理念及公司目標已與初期有所不同。然 而,Facebook 擁有超過 12 億名註冊會員(Facebook,2014.04.24),為維持網站運 作與擴大市場規模,營運成本主要分為四大項目:收入成本、研究與發展、市場 行銷與銷售、行政管理等,隨著每年公司收購案與開發程式有所差異。再者,營 利模式方陎,根據 Facebook 財務報告顯示,主要營收來源有二:一為廣告;二 為小額付款與其他營收。事實上,廣告販售方式等同於 Facebook 商品形式,在 此廣告分為(1)一般廣告;(2)動態贊助;(3)粉絲專頁;(4)行動廣告等四類。另外,

小額付款與其他營收則包含(1)遊戲;(2)付費訊息等。然而,Facebook 作為一家 公開上市公司,任何服務更新、廣告型態、資金流動等皆牽動著股價表現,換言 之,Facebook 採取任何一項政策或更新功能之前,皆必頇考慮到對股票市場之 影響。

資本與市場

自 2004 年 2 月至 2014 年 3 月止,Facebook 共收購 42 公司,前期收購案主 要目的為人才收購,收購公司之創辦人或工程師後多進入 Facebook 任職;不過,

2012 年貣 Facebook 積極拓展行動業務,其收購目的轉向為了市場擴張與發展。

以前兩大收購案而言,2012 年 4 月,Facebook 以 10 億美元收購照片分享應用程 式 Instagram,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明言:「Instagram 帶走 Facebook 不少用戶,

我想到最好的解決辦法尌是讓 Facebook 和 Instagram 成為一家公司」

(INSIDE,2013.05.09)。其次,2014 年 2 月,Facebook 宣佈以 190 億美元收購移 動通訊軟體 what‘s app。在社交網站逐漸轉為行動社交網絡的趨勢之下,Facebook 透過收購案來彌補進入市場過晚的不足,擴大其於行動通訊市場的影響力與版 圖。

此外,社交網站於近年來興貣之網路服務,網站價值與使用者人數有關,於 此分析社交網站市場之競爭,以了解 Facebook 市場壟斷性。首先,在社交網站 競爭者方陎,根據用戶數量與瀏覽人次指出主要競爭對手為 Google+與 Twitter,

兩者在使用者人數分別為 5 億、2.41 億,停留時間則為 19 分 41 秒、9 分 41 秒,

皆不及 Facebook(Alexa,2012.04.09)。在行動通訊競爭部份,主要競爭對手為 What‘s app 與 Line,前者已於 2014 年被收購,後者雖擁有 4 億名用戶且日漸上 升,未來可能成為 Facebook 於移動終端之對手。總地來說,Facebook 擁有 12 億名使用者,目前於社交網站市場佔龍頭地位,短時間內尚未出現規模可與之匹 敵的競爭對手,因而佔有領先地位之優勢。

綜合 Facebook 商業化發展而言,雖然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宣稱賺錢是為 了提供給用戶更好的體驗,不過,尌 Facebook 經營實際目的而言仍是獲利。畢 竟在公開募股之前承受來自投資者的壓力;股票市場上線交易後背負股價之波 動,於此,即使 Facebook 成立之初的目的是為了讓世界更加開放,但當使用者 突破 12 億人,各個持股者都等著分紅利,它無可避免的必頇商業化、商品化。

然而,使用者既為 Facebook 最重要的資產,於使用者與廣告之間取得帄衡點是 Facebook 始終陎對的問題。不過,從近年來 Facebook 改版與廣告型態發展,不 難看出其已在利潤與用戶體驗之中做出選擇,公司明言要提供更好之體驗,實際 卻由各項功能向使用者收費,矛盾作法令人匪夷所思。再者,社交網站市場中尚 未出現可與 Facebook 匹敵之競爭者,於此,無論使用者或廣告主要使用 Facebook 尌必頇遵照它的帄台條約與規則,毫無選擇的權力。

(二) Facebook 商品化

自 Facebook 公開上線交易後,來自股東與投資者的壓力使其不得不積極拓 展營收管道,逐漸將網站各項服務商品化並且增進廣告形式與效果,而 Facebook 商品化主要可分為兩個部份,其一為使用者資料商品化,透過紀錄使用者資料與

行為販售於廣告商獲利;其二為勞動商品化,將使用者的瀏覽、生產勞動與非物 質勞動成果出售。

使用者資料商品化

資本主義下的數位經濟時代,信息成為重要的商品之一,在實名制的社交網 站 Facebook,使用者每日共生產 45 億個讚、連結分享 40.7 億與動態消息 100 億 則(Criag,2013.03.31),龐大的資料累積成數據資料庫,而每項數據背後都隱含 高度個人化的意義,也皆為 Facebook 商品化與貨幣化的基礎。Facebook 透過儲 存使用者個人資料與記錄使用者線上行為,蒐集與使用者相關資訊提供予廣告商 進行精準行銷上,其中包含使用者基本資料、興趣、行為等。然而,這些資料的 記錄是透過監視工具的行使達成,根據 Facebook 工程師 Acohido 揭露,使用者 登入帄台即被兩種 cookie 記錄,一者紀錄個人資料與裝置等一般資訊;另一則 用以辨識使用者身份符號,即使使用者未註冊或登出帄台仍會受到 cookie 記錄。

簡言之,Facebook 透過使用者註冊網站之初的使用條款與合約合理化其紀錄、

追蹤行為,並將原屬使用者之資訊出售於廣告商牟利,而且從未清楚說明 Facebook 如何利用使用者資訊。再者,Facebook 於 2011 年推出「動態消息」類 型之廣告,主要利用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展現廣告。此廣告類型並未經過使用者同 意,便將使用者與廣告互動之記錄「直接地」展現於動態消息欄位之中。在此,

動態贊助廣告進行雙重商品化,第一重商品是使用者個人資料;第二重商品則是 出售使用者之間的朋友關係。無論於真實社會或 Facebook 帄台中,這項朋友關 係原屬使用者與朋友本身,透過此廣告型態卻成為 Facebook 牟利之工具,更重 要的是,在此商品化過程中,Facebook 未徵求使用者同意,使用者隱私受到嚴 重侵犯。

「讚」與流量的兌現

Mosco(1996)認為有關收是數據與報告可稱之為模控商品,而在 Facebook

帄台中,「讚」為商品化的重要工具。其一在使用者資料之中,「讚」記錄使用者 喜好並與之分類;其二在粉絲專頁商品化過程中,「讚」作為一項直接出售的商 品,根據不同數量與受眾差別定價出售給廣告商。此外,Facebook 將各項服務 功能整合於帄台之中,其中粉絲專頁開放予各大、小型企業,透過使用者人口變 項、基本資料等製成圖表資訊吸引廣告主進駐,再以演算法控制貼文觸及率,使 得粉絲專頁經營者只能透過付費推廣的方式經營。對使用者而言,「讚」出自於 對人、事、物真實情感,個人資料卻成為商品化下的犧牲品,Facebook 運用合 約合理化記錄與資料利用之行為,使得資本家的權力滲透至線上與真實生活之 中,無論用戶喜好資訊、線上行為、朋友關係、動態貼文乃至於私人訊息,皆落 入資本家的監視與掌控並且予以出售。

勞動商品化

依馬克思(1867)勞動價值理論,透過人的勞動能賦予物品更大之價值。以 使用者資訊此項商品而言,若無使用者進行勞動生產與加工,資料僅是與使用者 相關之數據,而透過使用者勞動生產,方使商品產生價值。Facebook 的勞動形 式可分為實質勞動-瀏覽、實質勞動-生產與非物質勞動三大部分。

瀏覽勞動商品化

過去閱聽人收視之概念,在社交網站中已轉變為瀏覽之形式,單論此瀏覽行 為其包含線上時間的消費與網頁空間之編排。Facebook 之內容主要展現於「動 態消息」欄位之中,尤其以 2011 年加入動態贊助類型廣告之後,動態消息欄位 以內容與廣告混雜,更加速商品化之進行。Facebook 利用 EdgeRank 演算法決定 動態消息欄出現之內容,將此欄位開放給廣告主爭奪,於此 Facebook 所販售之 商品,尌是使用者的「瀏覽」勞動的時間與空間。換言之,使用者付出時間進行 瀏覽勞動,而瀏覽空間與時間卻全數成為商品,提供予廣告主爭相搶奪。然而,

過去商業電視時期,觀眾還有選擇(轉台)之權力,但在當今社交網站中的使用

者卻毫無選擇權,被迫在接收資訊過程中瀏覽廣告,而 Facebook 透過演算法控 制使用者所見之內容,也讓過去網路使用者擁有相對主動權力有所轉變。動態消 息內容為 Facebook 替使用者所篩選,其一控制使用者對真實世界之想像;其二 用於控制廣告露出以提高廣告價格。於此,不僅使用者瀏覽勞動成為商品出售,

更讓 Facebook 控制對世界之想像。

更讓 Facebook 控制對世界之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