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印度之 FTA 政策

第三節 印度主要 FTA 之政策考量

印度近期雖積極洽簽 FTA,但並未如日本、韓國等國家明訂並公開其洽 簽雙邊經貿協定之目標、策略、選擇優先洽簽對象之標準等。28也許印度政 府內部確實擬有類似計畫方針,不過未列為公開資訊以提供其他國家,包括 有意與印度建立雙邊經貿協議之國家,作為擬定推動與印度洽簽 FTA 策略 之參考。

是以,本研究僅能就印度目前已簽署 、談判中以及進行雙邊簽署 FTA 可行性研究之案例中,歸納推論出印度政府在選擇 FTA 洽簽對手國有何共 通之處、其與對手國長期以來雙邊經貿關係為何、簽署之 FTA 通常包含之 事項類別,以及除經貿利益外,選擇洽簽之對象是否協助印度達成其他外交 戰略之目的等。

印 度 的 FTA 政 策 實 乃 置 於 其 近 年 積 極 推 動 之 經 濟 改 革 整 體 戰 略 政 策 下。印度政府陸續推動經濟改革五年計畫,各個五年計畫皆明訂經濟成長目 標,而欲達成此等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即需漸次取消過去對於進出口與投 資活動的嚴格限制。另一與印度 FTA 政策內涵密切相關的背景,則係印度 於 1991 年開始,改變過去不結盟政策,轉而採取經濟自由化及東望政策的 外交經貿架構,為印度近期與他國建立更具實質經貿利益之 FTA 奠定重要 的基礎。因為印度透過東望政策逐步建構其與亞太地區的經濟聯盟,印度第 一階段的主要以東南亞國家作為對象,加強經貿往來;第二階段的對象則擴 展至中、日、韓、澳、紐等亞太地區的國家,而其策略則包括加入 WTO 後 的產業策略轉變、參與東亞經濟整合機制、爭取加入東亞高峰會、參與並主 導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積極發展雙邊關係等;最後,藉此實際推動與南亞、

東南亞、開發中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加強與亞太國家的連結等。

28 Japan's FTA Strategy (Summary),http://www.mofa.go.jp/policy/economy/fta/strategy0210.html,

Economic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ctober 2002。 最後 瀏 覽日 期 :2010 年 12 月

從印度選擇簽署的對手國,以及印度與該國建立雙邊經貿協定的內涵可 以發現,印度與日本、韓國、部分東協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已具 備良好經貿實力之國家簽署 FTA 之策略,主要希望藉由雙邊協議的建立,

提供雙方拓展及深化其經貿關係之誘因,包括降低彼此之間的產品關稅與撤 除非關稅障礙,以拓展印度產品的出口市場;同時以更加開放及廣大的內需 市場,吸引對手國赴印度投資,除彌補國內投資資金的不足和引進國際先進 技術外,也有助印度整體投資環境之升級。

另外,印度亦選擇與部分經濟規模較小之國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

斯里蘭卡、尼泊爾、馬爾地夫、智利等,建立若干區域性如南亞自由貿易協 定、亞太貿易協定,或雙邊的印度-智利、印度-尼泊爾貿易協定。從此等 協議內涵觀察可以發現,協定條文數目甚少、涵蓋經貿合作項目亦少,屬於 完整性程度甚低之經貿協定,由此可以推論印度選擇此等國家洽簽 RTA 或 FTA,主要乃出自鞏固其區域地位之外交戰略目的,而非以期待藉此 FTA 能為印度帶來高度經濟效益為主要考量。

此外,從印度推動雙邊經貿協定發展較消極、緩慢之案例,包括中國、

美國、歐盟等觀察,也可發現印度對於簽署雙邊 FTA 後,需對此等經濟規 模十分強大之對手國之進口產品逐步削減關稅、開放國內市場等作法,仍然 存有疑慮,諸如印度國內產業是否已具備競爭實力、簽署 FTA 可能對其國 內勞動市場產生衝擊等重要問題,皆為印度面對與經濟規模相當強大之國家 推動洽簽雙邊協議時,採取較為消極、審慎的立場之因。

本節以下並就印度近年對於 FTA 及 RTA 之政策轉變,由過去秉持「不 結盟」政策轉為積極尋求與貿易夥伴洽簽 FTA,分析其主要之策略思維及主 要考量。

一、冷戰後國際情勢的改變

印度自 1947 年獨立建國開始,其基本國家政策目標即為確保國家安全 及追求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冷戰期間,印度在尼赫魯總理的倡導之下,採 取「不結盟」政策,但事實上卻和前蘇聯維持密切關係,接受其軍事和經濟 上的援助,並於 1971 年簽訂《印蘇和平友好條約》,印美關係明顯疏遠;

其後,更因美國將巴基斯坦視為對抗蘇聯和中國共產勢力的前線國家,提供 巴基斯坦軍事和經濟援助,導致印美關係降至冰點。

同時期中,印度也與鄰近的東南亞國家交惡。由於意識型態的不同,東 南亞多數國家依靠美國對抗共產勢力,其中泰國、菲律賓是美國在圍堵政策 之下推動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成員,和印度的敵人巴基斯坦結為盟友;緬 甸和印度則因印度支持民主運動,接受緬甸難民,響應國際社會要求對緬甸 實施制裁而關係交惡。

1991 年冷戰結束,前蘇聯垮台,美國成為國際體系中唯一的超級強權,

迫使印度轉變其軍事安全和經濟政策,包括加速軍隊現代化以及發展核武;

重新參與國際事務,尤其是重建與美國和亞洲鄰邦的政治與經濟關係。在和 美國關係方面,2000 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正式訪問印度,標誌兩國關係的改 善;2006 年更在印度尚未簽署核武不擴散條約的情況下,和印度簽署《美 印民用核子協議》,並承認印度是「一個擁有先進核技術的負責任國家」。

292009 年印度總理辛格在訪美期間,稱印度是美國「不可或缺的夥伴」,雙 方誓言強化兩造的經貿關係,並簽署綠色合作協定;302010 年 6 月,美國國 務 院 負 責 政 治 事 務 的 副 國 務 卿 威 廉 ‧伯 恩 斯 於 美 - 印 戰 略 對 話 前 夕 發 表 演 說,並向印度承諾,美國堅決支持印度崛起,深信美印應當建立「最強有力

29 〈美 國默 認 印度 是 第六 核 大國 賴 斯親 自 督戰 核 談判 〉 新華 網 2005 年 7 月 22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7/22/content_3252020.htm。

30

的夥伴關係」。31同年 11 月初,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印度並與總理辛格舉行 高峰會,盛讚印度不僅是新興強權,而是世界強權,同時表示,美印關係將 是本世紀最具特色的夥伴關係。美、印政府態度顯示雙邊關係的好轉,達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在此同時,1990 年代以來,由於全球興起區域結盟,經濟重心逐漸向亞 太轉移,因此印度在地緣政治的考量之下,積極推動東望政策,並把與東協 國家建立密切合作關係視為發展本國經濟,並與世界接軌的一個重要步驟。

東 望 政 策 的 第 一 階 段 是 以 東 協 國 家 為 主 , 加 強 相 互 貿 易 與 投 資 的 合 作 與 連 結;第二階段則擴充至澳洲、中國等東亞國家,除了經貿合作之外,更擴及 安全議題的合作,包括海上軍事演習及反恐活動等。32

在此期間內,印度相當程度地修補了和東協國家間的雙邊關係,包括對 於曾經交惡的緬甸,也因其為連結印度與東南亞最重要的橋樑國家,基於地 理安全戰略考量而重建關係,修築「印度-緬甸友誼高速公路」聯絡兩國,

並協助緬甸開採天然氣。東協國家也樂見印度的參與來平衡東協各成員國之 間的關係及中國在此區域的影響力。在軍事安全上,印度藉由加入各種海上 軍事演習降低單一國家軍事作用的重要性與影響力,而在經貿參與方面也平 衡中國的勢力,不讓其成為在東南亞地區影響力獨大的大國。

二、印度的國家發展策略

在維持著國家安全和穩定發展的同時,印度更希望在國際上建立大國地 位。印度自古以來是個文化大國,擁有豐富的文化和宗教影響力、廣大領土 和眾多的人口,更有不容忽視的核武實力,其戰略地理位置也位於東西方之 交匯點,冷戰時期更成為美蘇兩強政治角力之地,顯示其地理位置之重大意 義。

31 〈美 國承 諾 與印 度 建立 “最強 有 力夥 伴 關係”〉 新華 網, 2010 年 6 月 2 日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6/02/c_13328876.htm。

32 ‘Speech by External Affairs Minister Shri Yashwant Sinha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03 年 9 月 29 日。

基於此一策略,印度在冷戰後廣泛地和其他國家來往,積極參與國際組 織,例如世界貿易組織、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等都有印度 的參與,其也和日本、德國、巴西組成「四國聯盟」,積極爭取成為聯合國 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此一訴求也得到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同程度 的支持。33

但是,就一個大國而言,印度的經濟實力還不夠強大。在過去,擁有強 大的軍事實力、眾多的人口和廣大的領土等「硬實力」(hard power)的國 家可以被視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在現代,文化、政治價值觀、外交政策、

經濟實力等軍事力量以外的「軟實力」(soft power)34被視為一個現代大國 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印度雖然已經被承認為具實力的核武大國,但是其整 體國力還不夠強大,尤其是經濟實力的不足。儘管不藉助經濟手段,國家也 可以藉由其他方式來追求權力和提高其戰略能力,但從長期來看,可持續的 能力必須建立在永續發展的基礎之上,而對印度而言,經濟持續高成長的能 力構成了國家安全和國家實力的基礎,也是印度可否成為大國的關鍵,35因 此,印度積極在國內進行經濟改革,採取市場經濟和務實的對外開放政策;

重視高等教育,積極培育人才,尤其是在高科技、資訊軟體方面的人才。其 外交政策也轉向積極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以利發展經濟,也因此 積極的想要走出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甚 至是歐盟、南美洲國家探討更進一步的經貿合作關係。

33 英 國 跟 法 國 都 已 表 態 , 願 支 持 印 度 擔 任 安 理 會 常 任 理 事 國 , 但 美 國 尚 未 明 確 表 態 。 〈 印 度 任 安 理 會 常 任 國 美 仍 不 表 態 〉 中 央 社 ,2010 年 6 月 2 日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06020010&pType0=aOPL&pTypeSel=0

34 The phrase was coined by Joseph Nye of Harvard University in a 1990 book,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