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叁、產業趨勢發展與中高 齡及高齡者勞動鑲嵌

在文檔中 本期主題 勞動力未來趨勢 (頁 52-57)

永續發展目標觀點下 人力資源提升之內涵分析

至於在勞動力年齡結構變動之分析上,國 發 會(2021)的 報 告 指 出, 在 2021~2030 年 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為 3.0%的假設下,考量 數位科技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效益,整體最終 人力需求預估將由 2020 年之 1,234.4 萬人,

成長至 2030 年之 1,302.5 萬人,平均每年增 加 6.8 萬人或 0.5%,相較 2011~2020 年成長 1.3%減緩。由人力需求的三級產業結構變動 趨勢觀察上,我國在產業數位化轉型之政策導 引下,加上自動化對服務性質工作之人力替代 性相對較低等因素下,預估未來新增的人力需 求仍一如往常多源自於服務業部門。2030 年 的服務業占整體人力的比率預估將持續提升 至 59.6%,農業部門及工業部門占比則相對縮 減,分別降為 4.5%及 35.9%。

下表 1 顯示,工業部門中的製造業續為我 國主要吸納人力的產業,至 2030 年製造業人 力占比預估仍維持約 3 成。隨著未來產業智慧 /數位化革新趨勢,伴隨而來的高效能運算需 求擴增,與 5G 與 AI 科技衍生出的智慧製造、

醫療、農業等諸多應用,及遠距商機的興起,

都進而拉抬相關人力需求。在 2030 年的服務 業部門,預估以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人 力占比擴增最多,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擴 增次之。在我國高齡人口急速成長以及國人預 防保健觀念盛行下,可預期將帶動醫療保健、

老人安養等相關產業發展與相關人力需求的快 速成長。而新興之產業智慧 / 數位革新趨勢,

亦將衍生在產業數位科技導入上的專業技術服 務、諮詢服務等需求,從而觀察可以明確的了 解,帶動整體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人力需 求的高度成長。因此必須積極因應上述產業結

構變革,在人力供需上所產生的變動進行規 劃,如何將中高齡及高齡勞工與相關產業進行 連結與媒合成為重要的思考方向。

叁、產業趨勢發展與中高

本期專題

活動的人;(三)工業機器人、監測技術及識 別技術的獨立發展及整合,逐步實現了生產線 人力替代、自動倉儲系統的普及化,以及目前 各國爭相投入的無人工廠,勞動力的需求也由 大量的生產線勞動人員,轉移到以少量的專業 技術及管理人力來維持生產線的運作。尤以

(二)、(三)點的轉變是否會對中高齡及高齡

就業者產生高度替代的發展,值得持續觀察在 我國所產生的影響。

在數位轉型及科技社會發展創新趨勢下興 起的零工經濟與分享經濟,因為部分平臺勞動 參與門檻較低,也創造出中高齡者與高齡者彈 性與多元化就業參與之空間。馬財專(2017)

之研究指出,此新經濟模式是中高齡者及高

表1 2021~2030 年行業別最終人力需求推估

行業別 人力需求行業結構(%) 結構變動百分點

2020f 2030f 2021f ~2030f

總計 100.0 100.0 0.0

農、林、漁、牧業 4.7 4.5 -0.2

工業 36.7 35.9 -0.8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0.0 0.0 0.0

 製造業 28.4 28.0 -0.4

 電力及燃氣供應業 0.2 0.2 0.0

 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 0.7 0.7 0.0

 營建工程業 7.4 7.0 -0.3

服務業 58.6 59.6 1.0

 批發及零售業 15.4 14.9 -0.5

 運輸及倉儲業 3.8 4.0 0.1

 住宿及餐飲業 7.1 7.4 0.3

 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 2.2 2.5 0.2

 金融及保險業 3.6 3.5 -0.1

 不動產業 0.9 1.0 0.1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3.2 3.6 0.4

 支援服務業 2.5 2.8 0.3

 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 2.9 2.7 -0.3

 教育業 5.4 5.1 -0.4

 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4.0 4.6 0.6

 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0.9 0.9 0.0

 其他服務業 6.6 6.8 0.2

說明: 最終人力需求係指在達到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 3%之前提下,產業發展所需投入之人力,係涵蓋對於本國及外籍工作者之 人力投入需求,非指勞動市場供需交互影響下的就業人數。

註:f表示為推估值。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2021)。

永續發展目標觀點下 人力資源提升之內涵分析

齡、身心障礙者及二度就業婦女非典型勞動力 參與模式工作機會之連結。目前職場中零工經 濟(gig economy)係指獨立勞動者與企業組織 簽訂短期合約,勞動者透過數位平臺在閒暇時 提供服務及獲得報酬。上述平臺及零工經濟因 應科技發展,因而創造出在工作參與上皆具有 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之彈性化特質,其實同時 也創造出中高齡勞工的就業參與空間。在現今 未來產業的連結上,透過資通訊科技接收 / 傳 遞勞務之特性,中高齡與高齡勞工皆可依據自 身需求,進而選擇合宜的平臺工作產生其彈性 接單的多元斜槓人生,然透過上述的連結與鑲 嵌過程,可能必須再進一步強化其職業安全及 其勞動條件權益之保障。

國發會(2021)之分析,從職業別人力需 求推估,若依職業標準分類觀察,面對各行各 業數位轉型需求,未來對於與科技發展相互補 的高階技術人力需求漸趨急迫,使專業人員需 求明顯擴張,2030 年專業人員占整體人力的 比率將提升至 13.6%;相對地,工作性質較具 規則性、例行性與重複性的職業,受科技取代 的可能性將提高,因而減緩甚至減少相關人力 需求,其人力占比將於 2030 年降為 11.4%。

依職務專業分類觀之,由於高齡化時代所衍生 的大量醫療、養護需求,預估未來 10 年將以 醫療及照護相關人員的需求增幅最多,占整體 人力的比率將提升至 2030 年之 6.8%,增加 0.8個百分點最多。研究發現高齡者希望政府 協助提供長期照護機制,幫助高齡者照顧家中 長輩或子女,讓銀髮族得以順利回歸勞動市場

(勞動力發展署,2017)。因此,科技發展所 帶動之數位轉型所需之相關職務,將隨未來數

位科技應用規模而產生擴散效應,在高度缺工 的年代,可預期擴增中高齡及高齡勞工連結高 齡化產業的相關人力需求,亦將是未來重要的 規劃方向。

ILO( 2019)公布「 Work for a Brighter Future」指出,「 人工智慧、自動化和機器人 技術 」等科技進步將會創造新的就業模態,但 在過程中失去工作的,可能恰恰是最未能具 備把握新技能的勞動者,例如較為弱勢的勞 動族群,當然也包含本文的中高齡及高齡勞 工。科技發展促使技能的變化及轉變相當迅 速,促使新技能變動速率增加,在職業訓練 中的訓練資源及科技課程比例,對於中高齡勞 工的導入與連結便更加突顯出其即時性與重要 性。報告分析隨著永續實踐和清潔技術( clean technologies)的採用,綠色經濟將創造數百 萬計的就業機會,但隨著各國縮減其碳密集和 資源密集型產業,其工作機會終將消逝。人口 結構變化同樣深具重要影響性,世界某些地區 的青年人口擴張以及另外地區的人口老齡化,

可能會為勞動力市場和社會保障體系帶來極大 的壓力,然而這些轉變中又蘊藏著新的可能 性,使我們能夠獲得照護並構建包容性且活躍 型社會,也創造出相對就業空間。

ILO在其成立100 週年時,透過許多重要 的宣言和國際勞工公約與建議書,彰顯對於勞 動人權和勞動者權益的重視程度,更對未來 工作世界的轉變給予關注,除了為推動全球 勞動人權保障之外,中高齡勞工需要擴大選 擇,使他們能夠在他們選擇的時候保持經濟活 躍,並創造終身活躍的社會。臺灣地區中高齡 者(45~64 歲 )失業原因中,以關廠歇業或業

國內中高齡暨高齡勞動人力與 未來產業發展趨勢之鑲嵌與結合

本期專題

務緊縮45.17%最多,其次為季節 / 臨時性工 作結束25.40%。勞動部統計資料顯示,45-64 歲中高齡者其失業週期比總體平均失業週期略 長1.29 週,另中高齡長期失業者占了總體長 期失業者的16.80%,高於平均2.92%。可參 考OECD( 2019)高齡化就業政策三項主軸建 議,( 一 )加強對員工建立更長期職涯並繼續 較高年齡工作的激勵措施之外;( 二 )鼓勵雇 主留任( 避免逼退 )和僱用年長員工;( 三 ) 提升員工在面對未來科技社會及新興產業興起 所需具備之就業能力以及因應未來產業趨勢之 專業技能,方能協助中高齡及高齡勞工適應產 業的快速變遷,持續於職場穩定就業。

日本及德國等超高齡國家都積極透過技術 的開發及整合運用,提升勞動效率並創造出更 多的市場價值。國內亦採取相同策略,國內行 政院早於 2015 年便核定「生產力 4.0」計畫,

內容是以「物聯網、自動化、人工智慧及大數 據」等技術的發展及整合運用為核心,目標在 於創造出以人為本的優質就業環境、因應未來 勞動人口減少、提升工作品質、衍生新的就業 機會及提升人在產業活動的重要性。值得特別 關注之重點為,未來推動之「生產力 4.0」所 要求的智慧化,其實並非等於無人化,但自動 化技術的應用勢必取代不需專業知識的重複性 勞動工作。因此,綜觀新興科技產業之發展,

新技術應用所創造出的新工作機會,以及資訊 技能在職場上普及化所造成的基本技能要求提 升,對於現今中高齡及高齡勞工皆是新興的挑 戰,為避免讓中高齡及高齡勞工成為未來新興 產業發展下更為弱勢之族群,在技術與人力運 用之整合思考及各年齡層人力配置便成為重要 的規劃議題。

論及科技社會發展中的數位科技之影響,

陳鼎伊(2020)研究中曾觸及數位轉型對於中 高齡及中高齡者就業的挑戰與機會之探索。

其分析在勞動市場中,AI 的發展將取代職場 中重複性高及專業度較低的工作,將會使勞 工的技能失去原有價值,若同時面臨身體老 化,更會加速其失去工作、工作意願與動機。

其次,企業可能因為對中高齡員工態度、體 力與學習力較弱之顧慮,不願意在轉型過程 中予以培訓或輔助,導致勞工生產力持續弱 化的惡性循環。再者,除了 45 歲以上的勞工,

工作 15 至 20 年之中壯年同樣面臨數位時代 的工作衝擊;未來新興產業的技術及專業性 將更高,唯有透過技能的增進或及轉化方能 協助中高齡及高齡勞工得以與未來產業發展 所釋出的工作機會產生連結與鑲嵌。另外,

有關智慧化轉型可能帶來新生或斜槓職涯之 可能性,例如運用智慧科技優化之職場環境,

得以減少身體因素對中高齡及高齡者工作的 影響;超越時間與空間疆界的電傳勞動工作 模式;在中高齡及高齡者端點協助其學習科 技應用能力以取得新工作,運用新興平臺經 濟進行準創業之開拓與執行之發展。

李健鴻(2018)在「『就業機會的新途徑 』 或是『 勞動保護的新挑戰 』」之分析中,指出 由數位及演算法所支撐出來平臺及零工參與之 新的就業機會。數位科技中的AI熟成技術有助 於中高齡及高齡就業者更快速分析適合自己的 工作、進行職涯(再就業或轉職 )規劃,或可 依據過去工作紀錄與追蹤調查之數據分析,來 評估其在未來新興產業不同職涯選擇所可能存

在文檔中 本期主題 勞動力未來趨勢 (頁 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