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農業雇工市場的過去 及現況

在文檔中 本期主題 勞動力未來趨勢 (頁 70-75)

在過去農村勞動力充足的時期,當農場有 雇工需求時,多以換工或是由農村周圍地區的 剩餘勞動力提供所需的人力。所以長期以來,

農場經營者與雇工之間多以口頭約定方式僱 用,所提供的工作報酬,也僅限於工資(以計 時或計件方式)。因此過去農業工作的勞動條 件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又因為我國農業勞 動需求的特殊性,由於農場規模小,大多數農

場的農業勞動需求多屬臨時性或季節性,所需 勞動力的時間相對零碎,農場經營者因此不會 也沒有必要僱用長期農工,而且農場能提供的 勞動報酬亦不高。對農場經營者而言,傳統的 農業雇工方式相較於其他產業,因不用負擔其 他僱用成本,其僱用成本較低,也間接影響本 國勞動力投入的意願,加上因為在工資不高的 前提下,工作環境又較為惡劣,工作時數不穩 定,亦無勞、健保等基本保障,農業工作的整 體勞動條件不佳,除了農村既有的剩餘人力願 意從事農業工作外,並不容易吸引年輕世代投 入。因此隨著農村人口老化,農家本身勞動力 的減少,同時大幅減少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降 低農村零碎工作的供給,致使農業人力短缺的 問題浮現。

然而在現有的官方資料中,並無農業人 力短缺的具體數據,因此我們將透過行政院 主計總處人力運用調查的資料,分析過去 40 年農業雇工的就業人數及其薪資水準的變化,

以期能針對農業雇工的市場有初步的了解。由 於過去以農業雇工為職業者的人數較少,政府 的官方統計資料在 2010 年之前並沒有特別針 對農業工作者的職業類型進一步分類,因此 沒有單獨農業雇工的職業分類。所以,我們 利用調查中問卷的工作型態變數,將 2010 年 以前的樣本進行重新分類,以調查抽樣的擴 大數估計農業雇工的就業人數及薪資3。因為 行政院主計總處之人力運用調查從 1978 年開 始,所以本節資料分析的範圍為設定在 1978 年至 2019 年。

3 實質薪資的計算是以GDP消費支出平減指數平減。

本期專題

因分析的資料期間較長,農業工作者的樣 本較少,因此我們將分析期間分為每5 年一個 期間4,並將從事農業工作者的身分,依其受 僱狀態分為雇主、自營作業者、被政府僱用 者、被私人僱用者,及無酬家屬工作者。由 於農業工作者的年齡及教育程度是影響其勞動 供給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將依照農業工作者 的年齡5及教育程度6,分別估算各類身分農業 工作者的人數,在過去40 幾年來的變化,並 在估算時以樣本擴大數加權。

一、農業工作者工作型態與年齡

我國農業工作者依年齡及工作身分的人數 隨時間的推移呈現相當的變化,如表1 所示。

在1978~1984 年期間,農業工作者中自營作 業者之人數最多,大約有68 萬人,而無酬家 屬工作者約有37 萬人,兩者共計105 萬人,

自營作業者與無酬家屬工作者兩者工作身分比 較接近代表一般狹義的「 農民 」定義,如表1 之(a)部分所示。自營作業者年齡分布主要集 中在35~64 歲,其中45~54 歲占比最高,約 近3 分之1。而無酬家屬工作者年齡分布主要 集中在15~44 歲的年輕族群,其中15~24 歲 與25~34 歲各占超過4 分之1,顯示在1980 年代初期,農業工作者中的「 農民 」年齡仍 以青壯年占大多數。在同期間,工作身分為 雇主者約有1 萬1 千人,受私人僱用者則有 約17 萬人,雇主的年齡分布與自營作業者相 似,以中高齡為主;而受私人僱用者年齡分布 則與無酬家屬工作者相似,但年齡分布略為年

長,25~54 歲之青壯年為主,其中25~34 歲 與35~44 歲各占超過4 分之1。

若時間往後推移10 年,在1995~1999 年 期間農業工作人數大幅減少近40 萬人至86 萬 人,減少幅度達31%,如表1 之( b)部分所 示。這段期間臺灣經濟快速發展,農業工作 人口大幅外移,相較於1978~1984 年期間,

自營作業者減少約17 萬人,其年齡分布開 始呈現老化的現象,45~64 歲占約6 成,其 中55~64 歲占比最高,更接近4 成。而無酬 家屬工作者隨著年輕世代的外移至非農業部 門工作,留下年長者,因此年齡分布亦開始 出 現 老 化 的 跡 象 ,由 1978~1984 年 期 間 至 1995~1999年期間,15~24 歲占比由近27%

下降至近8%; 而55~64 歲則由近8%增加至 23%。同期間,被私人僱用者人數則縮減一半 至約8 萬人,顯示農業部門工作人數在1990 年代開始大量萎縮。

然而,農業工作人數的萎縮仍持續中,

在2005~2009 年期間,農業工作者人數減少 至55 萬人,如表1 之( c)部分所示。相較於 1995~1999年期間減幅高達36%,其中自營 作業者人數繼續下降至約33 萬7 千人,而無 酬家屬工作者則減少至約13 萬3 千人,減幅 分別為34%及47%。「 農民 」此時已全面高齡 化,其中自營作業者年齡55 歲以上者占比約 為55%,65 歲以上者高達約21%;無酬家屬工 作者年齡45 歲以上者占比超過6 成,65 歲以 上者亦有13%。同期間,被私人僱用者人數減 少幅度較低,從約8 萬人下降至約7 萬人,下

4 除了第一個觀察期間為 1978~1984 年,共 7 年外,其餘都是每 5 年一個區間。

5 年齡以每 10 年為一組共分為 15~24 歲、25~34 歲、35~44 歲、45~54 歲、55~64 歲以及 65 歲及以上。

永續發展目標觀點下 人力資源提升之內涵分析 農業人口老化與農業移工需求

表1 農業工作者人數—依年齡、工作身分及期間

Part(a):1978~1984

年齡 雇主 自營作業者 被政府僱用者 被私人僱用者 無酬家屬工作者 合計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15~24 219 1.88 17,128 2.50 1,422 7.91 22,826 13.36 100,172 26.72 141,767 11.25 25~34 1,991 17.11 97,936 14.31 2,850 15.86 44,862 26.25 100,320 26.76 247,959 19.68 35~44 2,845 24.45 174,665 25.51 4,034 22.44 46,295 27.09 73,309 19.56 301,148 23.90 45~54 3,399 29.21 221,361 32.33 5,659 31.48 37,478 21.93 69,920 18.65 337,817 26.81 55~64 2,656 22.82 151,882 22.19 3,622 20.15 17,693 10.35 29,061 7.75 204,914 16.26 65~ 528 4.54 21,616 3.16 388 2.16 1,719 1.01 2,048 0.55 26,299 2.09 合計 11,638 100.00 684,588 100.00 17,975 100.00 170,873 100.00 374,830 100.00 1259,904 100.00

Part(b):1995~1999

15~24 0 0 2,490 0.48 147 2.94 3,452 4.34 19,488 7.62 25,577 2.97 25~34 1,169 14.25 37,413 7.29 589 11.78 15,387 19.37 59,255 23.18 113,813 13.21 35~44 2,863 34.89 104,320 20.32 1,142 22.83 23,379 29.42 56,529 22.11 188,233 21.84 45~54 2,576 31.39 125,805 24.50 1,400 27.99 20,548 25.86 50,266 19.66 200,595 23.28 55~64 1,407 17.15 188,292 36.67 1,542 30.83 14,756 18.57 58,794 23.00 264,791 30.73 65~ 191 0.33 55,101 10.73 182 3.64 1,933 2.43 11,341 4.44 68,748 7.98 合計 8,206 100.00 513,421 100.00 5,002 100.00 79,455 100.00 255,673 100.00 861,757 100.00

Part(c):2005~2009

15~24 0 0 1,024 0.30 0 0 2,395 3.46 4,967 3.72 8,386 1.52 25~34 771 9.98 12,760 3.79 493 13.71 10,278 14.84 18,234 13.67 42,536 7.73 35~44 2,135 27.63 48,691 14.47 1,318 36.65 17,679 25.53 28,357 21.27 98,180 17.84 45~54 2,975 38.50 90,174 26.79 1,142 31.76 23,333 33.70 30,868 23.15 148,492 26.98 55~64 1,416 18.33 114,752 34.10 622 17.30 12,561 18.14 33,494 25.12 162,845 29.58 65~ 430 0.56 69,141 20.54 21 0.58 3,001 4.33 17,426 13.07 90,019 16.35 合計 7,727 100.00 336,542 100.00 3,596 100.00 69,247 100.00 133,346 100.00 550,458 100.00

Part(d):2015~2019

15~24 0 0 1,367 0.42 0 0 4,714 5.58 8,801 6.67 14,882 2.68 25~34 82 0.90 12,100 3.70 67 2.73 18,014 21.32 22,566 17.09 52,762 9.50 35~44 1,282 14.10 36,462 11.15 354 14.44 16,832 19.92 26,374 19.97 81,017 14.59 45~54 3,464 38.09 87,113 26.64 725 29.58 23,347 27.64 26,917 20.38 141,195 25.43 55~64 2,978 32.75 119,249 36.46 1,305 53.24 18,202 21.55 30,374 23.00 171,528 30.90 65~ 1,288 14.16 70,764 21.64 0 0 3,374 3.99 17,015 12.89 93,746 16.89 合計 9,094 100.00 327,055 100 2,451 100.00 84,483 100.00 132,047 100.00 555,130 100.00

本期專題

降幅度為13%。由此可見在這段期間,由於自 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工作者人數大幅減少,加 上又高齡化,農家自身能提供的勞動力逐漸減 少,因此對農業雇工的需求開始產生變化,對 雇工的依賴程度增加,使農業雇工的就業人數 下降幅度較小。

在最近的2015~2019 年期間,農業工作 人數已經沒有繼續下降,相較2005~2009 年 時期反而有略為增加5 千人,如表1 之(d)部 分所示。自營作業者人數略減1 萬人,但無酬 家屬工作者人數則幾乎沒有變化,但兩者年齡 分布變化卻有明顯的不同,前者年齡仍持續老 化,但後者年齡15~24 歲及25~34 歲的比例 確有明顯的增加,可能反應年輕世代從農人數 增加的契機。另外,比較特別的是被私人僱用 者的人數,相較於2005~2009 年期間增加近1 萬5 千人,對比雇主人數的增加及高齡現象,

顯示臺灣農場的運作模式可能出現了一些轉 變,越來越多的農場經營者(可能是雇主或自 營作業者 )可能尚有能力經營農場,但農場家 庭成員自身能提供的勞動力有限,因而需要仰 賴從農場外僱用的勞動力,造成農業雇工的人 數呈現增加現象,且年齡分布逐漸年輕化,特 別是25~34 歲的比例從2005~2009 年期間約 15%,增加至2015~2019 年期間的21%。

二、農業受僱者人數與薪資

在圖1 中,我們呈現農業工作者中受私人 僱用者的人數及其平均時薪對數,在1990 年 代末期之前,農業雇工人數與其平均薪資隨著 時間呈現反向的趨勢,由於在任何一個時點 上,農業雇工的就業人數與其薪資水準是勞動 市場均衡的結果,也就是說在1990 年代末期 之前,由於農業雇工薪資上漲,但就業人數

下降,我們可以推論農業雇工市場處於勞動供 給減少,同時伴隨著勞動需求的減少或增加。

但從1990 年代末期至2000 年代中期,農業 雇工的就業人數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雖然速 度較為緩和,同時間薪資水準亦呈現下降的趨 勢,表示在這段期間農業雇工市場處於勞動需 求減少,而勞動供給可能減少或增加的情況。

從2000 年代後期開始,農業雇工的薪資開始 逐漸地提高,農業雇工的人數呈緩慢增加的現 象,代表這段時間農業雇工的勞動市場處於勞 動需求增加,而勞動供給減少或增加的情況。

當農業雇工市場的勞動需求增加,但勞動供給 沒有同步增加,或甚至減少,將在短期形成勞 動力的短缺現象,長期市場機制將引導農業雇 工的薪資上漲。

農業雇工的勞動供給將受到非農業部門薪 資水準的影響,在圖2 中我們呈現1978~2019 年間農業與非農業部門受僱者之實質月薪資趨 勢,由於農業雇工若欲進入非農業部門工作,

其從事的多為非技術工作,因此在非農業部門 中受僱者只包含低技術勞工。整體而言,非農 業部門受僱者薪資較農業部門為高,農業與非 農業部門受僱者的實質薪資在1990 年代中期 之前呈現同步上漲的趨勢,兩者之間的差距也 不斷擴大。而在1990 年代中期之後,兩者的 實質薪資卻呈現緩步下降的趨勢,農業部門受 僱者實質月薪下降的幅度高於非農業部門,直 至2009 年金融海嘯之後,非農業部門薪資開 始反轉逐漸上漲,但農業部門上漲的時間點,

則較非農業部門晚2 年。在2010 年代,2 者 實質月薪呈現緩步增加的趨勢,尤其是農業部 門的受僱者實質月薪在2016 年後呈現較明顯 的上漲。

永續發展目標觀點下 人力資源提升之內涵分析 農業人口老化與農業移工需求

為了探究農業與非農業部門受僱者的相對 薪資差距變化,並去除工時的影響,我們計算 非農業部門與農業部門時薪對數平均差距,如 圖 3 所示。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的薪資差距 從 1970 年代末期開始,逐漸增加至 1990 年 代中期,兩者時薪對數差距增加 0.15,若不 考慮 1990 年代末期至 2000 年代初期的大幅 波動,農業與非農業部門的薪資差距持續增加

至 2000 年代末期,2 者時薪對數差距增加至 0.2,之後又在 2010 年代中期下降至 0.15,近 期兩者之間的差距又有開始增加跡象。農業部 門受僱者的報酬一般除了薪資外,並不如非農 業部門年終獎金及其他非薪資如勞健保、職災 保險、勞退等福利。因此,當兩者薪資差距增 加,意味著從事農業與非農業報酬的實質差距 可能更大。非農業部門相對農業部門的薪資差 圖2 農業與非農業部門受私人僱用者之平均月薪,1978~2019

註:非農業部門受私人僱用者僅限於低技術工作者,低技術工作者之定義為 2010 年 5 月修正之「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 類」中,職業代碼為 50 以後之職業類別。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運用調查,1978~2019 年。

圖1 農業受私人僱用者之人數及其薪資,1978~2019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運用調查,1978~2019 年。

在文檔中 本期主題 勞動力未來趨勢 (頁 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