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的農業組織:農會與產銷班的發展與變革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台灣的農業組織:農會與產銷班的發展與變革

為了能更深入了解地方農業型組織與其成立農村酒莊的過程,本節希望針對 農會以及產銷班的部分做一個組織發展、變革及功能的完整性的整理與回顧,以 供以下章節之分析使用。

一、農會組織的發展與變革

以下是以劉怡君 1998 年的論文為基礎,參考其對於農會四個發展階段的分 類時間點,最後再加入我認為應有的第五個階段,補充修改完成。

(一)、台灣光復前之農會發展

台灣地區農會組織,其前身是日據時期的農業會,而農業會是由農會系統(含 農會及畜產會)及產業組合(含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等產業組合)合併而成(郭 敏學,1984)。

日據時期,台灣的佃農為了要集結在一起,共同從事拓殖的墾荒的工作,以 增加生產收益,同時確保耕作權並向地主要求減租,因此於 1900 年在台北的三 角湧(今三峽地區)成立全台第一個農會,其以政治性訴求為主要功能的意味濃厚。

但是這個時候農會組織並無法律的地位,日本政府為了加以監督並且輔導,到了 1908 年期公佈了「台灣農會規則」以及「台灣農會規則施行細則」,正式賦予農 會明確的法人地位,對於農會的經費來源、法律地位、事業組織及會員的產生都 有明確的規定,並且規定農民不得自行設立農會,應由官廳主動的來組織農會,

變成了一種半官方的組織,其功能以農業推廣以及生產技術指導為主(劉怡君,

1998;蔣書誥,2007)。

到了 1943 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為了加強控制農產品的供需,在 1944 年先後公佈了「台灣農業會令」以及「台灣農業會令施行細則」,將所有農業團 體如台灣農會、州廳農會、畜牧組合、街庄產業組合、青果組合、米穀組合、肥 料配給組合等併入以農會為主的台灣農業會,並以行政區域為各級農業會的組織 區域。這時農業會主要的業務是以推廣、信用及倉儲米穀為主,供銷業務不發達。

因綜合了所有農民組織的業務,包括農特產品的生產與改良、扶植農民從事農村 作業、農業資金的放貸與儲存等,而具有政治、技術推廣、經濟的性格(劉怡君,

1998)。

(二)、光復後至改組前(1945-1953)之農會發展

台灣光復之後歷經農業會以及合作社的分合,出現了組織成員與業務的分工

20

(三)、農會改組後至農會法公佈前(1953-1974)之農會發展

台灣農會的發展經過前面數年的混亂期至民國四十三年改組後,整個組織的

21

(四)、農會法公佈後至農會地位衰弱(1974-1990)之農會發展

為了減緩台灣農業衰退的情況以及農會營運的問題,在民國六十一年及六十

22 手段(丁文郁,1996;蕭崑杉、俞玫妏,2004)。廖坤榮於 2004 年提出的文章中,

也表示由於台灣農會長期在地深耕所發展出來的獨特組織型態與成員關係,而擁 有「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內涵,其對農村現代化之公共政策有正面意義(廖 坤榮,2004)。

23

近年來,台灣的國民所得逐漸提高,另外配合周休二日的實施,鄉村地區的 觀光休閒旅遊逐漸的興起。2002 年開放 WTO 的農產品進口後,鄉村地區的產業 開始思考轉型,而當大家朝向精緻農業或休閒農產的方向前進時,大家似乎又可 以看到農會參與在鄉村中的身影,甚至還有一些地方是有農會為地方產業的經營 主體,進行行銷以及宣傳的工作,也展現了台灣農村令人驚艷的生命力(林詩音,

2007;蕭崑杉、俞玫妏,2004)。

因此,未來農會不應有存廢的抉擇,而是如何改革與組織再造的政策考量,

這個百年老店如經適當的改革,未來應仍能在台灣農業部門轉型與農業發展中持 續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下圖 4 是我自行依據農會歷年來的變革,畫成一個概念性 的簡圖,表達農會整體興衰的過程,並探討未來農會與農業是否能藉由發展精緻 農業的方式,來達到農會以及農業的轉型,創造下一波農會的興起機會。

圖 4 台灣農會興衰過程之概念示意圖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二、產銷班組織的發展與變革

台灣農業產銷班組織最早源起於民國四十一年,政府為推廣農業的相關技術,

因此在農會組織內的農事小組下設置「農事研究班」,從事相關的推廣相關業務。

而後其又陸續更名為「共同栽培班」以及「共同經營班」等,直至民國八十一年 農委會頒訂「農業產銷經營組織整合實施要點」,將產銷班獨立於農會組織之外,

並於民國八十二年正式將其組織名稱取為「農業產銷班」,專門處理農產品方面

24

的生產與運銷業務(林勝彬,2002;孫文章、徐菱松、李謀監,2000)。

農業產銷班正式定名後,其處理的業務範圍以及組織運作情形也逐漸明確。

25

唯研究中也提到,要能夠產生生產以及運銷上的附加價值,除了領導者本身 要具有一定的經營能力外,組織內的氣氛以及信任度也應達到某種契合的程度,

這可能也說明了為什麼不同的產銷班組織會有不一樣表現的原因,而應用在本研 究中,似乎也可某種程度的解釋不同產銷班型的酒莊為什麼會有不同表現的原 因。

三、農業型組織的發展方向與農村酒莊設立之關係

由上述對於農會以及產銷班組織的文獻整理與回顧,可以初步的了解這些農 業型組織隨著台灣整體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動,而所作的組織上以及功能上的改變。

在解釋其與設立農村酒莊之間的關係時,可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發展契機是因為台 灣加入WTO的因素,迫使的農產相關產業勢必要做出一些回應的動作(雖然農村 酒莊的推行最早是起源於九二一的震災輔助,後將詳述),而成立酒莊以提升農 產的價值並且帶動地方觀光發展的模式,就成為了某些農會或是產銷班所採取的 途徑,以此來部分的解釋這些農業組織當初投入的契機。

另外比較值得注意特別的是,農會因為信用部的問題以及陳水扁執政時的打 壓,使得其所面臨的轉型壓力又比產銷班還要來的大,而這可能也變成了迫使他 們必須思考產業產轉型的重要動力。

藉由此節對於農會以及產銷班的組織變革以及功能的回顧,讓筆者更加的掌 握了這些農業型組織的運作狀況以及特性,進而在探討其成立農村酒莊的過程上,

可以擁有較多的知識以及分析能力,而這些農業型組織是如何成立農村酒莊的過 程,也將在第四章詳述。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