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鋼鐵產業介紹與個案公司分析

第三節 台灣鋼鐵產業環境

鋼鐵產業號稱國家工業之母,從鋼鐵的消耗量可以研判出一個國家工業化 程度;在台灣鋼鐵是以自給自足為原則,其中之扣件產品因品質優良,行銷全 球。而依賴鋼鐵工業生存的相關產業更是不計其數,國內鋼鐵結構有幾項重點:

1. 絕多數原料仰賴進口,所以原料出入之通路規劃極重要。

2. 上下游關係緊密,相互依賴及成長。

3. 上游是寡占市場,負有市場供需分配的責任。

4. 整個產業價值鏈是否能獲利,取決於下游最終產品的價值。

5. 煉鋼業產品為扁鋼胚及大小鋼胚合計稱為粗鋼;總體而言,上游粗鋼產量仍 無法滿足下游市場之需求,但欲提昇產能卻遭到諸多限制。

6. 軋鋼業產品為鋼板、熱軋、冷軋、鍍面、鋼筋、型鋼、及棒線等合計稱為鋼 材。鋼鐵加工業鋼板包括鋼結構、造船、石油管線、機械類;熱軋鋼捲包括汽 車、油管、貨櫃、冷軋原料;冷軋鋼捲、鍍面鋼捲包括汽車、建材、3C 及 IT 產業;棒鋼線材包括汽車、手工具、鋼線、鋼纜;鋼筋用於建築業;型鋼用於 建築結構、機械結構。其中汽車、家電、機械及 IT 等屬終端產品行業,為附加 價值最高者。

以下是國內相關產業簡化示意圖,限於版面刻意忽略部分連結(資料來源:本 研究整理):

二、台灣鋼鐵產業併購所遭遇的困難

由於大陸臨近台灣,產業互動與市場競爭相當劇烈;研究台灣鋼鐵產業併購 問題絕對不能忽視新崛起的大陸鋼鐵市場的影響力,台灣鋼鐵產業環境與大陸最 大的差異是:

1. 市場規模不足

台灣島內粗鋼雖仍不足,但市場亦無法容納 3000 萬噸級的鋼廠,造成既有 或未來的鋼廠想利用本地的公司整併成世界級的鋼鐵公司有其執行上的困難;與 大陸鋼廠的差距將日行愈遠,未來若想有所突破只有冀望尋求國際發展。

2. 產品線無法達到經濟規模

由於鋼廠上下游的分工相當緊密,當市場不足、生產規模不夠時,產品的廣 度與深度都會受限,其結果勢必壓縮到某些產品的發展空間與國際競爭力及國際 談判力量。

3. 缺乏政策性引導

大陸有國家政策計畫性的引導,並訂下長遠鋼廠合併的發展目標,國內相當 欠缺宏觀性的政策支援。此外,對競爭對手而言,台灣鋼廠本來有機會利用跨海 併購機會來促進成長,但受限於兩岸政策,致令同文同種下最有機會擴大規模的 優勢,也因政治因素而錯失良機。

4. 無自有礦源

台灣缺乏煉鐵用天然礦源,所有原料仰賴進口,受限於產地礦商與海運交通 運輸及油價與原物料,長途的運輸成本、是國內鋼鐵業的心頭之痛。

5. 勞工成本

台灣的勞動成本雖然比日、韓等國低,但相較於東南亞新興國家仍然偏高。

6. 企業組織形態不同

由於台灣是靠中小企業所建構的經濟體系,中小企業習慣單打獨鬥,整合不 易。由於併購工作是一個極需國際談判人才的團隊組合,在全球化浪潮下國際整 併人才不容易依賴中小企業取得。C 公司擁有國內鋼鐵業最多人才庫,本來有機

會起帶頭作用,可惜由於過去曾因投資挫折的陰霾,促使 C 公司對尋求外部成 長策略長期採取裹足不前、保守以對的態度。

7. 用地取得不易

煉鋼廠由於對原料依賴甚深,台灣幅員有限,無法提供適當的煉鋼用地。尤 其進出口原料、成品的碼頭都不易取得。當國內沒有發展機會時,應在國際間找 尋商機,坐困愁城絕非善策,“The world is flat. ”作者 Friedman(2005)在第一章 開宗明義就說「我正睡大覺,好多工作都外移了。」C 公司這幾年來在競爭策略 有必要思考是否睡過頭了?

8. 環保問題

全球溫室效應的關係,及環境控管問題使得國內鋼廠的經營與新建申請更加 不易通過環保評估,更嚴重的是台灣某些環保訴求過度理想化,增加業界經營困 難度。當政府態度搖擺不定時,廠商就無法訂出長期競爭策略。

9. 國際化程度不足

2007 年 C 公司股價雖然創下 17 年來的新高紀錄,但是比起鄰近競爭對手韓 國浦項,仍然相對偏低。股價背後所隱藏的國際併購大戰、原料資源搶奪戰,鋼 鐵業策略聯盟,顯示國際鋼廠正步入強者恆強的結盟整併風潮,反觀國內鋼鐵業 仍僅在島內作生存利益爭奪戰,身為業界龍頭的 C 公司難辭其咎。當浦項製鋼、

寶鋼都已投資佈局原料礦場時,C 公司才僅做好熱身運動。

第四節 C 公司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