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概念界定與文獻檢閱

第三節 台籍國軍之歷史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第三節 台籍國軍之歷史背景 一、 國共內戰中的台籍國軍

國共內戰,我方觀點稱之「戡亂時期」,共產黨則稱之為「解放戰爭」,雖然稱呼與 分期不盡相同,國共內戰較大規模的戰役超過百次以上,兩軍接觸與磨擦則超過千次以 上,雙方死傷人數都超過百萬以上,交戰地區擴及全中國,動員人力物力不計其數。29 1948 年國共內戰死傷最為慘烈的一年,內戰中最為重要的東北、徐蚌、華北的三大 戰役。30這三大會戰結束後,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喪失殆盡損失慘重,也使得國民黨在大 陸的統治逐漸逆轉。最終 1949 年年底國民黨退守至台灣,形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 和國雙方隔海分治的態勢。

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政府一方面進行軍事的復員,即軍隊的編遣;另一方面又繼 續徵兵,台灣有一些青年投入國共內戰之列。約有一、二萬名的台灣青年,被送往中國 大陸參與國共內戰,卻因國軍戰敗政府遷台,使得這些台籍國軍被俘虜下放勞改、收編 為解放軍,或是逃散滯留大陸的情況,而這群滯留大陸的台籍國軍,因兩岸在政治上的 對峙,使得原本是道地的台灣人,卻被無情的曲解為大陸同胞,而處在兩岸冷戰中的灰 色地帶。隨後,1987 年國民政府因人道上的考量開放返鄉探親,這群少數能幸免於難 的老兵得以回台,卻又遭到國民政府的漠視,台籍老兵承載著時歷史的無奈,更無法得 到應有的歷史定位。

二、 國民政府在台募兵

1945 年國民黨政府下令國軍第 70 軍在 10 月 5 日於浙江寜波集結完畢,整個部隊在 美軍的掩護下,10 月 17 日由柯遠芬參謀長率領在台灣基隆登陸,並逐次向宜蘭、台北、

淡水、新竹等地推進。接著同年 11 月, 62 軍在越南海防集結完畢後,於 11 月 18 日

29 林桶法,2003,《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流產的「和平統一」〉。頁 14-17。

30 國共內戰中最為最重要的三大戰役,兩岸記載稱呼不同,大陸官方依序稱之:遼瀋、淮海、與平津會 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至 26 日,分成三個梯次抵達高雄,隨後也向屏東、台中、嘉義推進。31後來也有部分的 軍隊與特務團陸續的抵達台灣,仍以 70 與 62 軍為主要的接收部隊,而當時的台灣青年 被招募入伍也以這兩支部隊為主。其他入台的軍隊分別是人數較少的海軍技術員兵大 隊、錙重兵汽車第 21 團、國軍整編 21 師、台籍日軍滯留中國大陸者、以及其它少數技 術人員。

70 軍在抵達基隆後,軍部設在台北以負責台北、桃園、新竹、宜蘭一帶防務。62 軍軍部設在台南,以負責嘉義、台南、高雄一帶防務。同時國民政府也達下達命令,令 70、62 軍來台灣進行整編補充兵員。1946 年 6 月 70 軍與 62 軍縮編成整編 70 師與整編 62 師,共募得一萬五千多名台灣兵,於年底送往大陸參與國共內戰。32國軍第 70 師與 第 62 師奉命赴台接受日本投降期間,隸屬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管轄。

國民黨政府軍隊進駐台灣各地之後,便開始在當地召募台灣青年參加軍隊。但台灣 在光復之初,為使軍民得到充足的休養,加上台灣當時屬於內戰中的「非戰區」,而准 予台灣各地停止徵兵。直到 1949 年後,政府退守來台,才又全面恢復徵兵制。因此在 1945 年到 1949 年期間,台灣是特准免徵兵的地區,當時國民黨在台灣則是以「募兵」

的名義來召募志願士兵。

國民政府軍的招募方式,主要是使用一些言詞當作欺騙的手段,並以誘惑條件來達 成目的:

1. 煽動的文字:從水深火熱中的日本解救出來、重回祖國的懷抱、愛國精神的表 現、或以當兵為榮的詞彙。

2. 誘人的條件:以二、三千元台幣的待遇(但到大陸才知是法幣);退役後可以 轉任到政府公家機關繼續服務。

3. 欺騙的手段:入隊服務時間 2 到 3 年便可退伍(但當時並無退除役制度);模 糊的字眼與名義,如:用員工取代士兵,蒙騙台灣青年加入;可以免費學中 文-北京話,以期望未來可謀得好職業;部隊只駐守台灣本島,絕對不會外

31 花逸文,1991,《國共內戰中的台灣兵:台籍國軍回憶錄》,〈四十年蒼茫異鄉夢〉。頁 14-17。

32 許昭榮,1995,《台籍老兵的血淚恨》,〈接收台灣的國民黨軍隊〉。頁 25-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民黨政府在台灣欺騙、逼迫多少台灣青年送往中國大陸參與國共內戰?戰死傷亡人數為 何?返台定居的人數為何?政府至今從未對外公布過。相信政府本身都沒有明確的數據 資料。因此,除非政府決定負起還原歷史的真相,或是由政府成立「台籍國軍真相委員 會」,逐一徹查自 1945 年台灣光復至 1949 年國府撤台為止,由各地級戶政系統查證當 時台灣民眾因「兵役」遷出原鄉者、與「非政治」性因素的失蹤人口,開放事件相關的 民眾出面登記,加以統計篩選後公布確實的數字。39同時政府的領導者必需負起歷史的 責任,出面或提供相關歷史的文獻與史料,坦承並說明歷史事件的經過與過程,還原歷 史的真相,促進國家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給予當事人歷史的定位和基本人權的尊重。以 符合台籍老兵、及其親屬遺眷、或社會大眾的期待與盼望。

三、 國軍募兵與二二八事件-清鄉

1947 年 2 月 27 日下午,在台北市大稻程因查緝私菸,毆打女攤販林江邁及流彈誤 傷旁觀者陳文溪致死的血案,引起台灣民眾的不滿與憤怒,最終爆發了大規模民眾反抗 國民政府事件。2 月 28 日,民眾要求政府出面解釋未果,數千名群眾集結於長官公署 前示威請願,過程中衛兵無預警向民眾開槍,使得台灣人民情緒更加氣憤,便開始大規 模的聚集民眾,轉往開始毆打外省人,以及到處破壞各地的建設,局勢全面的惡化。政 府方面,警備總司令部發佈緊急臨時戒嚴令,並派遣武裝軍警掃蕩整個台北市區,大規 模的開槍射殺街頭民眾40。此事件一發生,便引起台灣各地民眾的反抗,不斷的發生民 眾與政府的流血衝突,與武裝部隊鎮壓民眾的事件。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光復初期,一 方面蔣介石忙於調派精銳部隊赴東北等地受降;另一方面因陳儀考量黨內派系惡鬥問 題,特別向蔣介石請調由廣東與福建保安團所改編的 62 軍與 70 軍,該軍戰鬥力、軍風、

與紀律較為不濟,來台之後進行補充整編成為兩個師,於 1946 年年底全數調往中國大 陸參與國共內戰。而接替台灣防務工作應是兩個師的軍力,然實際到達台灣惟 21 師下

39 許昭榮,1995,《台籍老兵的血淚恨》,〈接收台灣的國民黨軍〉。頁 15。

40 褚靜濤,2011,《二二八事件研究》(上),〈二二八事件爆發〉。頁 226-2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轄的一個獨立團、41一個工兵營、與三個要塞守備大隊,總人數僅有 4,976 名;如再加 上憲兵與警備總部,可視為戰鬥部隊人數僅有 13,334 名。42因此,防守兵力嚴重不足,

也是導致二二八事件一發不可收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二八事件後,陳儀致電蔣介石要求增援軍隊抵台鎮壓,3 月 5 日,蔣介石下令允 准派兵實施綏靖清鄉,調派國軍整編 21 師部隊赴台鎮壓,陳儀下令全台戒嚴,馬上全 面展開綏靖屠殺和清鄉掃蕩的工作,針對社會士紳、偏激知識分子、台共人員等,整肅 可能反對政府的異議分子。43在此敏感的時期,國軍隨意逮捕任何對象,因此也給了國 民黨軍隊「強迫」、「拉伕」的最好機會。44另外,也有少數台灣青年,參與了二二八事 件過程,為了躲避清鄉的迫害,便加入當時整編 21 師之中。直到 1947 年 9 月,整編 21 師才奉調至大陸作戰。

四、 台籍國軍參與國共內戰的相關戰役

根據 1946 年 2 月 14 日,由美國馬歇爾、中共周恩來、與國民黨張群,三方組成「三 人軍事協議」之會議,共同討論國軍陸續進行整編議案,決議在 2 月 25 日通過後國軍 整編將各軍縮編為師,兵力裁減三分之一。45由駐守台灣的 70 軍與 62 軍的整編情況如 下:

從 35 年 6 月 26 日開始,70 軍整編為 70 師,70 師下轄 139 旅和 140 兩個 旅,分別由原來的 75 師和 107 師所編成。

到 6 月 30 日改編完成之後,有官佐 472 名編餘,士兵 2536 名編餘,這邊編 餘的官兵有的轉到其他單位,有的辦理復員回鄉。

62 軍原來下轄 95 師、151 師和 157 師三個師。奉命裁減三分之一,整編為

41 接替台灣防務原是 21 師與 205 師,但因國共內戰戰事告急,僅由 21 師下轄的一支獨立團來台。該軍 士兵人數共有 2,927 名,因此 21 師充其量只是一個團的軍力。

42 曾慶國,2008,《二二八現場:檔案直擊》。頁 19-22。

43 張炎憲等執筆,2006,《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南京決策階層的責任〉。頁 154-158。

44 許昭榮,1995,《台籍老兵的血淚恨》,〈生為台灣人的悲哀〉。頁 19-22。

45 姜克夫,2009,《民國軍事史:第四卷》(上),〈國民黨軍隊發動全面進攻,中共軍隊實施戰略防禦〉。

頁 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師。原來三個師番號則改為旅。

62 軍整編在 7 月 15 日完成,95 師則在 8 月 15 日完成整編。46

1947 年 3 月,整編 62 師恢復國軍第 62 軍番號,原轄各旅依次恢復原國軍第 95 師、

第 151 師、第 157 師番號,隸屬華北剿總司令部第 17 兵團。1949 年秋,國軍再進行重 新編組,整編 70 師改為 70 軍。原 139、140 旅,整編為 139 師。下轄 32、96、139 師。

47

在國共內戰全面展開後,1946 年 7 月整編後的 62 師開始在高雄港集結,準備內調 參與國共內戰。至 9 月 14 日為止,62 師共分 9 次協同部分的 95 旅,內調到了中國的 秦皇島,其餘大部分的 95 旅士兵則在基隆登船,在 9 月下旬抵達秦皇島。48

在 62 師移防到中國參戰後,整編 70 師便接手整 62 師在台灣的守備任務,向台中、

高雄、鳳山等地調防。在整編 70 師完成各地駐防後,同年 12 月部隊也宣布需要協助中 國的戰事,因此整編 70 師開始各向南、北集中,12 月下旬分別從基隆港、高雄港,搭 船前往上海參與內戰。

(一) 62 師與獨立 95 旅-平津會戰中的天津戰役

1946 年 8 月,整編 62 師與 95 旅先後抵達秦皇島後,先駐防在唐山、天津等地,掃 蕩附近的共軍游擊隊。而 95 旅則是負責駐守在北京西苑機場。當時由林偉儔師長所率

1946 年 8 月,整編 62 師與 95 旅先後抵達秦皇島後,先駐防在唐山、天津等地,掃 蕩附近的共軍游擊隊。而 95 旅則是負責駐守在北京西苑機場。當時由林偉儔師長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