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共內戰期間「認同」的連結

第四章 台籍國軍「認同」的形成與變遷

第二節 國共內戰期間「認同」的連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 小結

就一般而言,個人的族群認同是承襲著父輩而來,也就是說自己的父母親來自於相 同的族群背景時,其子女多半直接依循著父母親的族群認同;例外的,當社會環境有別 於父母的族群背景時,他們的子女較容易產生雙重、多重的認同;如:台灣的「阿美族」

人既可認同自己是「阿美族」,也可認同自己是「台灣原住民」。116如同台籍國軍在日本 統治殖民時期,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這台灣人的涵意卻是包括了:台灣人也是中 國人、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或是自己就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人。當中的台灣認同是屬於較 強的地域意識為主,中國認同則是屬於客觀的原生觀點,以及較為弱概念的政治認同。

主因是台籍國軍能夠清楚的分辨台灣人與日本人在血緣與文化等客觀因素的差別,而政 治、經濟與社會上,他們更有著疏遠的情感,面對外來殖民者的統治與壓迫,社會歧視、

待遇與福利的分配不公,反而能夠形塑一種集體認同,是以地域為主的認同情感。簡而 言之,台籍軍伕的自我認同基本上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日本的皇民化運動雖然在國家認 同上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個人的生活環境與社會文化則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第二節 國共內戰期間「認同」的連結 一、 台灣光復-客觀的歷史事件

民族是一群人共享相同的名稱、歷史、疆界、經濟、與文化群體等原生因素,同時 具有相同法律的權利與義務。117顯示民族是建立在客觀的基礎上,也兼具政治性的概念 及主權意涵,透過民族主義建立起的國族,其具備「政治」國家的條件時,也就發展出

「民族國家」(national state)。戰後台灣民眾第一次歡慶光復節與國慶日,這份期待在 台籍國軍的漢人族群中得到共鳴,因為他們清楚記得自己的祖先是從中國遷移至台灣,

116 紀駿傑,2009,〈族群關係〉,收錄於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 153。

117 Anthony Smith, 1991, National Identity. Pp.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仍然保持著原生因素的連結,因此對中國有著一定程度的情感與想像。然而台灣回歸中 國大陸,使得台灣人的國籍從日本帝國頓時轉變成為中華民國,身分地位也從戰敗國躍 升為戰勝國,台灣人成為中國人此是歷史客觀事實的轉變,而他們與新國家身分的情感 連結才剛開始,談不上深厚的情感。

二、 國軍徵召台籍青年-經濟因素/愛國意識的作用

台灣光復初期,國民黨政府以「報效祖國、防衛台灣」的美麗口號,到台灣各地進 行兵員補充召募,約有一萬五千到二萬名左右的台籍青年,被連哄帶騙加入剿匪抗共的 行列。絕大部份的台籍國軍匱乏濟因素被國民黨「欺騙」入伍從軍,戰後初期的台灣社 會處於經濟蕭條物質缺乏,對於國軍所開出的優厚待遇,確實吸引很多青年報名參加;

另一方面,成為一位軍人則是日本統治時期以來型塑的高度光榮感,能夠為國家犧牲效 忠有著無限崇高的榮耀,但對於台籍國軍來說「國家」只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從台灣回 歸中國的歷史事實來看,民族作為最大的共同體,在國家需要你的時候往往都能有效的 激發人民的效忠,而國家之下的家庭、族群、部落、宗教等共同體雖然也具有同樣的功 能,但是當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國家的需要優先於一切時,所有這些國家內次級群體雖不 至於消失,卻往往在一陣激烈的爭扎之後,逐漸的把尊嚴都交給民族。

蕭高彥指出「國家認同」是一國的成員對其所屬的政治共同體產生內部的凝聚力

(solidarity)情感,是一種集體目標的抉擇,而這份凝聚力的主動表述,成為國家政治 體制不可或缺的因素,且構成國家體制正當性的基礎。118而使國家內的成員自願、積極 的為這個共同體服務出力,甚至國家在遭受到危害時願意犧牲奉獻。台籍青年入伍從軍 基本上除了經濟因素,另一項就是報國效忠的榮譽感,然而政府與國軍卻開出誘人的條 件吸引台籍青年從軍,甚至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逼迫他們至大陸參戰,從此改變了他們 一生的命運,這種報效國家的熱情反被利用,以及祖國欺騙台灣青年的行徑,影響了台 籍國軍認同的轉變。

118 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26:11-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對祖國的高度想像-從期待到破滅

1949 年 10 月,台灣民眾聚集在基隆港滿懷期望的迎接國軍的到來,大街小巷都在 慶祝台灣終於重回祖國的懷抱,但是接收台灣的軍隊並沒有符合人民的預期,軍容鬆散 且毫無紀律,原本期待能打敗日本人的軍隊雄壯威武,結果存在明顯的落差。另外,軍 隊來台之後,為了補充兵員到處強拉、欺騙、誘拐台灣青年入伍參軍,以至於強迫他們 前往中國大陸打內戰,這當中包括了國軍之前所答應的種種待遇無法兌現,甚至在資訊 不對等的狀況下強押他們參戰,兵敗之後卻遺棄他們滯留在中國大陸。加上,國軍來台 徵兵後到中國大陸參戰被俘的這段期間,這批外省籍國軍所做所為皆被台籍國軍看在眼 裡,相形之下他們的素質操守遠不如台籍國軍。結束了日本大和民族優越感的殖民者,

接踵而至的是祖國以著文化、血緣的情感來接收台灣,但這種想像與實際有高度的落 差,這也使台灣人意識到祖國的思維與日本的殖民無異。

台籍國軍歷經日本殖民統治,受皇民化與台灣社會環境影響,逐步形成自我認同的 價值觀。當日本戰敗台灣回歸祖國,台灣民眾享受這份喜悅的同時,迎接他們的並非免 受異族統治,與和平安穩的過生活,國民黨接收台灣卻是帶給台灣人族群對立、國共爭 權戰火的延續。當這批台籍國軍被國民政府調往中國內地作戰,絕大部份均戰死異鄉,

國軍情勢接連失利之際,這群台籍國軍卻被遺棄在戰地,竟被收編成為人民解放軍,翻 轉追擊國民黨軍隊,身分的改改一再轉換。使得台籍國軍從對祖國充滿高度的期望而到 失望,甚至有著受欺騙、被遺棄的情感出現,對於祖國更是充滿了矛盾衝突的情緒。

日本在台灣實施殖民政策,是以警察制度主導台灣社會,因此許多台灣民眾曾遭到 日籍警察殺害、服獄、刑罰等經歷,甚至因不滿被苛虐受辱而有武裝抗日運動,較著名 的則有西來庵事件、霧社事件等等,在日本統治台灣的前 20 年中,曾有 40 萬的台灣人 遭受殺害。119但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社會、經濟、教育、衛生等得到相當 程度的提升,直至國府撤退來台實施戒嚴統治,對比日本統治時期的生活條件,台灣人

119 王國璠,1981,《台灣抗日史(甲篇)》。頁 3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民產生不同程度的懷念與親日情結;尤其是結束了日本 50 年殖民,更加的渴望回歸祖 國,但當時來台接收的國民黨政府人事與政策的腐敗,讓民眾對祖國明顯的失望,加上 本省、外省人之間族群的隔閡,讓部分人強化了對日本的認同感與友好感。而此情結的 產生不僅存在於出生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人,更對後期台灣民眾在族群意識、國家認同 等,間接受到深遠影響,儘管戰後國民政府對台實施漢化政策,強力推行國語教育與去 日本化,試圖加強台灣人民對中國的認同,並把日本殖民台灣時期視為日本侵華史的一 部份,但台灣民眾乃不減對日的好感。120

日本戰敗後台灣回歸中國,因此台灣是中國的延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也 是中國人,加上祖籍的原生因素,讓台灣民眾連結起對中國的情感。然而因為國軍到台 接收、徵兵、至大陸參戰,使得民眾對祖國的高度期望逐漸產生失望破滅,更充斥著「劫 收、狗去豬來、再淪陷」等對國府/國軍諷刺的詞彙形容,也使得台籍國軍的認同的逐 漸產生變化。

另外,鐘明宏曾實際訪談 1946 年,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計劃培養的台籍知識份 子,這一百五十多名的「公派生」被送到中國大陸就讀,就在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後,

以及數次的社會抗爭事件運動後,造成台灣人在認同上有著明顯的轉變。121這群公費生 有著和台籍國軍相似的心境轉折,而台籍國軍並不像公派生享受栽培的待遇,他們是被 欺騙入伍被迫至中國參戰,國軍戰敗讓他們滯留中國大陸這四十年期間,對共產黨的認 知也並非早期國民政府所宣傳的負面形象,從台籍國軍受傷被俘的照顧、工作的安置、

以及鄧小平給予身分上的平反等等,理所當然會對共產黨心生好感,相對的,他們千辛 萬苦回台定居後,卻是政府不承認他們從軍的身分,讓他們再次對「祖國」產生失望。

四、 小結

台籍國軍從被調往大陸參受傷被俘,期間認同經歷許多波折與變化。政治上認為他

120 見網頁: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第四回台灣民眾對日本觀感之調查(2012 年度)

http://www.koryu.or.jp/taipei-tw/ez3_contents.nsf/Top/78FBC656E27E6B0F49257B97003A351C?OpenDocu ment

121 鐘明宏,2014,《一九四六.被遺忘的台籍青年》,〈動搖認同的三大事件〉。頁 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們是中國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懷抱著祖籍的情感,他們接受 自己是中國人,然而對祖國充滿期待的心態有著極端的落差,多數受訪者表示,雖然台 灣與中國有著同文同種的血緣關係,但是在族群的素質與行為上,台灣人都優於中國人

(國軍),原因還是出於台灣民眾對於「祖國」高度期望的落空,加上日本殖民統治造 成台民對祖國的隔閡;當時國民黨政府來台的官員與軍隊,毫無紀律的剝削台灣資源,

(國軍),原因還是出於台灣民眾對於「祖國」高度期望的落空,加上日本殖民統治造 成台民對祖國的隔閡;當時國民黨政府來台的官員與軍隊,毫無紀律的剝削台灣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