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界定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知識與生活智慧。在環境學習的發展上,亦可能存在不同的需 求與環境教育策略。本研究之目的包括以下四點:

(一) 探討蘭嶼在地的環境學習資源。

(二) 瞭解蘭嶼達悟族的傳統學習型態。

(三) 探討在地環境學習場域的未來發展。

(四) 探討如何保留與促進地方傳統智慧之保存與再傳承。

本研究期望能以蘭嶼達悟族的傳統文化作為研究主體,藉由文獻蒐集、觀察及訪談等方式,

探討達悟族民族科學智慧的知識內涵與學習歷程,並參考國外發展案例之成功經驗,進而研擬 相關建議,作為政府有關單位及蘭嶼地方在未來規劃及推行上的參考依據。

為達此研究目的,以下列四個研究問題作為探討的核心:

(一) 蘭嶼達悟族的原住民科學智慧內涵為何?

(二) 蘭嶼達悟族的原住民科學智慧傳統學習歷程為何?

(三) 蘭嶼達悟族原住民科學智慧傳承與學習遭遇之困境為何?

(四) 如何以達悟族傳統科學智慧為素材,協助在地發展環境學習場域?

第三節 名詞界定

以下針對本文研究所涉及之重要名詞定義如下:

一、原住民科學/民族科學

Cajete(2000)主張:「原住民科學是一種象徵,透過人類接觸自然的經驗去感知、思考、行 動和認知,形塑出部落整體的知識體系。原住民科學來自所有發生在自然地景上的生活和傳奇

5

故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使用了「在地與原住民族知識體系」(Local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 / LINKS)一詞,用以指涉原住民族在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進程中,所保 有與積累發展的特定知識、技術、實踐、表現、語言、在地連結、宗教與世界觀此一相互關聯 的整體。對於此一指涉對象,除了使用「原住民族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外,通常也 會以「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農 民知識」(rural people's/farmer’s knowledge )、「民族生物學/民族植物學/民族動物學」

(ethnobiology / ethnobotany / ethnozoology)、「民族科學」(ethnoscience)、「民俗科學」

(folkscience)或「原住民族科學」(indigenous science)的概念稱呼之。UNESCO 顯然採取一 種包容立場,認為這些名詞可以彼此共存,並以「在地與原住民族知識」統稱之(UNESCO,

2006,40-41)。

聯合國大會更於2007年通過《原住民族權利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宣言第三十一條第一款即指出:「原住民族有權維持、掌控、保存與發展 其文化遺產、傳統知識與傳統文化展現方式,以及展現其科學、技術與文化之權利,包括人體 與基因資源、種子、醫藥、動植物特性知識、口述傳統、文學、設計、運動與傳統競技、視覺 與表演藝術(郭華仁等,2005)。」此為國際間對原住民族知識權利最權威性的宣示。一次與蘭 嶼在地重要的作家與知識分子──夏曼.藍波安對談的經驗中,夏曼.藍波安則以「民族科學」

(native science)稱呼自己族群每日應用於生活中的傳統科學智慧與技能。

原住民為了適應所處的生態環境,有目的地發展出符合其生存的思考方式、人類行為及物 質文化,而民族科學即是指了解這些原住民的文化的一種科學,主要是透過民族誌的方式系統 性地去了解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 (民族語言學)、植物 (民族植物學)、動物 (民族動物學) 及醫 療方式 (民族醫學) 等,其最主要的精神是在探究原住民文化和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如何使原住 民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6

綜上所述,原住民科學在本研究專指「原住民族在其賴以維生的生活環境發展出,實用於 生活中之科學智慧與技術。」

二、傳統智慧

UNESCO(1994)定義傳統知識為:「原住民族世代累積親近自然,與環境互動所得的龐大 知識內涵。其生活在富有多樣性的複雜生態系統,他們瞭解動、植物的特性以及生態系統的功 能,擁有獨特、詳細的技術以使用和管理。在發展中國家的鄉村社區,當地發展多半(幾乎是 全部)依賴在地素材──食物、醫藥、燃料、建材及其它產品。因此人們對環境的認知、覺察和 與環境的關係,是文化認同的重要元素。」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之「遺傳資源、傳統知識與民俗創作智慧財產權之政府間委員會」

(The WIPO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Genetic Resources,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Folklore,簡稱 IGC)定義:「所謂『傳統知識』係指基於傳統而生之文 學的、藝術的或科學的作品、表演、發明、科學發現、外觀設計(designs)、標記(marks)、名稱 或符號、未公開之資訊,以及其他一切基於傳統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內智能活動所 生之發明(innovations)與創作(creations)而言。其中所謂『基於傳統』,係指某種知識體系、創作、

創新及文化表達方式,通常係代代相傳,且被認定為係某個特定民族或其居住地域所固有的,

並會隨著環境變遷而不斷演進者(郭華仁等,2005)。」

具體而言,傳統知識所涉及之範圍包括農業知識、科學知識、技術知識、生態知識、醫藥 知識(此包括相關之藥品及治療)、生物多樣性相關知識等;但廣義之傳統知識亦包括傳統之藝 術作品、手工藝品及其它文化成果之表達,如音樂、舞蹈、歌曲、手工藝、設計、傳說及藝術 品、語言之要素,如名稱、地理標示及符號,以及其他具可變動性之文化財產(郭華仁等,2005)。

郭華仁等(2005)指出傳統知識具有以下特性:

7

1. 傳統知識的起源乃是集體創作的、整體(holistic)的。

2. 傳統知識之傳遞基於代代口語相傳。

3. 傳統知識具變動性,會因社會環境變遷而演進。

4. 傳統知識的創新者經常無法可考。

5. 傳統知識常歸屬於某個特定居住地域的人民。

原住民部落與其生活的土地及自然資源是密不可分的,實際參與是部落族人學習及共享知 識的重要途徑。在原住民的世界觀中,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是同具價值且不可分割的。其 知識體系來自從小到大的自然觀察與體驗所形成個人獨特且與部落共享的完整經驗,及長輩們 口述歷史和經驗傳承。原住民的科學智慧與現今西方強調規律、理論、權威的科學知識不同,

其學習型態也不同於西方科學分工精細、分類明確的教學及學習模式。

換句話說,原住民科學存在、體現且實際使用於原住民的日常生活,與民族生存密不可分,

是原住民運用自然資源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表現,這些行為內皆隱含某種或多種科學內涵,雖 然執行者不一定了解其背後原理,但可以熟練使用。例如:達悟族於海上航行時觀看星象,作 為判斷天氣、航行方向及漁獲量的依據。由西方科學角度視之,可能被歸類在天文學、氣象學 等領域,然對達悟族人而言,這不只是生活知識的展現,更含括了生活技能及情意面向,可說 是達悟族人的生活智慧。

在此提出「傳統智慧」概念並不等同於西方的科學知識,而是來自民族的文化、生活環境,

並與原住民的世界觀息息相關;「傳統智慧」不單指稱知識,更包含了技能與情意面向。因此,

本研究將傳統智慧界定為:「原住民族為求生存,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保存與發展出之 生活知識與技能,並包含對環境之覺知與情感。」此傳統智慧是「人性化」、「流動的」、「全觀」

的科學,而非教科書上經過歸納整理,片段零碎的科學知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