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蘭嶼發展環境學習場域之建議

以現今環境教育的世界發展趨勢來看,環境學習中心就是一個可提供社會各階層對於環 境教育學習需求整體解決方案的環境學習園區(周儒,2011)。它應該是一個戶外教育的焦點、

一個服務性的設施,亦是一個社區的機構;它是社區的一員,並負起改善社會現狀的角色 (Shomon,1975;周儒,2011)。

Kinard(陳家玲譯,1993)說:「博物館就像在世界上開發的窗戶,即使不能解決突發的世 界問題,也可以開始改善人們的生活。博物館必需服務其社區所有人,考古學研究與博物館

163

活動能被有效利用在都市社區的重生與鼓勵居民重建地域感上。博物館的命運就是社區的命 運,它們的關係是共生與催化的。博物館以蓬勃的朝氣伸向社區,並探求展示地方遺產和提 昇地方議題的新方法與媒介。讓博物館與社區民眾更感性的交流,讓博物館成為社會變遷的 催化劑。」

蘭嶼作為一在地環境學習場域,應可融合環境學習中心及地方博物館的理念,運用在地 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襲產,藉由傳統智慧之傳承與再學習促進地方發展、提升族群認同、

改善社會現狀,同時提供在地居民與外來者環境學習資源與環境學習機會。

透過訪談內容及研究結果,結合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張譽騰,1996),建議蘭嶼未來發展 在地環境學習場域,可考量以下做法:

1. 「由下而上」的發展型態,尊重在地文化,聆聽在地聲音,同時成為在地居民與政府、

外來訪客間的溝通橋樑。

2. 「由外而內」的經營方式,建立合作管理系統,以地方居民為本體,參與場域的營運管 理。

3. 「以人為主」的營運方式,強調達悟族的自然生活環境,讓參觀者認識達悟文化,進而 欣賞及重視其存在的價值。

4. 「現在或未來導向」,建立有助於傳統文化保存及自然環境保育的機構,同時重視地方人 才培育及島嶼的永續發展。

5. 創立一個具生產力的環境學習場域,以裨益當地經濟發展。

6. 瞭解並認同每個部落的領域性與殊異性,考慮每個部落設置小型環境學習場域,展現各 部落文化特色,取代全島唯一的環境學習場域。

7. 喚起所有使用者對蘭嶼生態環境保育與傳統文化保存重要性之意識。

此在地型的環境學習場域,可參考國內、外原住民相關地方博物館之經營模式,以下分 研究及典藏、展示、教育各方面討論其功能:

164

(一) 在研究及典藏方面:聘用專業人員及在地人員進行自然調查及人文研究,以擴充場域 資源,提供在地就業機會,同時培育地方研究人才,建立在地資料庫及人才庫。

(二) 在展示方面:可以聘用在地耆老為顧問,結合在地人的力量共同規劃策展。

1. 常設展:以在地傳統文化概述為主題,使每位來到蘭嶼的觀光客可透過常設展對 達悟族傳統文化建立基本的認識與尊重。

2. 特展:可運用各式傳統智慧為素材,配合達悟族傳統的歲時季儀及自然生態規律,

規劃主題式的特展,如春天的飛魚季節特展、春夏之交的珠光鳳蝶特展、冬天的 紡織及陶器特展等等;另外也可結合達悟族的現代生活,呈現其歷史脈絡與社會 變遷的軌跡。

在地居民可藉由策劃展覽、參觀展覽凝聚地方共識,增進對自己文化與歷史 的認識,觀光客也可藉由特展更深入瞭解達悟族的傳統文化與發展脈絡。

(三) 在教育活動方面:包括生態文化環境解說、傳統智慧研習、環境倫理討論、情境體驗、

動手做等學習方案,可以有幾下幾點做法。

1. 針對不同年齡層之學習者設計多元化的課程內容。

2. 以現有鄉土文化教材為基礎,重新應用與再發展,結合社會現況,使教材內涵更 符合當代需求,且能永續使用。

3. 向在地耆老請教傳統智慧內涵與傳統智慧的操作方式,並請在地耆老擔任課程講 師。

4. 以在地文化特色、傳統智慧內涵及傳統學習方式設計體驗式課程及動手做的活 動。

5. 由在地居民擔任課程設計者及執行者,外來專家學者為輔助,創造在地環境學習 教材,並提供志工培訓、文史培訓、導覽解說培訓等課程,培育部落人才。

6. 與在地學校及教師,共同設計課程方案,作為鄉土教育課程的延伸。

165

7. 與部落民宿業者合作,提供過夜式,並符合生態旅遊標準的課程方案。

教育活動的發展可提供當地居民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亦可經由課程方案的規 劃與設計,使在地居民重新學習、認識與反思自己族群的傳統智慧,文化也在被反覆使用的 過程中持續存在;另外,地方也可藉由限制參與人數來控制遊憩品質,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 保育。觀光客也可藉由參與在地教育活動的方式,深度認識達悟族的傳統智慧,提升其旅遊 品質與旅遊經驗,並增加舊地重遊的意願。

對蘭嶼而言,這個環境學習場域應該具有以下意義與價值:它可以是一個連結人與土地 的自然中心,是一個達悟文化的詮釋中心,一個多功能的研究機構,一個在地的圖書館,一 個促進地方發展的機構,一個加強公眾教育的中心,一個技能訓練中心,一個社區中心…。

此一環境學習場域的設立,應能回應外界的需求,同時促進地方永續發展。

二、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目的在彙整達悟族原住民科學智慧之內涵,找出達悟族傳統科學智慧的傳承與學習 方法,以及傳統學習的階段,為未來在地發展環境教育學習中心或相關機構提供初步的構想與 討論,還有許多需要補充或更細緻之處,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 提升研究深度:

達悟族傳統科學智慧擁有豐富的內涵,本研究僅針對其中數項進行初步的探討與分 析,希望未來的研究可以研究其它傳統科學智慧的內涵,如海浪的知識、觀星的知識、

歲時祭儀的科學知識等等讓資料更為豐富,這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傾入更多心力一起努 力。

(二) 研究女性科學知識內涵:

本研究以男性為主,關於女性織布、家事、農事、吟唱等方面則幾無提及,達悟族

166

男女分工嚴謹,女性在其勞動場域也有其專門的科學知識,未來的研究若能以女性為主 體,找出其傳統的科學智慧內涵,將使此知識系統更完整,也有助於未來教材的編擬與 應用。

(三) 設計達悟族環境教育教材與實作:

本研究僅對達悟族傳統科學智慧之內涵與學習方式、學習歷程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 討,作為未來編擬相關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參考資料。未來的研究若能以此資料為基礎,

結合已有之鄉土文化教材,並與在地人才合作發展適當的課程方案,經由反覆操作與修 改,必能發展出最適合當地的環境教育課程方案,提供未來在地發展環境教育學習中心 或類似機構所用。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松青著,三毛譯(1982)。蘭嶼之歌。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王春華(1996)。飛魚(Ayus):我們會飛翔的朋友──生態博物館觀念運用於蘭嶼之 建議。博物館學季刊。10(1),41-47。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鴻哲(2010)。偏遠地區原住民國小學童數理科學營創意教學對其學習表現之影 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紐西蘭毛利族語言復甦政策與執行經驗考察報告。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5)。「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實地察證 報告。

牟中原、汪幼絨(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

167

委員會。

江沅真(2009)。原住民兒童聲光熱之文化取向科學圖畫書教學實驗研究。屏東科技 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淑卿、潘于君(2010)。文化取向之科學探究融入圖畫書教學對原住民兒童作用力 與反作用力、摩擦力概念學習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29,1-25。

余光弘(1993)。蘭嶼雅美族以同易同式交換的經濟實用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80,37-60

余光弘、董森永(1998)。台灣原住民史 雅美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余光弘(2004)。雅美族。台北市:三民。

余俐玟(2008)。原住民兒童天文概念之文化取向科學圖畫書教學實驗研究。屏東科 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吉娃斯.叭萬(2006)。從紐西蘭毛利族的語言巢看台灣的原住民母語教學。台灣國 際研究季刊,2,1,163-184。

李建興、簡茂發(1992)。《縮短山地學校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文德(2004)。《高屏地區原住民鄉土科學教材發展》。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李泳泰(2007)。實作教學對原住民學生科學學習影響之研究-以「竹槍製作」單元為 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瑛、黃惠萍(2011)。原住民科教典範之轉移: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分析電視科普 節目《科學小原子》。中華傳播學刊,20,181-227。

宋靜怡(2011)。原住民族文化融入幼兒科學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南投縣一所部落幼 兒園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168

林衡立(1961)。雅美曆置閏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2,47-74。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臺北市:五南。

呂美琴(2010)。排灣族小米文化科學課程在幼兒園實施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侯麗華(2009)。地方本位課程的發展與實踐:參與建構原住民族科學教學模組。靜 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百興(2008)。八年級原住民學生在設計導向活動的科學學習:以族群認同、對科

吳百興(2008)。八年級原住民學生在設計導向活動的科學學習:以族群認同、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