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在地環境學習場域探討

一、傳統文化傳承的困境

由於日治時期蕃童教育及國民政府實施國民教育的介入,使達悟族傳統的學習階段遭到 干擾,因此現在的達悟族已無法像傳統生活那般進行傳統知識的學習,即便在學校課程中排 有母語教學及鄉土教學等課程,與其它科目相較之下教學時間有限且地位邊緣化。國語已取 代母語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語言,造成學生不明白學習母語的意義是什麼,更缺乏學 習母語的動機。而達悟族的家長亦對學校此類教學持正反兩面態度,有些家長支持學校讓學 生學習傳統文化,而有些家長則擔憂是否因此減少一般課程的學習時數,造成學生競爭力下 降,在未來的升學場域中居於劣勢。受訪者 415W 便提到:

對不支持學校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家長而言,與其將時間花在教學生母語,

不如加強學生的英語。

受訪者 415H 亦提到傳統文化在傳承上面臨的困難:

當然最主要的困難點就是,第一個在時間上,時間,現在的教育就是把孩子 抽離父母親的身邊,然後進行現在的教育;然後第二個就是那個內容的部分。

因為你現在國民教育階段,不管是國中、國小,它的內容教材安排都是針對 主流文化的人去做編譯的東西,所以我們的孩子沒有辦法透過這樣子的教材 去學習到當地的一些傳統文化,所以這是第二個最主要的一個碰到的一個難 點,就是教材內容根本不是傳統的東西。第三個就是在教學的時數上受限,

因為現在你說你要學傳統,什麼叫做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你要學習,像現在 只有一個母語課程在,母語課程在的話,你一個禮拜一節課,他要學的是只 有語言而已。當然語言裡面也有一些文化,但是現在這個時數是非常不足。

除了學校教育造成學童疏離原生家庭及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教材內容的缺乏、以及教學

143

144

定要傳承給後代的:

傳統知識的東西有一些核心價值,比如說像分享,比如說像共有,所謂的共 有就是互相協助去完成一件事情,然後分享,然後尊重自然,像這些東西,

這個族群裡面的核心價值,其實放到外面去也都是可以被認同的。所以我們 要怎樣把這個核心價值教育給我們的孩子,那個是我想要去做的。

而要如何將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傳承給後代,415H 在受訪時做了這樣的說明:

其實我的想法是,傳統教育它不應該是要另設一個科目去做,而是應該要融 入各個科目裡面去做融入式的教學,但是老師在做課程設計的時候,要有這 種敏感度。但是我們不能夠要求外面的老師有這個敏感度在,因為他不知道,

除非他是在這邊,像我們學校的老師有擔任到十年的,或者是在這個島上已 經服務過,我們之前都在操作這些課程的時候,他才知道在設計課程的時候,

可以將哪些東西融入到哪個領域裡面。但是如這個老師是新來的,他沒有這 種感受度的話,其實他要去操作這個課程是滿困難的。因為我們不能夠要求 一個新進來的老師,馬上就了解我們的文化,然後去做一個課程設計,然後 他還能夠教,不可能。

島上許多教師並非在地達悟籍教師,對當地文化並不了解,且流動率高,因此要在教學 設計上融入在地文化有其困難存在,甚至原住民教師由於青少年時期即離開傳統文化的生活 環境至臺灣求學,對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往往直到大學畢業後返鄉服務,才又重 拾起傳統文化的學習。如同譚光鼎(1998)指出,在原住民教育決策過程中,包括課程教學的 決定在內,「原住民都是『局外人』,被封阻於決策權力之外…『欠缺本身的主體性』。」由 於原住民受殖民的處境,被迫學習一套由異文化所建構論釋的所謂現代知識,並放棄受歧視 的原有知識傳統,因而形成知識教育傳承過程中的「斷裂」現象(陳張培倫,2010)。

在本土化運動及《原住民族教育法》推動後,整體社會已意識到原住民文化之傳承應為 正規教育的目標之一,因此,相關的語言、歷史、文化皆應列入學校課程內容。加上教育優 先區及「九年一貫課程」推行後,鼓勵各校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與特色,讓各原住民族地區學 校有更大的空間推展民族文化教育。鄉土文化教育在經過幾年的實行後,卻出現部分擔憂的 聲音,對某些文化傳統進入正規教育的效果產生質疑。陳張培倫(2010)便指出「淺薄化」、「零

145

碎化」及「邊緣化」是原住民族教育在學校教育現場有待克服的問題。

研究者經訪談發現,達悟族在傳統文化與智慧的傳承上,也正面臨許多挑戰,其外在問 題包括:「傳統學習情境改變」、「教學時數受限」、「缺乏完善教材」、「教學人力資源不足」

等,而內在問題包括:「學生學習動機低落」及「族群自我認同衝突」等。在世代交替、外 來強勢文化入侵及價值觀改變的情況下,該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經濟發展與傳統維護間取得 一個平衡,不只是居住在蘭嶼的達悟族,同時也是其它原住民族共同面臨,關乎其民族存續 問題。

二、環境學習場域的可能性

蘭嶼島孤立的位置,熱帶潮濕的氣候,使島上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居住島上達悟族是 臺灣原住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其與海洋互動發展出一系列的「海洋知識」,無論在自 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等面向,都具有一定的價值與重要性,更是珍貴的文化資產與教育資源。

達悟族對於天空、海洋、山林、田間的知識與利用,在在顯示其科學智慧與生態智慧,

雖然達悟族人更注重實際生活的應用與結果,對自己傳統生活中運用的科學原理不一定瞭解,

對達悟族而言,其科學智慧便存在其生活中。研究者認為,達悟族因應自然發展出的傳統智 慧,正是當地推行環境教育的良好素材。

而在問到蘭嶼島上是否適合設立一個共同的環境學習場域時,每位受訪者們也有不同的 想法,部分持贊成意見的受訪者認為可以藉由這樣的機構統整人才,有助於蘭嶼的經濟發展。

如受訪者 416W 便認為:

所以我說鄉公所那邊提(案)我們弄個計畫提給文建會,要是弄個文化產業,弄 個所謂的文化創意園區,那裡面還有所謂的,剛才提到的,誠如你們這些研 究島上的人文、生態,可以留住未來島上永續的一個價值。島上要行銷才有 頭路。像成立所謂的民族學苑也是可以啊,對不對,從民族文化跟傳統藝術

146

147

148

149

(2) 保存傳統智慧,提供後代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

(3) 作為外來者理解達悟族文化的窗口。

(4) 增加島上就業機會,留住島上人才。

持相反意見者則認為這樣的學習場域或機構可能面臨以下問題:

(1) 非自然的學習情境,無法引起族人的學習動機。

(2) 缺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可能流於制式的學習而成效不彰。

(3) 與達悟人的傳統文化及習慣不同,不一定能為族人接受。

(4) 單純的文物保存與展示館,教育及傳承功能難以發揮。

(5) 各部落領域性強,難成立共同的學習場域。

三、環境學習場域的功能

蘭嶼擁有豐富的生態及人文環境資源,地方博物館的形式,可作為蘭嶼發展在地環境學 習場域的參考,除致力於收藏、研究在地珍貴的自然資源與達悟族傳統智慧外,更能以在地 素材進行展示,發揮社會教育的功能。

不同的受訪者,對於在地的環境學習場域,各有不同的想像與建議。受訪者 410C 認為:

對外當然就是,外面可以認識我們這族的生活情形;對內的話可以教育,但 是不能保證它能內化成我們生活的其中一部分,因為畢竟有些東西是現在沒 有用到,像製陶、藤編;但有些有用到,像「嘎ㄖㄞˋ」是一個背袋、網袋,

有些人會把它變成生活的包包,以前是抓了螃蟹放裡面,或者是出去山裡工 作放便當用,便當就是地瓜、芋頭、幾個很肥的豬肉,就放在裡面帶去山上。

150

比較沒用到的就變成只是知識,不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做啦。

受訪者 413L 認為部落耆老是很重要的元素:

就是有很多長輩在裡面教,譬如說請村裡面很會造船的,教授年輕人造船。

受訪者 413C 認為應兼顧軟體及硬體設施:

設備我覺得可以有書,影片的設備,投影機、電腦什麼的,可以先讓他們看 自己的文化。人的話就是我們可以再另聘。

受訪者 416W 則認為這樣的機構應該可以發揮研究與保存傳統文化的功能:

去鼓勵島上這些年輕人,現在要保留、保存喔,那要透過像你這個文字或是 影像去,才慢慢才對孩子,像編文化教材的時候才有東西啊。……誠如你們 這些研究島上的人文、生態,可以留住未來島上永續的一個價值。

受訪者 415W 對成立在地的環境學習場域持保留態度,認為未來發展需克服許多困難,

並提出他的建議:

我自己是覺得,不太看好,或者是說,它要一直溝通,然後一直修正。……

對啊,你才知道說,我們到底要什麼東西,因為我們這邊有太多去學外面,

但沒有學好;或者它根本不適合我們,搬進來就荒廢;或者是對當地有不好 的影響,例如各個工程、各個觀光景點啊,都還滿 copy 外面那一套搬進來的。

我們人才不夠啦,我覺得這是個很大的問題。然後我覺得中間有斷層,就是 沒有人引導這些年輕人回來可以怎麼做,可是我覺得他們其實都是一些,軟 實力很重要的,不能說棋子,很重要的人脈。……所以我覺得蘭嶼的人才很

我們人才不夠啦,我覺得這是個很大的問題。然後我覺得中間有斷層,就是 沒有人引導這些年輕人回來可以怎麼做,可是我覺得他們其實都是一些,軟 實力很重要的,不能說棋子,很重要的人脈。……所以我覺得蘭嶼的人才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