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之變項有生涯定向、基本心理需求、生涯準備自我決定動機與父母教 養態度。本節將逐一闡述各變項的定義及內涵。

一、父母教養態度

「教養態度」(parenting attitude)意指個體從嬰兒到成人的成長過程中,主 要照顧者對其教育及養育的整體樣貌。例如在具體的行為層面上,是主要照顧者 對待個體的行動;在認知層面上,則是主要照顧者對待個體時所抱持的信念和行 動價值。

Parker 等人(1979)以 Bowlby 的理論為基礎,編製雙親教養態度量表(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al, PBI),將父母教養態度分為關懷(care)及過度保護

(overprotection)兩個向度並加以測量。其中「關懷」包括情感、情緒溫暖、同 理心、親密;「過度保護」則包括控制、入侵、劇烈/過度接觸、嬰兒化。

本研究採用國內徐畢卿等人(1999)翻譯之中文版雙親教養態度量表,測量 高年級大學生的父母教養態度。量表亦分成「關愛—忽視」的關懷向度以及「自 主—控制」的過度保護向度。

在關懷向度的得分越高,表示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溫暖、具情感支持且 親密的;反之則代表父母的教養態度是冷漠、拒絕或忽視的。而在過度保護的向 度上,得分越高,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較具控制、限制且涉入孩子的生 活;反之則代表父母的教養態度是鼓勵與支持孩子自主、獨立發展。

二、基本心理需求

自我決定理論主張,個體自主抉擇的發展,需具備三項心理需求,包括自主 需求(autonomy)、能力需求(competence)及聯繫需求(relatedness)。自主需 求意指個體對自我行動掌握程度的需求,掌握程度高,代表個體的行為越偏向自 我選擇,行為是個體主動呈現,而非受到外在因素控制;能力需求則代表個體評 價自我行動,希望自己能呈現出最大限度的能力與技能(Deci & Ryan, 1985);

聯繫需求則呈現出個體在人際脈絡中,渴望與他人有所連結,在情感上感到有所 歸屬,希望與他人保持溫暖穩定的關係(Ryan & Deci, 2000b)。自我決定理論認 為此三項需求是由社會環境所提供且跨文化存有,是人類在成長、幸福感及心理 健康上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研究所使用之「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cale, BNPS)

取材自自我決定理論官方網站,並由研究者翻譯修訂之,內含自主需求、能力需 求及聯繫需求三項分量表。分數加總後可得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分數,分數越高,

代表個體基本心理需求越滿足。除了總分之外,亦可從三項分量表的分數中,得 知個體分別在自主感、能力感及聯繫感等心理需求的滿足程度。

三、生涯準備動機

生涯準備意指個體在發展生涯的過程中,投入與生涯有關的探索及準備活動。

而生涯準備動機,則意指個體在投入與發展生涯相關的行動時,所持有的動機。

自我決定理論將動機視為個體主動調節並整合外在訊息與內在的自我價值 系統後的結果。根據理論,可將調節後的動機型態分為內在動機、外在動機與缺 動機,其中外在動機可再分為整合調節、認同調節、內攝調節與外部調節四種型 態。其中整合調節、認同調節為自主性動機(autonomy motivation)、內攝調節與 外部調節則為控制性動機(controlled motivation)(Ryan & Deci, 2000b; 2006)。

自主性動機代表個體已能整合內在系統與外在訊息,能認同行為的價值而自 主行動,或甚至能從行動中感受到滿足、自我價值及正面情緒;控制性動機則代 表個體尚未能整合內在系統與外在訊息,個體行動的原因是由外在因素掌控的,

例如罪惡感、懲罰或得到獎賞。

本研究使用之研究工具,修訂自李明晉等人(2013)依自我決定理論及動機 自我協調觀點編制的職場員工自我協調量表,原量表透過工作內在動機、工作認 同動機、內攝他人標準動機與外部肯定動機四個動機型態,測量職場員工在工作 上的相關自主性指數,研究者則將其改編為適合大學生之量表形式,以整合調節、

認同調節、內攝調節與外部調節四個動機調節型態,了解大學生在進行生涯準備 時的動機調節型態。

在計分上,將受試者在整合調節與認同調節的得分合併為自主性動機,將內 攝調節與外部調節的得分合併為控制性動機。自主性動機的得分越高,代表個體 越能認同生涯準備對自己的價值,越能以自主動機投入生涯準備;在控制性動機 的得分越高,則代表個體進行生涯準備的動機多來自於外部的要求或他人的標準,

在投入生涯準備的行動動機上,受到他人影響、而非自主認同的部分越多。

四、生涯定向

生涯定向(career orientation)意指個體在面臨生涯抉擇時,個人同時感受到 對未來目標的確定程度,以及與此確定程度相關的情感反應(林清文,1994)。

Jones 與 Chenery 認為(1980),生涯定向可從二部分加以探討,包括個體對 未來生涯方向的確定程度,以及個體對此確定程度的情感反應。亦即生涯定向應 包括「生涯確定」與「生涯滿意」兩方面的探討。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是林清文(1994)根據 Jones 與 Chenery 的理論,訪談 國內大專學生後建立的「大專生生涯發展問卷」,問卷從生涯定向與造成生涯未 定向的原因兩個概念加以編制。Jones 與 Chenery(1980)認為,生涯定向與造 成生涯定向不佳—生涯未定向的原因,是有相關但仍有所不同的概念。探討造成 個體生涯未定向的原因,僅能探討個體在發展生涯定向時遇到的困難,但要探討 個體的生涯定向,仍應直接就生涯定向本身加以探討。由於本研究欲研究的主題 是生涯定向,因此僅使用探討生涯定向的生涯確定量表。量表內含二分量表:「生 涯確定」及「生涯滿意」,分數越高,越能顯示受試者目前對生涯目標的抉擇明 確且具體,且在抉擇生涯目標上,其情感反應是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