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父母教養態度、基本心理需求、生涯準備動機與生涯定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大學生父母教養態度、基本心理需求、生涯準備動機與生涯定

為檢視假設二:父母教養態度、基本心理需求、生涯準備動機與生涯定向之 間的模式關係可獲得支持,並可有效解釋變項間之關係,本研究依據自我決定理 論之動機階層研究模式「社會情境→心理中介→動機型態→結果」建立結構方程 模式並進行驗證。

一、各變項間之相關

本研究之變項包括父母教養態度(前置因素)、基本心理需求(中介變項)、 生涯準備動機(中介變項)及生涯定向(依變項)。為檢驗資料是否符合結構方 程模式基本適配指標的標準,首先針對各觀察變項進行相關檢驗,以下將逐一檢 視各變項之間的相關情形及相關方向。各變項間之相關表請見表 4-2-1。

(一)父母教養態度與基本心理需求之相關

首先檢視父母教養態度(關懷總分與父親關懷、母親關懷、過度保護總分與 父親過度保護、母親過度保護)與基本心理需求(總分及自主感、能力感、聯繫 感)之間的相關。

在關懷總分的部分,關懷總分與基本心理需求總分、自主感、能力感及聯繫 感皆有顯著的正相關(r=.42,p<.001;r=.38,p<.001;r=.21,p<.001;r

=.41,p<.001)。顯示當大學生在關懷總分上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 3 項基本心 理需求皆越高。若以父親關懷及母親關懷之分數分開檢驗,父親關懷與基本心理 需求總分、自主感、能力感及聯繫感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r=.35,p<.001;

r=.30,p<.001;r=.17,p<.001;r=.37,p<.001);母親關懷與基本心理需 求總分、自主感、能力感及聯繫感之間,亦有顯著的正相關(r=.41,p<.001;

r=.39,p<.001;r=.21,p<.001;r=.38,p<.001)。顯示大學生在父親關懷 與母親關懷上的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 3 項基本心理需求皆越高。

在過度保護總分的部分,過度保護總分與基本心理需求總分、自主感、能力 感及聯繫感皆有顯著的負相關(r=-.39,p<.001;r=-.37,p<.001;r=-.21,p

<.001;r=-.36,p<.001)。顯示當大學生在過度保護總分上得分越高,則大學 生的 3 項基本心理需求皆越低。若以父親過度保護及母親過度保護之分數分開檢 驗,父親過度保護與基本心理需求總分、自主感、能力感及聯繫感之間,有顯著 的負相關(r=-.37,p<.001;r=-.35,p<.001;r=-.22,p<.001;r=-.34,p

<.001);母親過度保護與基本心理需求總分、自主感、能力感及聯繫感之間,

亦有顯著的負相關(r=-.35,p<.001;r=-.35,p<.001;r=-.17,p<.001;r

=-.33,p<.001)。顯示大學生在父親過度保護與母親過度保護上的得分越高,

則大學生的三項基本心理需求皆越低。

(二)父母教養態度與生涯準備動機之相關

接著檢視父母教養態度(關懷總分與父親關懷、母親關懷、過度保護總分與 父親過度保護、母親過度保護)與生涯準備動機(自主性動機及整合調節、認同 調節、控制性動機及內攝調節、外部調節)之間的相關。

在關懷總分的部分,關懷總分與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有顯著 的正相關(r=.32,p<.001;r=.28,p<.001;r=.33,p<.001)、與控制性動 機、內攝調節及外部調節則皆有顯著的負相關(r=-.12,p<.001;r=-.13,p<.001;

r=-.09,p<.01)。顯示當大學生在關懷總分上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自主性動

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越高;但控制性動機、內攝調節及外部調節則皆會越 低。

若以父親關懷及母親關懷之分數分開檢驗,父親關懷與自主性動機、整合調 節及認同調節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r=.23,p<.001;r=.21,p<.001;r=.24,

p<.001)、與控制性動機及內攝調節則有顯著的負相關(r=-.09,p<.01;r=-.11,

p<.01),與外部調節之間雖亦為負相關,但未達顯著。顯示大學生在父親關懷

的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越高;控制性動機 及內攝調節則皆越低。

在母親關懷的部分,母親關懷與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之間,亦 有顯著的正相關(r=.35,p<.001;r=.31,p<.001;r=.35,p<.001)、與控 制性動機、內攝調節及外部調節之間,則有顯著的負相關(r=-.13,p<.001;r

=-.13,p<.001;r=-.11,p<.01)。顯示大學生在母親關懷上的得分越高,則大 學生的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越高;但控制性動機、內攝調節及外 部調節則皆會越低。

在過度保護總分的部分,過度保護總分與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 皆有顯著的負相關(r=-.33,p<.001;r=-.31,p<.001;r=-.32,p<.001)、

與控制性動機、內攝調節及外部調節則皆有顯著的正相關(r=.20,p<.001;r

=.22,p<.001;r=.14,p<.001)。顯示當大學生在過度保護總分上得分越高,

則大學生的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越低,但控制性動機、內攝調節 及外部調節則會越高。

若以父親過度保護及母親過度保護之分數分開檢驗,父親過度保護與自主性 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有顯著的負相關(r=-.33,p<.001;r=-.31,p<.001;

r=-.33,p<.001)、與控制性動機、內攝調節及外部調節則皆有顯著的正相關(r

=.18,p<.001;r=.20,p<.001;r=.13,p<.001)。顯示當大學生在父親過度 保護上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越低,但控制 性動機、內攝調節及外部調節則會越高。

在母親過度保護的部分,母親過度保護與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 皆有顯著的負相關(r=-.27,p<.001;r=-.25,p<.001;r=-.27,p<.001)、

與控制性動機、內攝調節及外部調節則皆有顯著的正相關(r=.19,p<.001;r

=.22,p<.001;r=.13,p<.001)。顯示當大學生在母親過度保護上得分越高,

則大學生的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越低,但控制性動機、內攝調節 及外部調節則會越高。

(三)父母教養態度與生涯定向之相關

接著檢視父母教養態度(關懷總分與父親關懷、母親關懷、過度保護總分與 父親過度保護、母親過度保護)與生涯定向(總分及生涯確定、生涯滿意)之間 的相關。

在關懷總分的部分,關懷總分與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意皆有顯著的 正相關(r=.20,p<.001;r=.19,p<.001;r=.16,p<.001)。顯示當大學生 在關懷總分上得分越高,則大學生在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意的得分皆越 高。若以父親關懷及母親關懷之分數分開檢驗,父親關懷與生涯定向、生涯確定 及生涯滿意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r=.13,p<.001;r=.14,p<.001;r=.10,

p<.01);而母親關懷與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意之間,亦有顯著的正相

關(r=.22,p<.001;r=.21,p<.001;r=.19,p<.001)。顯示大學生在父親 關懷與母親關懷上的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意皆越

高。

在過度保護總分的部分,過度保護總分與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意皆 有顯著的負相關(r=-.17,p<.001;r=-.16,p<.001;r=-.15,p<.001)。顯 示當大學生在過度保護總分上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 滿意皆越低。若以父親過度保護及母親過度保護之分數分開檢驗,父親過度保護 與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意之間,有顯著的負相關(r=-.18,p<.001;r

=-.16,p<.001;r=-.16,p<.001);母親過度保護與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 涯滿意之間,亦有顯著的負相關(r=-.14,p<.001;r=-.12,p<.001;r=-.12,

p<.001)。顯示大學生在父親過度保護與母親過度保護上的得分越高,則大學生

的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意皆越低。

(四)基本心理需求與生涯準備動機之相關

接著檢視基本心理需求(總分及自主感、能力感、聯繫感)與生涯準備動機

(自主性動機及整合調節、認同調節、控制性動機及內攝調節、外部調節)之間 的相關。

在基本心理需求總分的部分,其與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有顯 著的正相關(r=.47,p<.001;r=.39,p<.001;r=.51,p<.001)、與控制性 動機、內攝調節及外部調節則有顯著的負相關(r=-.16,p<.001;r=-.21,p<.001;

r=-.07,p<.05)。顯示當大學生在基本心理需求上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自主

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會越高;而控制性動機、內攝調節及外部調節則 會越低。

在自主感的部分,其與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有顯著的正相關

(r=.39,p<.001;r=.33,p<.001;r=.42,p<.001)、與控制性動機、內攝 調節及外部調節則有顯著的負相關(r=-.18,p<.001;r=-.22,p<.001;r=-.10,

p<.01)。顯示當大學生在自主感上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自主性動機、整合調

節及認同調節皆會越高;而控制性動機、內攝調節及外部調節則會越低。

在能力感的部分,其與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有顯著的正相關

(r=.36,p<.001;r=.29,p<.001;r=.41,p<.001)、與控制性動機、內攝 調節及外部調節則有顯著的負相關(r=-.15,p<.001;r=-.20,p<.001;r=-.07,

p<.05)。顯示當大學生在能力感上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自主性動機、整合調

節及認同調節皆會越高;而控制性動機、內攝調節及外部調節則會越低。

在聯繫感的部分,其與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有顯著的正相關

(r=.45,p<.001;r=.38,p<.001;r=.47,p<.001)、與控制性動機及內攝 調節則有顯著的負相關(r=-.07,p<.05;r=-.11,p<.01)。顯示當大學生在聯 繫感上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自主性動機、整合調節及認同調節皆會越高;但其 控制性動機及內攝調節會越低,與外部調節的相關值則未達顯著。

(五)基本心理需求與生涯定向之相關

接著檢視基本心理需求(總分及自主感、能力感、聯繫感)與生涯定向(總 分及生涯確定、生涯滿意)之間的相關。

其結果顯示,基本心理需求的總分、自主感、能力感及聯繫感,對生涯定向

(r=.48,p<.001;r=.43,p<.001;r=.50,p<.001;r=.31,p<.001)、生涯 確定(r=.42,p<.001;r=.37,p<.001;r=.44,p<.001;r=.28,p<.001)

及生涯滿意皆有顯著的正相關(r=.51,p<.001;r=.46,p<.001;r=.52,p

<.001;r=.32,p<.001)。顯示當大學生在基本心理需求總分上得分越高,則 大學生的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意皆會越高;若分別就自主感、能力感及 聯繫感的得分加以檢視,亦會得到同樣結果。

(六)生涯準備動機與生涯定向之相關

最後檢視生涯準備動機(自主性動機及整合調節、認同調節、控制性動機及 內攝調節、外部調節)與生涯定向(總分及生涯確定、生涯滿意)之間的相關。

首先就自主性動機及整合調節、認同調節與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意 之間加以檢視。結果顯示自主性動機及整合調節、認同調節對生涯定向(r=.39,

p<.001;r=.30,p<.001;r=.44,p<.001)、生涯確定(r=.41,p<.001;r

=.34,p<.001;r=.46,p<.001)及生涯滿意(r=.31,p<.001;r=.23,p<.001;

r=.37,p<.001)皆有顯著的正相關。顯示當大學生在自主性動機及整合調節、

認同調節上的得分越高,則大學生的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意皆會越高。

接著檢視控制性動機及內攝調節、外部調節與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 意之間的相關。結果顯示,控制性動機對生涯定向及生涯滿意有顯著的負相關(r

接著檢視控制性動機及內攝調節、外部調節與生涯定向、生涯確定及生涯滿 意之間的相關。結果顯示,控制性動機對生涯定向及生涯滿意有顯著的負相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