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教養態度、基本心理需求、生涯準備動機與生涯定向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父母教養態度、基本心理需求、生涯準備動機與生涯定向

一、父母教養態度、基本心理需求、生涯準備動機與生涯定向相關研究

SDT 假設,個體的動機型態,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脈絡是否能提供其基本 需求滿足有關。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以父母教養態度做為社會情境中的環境脈 絡影響來源,探討父母教養態度對個體三項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自主感、能力 感及聯繫感,會對個體在進行生涯準備時的動機調節型態產生何種影響,而此動 機調節型態與個體的生涯定向之間,又有什麼關聯。

自主感意指個體在行動時,能感受到自己的行為是主動決定、由自我而非外 部控制的(Ryan & Deci, 2002)。根據 SDT 的理論,當個體能從環境感受到自主,

便較容易引發其內在動機來產生行動(Gagne, 2003; Tafarodi, Milne & Smith, 1999),因此本研究欲探究,個體在進行生涯準備時,若能感受到自主的支持,

其進行生涯準備的動機,是否越靠近內在動機。

除了自主感,SDT 亦強調能力感的需求。Guay 等人(2003)在探討父母的 自主支持與大學生生涯定向之間相關的研究時,以生涯決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eking efficacy)來研究個體的能力感。其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定義為 個體在生涯決策中,解決或完成任務的信心程度,認為其與 SDT 對能力感的定 義類似。而其研究結果發現,父母自主支持帶來的自主感,會增強大學生生涯決 策的自我效能,意即能力感的來源,來自於父母或重要他人對個體正面的回饋與 支持、鼓勵,此結果與 Bandura 提出自我效能理論時,認為鼓勵是自我效能來源 之一的主張相當一致。當個體的自主感與能力感皆能滿足時,個體在生涯定向上 便有相對理想的表現(Guay, Senecal, Gauthier & Fernet, 2003)。除了 Guay 等人 的研究之外,其他研究家庭關係、親子互動或父母教養態度與個體生涯決策自我 效能的相關研究亦顯示,當家庭關係或親子互動越良好、父母的教養態度是較為 開明且願意傾聽子女需求時,子女會有較好的的生涯自我效能,也會有較理想的 生涯定向(Hargrove, Creagh, & Burgess, 2002; Nota, Ferrari, Solberg, & Soresi, 2007)。以上的研究除可證實,當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良好互動時,能提供個體在

能力感上的滿足之外,亦可推測其聯繫感的需求,應也具有足夠的滿足。

綜上所述,父母的教養態度能提供個體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而根據自我決 定理論的觀點,個體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的程度,是個體發展出自主性動機的主要 因素之一,若個體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的程度不高,個體便較難發展出自主性動機,

在行動上便多以外部導引的控制性動機為主。Grolnick 等人(1999)的研究亦證 實了,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過程是影響孩子發展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能力的 主要因素之一;Soenens 與 Vansteenkiste(2005)的研究則顯示,父母及老師對 青少年自主感的支持與鼓勵,會促使青少年在課業、社會技能與進行生涯準備活 動時發展出自主性動機,讓青少年能更加主動地投入促進自我成長的活動。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一直是心理學界的主要研究主題之一。Vallarand 於 1997 年提出了包含四個部分的動機研究模式:社會情境(social factors)→心理 中介(mediators)→動機型態(types of motivation)→結果(consequences),意 圖整合內外在動機研究中,各種不同理論的預測及架構,希望對未來的內外在動 機研究,提供一可驗證的新觀點(Vallerend, 1997; Vallerend & Ratelle, 2002)。

此動機研究模式與 SDT 的理論架構有許多共通之處(Vallerend & Ratelle, 2002),例如兩者皆認為,動機並非是一單一的架構、而是具備多向度的來源,

且外在的環境脈絡,會透過個體的心理需求,進而影響動機的產出。

Vallerand(1997)認為這四個部分可再區分為三個階層,分別是整體層次

(global)、情境層次(contextual)與場域層次(situational)。整體層次是人格特 質,是個人的總體看法,情境層次則是特定的教育、人際關係、運動休閒等生活 領域,場域層次則是個人當下的狀態。雖然可區分為三個層次,但 Vallerand 認 為,這三個層次之間會互相影響,例如個人的人格層次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因此 會對個體在情境及場合的層次上產生影響,而發生於場合層次中的事件,也會回 過頭來對情境層次與整體層次帶來壓力。

本研究的研究目標為大學生的生涯定向,根據生涯發展理論所述,生涯定向 是個體在生涯發展的階段中,整合內在與外界訊息的整體成果展現。因此雖然生 涯準備的動機型態看似處在特定的生活領域層面,但研究者認為,若將生涯定向 視為個體發展成熟的指標,其亦可視為個體整體的人格層面加以探討。因此在本 研究的研究架構中,對父母教養態度以及心理需求滿足皆從整體的層次來探討。

在生涯定向的發展過程中,環境是影響個人生涯決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涯

發展理論與研究結果也顯示,理想的生涯定向,有賴個體主動探索自我與外在環 境,進行較多的生涯準備(林清文,1994;陳欣怡,1999)。但多數的研究雖能 證實個體投入準備生涯的行動頻率,對個體的生涯定向確有影響,但並未探討個 體促使個體投入行動的動機型態與生涯定向之間的關聯。此外,在目前與生涯定 向有關的研究中,大部分皆關注於個人的背景變項如性別、家庭因素(家庭互動、

父母教養態度)或個人內在因素(自尊、自我概念、自我特質)對生涯定向的影 響,較少從個體的心理內在歷程整體加以探討。因此,個體是以主動自發的自主 性動機投入生涯準備,或是被外在因素要求,以控制性動機進行生涯準備,此兩 種動機型態對生涯定向是否有不同的影響,是本研究欲探討的目的之一。

目前應用此動機模式在生涯領域上的研究甚少。國外的研究僅查到 Guay 等 人於 2003 年的研究,顯示父母支持會透過個體的自主感及能力感,對個體的生 涯定向產生影響,但 Guay 的研究中,並未對個體投入發展生涯定向行動的動機 型態加以研究。國內邱淑琴(2000)雖以自我決定理論觀點,探討高中職教師在 工作與家庭之間衝突之關係,但並未應用此動機階層;薛凱方(2011)則以高中 生為研究目標,透過此動機模式,探討父母及教師對個體自主的支持,與個體進 行生涯準備時的動機調節和生涯定向之間的相關。Guay 與薛凱方的研究,在前 端的社會情境因素上,分別以同儕與父母,以及教師與父母對個體在進行生涯準 備時的自主支持進行探討,屬於情境層次。而研究者則以父母教養態度中的關懷 與過度保護兩向度,探討「關懷—忽視」以及「自主—過度保護」對基本心理需 求、動機型態與生涯定向的關聯,屬於整體層次。在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的部分,

Guay 因其在先前的研究中發現聯繫感與個體的生涯定向關聯較低,而未將聯繫 感放入探討。但研究者認為東西方的文化脈絡有所不同,華人在生涯的各層面如 生涯抉擇、生涯價值觀、生涯定向等部份與家庭的支持和影響有不小的關聯,因 此仍將聯繫感放入探討。

二、總結

目前與生涯定向相關的研究,多數皆分別討論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

社經地位)、家庭因素(父母教養型態、依附關係)或個人內在因素(完美主義、

特質、自我概念、決策型態)對個體生涯定向的研究。較不易看出個體整體的動

機面貌。

由前述研究結果的回顧可知,父母的教養態度與個體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有 所關聯,除此之外,父母的教養態度亦會透過自我概念等個體心理特質的變項,

影響個體的生涯發展狀態。而自我決定理論為這些研究結果提供一可供驗證的明 確架構:透過社會情境對個體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個體會有較高程度的自我決 定動機,在發展的層次上,會有較高的幸福感。

本研究以 Vallerand(1997)所提出的動機研究模式為架構:社會情境→心理 中介→動機型態→結果,擬探究不同的父母教養態度,是否會對個體在基本需求 滿足上有所影響,而此差異是否會透過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歷程,影響個體投入 生涯準備的動機型態,進而影響個體生涯定向的狀態。

雖然目前以此動機模式探討生涯定向的研究甚少,但透過前面的文獻整理,

本研究假設,當個體從父母的教養態度中得到越多自主的支持和關愛的滿足,個 體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程度便會提高,在即將自大學畢業、需有初步生涯定向的 時刻,個體自主投入生涯準備行動的動機調節型態會偏向自主動機。意即個體會 自發性的投入生涯準備,而當個體在投入生涯準備時能較以自主動機投入,而較 少受到外在控制的控制動機影響,個體在生涯確定及生涯滿意的程度都會較高。

反之,若個體在一般生活中感受到的自主感、能力感或聯繫感皆較低,在基本心 理需求未能滿足的狀態下,個體就不會有太多進行生涯準備的自主動機,而須靠 外在的刺激,由外部調節或內攝調節兩種控制性的動機,驅使其進行生涯準備。

當個體感受到自己的行動並非自主,由外部因素控制的成分較大,個體在結果,

也就是生涯定向的確定程度及滿意程度,相對之下便會較低。

由於大學高年級學生已經面臨即將投入職場的壓力。因此本研究以此族群為 研究目標,希望透過研究,了解大學生從家庭經驗中感受到的父母教養態度,對

由於大學高年級學生已經面臨即將投入職場的壓力。因此本研究以此族群為 研究目標,希望透過研究,了解大學生從家庭經驗中感受到的父母教養態度,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