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建議、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本研究探討高年級大學生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對生涯定向的影響因素。以父母 教養態度為前置變項,探討個人主觀教養經驗對大學生基本心理需求滿足、進行 生涯準備的動機型態與生涯定向之間的關係。以下依序闡述建議與未來可能的研 究方向。

一、研究建議

過往對阻礙大學生達成生涯定向的研究,多以個人特質、風格或決定型態來 探討可能影響大學生生涯定向的原因,較少探討大學生與其所處的社會脈絡、以 及大學生投入生涯探索的動機歷程與生涯定向之間的關聯。研究者就本研究之結 果的發現,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父母的教養態度應以關懷、鼓勵自主為主

研究結果顯示,當大學生感受到的父母教養態度,是較具關懷、自主的,對 大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動機與生涯定向皆有正向的影響;若父母教養態 度是忽視、涉入子女生活且限制較多的過度保護,則有負面的影響。

研究者建議,在進行親職教育課程或相關主題演講的實務工作時,可讓家長 了解教養態度對子女未來身心發展的影響。指引家長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與子 女建立良好的關係、維持聯繫感,以支持子女自主發展的態度、提供足夠的情感 支持,讓子女有足夠的安全感向外探索,鼓勵其發展自主獨立的能力。當子女有 足夠的自主探索空間,也有足夠的情感支持時,其身心狀況及未來的生涯定向皆 會有較理想的結果。因此家長應了解,自己對孩子過多的涉入或限制,其實會阻 礙子女的發展,對子女在發展成熟或未來的生涯定向上,皆有不利的影響。

(二)基本心理需求與動機型態是影響大學生生涯定向的重要因素

雖然父母教養態度對高年級大學生生涯定向有所影響,但透過基本心理需求 與生涯準備動機的介入,影響便可能有所不同。大學生與外在社會接觸的時間,

已比國、高中生多出許多,家庭對自我的影響也逐漸減低,同儕與朋友開始扮演 重要的角色。雖然來自家庭的教養態度與影響不容易改變,但在面對新環境的時 候,大學生仍有許多機會可以發展自己探索及自主的能力。

實務工作上在衡量大學生的生涯發展狀況時,若其生涯定向不明確、且進行 生涯準備的自主性動機不高、或甚至是低落且被外部影響的控制性動機,可檢視 個體在基本心理需求上的滿足,是否被家庭或其他社會環境脈絡所抑制,進而影 響個體無法有較理想的身心發展狀態。

在個體發展的部分,透過個別諮商或大型輔導活動例如團體、班級講座或工 作坊等,可使大學生從一對一的關係或透過活動設計,發展出團體凝聚力,從與 他人接觸、建立良好關係中獲得聯繫感的滿足,並從具滋養的關係中肯定自我的 能力、發展出獨立自主。

在生涯發展的部分,則可透過活動的設計,使大學生理解自己在生涯定向上 的動機型態、以及可能影響此動機型態的因素,了解自己在面對生涯定向時的樣 貌,提升自我探索生涯的動機與能力,進而發展出理想的生涯定向,達成生涯成 熟。

二、未來研究建議

(一)研究樣本

1. 樣本代表性:本研究以方便取樣進行抽樣,且依照各校各系所的回覆情形進 行問卷施測,故在學校類型、科系及性別的比例上無法完善顧及,因此樣本 未必能完全代表所有大學生的特性,可能會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建議後續 進行類似研究時,可儘可能地在各區域大學進行抽樣,並對各背景變項之比 例加以控制,以確保樣本代表性。

2. 考量不同的家庭狀況:在父母教養態度量表的回收資料中,單親家庭的受試 者可能僅填答父親或母親其中一項,或因背景資料未考慮父母其中一方過世 至今的時間長短,造成有些父母一方過世、單親的受試者有完整填寫雙親教 養態度、有些受試者則無,在後續分析時必須將其剔除。查量表並未針對單 親家庭子女的填答加以說明,後續應用此量表時,可更細緻考量單親家庭受 試者可能會遇到的填答狀況,以及後續單親家庭樣本群的資料分析方式。

3. 考量不同社經地位的影響:在探討人口背景變項上時,針對家庭的經濟狀況,

本研究僅從家庭平均收入探討其經濟狀況。建議後續研究可參照社經地位的 計算設計調查人口背景之變項,以更全面地探討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態 度、基本心理需求、生涯準備動機以及生涯定向之間的關聯。

(二)其他研究方向

本研究建構了父母教養態度、基本心理需求、生涯準備動機與生涯定向的結

構方程模式,本次的研究樣本雖與模式有良好的適配度,但不能保證此模式可推 衍到其他樣本群,尤其本次研究的對象僅止於大學高年級的學生。建議未來可抽 取不同樣本群,利用此工具與模式再次施測,進行複合效度的檢定,以確認模式 在各不同樣本群中皆能得到適配。

本研究以父母教養態度為出發點,研究家庭的環境脈絡與基本心理需求、生 涯準備動機和生涯定向之間的相關。研究雖支持父母教養態度有顯著的影響力,

但從其他文獻中,亦可得知同儕與教師等其他環境脈絡,對大學生的生涯定向亦 有相當的影響力。未來可探討納入同儕、教師或其他環境脈絡,討論其對大學生 生涯定向或生涯準備動機的影響,檢驗本模式的影響路徑是否會有所不同。亦可 以其他特性的母群例如不同階段的學生、職場員工等,探討此模式的適用性。

最後,本研究並未探討造成個體生涯未定向的原因,建議後續可透過量表的 修訂,對造成個體生涯未定向的原因加以探討,或可更了解阻礙個體達成生涯定 向的原因,與個體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和動機型態之間,是否亦有所關連。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叢桂、羅國英(2011)。家庭內工作價值的傳承與變遷:親子對偶分析。本土 心理學研究,36,195-247。

李明晉、許維素、陳秀蓉、陳怡君、陳宇芬(2013)。職場員工自我協調量表之 編制與檢驗。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6(4),641-678。

李茂能(2009)。圖解 AMOS 在學術研究之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吳志文、葉光輝(2013,11 月)。父母關心支持與工作自主經驗:雙元自主性促 進因素的範疇優勢性檢証。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之「臺 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吳芝儀(1999)。從建構論觀點探討當前臺灣大學生的生涯價值。輔導季刊,35

(1)42-54。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明隆、張毓仁(2010)。結構方程模式—實務應用秘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 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2014)。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宜龍(2006)。選系自主程度對學習動機的影響:科系認同度的中介效果與相 互性孝道信念的調節效果。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宜玫、孫頌賢(2010)。大學生選課自主性動機與學習投入之關係,教育科學 研究期刊,55(1),155-182。

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文(1994)。大學生生涯發展問卷編製及大學生生涯決定狀態調查研究。輔 導學報,17,175-255。

邱淑琴(2000)。由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工作與家庭衝突之關係──以高雄市高中 職教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我國大專學生生涯發展定向之研究。教育心 理學報,22,167-190。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重修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邱秀燕(1990)。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心理分離—個體化、自我發展及情緒適 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文婷(2009)。大學生知覺父母期望、完美主義傾向與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慧芸(2003)。大學生生涯成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畢卿、羅文倬、龍佛衛(1999)。雙親教養態度量表中文版之信效度研究。護 理研究,7(5),479-489。

徐畢卿、鄭惠萍(2002)。雙親教養態度量表在精神衛生的應用。台灣醫學,6

(5),765-771。

徐瑋伶(2003)。工作動機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89-113。

許建民(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建立與驗證。國立體育學院博士論 文。(未出版)

翁若雲(2011)。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成熟與心理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 分析。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

91-106。

陳欣怡(1999)。依附關係與生涯探索、生涯不確定源、生涯定向狀態之相關研 究—以大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

陳金定(2008)。青少年親子依附、基本心理需求與羞愧感因果模式之探討。教 育心理學報,40(2),241-260。

陳惠怡(2006)。臺北市高中生依附關係及自我概念影響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