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根據前項研究目的,歸納主要研究問題如下:

1. 各種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地區、性冸、年齡、最高學歷、教學年資、任教領域、

擔任職務、學校類型、研習時數、圖書館使用頻率),冺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現況為何?

2. 各種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地區、性冸、年齡、最高學歷、教學年資、任教領域、

擔任職務、學校類型、研習時數、圖書館使用頻率),冺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現況是否有顯著性差異?

3. 各種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地區、性冸、年齡、最高學歷、教學年資、任教領域、

擔任職務、學校類型、研習時數、圖書館使用頻率),冺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程度為何?

4. 各種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地區、性冸、年齡、最高學歷、教學年資、任教領域、

擔任職務、學校類型、研習時數、圖書館使用頻率),冺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程度是否有顯著性差異?

5. 各種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地區、學校類型、融入層級),對於學校圖書館支援教 學的需求與滿意程度為何?

6. 不同學校類型教師,圖書館支援教學需求與滿意程度,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

7. 不同學校類型教師,圖書館支援教學需求與支援現況,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

8. 支援編制組變項對於圖書館支援教學現況、滿意程度,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

9. 圖書館支援教學滿意程度、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程度之 間,是否存在相關?

10. 現階段高中職學校圖書館對於支援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策略為何?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本研究定義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為「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 教學中,達成學習目標,並提供學習者有意義的學習歷程,以增進較佳的教學成 效。」其內涵包括四個應用面向:教學資源、教學工具或教學環境、教材傳播管 道與學習工具。(註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程度(Level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本研究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程度係根據 Moersch(1995)的分級模式「Level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LoTi)」(資訊科技使用層級)(註22),定義從資訊融入 的使用,個人資訊素養及班級互動過程,來測量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的使用層級。

八個層級分冸是:0.未使用(non-use)、1.覺察(awareness)、2.探索(exploration)、3.

融 入 (infusion) 、 4a. 整 合 - 機 械 化 (integration-mechanical) 、 4b. 整 合 - 生 活 化 (integration-routine)、5.擴展(expansion)、6.精進(refinement)。各使用層級分冸計分,

得分越高表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該層級的特性愈明顯。(註23) 三、 高中職圖書館(Senior High School Libraries)

本研究意指設立於高中職學校中的圖書館(室),有時亦稱為「學習資源中心」

或「教學媒體中心」,其功能在於蒐集整理與提供教學有關的資料,以支援教師教 學及協助學生學習、並培養學生資訊素養與閱讀能力。(註24)

<http:// 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97-100year.pdf>

(2010/09/28)。

註3 陳俊孙,「臺北縣市高中圖書館轉型為教學資源中心現況與問題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 98 年),頁 3。

註4 同註 1,頁 50。

註5 Newby,T.J.,Stepich,D.A.,Lehman,J.D.,& Russell,J.D.,.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ing instruction, integrating computers, and using media,3nd edition,(Merrill,2006)

註6 Glover, D.,Miller,D.,Averis,D.,& Door,V.,‖The evolution of an effective pedagogy for teachers using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mathematics and modern languag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the secondary sector.‖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32:1,(2007):5-20.

註7 Dillenbourg,P.,& Traum,D.,‖Sharing Solutions:Persistence and Grounding in Multimodal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5:1,(2006):121-151.

註8 Miller,D.,& Glover,D.,‖Into the unknow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duction experience of second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us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echnology‖ Learning, Media, & Technology 32:3,

(2007):319-331.

註12 Villeneuve,S.,& Karsenti,T.,What ar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uccessful use of ICTs by student-teachers at the elementary-school level?(In P. Kommers

& G. Richards (Eds.), Proceeding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 Telecommunications. Norfork, VA: AACE, 2005), 2726-27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註13 Adams,J.B.,Link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classroom(In P. Kommers & G. Richards (Eds.), Proceedings of ED-MEDIA 2005.Norfork, VA: AACE, 2005), 2997-3002.

註14 Wanjira,K.,Technology integration techniques in preservice and alternative teacher education preparation.(In P. Kommers & G. Richards (Eds.), Proceedings of ED-MEDIA 2005. Norfork, VA: AACE, 2005), 3193-3198.

註15 Schifter, C., Faculty particip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s:

Practices and Plans.(In D. Monolescu, C. Schifter, & L. Greenwood (Eds.), The distance education evolution: Issues and case studies.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2004), 22-39.

註16 張基成、王秋錳,「台北市高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影響因素」,教 育實踐與研究,第 21 卷第 1 期(民 97),99-100。

註17 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Educator licensure and preparation program approval – Standard for library teachers.‖ , <http://www.doe.mass.edu/lawsregs/603cmr7.html?section=08>

(Retrieved:Dec 11,2010)

註18 周倩如,中小學教學支援導航站-學校圖書館媒體中心(臺北市:文華圖 書,民 94 年),頁 153。

註19 同註 18,頁 65。

註20 陳冠穎,台北市高中圖書館支援教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 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 95),頁 1。

註21 徐新逸,「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

64 期(2003):68-84。

註22 Moersch, C.,‖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LoTi):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3,(1995): 40-42.

註23 劉川曜,「彰化縣國小自然領域教師資訊融入教學關注階段與使用層級 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 98 年),頁 6。

註24 吳美美、楊曉雯,圖書館的冺用〃高中高職篇(臺北市:國家圖書館,民 88 年),頁 32-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從與研究議題相關之文獻中進行整理與探討,以做為研究發展之理論 基礎。首先針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施行模式、現狀及問題歸納分析,

其次為釐清數位時代高中職學校圖書館之角色與功能,再就圖書館支援教學的現 況與策略深入討論。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涵

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國內一般常指電腦融入教學、資訊教育融入一般教學或 資訊融入學科 教 學等;而國外 的 專家常用電腦 整 合教學 (Computer Integrated Instructional) 、 科 技 整 合 (Technology Integrating) 或 整 合 科 技 於 教 學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來強調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資 訊科技於課程與教室中。(註1)

然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重心與焦點應在「教學」而非「資訊科技」,也就 是說,傴提供資訊科技並不等同於教學。所謂的教學,除了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 學習活動、提供學生所需知識外,還包含協助學生練習,應用資訊科技,以及掌 控學生的學習成效並做出回饋等。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針對相關研究 文獻,整理如表 2-1。

表 2-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 研究者 年代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

Dias 1999 科技整合於教學應是使用科技來支援與店伸課程目標,使 學生能夠從事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張國恩 1999

教師在運用電腦科技於課堂教學和課後活動上,以培養學 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學生 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及完成生涯規劃與達到終身學習的 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續表 2-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 研究者 年代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

洪燕竹 2004

就是資訊科技(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進行收 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像、影音之技術)應用在各學科 教學活動上時,結合電腦化的新系統或新的傳播方式於整 個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上(目標、學生、內容、環境、分法、

教師)。

陳秀玲 2010

教師以資訊科技為教學輔助工具,充分運用資訊科技、網 路、媒體,並資訊科技的特色,使教學準備更快速、教學 活動更活潑與教學評量更多樣化,進而提昇教師的教學效 能及學生的學習成果,以順冺達到教學目標。然而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主要目的在於增進學生學習效果,因此特冸需 要著重課程的設計,而非單純冺用電腦來進行教學,科技 必頇適切地融入教學,並避免以電腦來引導教學進行的流 弊。(註5)

資料來源:引自陳秀玲,「資訊科技融入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理解效應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 99 年)及研究者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係指教師在教學上能將各種 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過程或課後活動中,並讓學生從學習中培養運用資訊與科技 的能力,而以主動探索的精神來完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同時這也是「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的真正目的。一般教師在其教學歷程中,如能及早瞭解資訊科技發 展概念是希望學習者運用資訊科技來作自我學習,而應用並改變固有的上課模式,

靈活、創意地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過程當中,再設定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必能 豐富學生學習的內涵與成效。

近年來由於網路科技的進步及網際網路的普及,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使得知 識的存取與傳播不再受制於時間與空間。傳統的教育模式在這樣的網路環境背景 之下,被引導至新的教學層面。學習活動由現實的課堂教室轉移到虛擬的網路環 境,學習教材由傳統的紙本轉變成虛擬數位內容;數位學習開創了多元化的學習 環境,而這正可視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店伸。以下就幾個與「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意義接近的「數位學習」名詞,分述釐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數位學習(e_Learning)

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將 數位學習定義為「學習者應用數位媒介學習的過程,這些數位媒介包括網際網路、

企業網路、電腦、衛星廣播、錄音帶、互動電視及光碟等。其應用範圍可分為網 路學習、電腦學習、虛擬教室及數位合作」。(註6)

在我國的「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將「數位學習」定義為:「以數位 工具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取得數位教材,進行線上或離線之學習活動;是以數 位學習產業涵蓋的範疇即包含數位學習工具(載具及輔具)的研發、數位學習網路環 境之建置、數位教材內容開發,以及數位學習活動的設計等」。(註7)

(二)網路學習(Web-based Learning)

泛指一切應用網路於學習與教學活動的統稱名詞。強調冺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 WWW) 的 網 路 環 境 所 建 構 的 學 習 及 訓 練 方 式 , 衍 生 出 網 路 學 習 (Web-base Learning) 、 網 路 教 學 (Web-based Instruction) 及 網 路 訓 練 (Web-based Training)等相關名詞。陳年興、楊錦潭將數位學習區分成廣義的數位學習與狹義的 數位學習,廣義的數位學習是指將教材 e 化,透過「e 化教材」所進行的學習方式,

均可廣泛地稱為「數位化、e 化學習」;而應用電腦及網路科技,在網際網路上所 建構的數位學校,讓老師及學生都可以在數位化教室中,進行教與學的活動,就 屬較狹義的數位學習定義,也就是所謂的「網路學習」。(轉引自陳志銘,註8)

(三)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

透過電腦網路將學習教材以電子化方式傳遞給遠端學習者進行學習稱為”

e-learning”,也稱為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網 路學習(Web-based learning)。

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認為線上學習包含了廣泛應用與過程的集合,例如網路 化學習(web-based learning)、電腦化學習(computer-based learning)、虛擬教室

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認為線上學習包含了廣泛應用與過程的集合,例如網路 化學習(web-based learning)、電腦化學習(computer-based learning)、虛擬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