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七、 探討高屏地區四至六年級原住民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行為的關係為 何?

八、 探討高屏地區四至六年級原住民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表現的關係 為何?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家庭閱讀環境

家庭閱讀環境(family literacy)係指學生在家庭環境中,所接觸到各項閱讀活 動與閱讀資源,如家人的閱讀行為、習慣等,以及家人提供的閱讀環境、資源與 教育期望等(柯怡寧,2012)。

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為謝美寶(2003)的「家庭閱讀環境問卷」修訂而成之「家 庭閱讀活動問卷」上的得分指標,其中可分為「家庭閱讀資源」、「父母親的教育 期望」、「親子閱讀互動」及「父母的閱讀習慣」等四個因素。所得分數為代表,

得分高者代表學童的家庭閱讀環境良好,得分低者反之。

二、 閱讀動機

Guthrie 和 Wigfield(2000)將閱讀動機定義為在閱讀上之個體的個人目標、價值 觀、對於相關主題的信念、閱讀過程及閱讀成果。係指閱讀動機是影響個體能否 進行並持續閱讀活動的理由。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為楊雅淇(2012)修訂 Wigfield 等 人(1997)所編製的「閱讀動機量表」,分成「外在動機」、「內在動機」、「閱讀效能」

及「社會因素」等四個向度,其中所得的能力估計值代表學生的閱讀動機。得分 高者代表學童的閱讀動機良好,得分低者反之。

三、 閱讀行為

閱讀行為係指讀者實際從事與閱讀相關的一切活動,例如:讀者從事於閱讀 活動的時間、頻率、閱讀書籍的數量、閱讀的廣度、以及閱讀的形式與場所等 (Wigfield,1997)。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為蔡逸芬(2012)的「閱讀行為調查表」,分成

「閱讀頻率」及「閱讀類別」等兩個向度,其中所得的分數高者代表學童的閱讀 行為程度高,得分低者反之。

四、 閱讀理解表現

閱讀理解是一個複雜的心智運作過程,讀者經由眼睛接收到文字以後,經過 一連串字音、字形、字義的解碼與推論的活動後,透過讀者心智主動建構出內容 的過程(李咏吟,2001)。在本研究中的閱讀理解是指在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 難篩選測驗」上的得分。得分高者代表學童的閱讀理解程度高,得分低者反之。

五、 原住民學童

原住民係指既存於臺灣而為國家管轄內之傳統民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

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賽德克族、

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2015)。這16族雖同屬於南島語系,但不論是在文化、語言或社會制度各 方面都有差異。本研究所指的原住民學生是指就讀於高雄市和屏東縣的原住民國 小四至六年級為主,族群涵蓋鄒族、布農族、魯凱族及排灣族等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