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參與式藝術課程

國內外學界對於以社會交流互動且具有社會批判色彩之藝術創作的歷程,以「參與式藝術」

(participatory art)、「社會參與藝術」(socially engaged art)、「藝術介入」(interventionist art)、「新類型公共藝術」(New Genre Public Art)、「對話性藝術創作」(Conversation Pieces)

稱之,且國內似乎更傾向使用「社會參與藝術」以更加彰顯其與社會深入交涉的取向。儘管 如此,學者Bishop(2012) 仍試圖以「參與式藝術」詮釋上述雷同的的相關美學意涵,因此,

本研究沿用Bishop 之美學觀點,以此界定本研究所發展與實踐之課程。

本課程是研究者以具有社會批判性的參與式藝術創作精神與美學概念,與學生一起建構、

探究參與式藝術的創作行為轉譯成教育的歷程,並發展出五個學習階段的參與式藝術課程

「IN/印社子島」。透過教師轉化與實踐參與式藝術創作的思維,教師融合藝術家的角色,重 新解構、建構原先習以為常的校園日常,和學生一同瞭解與審視所在地——社子島所面臨的 議題「社子島開發案」。在藝術與教育過程中所解放出的日常脈絡的間隙裡,教師實踐以教 育過程作為藝術創作,學生以藝術作為覺察議題的方式,表達自我想法,並建構議題意識。

二、社子島開發案

「社子島」位於臺北市士林區,指稱延平北路七段至九段所經的區域。最早開始是由基 隆河與淡水河交匯而成的一個沖積平原。1953 年超級颱風克蒂穿越台灣陸地期間,臺北社子 地區當時發生淹水的情況,最裡面的中洲埔、溪洲底等地區於1970 年被下令長期限建,使得 這範圍內的十個里成為臺北市內少數開發緩慢的社區。2010 年 5 月 10 日經濟部水利署「臺 北地區(社子島地區及五股地區) 防洪計畫修正報告」獲行政院核定後,臺北市政府始於 2011 年 6 月 8 日公 告實施「變更臺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主要計畫案」。郝龍斌市長時代,規劃 方向名為「臺北曼哈頓」,後因環評未過而中止。柯文哲市長率領的市府團隊規畫透過 i-Voting 投票活動,讓民眾票選社子島的開發方向,經過 2016 年 2 月 28 日 i-Voting 投票結果票 選,「生態社子島」方案勝出,遂由林欽榮副市長宣布開發案即刻起進入四大程序:臺北市 都市計畫、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內政部防洪計畫以及最後的區段徵收。

而在本研究論文進行的期間(2019 年 2 月~2020 年 6 月),已進入最後的「全區區段徵 收」的開發程序,由市政府取得土地以開闢堤防、道路、公園等公共設施,確保社子島民眾 未來的居住安全與品質。但由於考量部分民眾陳情表達不參與區段徵收意見及內政部建議,

開發總隊提出「地區剔除區段徵收申請作業計畫」,並依結果修正社子島的都市細部計畫,

於2020 年 4 月 23 日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臺北市政府,2020),進展到與過往 數十年相比,最具體且最接近執行開發的階段。

三、國中視覺藝術教師

本研究為研究者任教於市立國中專任教授「視覺藝術」之教師,進行課程實踐之歷程研 究。而「視覺藝術」依據《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課程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教材編 選指出,應與學生之生活經驗連結,透過真實體驗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學習媒材、技法、構 成要素、形式原理、符號概念與藝術鑑賞等知能,並鼓勵學生創意表現與多元思考,且適時 引導學生參與當代藝術世界,接觸不同藝術工作者,理解藝術對個體及社會的意義與價值。

教師方面,在共通原則的精神下,說明視覺藝術領域教師應引導學生藝術探究、自主學 習、互動對話與實踐參與為主軸,以學生為學習中心,應用多元、靈活、彈性的教學方法、

教材教具、多元樂器等,培養藝術核心素養。同時,亦可統整年段與其他領域/科目,搭配彈 性學習課程、社團活動、 團體活動等課程,運用多元方式教學,並在舉例或引導反思上,得 導入性別平等、人權、 環境、海洋教育等議題之價值觀點,以豐富教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