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N/印社子島」參與式藝術課程之發展過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IN/印社子島」參與式藝術課程之發展過程

本研究的課程建構,主要是以Bishop 所指涉「參與式藝術」的相關美學意涵,並參考其 他學者如Kester(2004)、Helguera(引自吳岱融等譯,2018)所闡述近似概念與教師自身教 學理念轉化而成,教學方法與組織學習內容上則是以批判教育學所倡議的理念為精神;

Helguera(引自吳岱融等譯,2018)《社會參與藝術的十個關鍵概念》書中所提的概念為骨幹 進行實踐。Bishop 所認為參與式藝術不僅是歡愉的交流互動,而更應將現實的議題揭露,並 必須將這個「合作關係」以美學、政治、批判的思維去討論及審視這個符號性的行為。因此,

在本研究所意圖的是將參與式藝術的創作行為轉譯成教育過程,互為表裡,以不同方法與角 度不停地在「社子島開發」議題中探索,利用現行的學校體制與框架、教師與學生身份,創 造出議題可被談論、觀看且實踐的情境。

研究者(教師)欲形塑的參與式藝術課程,除了事前的準備如課程架構、教學活動、流 程與學科內容組織安排外,仍需妥適且有效的引導學生互動參與主動建構內容,並依照學生 反應及回饋,修正教師原先對於課程的假設,在實踐中與學生、研究夥伴及其他參與者共同 建構課程的實際面貌。本節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在前導研究課程實施後對於正式課 程的構想與計畫,第二部分依照課程階段述描發展正式課程的過程中,如何依據學生、研究

一、前導研究課程實施

本研究課程正式實施前,在研究者任教的七年級 3 個班中,於每週的視覺藝術課中實施 前導研究課程,按照研究者心中想像,在實踐中摸索建構參與式藝術課程的可能性。前導研 究課程,以研究者執行參與式藝術創作的精神,構築約10 堂的教學活動如下表 4-1。

表4-1

前導研究課程大綱表

週次 日期 教學活動概述 節

數 六 2019/4/10

1. 觀賞公視新聞獨立特派員《走進社子島》報導分析社子 島開發議題

2. 版畫與拓印概念的介紹

1 節

七 2019/4/17 拓印實作示範與學生操作練習(個人的物件) 1 節 八 2019/5/1 觀賞公視新聞獨立特派員《誰的社子島》報導,分組針對:

「禁建、防洪區、區段徵收」蒐集資料與討論

1 節

九 2019/5/8 觀賞公視新聞獨立特派員《洲美徵收記》報導,以世界咖 啡館方式討論後分組發表。

1 節

十 2019/5/15

利用平板電腦的鏡頭,進行一場校園搜查,發現平常未曾 注意過的校園角落,替未來校園「拓」查的行動先行計畫 及探查。

1 節

十一 2019/5/22 依照上週校園踏查,分組進行校園拓印 1 節 十二 2019/5/29 校園踏查作品說明敘寫與整理。 1 節 十三 2019/6/5 校園踏查作品分享與發表。 1 節

十四 2019/6/12 教師導覽學校與關渡自然公園合作「社子島校園秘境探索」課 程展覽,並說明該藝術計畫的內容。

1 節

十五 2019/6/19 課程反思與對話。藉由課堂討論與對話,瞭解課程與議題在學 生心中的樣貌

1 節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前導研究課程共實施3 個班級,每週授課時數 1 節課,邀請研究夥伴於其中一班固定觀

課後討論並錄音,轉錄重點為文字檔,作為研究者教學進步調整以及循序發展正式研究課程 的參考。

研究及歸納資料並對照前導研究時期研究者的教學日誌、學生學習情況、學習單回饋等,

聚斂出以下五個面向作為建構與實施參與式藝術課程的基石。首先由於議題涉及面向廣範,

考量具體教學成效,教師應先將議題聚焦,發展明晰的教學目標。第二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 內,將學習內容去蕪存菁,詳細規劃教學流程。第三則是依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媒材及編製 學習單。第四是在課程已具大致架構後,重新思索課程組織及教學活動的順序是否切合學生 學習韻律。最後則是因應參與式藝術課程內容,教師應調整教學方式,方能凸顯教師實踐專 業轉化的關鍵。以下分別就五個面向詳述之:

(一)聚焦參與式藝術課程的議題與教學目標

本研究的課程建構方式屬歷程取向,且研究者在教學想像上希望學生能夠一同主動建構、

參與課程安排,並有機會決定學習的內容。如第二章文獻回顧提到Bishop 對參與式藝術的辯 證「參與式藝術不僅是歡樂的合作,而是進一步透過藝術創作將現實之人、事、物作為問題 意識,或是進行揭露批判,使藝術具有社會性及政治性的『社會轉向』。」或如宋文里(1995)

所提到Freire 在批判教育學中認為「意識化是將問題陳顯(problem-posing),而不是問題解決

(problem-solving),經過『自覺』與『意識化』過程,人們方能透過行動與反省,獲得自由 與自主。」參與式藝術課程應聚焦、揭露議題,讓學生能夠覺知、對話或是討論。

然而,在實行中,因苦惱於如何將藝術創作的精神實踐於教育過程中,導致課程整體目 標不明確,儘管事前已大至排妥進度與課堂上課內容,仍時常於課堂教學時搖擺不定,在即 興與計畫中遊走。協同研究的夥伴教師在觀課時便提出學習內容不明確的問題:「列了那個 四點(一門牌多戶、有地無屋、有屋無地、無屋無地),後面有要解釋嗎?要討論嗎?還是 要名詞解釋?」(前議20190410)或是提到教學流程規劃不明確、課程倏然中斷的情況:「這 節課要上到哪裡、幾分鐘要做討論、每一節課都有應該要有明確的時間規劃跟教學目標。但 是因為你的課比較像是這節課沒有講完,我們就到下一節課」(前議20190410)以及教學活

動引導不明確導致學生不知所措的情形「你的目的是什麼?要學生討論嗎?希望他們討論什 麼?」(前議20190410)

於是在研究者與夥伴反覆討論與自我反思後認為課程應更明確且聚焦於「社子島開發」

議題上,並以此發展相應的課程、教學目標以及學習內容,儘管在摸索課程目標的階段,仍 要有明確的課堂目標及教學時間規劃,避免課堂過於草率與鬆散。

(二)妥善分配與議題相關的學習內容與時間安排

前導研究課程實施前,研究者依照教學知能及對學生程度的了解,安排每一次的課堂教 學重點與活動。然而囿於無參照經驗,再加上教學內容與過往熟悉的視覺藝術課程大相徑庭,

使得前幾週經常來不及讓學生討論影片內容,下週上課又安排新的課堂目標,重重時間擠壓 之下,教學過程猶如囫圇吞棗。如觀看影片時請學生「注意影片中的數字」,但事後課堂中,

又沒有時間讓學生討論或解釋,導致教學晃蕩。以下來自研究者對當時教學狀況的自我反思 紀錄:

經過兩次上課,我開始發現自己在時間掌控、教學計畫與授課的精準度上還需要再加強。我 太仰賴自己的即興發揮與表達能力,這會使得教學不夠深刻,而且每次上課都又重新思考 上次講了什麼。但另一方面或許,還處於課程發展的階段,不知道課程應該要怎麼樣走向,

也是第一次執行參與式藝術創作課程,才會頻頻出差錯。

(前教20190417)

研究夥伴也在觀課後給予教學上的明確的建議,如「課程開頭(也許時間因素)沒有就 上節課「走進社子島」影片作後續相關講述與延伸討論,或許可以在接續的討論課程中安排 再次回顧影片」(前施觀20190417)或是提出教學引導上不夠周延的部分:「學生觀看『生 態社子島開發案』相關影片時,教師有回扣前面幾節課引導學生「注意數字」,但是還是沒 有講為什麼耶??!!」(前施觀20190501)

有了前導研究的經驗,在課堂內容的安排上,盡量去蕪存菁,正式課程的教學流程計 畫,把沒有直接與「社子島開發」議題關連的內容比例降低,將觀看影片段落的時間、學生

討論、書寫學習單時間具體規劃清楚,且隨時因應學生學習情況彈性調整,以力求課堂連貫 的前後呼應。

(三)選擇切合議題的教學媒體與編製學習單

課程前三堂課透過網路上新聞報導片段,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瞭解「社子島開發」議題,

但誠如上述時間問題,研究者與夥伴研討後認為應聚焦於最切合議題的影片或段落觀看,並 建構起影片與影片間的脈絡,同時輔以學習單幫助擷取重要概念,協助組織學習內容。例如 在《洲美區段徵收記》的郭里長被塑造出無奈的窘迫,與在另一部報導中大力讚揚開發,不 同的原因為何?或對照支持與不支持開發兩種新聞中的受訪人員論點是什麼?配合學習單提 綱挈領影片重要概念,改進討論時間不足的問題,同時亦輔助學生觀看影片後的思辨與媒體 影像的詮釋能力。然而,起初編製的學習單中,問題偏向事實性問題,不夠深入,夥伴建議

「提問的層次可否設計得更完整?如:事實性問題,概念性問題,可辯論性問題。」(前吳 觀20190417),並可帶入小組討論,或是在觀看影片時教師引導多一些情感的角度如「外人 是用別的方式去觀看社子島,跟住在這裡的居民一不一樣?」(前施觀20190501),以兼顧 認知與情意的面向。

從研究資料的收集而言,學生立場或思考的改變僅靠教師上課觀察反應或訪問較難以獲 得顯著結果,但透過學習單的敘寫,除了一方面協助學生學習,同時亦可觀察到學生對於「社 子島開發議題」在認知與態度上的轉變,以作為後續課程修正與教學進步的養分。

(四) 安排適合議題的學習順序與教學活動流程

課程大致順序是由教師安排討論新聞報導影片、省思「社子島開發」議題,同時教導版 畫與拓印的學科相關知能,讓學生從個人、家人物品拓印,逐漸擴張至學校的拓印。研究者

課程大致順序是由教師安排討論新聞報導影片、省思「社子島開發」議題,同時教導版 畫與拓印的學科相關知能,讓學生從個人、家人物品拓印,逐漸擴張至學校的拓印。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