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N/印社子島」參與式藝術課程之實施歷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IN/印社子島」參與式藝術課程之實施歷程

本研究企圖由教師轉化參與式藝術創作作為教育過程,並在實踐中發展參與式藝術課程與 教學的實際樣貌。在教育的範疇中,課程、教學與目標三個因素相互影響牽連,而教師轉化 課程組織、教學內容,且如何運用與過往不同的教學知能實踐於真實的教學場域是參與式藝 術課程之關鍵。本節將從課程教學時的真實情況與事件紀要書寫,與前一節教師對於課程的 運思與安排相互輝映,彰顯教師在參與式藝術課程進行中的角色定位與教學方法、策略,同 時亦透過教師觀察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反應與表現牽引出教師教學反思與信念的轉變。而整個 歷程研究者透過學生感知與社子島開發議題間的連結,使得過程宛如創作般的心境的跌宕,

重新體認到參與式藝術課程對於研究者與學生所帶出的教學情境。

一、熟悉又陌生的視覺藝術課

昔日的學校中,研究者一如既往地操練著過往經驗所積累的教學,然而藝術創作的經歷

卻不斷不斷地浮現腦中,似乎提醒著藝術課程不應該與創作背離,鞭策著研究者要找出一條 與創作交織的教學之路。於此同時,由於教師信念萌發的轉變,接連的便是一連串課程與教 學上的嘗試與創新,而學生也或許會從中體認到不同以往的教學情境。

本研究的場域即是研究者每日教學與學生生活的共同場景——學校,因此對於課程實施 的九年級班級而言,研究進行中的一切似乎與過去兩年國中生涯中的視覺藝術課程沒有太多 不同。舉凡授課的視覺藝術老師(研究者本人)、美術教室,或如教室規則、分組方式與座

教室,沒有其他班級教室。教室內的課桌椅為 4-5 人共坐的大張桌面,而本班人數正好可分 成4 組,每組 5 人,學生可以擁有充足的創作空間。學生一入學時,研究者於每學期衡量上 課情形機動地調整組員,在本班八年級期間,大致已在性別、能力、學習態度上盡力達到各 組平衡,因此研究正式實施時,學生亦已相當熟悉原本的分組合作學習方式,彼此間與教師 間亦相當熟稔,免去關係建立這一層面的費心。再者,由於本校屬小型學校,學生與教職人 數不多,師生在走廊、辦公室時常遇見,學生與教師感情的連結也從教室內的經營聯繫到的 平日裡校園的噓寒問暖,教學也因此更相得益彰。雖然學生對於教師的信任與親近促使本研 究之初發現問題的契機,但如何藉由教師閒話家常的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於課堂討論與表達 他們的想法,卻又是另一層的挑戰。此外,研究夥伴入班觀課的關係,為了和緩學生的緊張 與不安,研究者在本學期一開始便對學生介紹研究夥伴,並告知他們本課程的研究意義與目 的,貫徹本研究之倫理之誠信原則。

二、知道卻說不出口的社子島開發

正式研究課程於上學期的第一節視覺藝術課開始,從平日的聊天裡與前導研究中,研究 者大概猜測得出學生對於「社子島開發」這個切身議題既陌生又熟悉的態度,因此藉由上學 期末總務處發放調查有關本校在社子島開發案中「遷校意向問卷」為動機,分享自身對問卷 填寫狀況「有趣的觀察」,例如:「很多人寫得很天馬行空,說想要游泳池、某位老師說想要 新增卡拉ok 室、有同學說要有便利超商…等」,與學生貼近且輕鬆的話題慢慢說明這學期的 課程會不同以往的方式進行,可能與過去大家對美術課的想像不同,期待這學期藉由一些藝 術的方法來慢慢探索「社子島開發」的議題。

為瞭解學生在課程實施前,對「社子島開發」的想法,研究者於課前在課堂的學習單中 設計了 3 道題目,請學生寫出他們的理解,並以此為根基,續以公視新聞「獨立特派員」系 列報導提供予學生思考與瞭解的內容。

在參與課程 18 名學生交回的學習單中,問題「社子島地區為什麼要開發?你知道原因 嗎?」依據學生回饋,將內容分為「正向、負向、中性與無效」觀察作答內容發現,課程初回 應正向的答案的學生有3 人,負向學生 9 人,中性或無效 3 人。正向內容如:「一定是想讓

這裡更美,使公共建設,經濟發展的更有效率,以公平對待? 不確定,但我不太想改變,只想 維持下去」(學1-1-22)、「更便利,提升生活品質,增加 GDP。」(學 1-1-25),負向回 答如「太鄉下,太多違建,很危險。」(學1-1-4)、「禁建五十年,常會淹水」(學 1-1-8),

中性與無效回答如:「居民反應」(學1-1-5)、「不知道」(學 1-1-11)。

針對社子島開發議題事實性的問題「如果開發,會以什麼方式開發?對你有什麼影響?」, 僅有2 名回答出「區段徵收」(學 1-1-2)、(學 1-1-7),4 名回答出類似概念「邊拆邊蓋」

(學1-1-1)、(學 1-1-5)、(學 1-1-27)、(學 1-1-28),剩餘 9 名學生不是回答「不知道」

就是答非所問。顯現學生對社子島開發方式理解的貧瘠,且因此對議題關心的態度也顯得無 關痛癢,亟需課程提供相關資訊。

而在問題「對於社子島開發,你想知道什麼?」的回答中,有 7 名學生擔心有關未來居 住情況如「開發前後居民安置、區段微收補償」(學1-1-2)、「會不會還有住的地方,還要 用買的拿回「家」嗎?為什麼要我們搬走...」(學1-1-5)。4 名學生表示關心學校未來位置,

如「如果重建的話,我的學校會搬去哪?上學時間和距離會不會有差別」(學1-1-22)、「學 校會在原地整修,還是會搬去別的地方」(學1-1-1)。其他學生亦提出其他有趣的面向,如生 活不方便「我什麼時候能定(訂)外送?!每一家都不能送進來」(學 1-1-21)或「破壞生 態、負債?造成問題」(學 28)以及 1 名學生表示不在乎「還好,目前沒有」(學 1-1-4)。

上述的狀況顯示出大部分學生雖然對未來有著不確定性的焦慮,卻又不主動不關心與自 身的居住、校園生活相關問題。但由於「社子島開發案」的原因及過程涉及層面龐雜,學生 無從具體表達開發後對自己的影響,導致學生對「社子島開發」思緒僅止在焦慮、憤慨情緒,

或轉為被動消極的漠不關心,不願、也不知如何深究其中,導致說不出所以然,使得研究者 更加確信本研究課程之初的動機。

三、社子島開發知多少

為提升學生對「社子島開發」議題瞭解的貧瘠,利用兩節課的時間使學生觀看有關社子 島開發議題的公視新聞「獨立特派員」系列報導以及其他新聞片段,提供予學生思考與瞭解 的內容。

研究者先以口語引導「大家可以想一下我們現在所處的社子島跟台北市的其他地方有什 麼不一樣? 原因可能是什麼?」(張觀20190911)及「有想過為什麼社子島要開發?其他地 方的台北市民是否需要思考這件事情?如若要開發,各位知道會以什麼方式開發?」(張觀 20190911)提醒學生身處社子島的我們觀看影片時立場與態度會有何不同。

而另外 4 段新聞的片段,則梳理居民不同層面、立場對社子島開發的意見。由於時間有 限,並參考研究夥伴上節課的建議,教學使用的 ppt 以淺灰色字體將學習單有關影片內容的 答案標示出來,降低學生寫學習單的難度,更能專注於影片內容。此外,也於課程開始前將 上週學生書寫學習單的內容節錄分享。從上週收回的學習單而言,由於學生不習慣針對議題、

課程表達自己的想法,故大部分的學生回答常出現「不知道」或「沒想法」,因此,研究者特 別將此現象提出來與學生說明,認為「不知道」或「沒想法」也是一種想法,但應更加深入 思索自己為什麼「沒有感覺」?藉由分享內容,研究者肯定他們的感受同時給予信心、鼓勵 表達心中想法,嘗試引導學生探究自我真實的聲音。

在觀看新聞片段時,研究者除了一邊操作電腦暫停、快轉、播放影片,同時於影片內容 較艱澀之處,適時講解與說明,但在關鍵的核心概念上,盡量以問題的方式作引導,希望能 間接培養學生媒體釋讀的能力。如在觀看影片《獨立特派員-走進社子島》時,依據影片內容 提醒學生「在開發的時候會遇到什麼問題?」(張觀20190911)並在接續下一部影片時,請 學生反思,影片中的居民是「支持還是不支持開發案?」(張觀20190911),以凸顯出社子 島開發案存在正反兩方立場。在接續的片段《社子島拆遷說明會,兩派人馬吵成一團》中,

請學生特別注意兩方支持與反對的原因,尤其是與普遍認為相異的「支持者」立場,「教師:

仔細聽一下支持的人的想法,稍微注意一下支持的人剛剛說了什麼?他為什麼支持?你聽得 懂不懂嗎?」(施觀20190918)藉由影片內容,讓學生得知不同觀點的聲音。另一部新聞片 段中,拍攝已經全區開發的洲美里里,作為社子島開發的借鏡,當中,提到開發案程序的專

有名詞以及步驟時,教師一在一旁以口語提醒請學生注意:「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什麼是『區 段徵收』?」(吳觀20190918),並向學生說明選擇這一部新聞片段的原因,使學生從不同 角度反思開發的優劣「洲美里做為社子島開發案的前車之鑑,可以利用洲美里的例子去延伸 與反思,開發有哪些好跟那些不好?洲美里案例中『先安置後拆遷』的作法,有哪些問題需 要解決?」(張觀 20190918)在本段影片當中,採訪某位郭姓里長探討其認為開發的優劣,

教師除事先編製學習單問題使學生設身處地的思考土地開發爭議外,在影片內容提及時,亦 暫停影片加以解說「什麼樣的人有資格承購新的社會住宅?什麼樣的人沒資格?這就是爭議 所在。」(施觀20190918)最後一部影片《社子島如果開發成功,居民生活品質將大為提升》

教師除事先編製學習單問題使學生設身處地的思考土地開發爭議外,在影片內容提及時,亦 暫停影片加以解說「什麼樣的人有資格承購新的社會住宅?什麼樣的人沒資格?這就是爭議 所在。」(施觀20190918)最後一部影片《社子島如果開發成功,居民生活品質將大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