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參與「IN/印社子島」課程之轉變與表現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學生參與「IN/印社子島」課程之轉變與表現

最後教師的回饋分享,研究者將焦點擺回教師身上,揭露自我在整個課程實踐中的感受 與想法。相較於同儕的發表,學生更專注於老師如何看待這堂課,及如何回應他們的想法。

此外,研究者也透過整理與分享上週課程的學習單內容,補足學生因為緊張或是言語表達不 佳而沒有說出的感受,增加課程的豐厚度,以學生和教師的觀點回饋,完善學生在本次課程 中的學習經驗。

第三節 學生參與「IN/印社子島」課程之轉變與表現

本研究藉由教師實踐參與式藝術創作的精神,轉變過往學校教育總是被描繪成限制、制 約與同質化的面貌。既是教育的過程,仍須以教育的評量架構審視其教學的成效(Helguera ; 引自吳岱融等譯,2018,頁 76~77)。影響參與式藝術課程教學的因素非常多,除教師自我角 色與教學信念的轉化外,一同參與課程發展的學生內心感受與反應更應積極傾聽與重視,避

免落入溫情主義單方面的教學想像。本節藉由分析學生課堂學習單回饋、藝術作品、作品說 明、焦點團體訪談、非正式訪談的資料中,回應本研究欲探究參與式藝術課程之於國中生對

「社子島開發案」的理解及關懷轉變為何?對學習內容的詮釋、創作表現與整體課程感受為 何?同時呼應前兩節中教師實踐課程中,教師省思、修正課程與學生經驗感受、學習表現的 連結,以達到評估課程與教學之情形。

一、課程內容有助於學生發展對於「社子島開發」議題的理解與感受

對比第一節課時學習單上的作答內容,後續幾週的教學中,可以見到學生對於議題事實 上的認知有進步,能表達出與開發過程、方式有關的關鍵字句。而在態度與關懷程度的表達 上,也比較可以具體且深入地寫出內心感受與自我對議題看法,原先對議題模糊不清的感受 也在課程後更清晰與堅定。以下依照課程的實施順序,彙整學生的回饋,觀察分析當中的轉 變為何,將結果歸納並分為事實理解與態度展現兩部分,據此觀察在課程進行中學生的學習 情況。

(一)課程內容提升學生對議題的事實性認知

1. 學生對「社子島開發案」中使用的詞彙理解有所提升

在地政事務所的演講內容中,將學校視為公共建設與現行的社子島開發所欲建設的項目 作為類比,試圖使學生在兩相衝突的立場上,審視自我的迷思。在地政事務所的資料紀錄裡,

學校徵收當初是以「一般徵收」取得,未有補償金,而現在則是以「區段徵收」,有明確的補 償機制。學生在答題上,有14 名學生回答完全正確,且可以明確區分兩者不同如「一般徵收 沒有補償,區段徵收有補償」(學 3-1-01)、「區段徵收,我比較可以接受,因為我住在九 段,我會想先知道徵收完,然後呢?我就不用問人了!」(學3-1-08)。作答情形說明課程實 施至此,學生幾乎已完全明白「區段徵收」的概念,且更想進一步知道區段徵收的補償比例 為何?以及是否有徵求原本居住的居民同意,顯示對社子島開發案中「區段徵收」意義的理

解有所提升。因此,教師也將此作答結果作為與後續備課時的參考依據,以切合學生的學習 需求。

2. 學生使用「社子島開發案」相關的專有詞彙比例增加

學生在聆聽完李老師的講座後對於社子島開發理解的程度有明顯提升且較可具體表達出 自己對議題的疑惑。相較於學習單 1-1 當時的回答,學生在本次課程後,已能具體明確地說 出有關開發議題的詞彙,如「拿的補償」、「居住面積」、「第四階段(區段徵收)」、「有 屋無地」、「問卷」等。同時,當學生在表達對開發案的想法時,學生的回答相當豐富且較能 明確地表達出他們心中所想,依照文意敘述的內容大致可分四類,一是支持開發;第二類內 容是中性或較積極的回答;第三類是傾向無奈及憤慨;第四類則是與本次講座內容較不相關 的內容。支持的學生認為「原來開不開發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還沒有聽過這個演講前我 一直以為這是件簡單的事,聽完後才發現原來這麼的複雜,但這樣聽完我覺得開發比較好比 較安全。」(學3-2-01)。或是持中性、積極態度的同學回答如「這幾年的禁建以來,脫(拖)

了這麼久,但是這次不是鬧著玩,已經進入到第四階段,感覺自己正在一步一步被時代遷著 走,況且現在現在的問題是有屋無地,很少有人有屋有其實我想的是能趕快做出決定,至少 有開始變化了!」(學3-2-22)、「我其實想更了解支持開發和不支持開發心裡的想法,是為 了整個大局所想?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計畫著想?」(學 3-2-25)或也有學生因演講激起 其探究的動機「今天也有講了很多之後開發居住的事,包括錢和拿的居住面積,這個演講讓 我想要了解更多有關社子島開發的事」(學3-2-27)。第三類負面傾向的回答中,有些同學表 示仍沒有解答出他心中疑惑「老師講的不錯但感覺就是沒有講到我們社子島居民的心聲,有 些居民已經擔心到不知道之後的日子要怎麼辦了!」(學 3-2-06)或是希望政府能有更周延 更尊重居民的作法如「希望政府能去關注更多居民的想法,不單單是從訪問上僵硬的發問卷,

採訪,可以用故事給居民了解政府的想法,從而了解雙方真正在意的是什麼。」(學3-2-05)。

在第四類偏向無效問答的內容中,有一位同學的答案反應出「社子島開發」議題在學生家庭 中被談論的狀況,認為小孩子不需要知道這麼多,「沒,沒,沒,我還小,不懂,大人常說大

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管,所以我都沒有想法,等我長大後,我才會理解才會懂,今天講的 這些東西我當然不懂。」(學3-2-24)。

學生的回答真實的反映出他們內心對於居住的焦慮、對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的無奈,但值 得研究者欣慰的是在於聆聽完講座後,學生對於社子島開發的議題似乎有著撥雲見日的明朗,

除了要感謝李老師豐足的講座內容外,亦使研究者更加確信透過教育或藝術,可建立起對話 的情境,使各種非日常的對話在其中發生,激盪出大小不斷地漣漪,並對參與者的生命經驗 產生影響。

3. 學生對於「社子島開發案」的表達能力有所提升

課程最後所發放學習單5-1 中,研究者依據學生回饋,將內容分為「正向、負向、中性與 無效。」觀察作答內容發現,在課程初回應正向的答案的學生有3 人,負向學生 9 人,中性 或無效3 人。而在課程最後,回答此題的正向答案的學生有 7 人,負向學生 8 人,中性或無 效 0 人。回答正向人數增多,且沒有出現中性與無效回答,推測學生在課程後由於對開發案 原因有較明確的理解,態度從一開始盲目地否定、拒絕或漠不關心,逐漸轉為理解或較開放 的態度,但對社子島開發持負向想法的人數沒有太大差異,顯現出學生對於居住地未來改變 仍多有抗拒。

正向內容如:「想讓這裡更有效率、經濟發展更好,但不太想改變,想維持下去」(學 5-1-22)、「縮短貧富差距」(學 5-1-28)、「讓社子島地區現代化」(學 5-1-25),負向回答 如「都是違建...路太窄…」(學5-1-8)、「太鄉下,太多違建,很危險。」(學 5-1-4),中 性的回答如:「房子老舊,長期禁限的關係」(學5-1-6)。上述做作答內容中,對於開發的 原因有較具體的敘寫,儘管仍有進步空間,但與第一堂課時有顯著的不同。

(二)學習內容協助學生發展對議題的態度 1. 學生對於「社子島開發案」發展出明確態度

開發』這件事情上可以做些什麼?」時,有10 名學生答題內容類似於「自律」或「做好自己 的事」,其他亦有提出具體作法如「抗議」(學3-2-11)、「和別人訴說」(學 3-2-10)或「提供 一點建議」(學3-2-9),1 名學生表示「我覺得沒有」(學3-2-3)。從學生回答中,可知受李老 師影響甚多以致具體回答出「自律」的答案,顯示國中生在對議題的態度仍需要成人給予正 向引導,往後或許深思後可發展另一面向。

而在課程最後所發放學習單5-1 中,研究者依據學生回饋,將內容分為「正向、負向、中 性與無效」中,觀察作答內容發現,在課程初回應正向的答案的學生有3 人,負向學生 9 人,

中性或無效3 人。而在課程最後,回答此題的正向答案的學生有 7 人,負向學生 8 人,中性 或無效 0 人。回答正向人數增多,且沒有出現中性與無效回答,推測學生在課程後由於對開 發案原因有較明確的理解,態度從一開始盲目地否定、拒絕或漠不關心,逐漸轉為理解或較 開放的態度,但對社子島開發持負向想法的人數沒有太大差異,顯現出學生對於居住地未來 改變仍多有抗拒。

正向內容如:「想讓這裡更有效率、經濟發展更好,但不太想改變,想維持下去」(學 5-1-22)、「縮短貧富差距」(學 5-1-28)、「讓社子島地區現代化」(學 5-1-25),負向回答 如「都是違建...路太窄…」(學5-1-8)、「太鄉下,太多違建,很危險。」(學 5-1-4),中 性的回答如:「房子老舊,長期禁限的關係」(學5-1-6)。上述做作答內容中,對於開發的 原因有較具體的敘寫,儘管仍有進步空間,但與第一堂課時有顯著的不同。

此結果使研究者省思,在教導學生面對議題時的行爲和態度時,需要一個具體的參照或 建議,換句話說,學生容易受長輩、師長影響,而發展成自我的價值觀與態度。因此,當教 師揭露對於議題的想法時須相當謹慎,並深刻地省悟,有責給國中生正向或多元的引導,使 學生在未開的意識中,得以探索自我,並培養思考的能力,逐步實踐。

2. 學生對於「社子島開發案」的態度轉趨積極面對

2. 學生對於「社子島開發案」的態度轉趨積極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