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3 名詞釋義

1.3.1 漢語聲調

林燾與王理嘉(2008)提及漢語是由輔音和元音構成的 CV 型音節,

只有給予一定的音高,意義才能確定,不同的音高具有不同意義,例如 mā「媽」、má「麻」、mă「馬」、mà「罵」。這種能區別音節意義的音高 就是聲調。

葉德明(2005)指出在趙元任的「五度制調值標記法」中可看出聲 調的音高與長短的音域,而在此音域之內我們稱它為調域。五度制描寫 的調值是相對的,此為目前描寫聲調最通用的方法。圖 一-1 即為筆者 依據五度制調值標記法所繪製的電腦音高語圖。

朱川(1997)指出漢語普通話有四個單字調:第一聲、第二聲、第 三聲與第四聲。第一聲發音時高而平,調值是 55,調號為「ˉ」;第二 聲發音是從中往上升高,調值是 35,調號是「ˊ」;第三聲是曲折調,

發音時必須先降下去,起點不可太高,而後上升,調值是 214,調號是 Time(s)

Time(s)

1 1 2 2 3 3 4 4 5 5

圖 一-1 五度制調值標記法之電腦音高圖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6

「ˇ」;第四聲是一個全降調,發音時由高到低,調值是 51,調號是「ˋ」。

輕聲無固定調值,因此不應視為一個單字調。為方便討論與版面清晰,

本文以「1」代表第一聲、「2」代表第二聲、「3」代表第三聲、「4」代 表第四聲,以及「0」代表輕聲。

單字調單讀時有固定調值,然而兩個音節連在一起,每個音節的調 值有時會發生改變。漢語有四個單字調,在雙音節中就有十六種組合,

再加上輕聲就有二十組雙字調模式。朱川(1997)參照吳宗濟(1982)

聲學實驗的結果2,增加含輕聲的組合3,繪製二十組漢語雙音節詞的聲 調調型(參見圖 一-2)。

2 吳宗濟(1982)由實驗結果歸納出的二字調連讀基本調型,「在圖中只畫出它們高 低升降在四個等分格(這是等分座標,與五度制略有出入)中的大致相對位置,而 不是二字調頻率值的平均。」調型中的虛線表示末字音節的輔音是清或濁的區別,

如果是清輔音,則聲門開放而發音器官緊縮形成阻塞,調型就斷開;如果是濁輔音,

聲帶顫動在首字元音之後不停止,因此調型是連貫的。

3 朱川(1997)說明增加輕聲的原因是「輕聲雖然不被當作獨立的調類來看待,但 輕聲音節的調值完全決定於前字的調值。」

圖 一-2 漢語雙音節詞聲調調型

(資料拍攝自:朱川(1997)。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

北京:語文出版社,191)

第一章 緒論

7

由圖 一-2 雖不能看到進入雙音節後各單字調的調值變化,然而從 調型變化上可發現連調變化之影響,例如兩個第四聲相連,前面的第四 聲變成高降,後面的第四聲變成中降,並非單字調的完整第四聲調型相 連。而輕聲的調型多為短降型,在第三聲後有時微升。

1.3.2 漢語重音

漢語為聲調語言,重音音節一般是音長較長,調域較寬,調型也比 較完整,音強雖會加強,但不是主要的特徵(林燾、王理嘉,1995)。

葉德明(2005,頁 130)指出漢語重音可分詞彙重音與句子重音,

詞彙重音是指重音落在具重要意義的詞素上,因此雙音節詞有前重後輕 或前輕後重兩類。然而漢語重音僅有少數會影響詞彙意義,一般也只有 輕聲詞才會特別著重輕重音的區別,因此漢語中重音的重要性比聲調小 得多。

1.3.3 德語重音

Russ(2010) 認為德語的雙音節詞其中一個元音會比其它的更突 出,即此元音的發音更強、更大聲、音高較高和音長較長。德語的詞重 音雖然很複雜,但通常可預測,也有規則可循(「 」做為放在元音上的 重音標記):

1. 簡單的雙音節詞包含了/ə/時,重音就落在另一音節上,如 、

(Russ, 2010, p. 192)。因此可歸納出「重音+非重音」與「非重音+

重音」兩類。

2. 大部分單詞素(monomorphemic)的雙音節詞,如那些不能再被切 分的語素,即使其非重音音節的元音不是/ə/,也有「 xx」的重音模 式,如: 、 m (Russ, 2010, p. 192)。

3. 三音節詞中,若最後一個是非重音音節,則重音一定在倒數第二個 音節,如: 、 (Russ, 2010, p. 192)。這些詞通常被 視為是重音規則中的例外,而這種規律性則稱為「倒數第二音節重 音規則(Penultimate Syllable Stress Rule)」。如此一來,不僅能描述

8

重音位置,也可計算重音轉移的形式,如: 、 (Russ, 2010, p. 192)。

4. 大多數的例子中,因為非重音元音/e/出現在後綴之前,因此重音並 不能轉移。然而後綴-isch 和-(i)aner、複數形態的後綴-en/-e,還 有即使其最後音節為重音的外來語,也都是屬於倒數第二音節重音 規則。

5. 說話者會根據語義的重要性而特別強調語句中的某一個或某一些詞,

如此便產生「句重音(sentence stress)」。如:

Ich habe sie gestern gesehen. (Russ, 2010, p. 198)

昨天我看到她了。

1.3.4 節律重音理論(metrical stress theory)

Hayes(1995)認為重音是韻律結構(metrical structure)的語言表 現,即重音語言中每段話語都有其韻律結構作為該段話語在音韻和語音 表現上的組織架構。基頻(F0)、音長(duration)與音強(intensity)

為重音的特性,然而各種語言重音的聲學特徵並不一致(許慧娟,2006,

頁 1)。Hayes 指出透過大量類型學的調查,已揭示詞重音基本可分為「重 輕的(trochaic)」與「輕重的(iambic)」節律,並將這兩種重音位置整 合建立一個以語音為本的詞重音分派理論。

1.3.5 語言韻律(rhythm)

根據曾金金(2001,頁 7),語言韻律指「重音節拍重複出現的節奏」, 可分重音韻律(stress-time)、音節韻律(syllable-time)與音拍韻律

(mora-time)。重音韻律是以重音為節奏單位,即每個重音為一拍,如 英語;音節韻律是以音節為節奏單位,即每個音節為一拍,如漢語;音 拍韻律是以音拍為節奏單位,即單元音與韻尾各算一拍,如日語。

第一章 緒論

9 1.3.6 原型論(prototype)

依據鄭麗玉(1993,頁 36-38),人類長期記憶中貯存了許多事物的 最典型例證,這些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例證即稱為「原型(prototype)」。

原型包含該類事物最多的特徵或訊息,而一個型態被識別的可能性,與 它和原型的相似程度相關,即越相似越容易被區辨為該類事物。例如:

提到「蘋果」,人類腦中便會出現一顆蘋果最典型的形體與特徵,若有 一個輸入的刺激與這顆典型的蘋果有許多相似之處,則會被辨認為一顆 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