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別受試者的發音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3 發音測驗結果

4.3.1 個別受試者的發音結果

由於完成發音測驗的德籍受試者只有 7 位,因此本節呈現德籍受試 者的個別表現。主要列出人工審聽的結果。偏誤是以「偏誤可歸類至另 一個漢語聲調」或「該偏誤完全無法歸類至漢語的聲調」為判定基準。

若三位審聽者皆無法歸類偏誤或意見相左,表中則以「?」代表,並進 一步呈現語圖以說明偏誤現象。

(1) 德籍受試者 G1

經人工審聽後,統計 G1 發音的偏誤率為 24%,其偏誤的聲調組合 與誤說類型如表 四-30:

表 四-30 德籍受試者 G1 發音測驗的結果

編號 聲調組合 誤說類型 偏誤形式

1 第一聲與第二聲 1-2→1-3 2→3 2 第一聲與第三聲 1-3→1-2 3→2

3 第三聲與第一聲 3-1→?-1 3→中平調(33)

3(半上)→3(全上)

4 第三聲與第四聲 3-4→2-4 3→2 5 第三聲與輕聲 3-0→2-0 3→2 6 第四聲與第三聲 4-3→4-2 3→2

G1 發音的偏誤類型主要為第三聲與第二聲混淆。其中「3-1」的偏 誤類型,首字以「?」表示審聽者無法歸類至漢語任一聲調範疇中。「3-1」

的偏誤在第 17 與 39 題。由圖 四-11 可知,G1 第 17 題的聲調調型類似

第四章 研究結果

0.31/s 0.68/s0.68/s

Time (s)

0.66/s 0.62/s0.62/s0.62/s

Time (s)

0.54/s 0.58/s0.58/s Time (s)

0.32/s 0.64/s0.64/s

圖 四-11 發音測驗第 17 題與第 39 題:示範音檔與 G1 的音高圖比較

60

(214) (414)(414) 0.60/s

0.45/s 0.93/s0.93/s

Time (s)

0.43/s 0.70/s0.70/s

圖 四-13 發音測驗第 10 題:示範音檔與 G2 的音高圖比較

第四章 研究結果

0.69/s 0.90/s0.90/s

Time (s)

0.34/s 0.64/s0.64/s

圖 四-14 發音測驗第 13 題:示範音檔與 G3 的音高圖比較

62

0.41/s 0.35/s0.35/s

Time (s)

0.69/s 0.35/s0.35/s

圖 四-15 發音測驗第 28 題:示範音檔與 G4 的音高圖比較

第四章 研究結果

0.64/s 0.78/s0.78/s

Time (s) 0.63/s 0.58/s0.58/s

圖 四-16 發音測驗第 7 題:示範音檔與 G9 的音高圖比較

64

0.69/s 0.90/s0.90/s

Time (s)

0.48/s 0.59/s0.59/s

圖 四-17 發音測驗第 13 題:示範音檔與 G11 的音高圖比較

第四章 研究結果 0.45/s 0.93/s0.93/s

0 0.3 0.6 0.9 1.2 1.5 1.8 2.1

0.40/s 0.47/s0.47/s

圖 四-18 發音測驗第 10 題:示範音檔與 G12 的音高比較圖

66

《Chinesisch für Deutsche 1: Hochchinesisch für Anfänger》 )。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7

發音測驗 7 名德籍受試者的偏誤率都在 35%以下,共有 13 種聲調 組合出現偏誤,而主要的偏誤形式為「第二聲與第三聲相互混淆」、「半 上誤說為全上」以及「第三聲誤說為輕聲」。

為了解三種主要的偏誤類型,以及德籍受試者實際發音情形,以下 由語圖與聲學特徵輔助分析。左邊的語圖為漢語母語者的示範音檔,右 邊的語圖是從德籍受試者中擇一典型語圖以為代表。

(1) 第二聲與第三聲相互混淆

「第二聲與第三聲相互混淆」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第二聲誤說成 第三聲,第二種是第三聲誤說成第二聲。

第一種第二聲誤說成第三聲的組合有「1-2」、「2-1」、「2-2」與「2-3」。

第二聲誤說成第三聲的情況首、末字都出現,而且皆是將第二聲說成全 上。圖 四-19 為第 1 題的語圖,圖中可見「2-3」被誤說為「3-3」,G2 是把第二聲誤說為全上,首字音節起調明顯有下降的曲線,而且上升的 轉折點在音節的末三分之一處,對漢語母語者而言,聽感上便歸類至第 三聲。

第二種第三聲誤說成第二聲的組合有「1-3」、「3-2」、「3-4」、「3-0」

與「4-3」。第三聲誤說成第二聲的情況出現在首字也出現在末字的位置。

其中「1-3」與「4-3」被誤說為「1-2」與「4-2」的偏誤數量都是最多 的。圖 四-20 是第 36 題的語圖,圖中可見「1-3」被誤說為「1-2」,G9

圖 四-19 發音測驗第 1 題:示範音檔與 G2 的語圖比較

68

把全上誤說為第二聲,末字音節有三分之二是低平調,上升的轉折點在 音節的末三分之一處,首字音節的長度略長於末字音節;而漢語母語者 的末字第三聲前半段有明顯的低降,後半段才上升,末字音節長度比首 字音節長得多。

圖 四-21 是第 31 題的語圖,圖中可見「4-3」被誤說為「4-2」,G4 也是全上誤說為第二聲,末字音節有三分之二是低平調,上升的轉折點 在音節的末三分之一處;而漢語母語者的末字第三聲前半段有明顯的低 降,後半段才上升,末字音節長度比首字音節長得多。

圖 四-20 發音測驗第 36 題:示範音檔與 G9 的語圖比較

圖 四-21 發音測驗第 31 題:示範音檔與 G4 的語圖比較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9

從圖 四-20 與圖 四-21 可以發現德籍受試者將第三聲誤說成第二 聲時,都忽略了第三聲低降的特性,而以低平調取代;末尾上升的調型 則急速上揚。雖然德籍受試者的第三聲有低升的曲線,然而缺少低降的 變化,漢語母語者審聽時仍判定為第二聲而非第三聲。

(2) 半上誤說成全上

半上誤說成全上的組合有「3-1」、「3-2」、「3-4」與「3-0」。圖 四-22 是第 17 題的語圖,圖中可見「3(半上)-1」被誤說為「3(全上)-1」,

G4 將半上誤說為全上,首字音節起調明顯有下降的曲線而後上升;漢 語母語者只有低降的曲線,而且音節長度與強度都小於後字音節。

(3) 第三聲誤說為輕聲

第三聲誤說成全上的組合有「3-1」、「3-2」、「3-4」和「3-0」。圖 四 -23 是第 6 題的語圖,圖中可見「3-2」被誤說為「0-2」,G3 是把第三 聲誤說為輕聲,首字音節長度很短,調值也比較高,因此漢語母語者審 聽時判定為輕聲。

圖 四-22 發音測驗第 17 題:示範音檔與 G4 的語圖比較

70 4.3.3 首、末字聲調發音測驗結果

除了個別表現與整體結果,以下是首、末字的人工審聽後的偏誤個 數統計(請參看表 四-38)。無論首字或末字音節,第三聲的偏誤個數 都是最高的。

表 四-38 發音測驗首、末字偏誤個數

正確聲調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輕聲

首字 0 7 30 1 (無)

末字 1 3 21 0 0

而首字第三聲的偏誤類型主要是被誤說成全上;首字第二聲被誤說 成第三聲;末字第三聲則是被誤說成第二聲。

圖 四-23 發音測驗第 6 題:示範音檔與 G3 的語圖比較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1 4.3.4 小結

完成發音測驗 7 名德籍受試者,學習漢語的時間皆在三個月以下,

受試者個別的偏誤率都在 35%以下。透過人工審聽與聲學分析,結果 發現十九種聲調組合偏誤個數最多的是「1-3」的組合,其它偏誤個數 超過 8 個以上的有三組:「3-1」、「3-4」以及「4-3」。偏誤個數最高的這 四個聲調組合,剛好是兩對相互對應的組合:「1-3」和「3-1」、「3-4」

和「4-3」。這兩對都是起調較高的聲調(第一聲和第四聲)與起調最低 的聲調(第三聲)之組合,顯示德籍學習者對首、末音節調值變化大的 雙音節組合,發音的表現特別差。

有六種聲調組合偏誤個數都是 0:「1-1」、「1-4」、「1-0」、「2-1」、「2-0」、

「4-4」和「4-0」,即人工審聽後完全沒有偏誤。上述組合也顯示德籍 學習者發音時,較容易掌握沒有第三聲的雙音節組合。

出現偏誤的聲調組合有 13 個,統整主要的偏誤形式為三種:「第二 聲與第三聲相互混淆」,指第二聲被誤說為全上與全上被誤說為第二聲;

「半上誤說為全上」,首字第三聲應變調為半上,但是被誤念為全上;「第 三聲誤說為輕聲」,首字第三聲應念成半上,但被誤說成輕聲。

除了十九種聲調組合的偏誤個數以及各組的偏誤類型統計,本研究 也探討了首、末字聲調的偏誤現象。結果發現,首字與末字聲調偏誤個 數最多的都是第三聲,第一聲、第四聲與輕聲幾乎沒有偏誤,第二聲的 偏誤個數也相當少。首字第三聲的誤聽類型為誤說成全上;末字第三聲 的誤聽類型為誤說成第二聲。

72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以德籍學習者之漢語雙音節聲調中介音為主題,包含問卷、

聽辨測驗與發音測驗,受試者為 13 名德籍大學生,漢語學習時間在三 個月以下有 7 名,三個月至一年有 6 名。完成聽辨測驗有 13 人,完成 發音測驗只有學習時間在三個月以下的 7 人。

本文研究問題有三點:

1. 20 種雙音節聲調組合聽辨與發音之難易度排序為何?

2. 漢語 4 個聲調與輕聲的組合,其輕重音表現與德語重音有何關連?

3. 德籍學習者漢語雙音節聲調的表現與漢語母語學習者相比,有哪些 共同點及相異之處?

中介音形成的因素除了母語遷移,亦受目的語知識與訓練影響。為 了解上述因素與本研究德籍學習者雙音節聲調偏誤產生之關連,本章根 據問卷與測驗結果,分為四小節討論並回答上述研究問題:5.1 聽辨測 驗;5.2 發音測驗;5.3 聽辨與發音的關係;5.4 不同學習時間的比較。

5.1 聽辨測驗

本節討論架構依偏誤率高低與偏誤類型可分四個部分:首先,5.1.1 討論「輕重」與「重輕」分布的偏誤;5.1.2 節討論第二聲與第三聲相 互混淆的偏誤;5.1.3 討論第三聲(半上)與輕聲誤聽為第四聲的偏誤;

最後,5.1.4 為小結。

5.1.1 「輕重」與「重輕」分布的偏誤

「3-1、3-2、3-4、3-0」這四種組合在聽辨測驗中的偏誤率最高,皆 超過 70%,其偏誤類型也有多種形式。其中偏誤最多的類型為「0-1、

0-2、0-4、4-0」,參見表 五-1: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0.40/s 0.68/s0.68/s

Time (s)

0.35/s 0.79/s0.79/s

Time (s)

74

0.34/s 0.35/s0.35/s

Time (s)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現二、三聲混淆的偏誤(Shen & Lin,1991;Wang et al.,2003;朱川,

1997;倪彥、王曉葵,1992;李佳倩,2010;孟柱億,2000;蔡秉倫,

0.30/s 0.13/s0.13/s

Time (s)

76

辨別的關鍵(Jongman et al., 2006)。圖 五-4 為漢語母語者第二聲與第 三聲之音高語圖,紅色線條為第二聲,綠色是第三聲。由圖 五-4 可見 二、三聲都有下降與上揚的曲線,但二聲下降的幅度很小,趨近平緩。

而由表 五-2 可知第二聲之起點與終點基頻值皆高於第三聲,而第 二聲的轉折點出現在調長 22%之處,第三聲的則是 57%,上升的時間 點明顯較第二聲晚出現。

表 五-2 漢語母語者第二聲與第三聲之特點比較

聲調 起點(Hz) 轉折點28 終點(Hz) 第二聲 206 22% 283 第三聲 185 57% 228

本研究聽辨測驗「3-1、3-2、3-4、3-0」的組合,除了有受母語重音 模式遷移的偏誤,其它偏誤類型亦可見目的語知識之影響。表 五-3 即 為「3-1、3-2、3-4、3-0」另一種偏誤類型「首字第二聲與第三聲混淆」。

由於聽辨測驗首字三聲的組合也有與第二聲混淆的偏誤,因此此處一同

28 轉折點計算方式:(起點至開始上升的最低點之音長) ÷ (整個音節的音長)×100%

Time(s) Time(s) Time(s)

Frequency(Hz)Frequency(Hz)Frequency(Hz)Frequency(Hz)

紅:第二聲 綠:第三聲 紅:第二聲 綠:第三聲 紅:第二聲 綠:第三聲

△F0

圖 五-4 漢語母語者第二聲與第三聲比較之音高圖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78

0.65/s 0.72/s0.72/s F

requency(Hz)

0.58/s 0.94/s0.94/s

圖 五-6 聽辨測驗「1-2」與「1-3」示範音檔音高圖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而 Liu 與 Samuel(2004)的研究證實即使無最後的上揚,漢語母語者 仍能判別是否為第三聲。本研究也發現末尾上揚對德籍學習者而言,可

0.61/s 0.72/s0.72/s F

requency(Hz)Frequency(Hz)

0 0.3 0.6 0.9 1.2 1.5 1.8

0.45/s 0.85/s0.85/s

圖 五-7 聽辨測驗「4-2」與「4-3」示範音檔音高圖

0.73/s 0.97/s0.97/s

Time(s)

0.67/s 0.61/s0.61/s

80

究者稱為「creaky voice」,此現象和 Liu 與 Samuel(2004)的研究相同。

他們的女性漢語母語者發第三聲時,在基頻(F0)最低處常有一個斷 點(break),然而他們並未提及此斷點是否為第三聲的區辨特徵。

他們的女性漢語母語者發第三聲時,在基頻(F0)最低處常有一個斷 點(break),然而他們並未提及此斷點是否為第三聲的區辨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