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半上誤說為全上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5.2.2 半上誤說為全上

第三聲的基本調值是 214,即先降後升的調型;然而與第一、二、

四聲連調時,則變讀為 21 的低降調「半上」(朱川,1997;林燾、王理 嘉,1995)。本研究的德籍受試者發音測驗的「3-1」、「3-2」與「3-4」

都有該變讀為半上卻念成全上的偏誤,請看表 五-8:

表 五-8 發音「半上誤說為全上」的聲調組合及其偏誤類型

從圖 五-20 可知,漢語母語者「3-1」首字三聲為半上,德籍受試 者的首字三聲未變讀為半上,仍發成全上,調型後半有明顯的上升曲線。

一般教學忽略其實大多數的情況都是念半上,總是特別強調第三聲的本 調,讓學習者練習先降後升的調型(王安紅,2006;朱川,1997;孟柱 億,2000)。因此本文推論教師訓練時過度強調第三聲的完整調型,而 且學習者對三聲變調規則不熟悉,導致學習者在應變調的雙音節組合仍 使用全上,即受目的語知識影響,亦稱為「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正確 → 偏誤 1 2 3

3(半上)-T

3(全上)-T

3(半上)-1

3(全上)-1

3(半上)-2

3(全上)-2

3(半上)-4

3(全上)-4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而德語重音是音長的影響較音高與音強明顯(Jessen et al., 1995;

Marasek, 1997;Van Der Hulst, 1999),因此首、末音節長度為一長一短 或一短一長的模式。對德籍學習者而言,漢語雙音節聲調則是音長較短

0.31/s 0.67/s0.67/s

100

0.59/s 0.70/s0.70/s

圖 五-20 發音示範音檔(ST)與 G4「3-1」音高圖

94

0.17/s 0.55/s0.55/s

0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95

至於調值,前述已知第一、二與四聲後應為低調,第三聲後應為高 調。由圖 五-22 可知,德籍受試者末字輕聲起調大多與首字音節末尾 的高度接近,不同於母語者首、末音節的調域高低有明顯的區分,此現 象與母語音節結構有關。漢語則為音節韻律(syllable-time),一個音節 表示一個字,每個字有一個聲調,因此音節界限十分清楚(朱川,1997);

然而德語為重音韻律(stress-time)語言,音節包含重音、非重音,音 高變化的界限不明顯(曾金金,2001),因此德籍受試者首字調尾與末 字調頭之音高值較相近。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德籍受試者輕聲的調值與母語者仍稍有不同,

即首、末音節的音高對比較不明顯,但他們確實能掌握漢語輕聲又短又 輕的特徵,也與母語重音系統有關(Hussein et al., 2011)。德語重音的 聲學特徵為音長較長、音高較高以及音強較大,因此對德籍受試者而言,

將漢語輕聲念得又輕又短並不難,如何掌握不同聲調後的輕聲調值變化 才是重點。

圖 五-22 輕聲組合音高音強圖:示範音檔與德籍受試者比較

96 5.2.5 小結

綜上所述,發音測驗經人工審聽後歸類出三種主要偏誤類型:「第 二聲與第三聲相互混淆」、「半上誤說為全上」以及「第三聲(半上)誤 說為輕聲」。前兩種和目的語知識與訓練有關,最後一種應是受母語遷 移影響。

第一種「第二聲與第三聲相互混淆」包含首字三聲誤說為第二聲與 首字二聲誤說為第三聲。前者出現偏誤的是「1-3」與「4-3」,兩個組 合的偏誤率都超過 50%;後者出現偏誤的組合有「2-1、2-2、2-3、2-4」。

經過語圖與重要聲學特徵比較,本研究發現德籍受試者發音偏誤產生之 因素與目的語知識掌握不全相關,而且與感知的問題相同,都是混淆二、

三聲的調型,並無法在第三聲應該低降或第二聲應當上升的時間點作出 音高變化。

第二種「半上誤說為全上」亦為德籍受試者以學習不完全的知識應 用於不恰當的情況而產生偏誤。「3-1、3-2、3-4」的首字三聲應變調為 半上卻被誤說成全上,顯示德籍學習者對三聲變調規則不熟悉,也是訓 練過程未強調或練習才引發此種偏誤。

第三種「第三聲(半上)誤說為輕聲」只有德籍受試者 G3 的「3-1、

3-2、3-4」出現此種偏誤,推論是德語重音節律模式遷移,因而形成「一 輕一重」的分布。

其次,漢語四聲與輕聲的組合受德語重音模式影響,其輕重音表現 符合漢語輕聲音長縮短的特性,顯示德籍受試者能輕鬆掌握輕聲組合;

然而也因漢、德語韻律系統不同,德籍受試者末字輕聲與首字音節的音 高出現較明顯的連接現象。

最後,發音測驗亦進行難易度排序。首字聲調的排序是:3>2>1

>4,然而第四聲與第一聲的偏誤個數分別為 1 與 0,無太大差異;末 字聲調的排序為:3>2>1>4=0,第二聲與第一聲偏誤都相當少,而 輕聲與第四聲的偏誤個數都是零。由此可知,發音無論首、末字都是第 三聲的偏誤率最高。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97

5.3 聽辨與發音的關連

王韞佳(2003,頁 63)指出「聽辨是信號的輸入,發音是信號的輸 出,研究時兩者不應分開。」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許多研究者也證 實聽辨與發音這兩種能力之間有相關性(Flege,1999;朱川,1997;

張林軍,2010),在習得過程中兩者亦為同步漸進地發展(林華一,2004)。 然而聽辨與發音的相關性究竟為何,至今尚無確切的結論(Wang et al., 2003;王韞佳,2003)。

本節先由十九種聲調組合,再從個別受試者聽辨與發音的偏誤率以 及偏誤類型來探討。圖 五-23 是 7 名德籍受試者十九種聲調組合聽辨 與發音的偏誤率。聽辨與發音的偏誤率計算,是以各雙音節出現的總偏 誤數除以各雙音節的總出現次數。

由圖 五-23 可知大部分的聲調組合,聽辨與發音的偏誤率都不大相 同。聽辨與發音的偏誤率相同的只有 4 組:「1-1」都為 0%、「2-1」都 為 14%、「3-4」都為 71%、「4-4」都為 0%;相差 10%以內的有「3-1」

(聽辨為 71%、發音為 64%)與「4-1」(聽辨為 7%、發音為 0%);其

11 12 13 14 10 21 22 23 24 20 31 32 34 30 41 42 43 44 40 聽辨 0% 64% 0% 21% 21% 14% 0% 14% 14% 36% 71% 71% 71% 79% 0% 64% 29% 0% 29%

發音 0% 7% 71% 0% 0% 14% 14% 29% 7% 0% 64% 36% 71% 36% 7% 7% 57% 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聲調組合

十九種聲調組合:聽辨與發音的偏誤率

圖 五-23 十九種聲調組合:聽辨與發音的偏誤率

98

它的組合其聽辨與發音的偏誤率都相差甚大,差距介於 14%至 71%。

以 Excel 計算39後相關係數 r = 0.37,不同聲調組合的聽辨與發音為低度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德籍受試者聽辨偏誤率高的組合,發音的偏誤率不 一定很高;反之,發音偏誤率高的組合,聽辨的偏誤率不一定也很高。

此外,審視個別組合的偏誤類型後(請參看附錄六),可發現同一組 合聽辨與發音的偏誤類型幾乎不同,例如聽辨與發音偏誤率皆超過 70%

的「3-4」,聽辨的偏誤主要是誤聽為「0-4」,而發音卻是誤說成「3(全 上)-4」。此研究發現與林華一(2005)的研究結果接近,即聲調聽辨 偏誤不是影響聲調發音偏誤的因素,反之亦然。

然而由整體來看,聽辨與發音測驗的偏誤都出現「二、三聲相互混 淆」的類型,只是偏誤的組合並無對應關係。此外尚有兩點很特別:第 一、「1-1」與「4-4」無論是聽辨或發音,偏誤率都是 0%。表示這兩種 是德籍學習者在初級階段,無論聽辨或發音都能最快掌握的雙音節聲調 組合。第二、「3-1」與「3-4」除了聽辨和發音的偏誤率都高於 60%,

此外,這兩種聲調組合的首字音節調型都是在最低點結束,而後接的末 字音節起調在高點。這顯示德籍學習者在初級階段,不容易掌握調型為

「低調接高調」的聲調組合。

39 相關係數 r 的範圍自-1 至+1 ,其絕對值 0.40 以下為低相關,0.40 至 0.80 為中相 關,0.80 以上為高相關(吳明清,1991)。

G1 G2 G3 G4 G9 G11 G12

聽辨 32% 50% 34% 29% 32% 29% 16%

發音 24% 24% 21% 32% 7% 21% 21%

0%

10%

20%

30%

40%

50%

60%

德籍受試者聽辨與發音測驗的偏誤率

圖 五-24 德籍受試者:聽辨與發音測驗的偏誤率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99

由以上討論可知,十九種聲調組合的偏誤率顯示聽辨與發音之關連 不大。接著討論個別受試者聽辨與發音的偏誤率與偏誤類型。完成聽辨 與發音測驗的有 7 名德籍受試者,他們聽辨與發音測驗的偏誤率如圖 五-24。

7 名德籍受試者中,有 5 人的聽辨偏誤率高於發音,另外 2 人則為 發音偏誤率高於聽辨。為了解個別受試者聽辨與發音之關連,以 Excel 計算後相關係數 r = 0.05,表示兩者的關係為低度相關。這個發現與 Ding 等人(2010)與 Ding(2011)的研究結果不同。無論單音節或雙音節 聲調,他們的研究都顯示聽辨與發音的相關性為高度相關。進一步檢視 可知,本研究 7 名德籍受試者學習時間都在三個月以下,而 Ding 的德 籍受試者已學習漢語一年或一年以上。這表示學習初期,學習者對聲調 的掌握還不成熟,但隨著學習時間增加,受到較多的訓練與暴露在目的 語言環境中較久的影響,德籍學習者漢語聲調的聽辨與發音能力可能會 相互遞進。

除了偏誤率,本文亦審視 7 名德籍受試者個別聽辨與發音的偏誤。

如表 五-10 所示,只有 G1「1-2」聽辨與發音的偏誤類型都是「1-3」,

其他受試者雖有同一雙音節聲調組合的聽辨與發音皆出現偏誤,但偏誤 類型盡不相同,即一個人聽辨聽錯的類型與發音說錯的類型不相同。然 而同一組合不同受試者之間卻可發現相同的偏誤類型,其中有四組恰巧 都是偏誤率很高且互為對比:一、「1-2」所有受試者都聽成「1-3」,而

「1-3」都說成「1-2」;二、「4-2」有五名受試者誤聽為「4-3」,而「4-3」

有六名受試者誤說為「4-2」。這四組顯示首字音節起調高時,德籍受試 者易將末字二聲聽成第三聲,發音則是末字三聲說成第二聲。

100

表 五-10 學習三個月以下之德籍受試者:聽辨與發音偏誤對照表 組合 G1 G2 G3 G4 G9 G11 G12

1-1

1-2 L=S L L L L L L

1-3 S S S S S S S

1-4 L L

1-0 L L L

2-1 L L S S

2-2 S S

2-3 L≠S S L≠S

2-4 L S

2-0 L L L L

3-1 L≠S L≠S L≠S L≠S L L≠S

3-2 S S L≠S L≠S L≠S L≠S L

3-4 L≠S L≠S L≠S L≠S L S S

3-0 L≠S L≠S L L≠S L L S

4-1 S

4-2 L L≠S L L L

4-3 S L≠S L≠S S S L S

4-4

4-0 L L L

註: L=S:聽辨與發音的偏誤相同,L≠S:聽辨與發音的偏誤不同 L:聽辨有偏誤而發音沒有,S:聽辨沒有偏誤而發音有 空白:聽辨與發音都沒有偏誤

除此之外,筆者亦歸納 7 名德籍受試者個別聽辨與發音的主要偏誤 類型。如表 五-11 所示,7 名受試者個人聽辨與發音的主要偏誤不盡相 同,只有 G3 與 G11 聽辨與發音有同樣的偏誤類型,然而出現的偏誤組 合聽辨與發音仍不相同。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102

5.4 學習時間長短的比較

13 名德籍受試者依照漢語學習的時間可分兩組:G1、G2、G3、G4、

G9、G11 與 G12 七人的學習時間都在三個月以下,以「初級」代稱;

而 G5、G6、G7、G8、G10 與 G13 六人的學習時間都在三個月至一年 之間,稱為「中級」43。發音測驗只有初級組完成,中級組只有一人44完 成,因此本節只討論聽辨測驗之結果。

由圖 五-25 可知,初級組聽辨總偏誤率45是 46%,中級組是 48%,

中級組的偏誤率略高於初級組。這表示學習時間較長,學習者對漢語聲 調的聽辨能力並沒有明顯的進步,甚至可能有僵化的現象。

中級組的偏誤率略高於初級組。這表示學習時間較長,學習者對漢語聲 調的聽辨能力並沒有明顯的進步,甚至可能有僵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