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新冠肺炎(COVID-19):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是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2 型

(SARS-CoV-2)所引發的全球大流行疫情。2 月 12 日世界衛生組織(WHO)

總幹事在總部向媒體宣佈,因WHO 認為該病毒屬於冠狀病毒這個大類別之 下的其中一種,因此「冠狀病毒」本身並不能代表這種最新出現的病毒,於 是將這個在中國和世界多地造成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式命名為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最初在 2019 年 12 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被 發現,隨後在2020 年初迅速擴散至全球多國,逐漸變成一場全球性大瘟疫。

於3 月 11 日,中國境外的總數(義大利、伊朗、日本、美國等等)迅速超 過了中國境內的確診數,也持續蔓延到全球各國。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對全 球各個產業造成巨大的影響,以此,新冠肺炎的爆發,被多個國際組織及媒 體形容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面臨的最嚴峻危機、以及史上最嚴重 的公共衛生事件。

二、表演藝術

有關表演藝術的定義有很多種解釋,各國表演藝術學者都有不同的定義 與解釋。表演藝術是「一種結合劇場、音樂、視覺藝術的一種藝術形式」

(Chilvers, I. & Osborne, H. (eds.), 1988)。

至於表演藝術的類型,可以以表演的形式、以及其演出內容分類,以下 舉例三種就表演藝術類型的分類方式:大英百科全書將表演藝術分為三種類 型:音樂、戲劇、舞蹈(Britannica, 1992),這三種類型的表演藝術,又可依 演出的方式與形式,分成不同種的類別。音樂可分為器樂與聲樂的形式,還 有劇場型的音樂;戲劇包括傳統戲劇、即興戲劇、默劇與啞劇、偶戲、皮影 戲;舞蹈包括芭蕾舞、現代舞、流行舞。在臺灣關於表演藝術類別的分類,

大致上都分成四個類型,有一則分法是將表演藝術分成音樂、舞蹈、戲劇、

民俗曲藝(吳靜吉, 1987);還有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分法:戲劇、音樂、舞蹈 以及戲曲(林靜芸, 1997)。

三、臺灣的表演藝術團隊

我國表演藝術團隊就組織型態可分為政府、民間、以及非營利組織(第 三部門)(何康國, 2010),而每一種類型的表演藝術團隊會有內部執行團隊,

訂立團隊的任務、經營方式、以及管理準則等等。又可細分為四種類型:政 府表演藝術團隊、行政法人、公設財團法人、私法財團法人或社團。

根據文建會所編撰的表演藝術團體彙編,全台共有404 個音樂類團隊,

139 個戲劇團體,86 個舞蹈團體,以及 628 個民俗類團體(吳靜吉, 1995)。

根據表演藝術生態觀測指標與架構研究計畫(于國華、袁梅芬, 2020)提到,

目前全臺有登記立案的表演藝術團隊已經超過 6000 個團隊,而在這之中約 有五分之一的團隊在臺北市。

四、表演藝術觀眾

按照西方美學的審美經驗,一個美或稱為藝術的作品,是能夠使鑑賞者、

觀賞者或觀眾在觀賞藝術的過程中感到愉悅,並將此視為「審美」的經驗 (朱 狄, 1984)。「審美經驗的產生總需要有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不僅需要有審 美對象,而且需要一個審美上訓練有素的主體。」換句話說,所謂美或藝術 不能脫離鑑賞者或觀賞者而存在的,觀賞者是藝術作用上的主體,是藝術活 動不可或缺的一環(朱狄, 1984)。藝術創作者、作品與觀眾有內涵與外顯的 互動關係:藝術創作者藉由創作展現其專業的技能與藝術性,觀眾觀賞節目 之後,透過認識、分析、評估,產生不同的感受程度,這就是藝術創作與觀 眾之間的關係。傳達的過程中不僅是藝術家獨立完成,也必須有與其節目定 位相同素養的觀眾共同完成才能算是完成一項藝術活動(李明明, 1989)。

在表演藝術活動的經驗上,藝術家或表演團體與觀眾的關係也是如此;

當藝術家或表演團體致力於藝術層面的創作時,相對也需要一群可以理解的

觀眾。對於表演藝術同時性做「審美」的經驗,因為表演藝術活動需要觀眾

「同時性」的回饋與反應(夏學理、凌公山、陳媛, 2012)。表演藝術團隊與 觀眾也會培養一種默契,團隊根據其定位以及所建立的形象製作節目,而觀 眾會因為團隊的形象影響其購票動機,因為觀眾對於團隊專業度呈現的方式 會也所期待,並且對於團隊製作出節目的藝術價值有相對的肯定或批判,若 是能夠讓觀眾與團隊產生共鳴,這將會影響團隊未來的啟發,也會是觀眾往 後觀賞的動力(何康國, 2010)。

五、觀眾發展

表演藝術團隊除了在製作演出時專業性的創作之外,「開發觀眾」應是 作為專業性團隊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在專業性較高的演出中,觀眾群通 常屬於在其領域較為專精的群體(何康國, 2010),所以相對整體觀眾人數比 例也較少,所以表演藝術活動的執行人員必須開發觀眾,去發掘表演藝術觀 眾的來源,並引領其進入表演藝術活動的領域中。藝術家與表演團隊不應認 為只要節目做得好觀眾就會來觀賞演出,藝術行政人員必須引進「藝術行銷」

的概念,辨識觀眾屬性是否為目前顧客或 者是潛在顧客,才能使雙向溝通 更加順利,創造接觸藝術表演的機會。首先需要了解觀眾的特性。觀眾的特 性可分為以下幾項(陳亞萍, 2000):性別、年齡層、教育程度、職 業、收 入與種族。雖然每一種藝術形式的參與模式有所不同,大部分藝術觀眾都是 來自 特定的年齡層、社會階級與教育背景。觀眾也會因為藝術機構的地理 環境,如藝術機構 與觀眾的距離、藝術機構的交通等因素影響觀眾參與藝 術活動的因素。此外,大眾媒體 也是促成藝術普及的幫手,尤其電視、廣 播的宣傳對觀眾現場參與意願有很大的影響。最後是觀眾對藝術接納的過程

(詹姆斯.海布倫.查爾斯 M.蓋瑞, 2008)。艾佛特.羅傑斯根據人們採納 新概念或新商品的傾向,將社會分為五個族群:先驅者、早期接納者、早期與 晚期的大多數人、遲緩者、拒絕採納者(Rogers, 1962)。透過藝術如何反應 革新的擴 散模式所顯示出來的是一個漸進且充滿風險的過程;只要有辦法

辨識差異,新的藝術品 將擁有一定的市場。但要注意的是,雖然觀眾對新 的事物抱持著友善的態度,但大部分的人所喜歡的還是自己所熟悉的事物。

將「增進藝術機構與觀眾間交換過程的價值」當成藝文活動之目的,那 建立觀眾的任務就不僅止於增加活動的參與人數,應訂定長期目標,如改善 藝術的易達性,即擴大藝術的範圍,讓原先不熟悉藝術的民眾可以接近與使 用。要注意的是,戴夫.歐冬奈爾曾提出拓展觀眾需要「發展尊重」。

臺灣藝文環境的觀眾可以由幾個層面進行觀察。從性別的角度,王嘉棣 研究兩廳院表演藝術觀賞者(王嘉棣, 1995),進行抽樣之後,統計結果得出 女性約佔七成;酈佩珍研究臺北市各表演藝術類型之觀眾(酈佩珍, 1996), 女性約佔72.3%;首先,陳亞萍研究北市表演藝術觀眾(陳亞萍, 2000),女 性觀眾約佔67.9%。根據徐曉鶯調查結果(徐曉鶯, 2003),從研究結果對照 近年的觀眾,女性觀眾仍佔多數,除了職業多為學生之外,一半以上的觀眾 皆有學習藝術的經驗。根據觀眾參與活動之意義進行調查 (夏學理、鄭美華、

陳曼玲、周一彤、方顗茹、陳亞平, 2002)發現民眾對於表演形式之喜好以音 樂最高,其次為美術與文學,結果反映當時社會對於各類藝術欣賞的情勢。

觀眾發展的方式有很多種,表演藝術團隊會依照自己團隊的定位與形象 去定調。主要可分為三種核心的方式:行銷、教育業務、參與式活動。教育業 務的目標是長期性發展,為創造往後可能的觀眾所訂定的策略;而參與式活 動屬於短期性活動,是為了改變人們對於藝術作品的態度及認知,所以會針 對一些目標群體做觀眾發展策略。若能 夠結合機構的行銷、教育與藝術功 能,則可能創造出最有效益的開發觀眾的活動(詹姆斯.海布倫.查爾斯M.

蓋瑞, 2008)。

若想要開發觀眾,不但要知道觀眾具備哪些特性,以及影響其參與藝術 活動的各項因素之外,也需要了解觀眾需求、以及觀眾的行為類別,並且知 道人們如何做選擇與怎麼下決定(詹姆斯.海布倫.查爾斯M.蓋瑞, 2008)。 最終需執行目標行銷:先產生市場區隔再從目標市場中做取捨;讓具有特定

需求的潛在觀眾與所製作之藝術產品產生連結,針對不同的族群舉辦適合的 活動。